春回曾河

灰灰

<p>  “阳春三月,万物萌动,草长莺飞,生机勃勃……”这是春天的主旋律,疫情下的曾河人民再次沉浸在一片繁忙的春景之中,备肥、犁地、播种、打药……春天的忙碌冲淡了疫情给人们带来的阴影,迎来的是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晨曦。</p> <p>  位于富水河西岸重点贫困的曾河村,人均耕地只有0.96亩,土地少,资源缺乏,属典型传统农耕小村。坦率的讲,群众经济基础很差,除少数保留传统篾匠、木匠手艺外,大部分青年都外出打工,留村以老人居多,但在曾河,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勤劳的村民用智慧的双手编织一道道美丽的风景。</p> <p>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名言道出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日出和晨雾的妆点,让曾河的春色多了几分灵气。村民提着篮篓,扛着锄头,走进田间地头。他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广袤的大地上奏响着一曲曲和谐的交响曲。</p> <p>  看,夫妻俩人正在做棉花钵,是不是现在像这样的传统育苗方式已很少见了呢!先把制钵器按在土里,然后放在地上跺两下,两手握在上面,用脚把制钵器往下一蹬,一个营养钵就做好了。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做营养钵是个很繁琐的事,位置要选在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方,制钵土也要经过几次的翻整,使有机肥充分与苗土拌匀。关键是苗土不可过干或过湿,要求是手捏成团,平胸落地即散。呵呵!是不是感觉传统就是复杂!但村民告诉我这样就是为了在五月麦田收割后便于移栽返苗,采用营养钵,虽然麻烦点,但不务季节且产量高。</p> <p>  细雨中的农夫,高挽起裤腿,左手扶犁,右手持鞭,不时地吆喝着耕牛……牛儿一边奋力牵引沉重的铁犁,一边贪婪地啃着田梗上长出的新草。灰黑的泥土,随着铁犁的前行,不断地翻滚。一只只白鹭,不时地低飞穿插,追逐刚犁过的田地上飞窜的小虫;有些“大胆”的白鹭,挺立在牛的脊背上,一刻也不愿离去,随时准备一个俯冲下去,觅得美食......呵呵!相信大部分六零、七零后对春耕的记忆就是这样的场景。其实最近十年,村里基本没有牲口了。村民买了铁牛“微耕机”,换上“旋转刀”,拉着火,效率大大的提高了。铁牛在田里来回穿梭、旋转,两、三遍后,农田被伺候得松软平整,细腻均匀,层次分明。当然,局部平整、排沟等细作,还是要人盘的。</p> <p> 远眺于富水之畔,往返于田梗之中,细雨随风轻舞,划过一道道漂亮的弧线,最后亲吻在我的脸颊上。闭上双眼,任雨点滑过面庞,淋漓的清凉会让每一根心弦随之颤动,那份轻松、欢快由心底而来。相信,在后疫情时期,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的曾河人一定能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又一个丰收年。</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