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诗美的沙坡头 ——秋游宁夏(15)

平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传说王维正是在途经沙坡头时,面对大漠辽阔、黄河壮美的风光,而写下了这宏伟的诗句。而今,这里比王维的诗更美。<br> 著名学者叶朗才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br> 旅行的乐趣在于发现新事物,新的事物带来新的乐趣。在沙坡头,第一次踏上沙漠,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第一次亲眼看到沙漠、绿洲、高山与黄河融为一体,第一次......惊艳!<br> 沙坡头极具审美价值,因为它是独特的。它是沙与河这对本不相融的矛盾体而形成的。沙堤高耸,河水奔流,沙为河骨,河为沙魂,相依相偎,和谐共处,沙、山、河、园交相荟萃,似抒情诗,如风情画。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即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br>  中卫的沙坡头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丰厚,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无怪乎被国内外旅游界誉为“世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让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骛。 腾格里沙漠一路肆虐,所到之处,满目黄沙,绿色消退,生机渐淡,行至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与浩浩荡荡的黄河打了个照面,然后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伏首在黄河岸边、香山脚下, 乾隆年间在河岸边形成一个宽2000米、高约100米的大沙堤而得名沙陀头,讹音沙坡头。 沙坡头景区大门,主体颜色就是沙色,建筑高大宏伟,朴实无华,未进沙漠已在脑海中融入沙漠元素。 热情的舞者一下消减了入口单调的沙色,让空气霎时活跃起来。 “悠悠千古,浩浩然大浪惊涛拍岸;生生不息,荡荡乎卷云堆雪御风。黄河远上白云间,其势壮也;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势雄也。......”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撰文的《黄河金岸赋》,激情澎湃,浩然大气,由著名书法家李景杭书写刻石,矗立在沙坡头景区广场,无论远覌、细阅,均令人赏心悦目。 进入景区,有种恍惚身在江南的感觉。 毛泽东诗词碑林 乍一看到这玩意,有点懵,从没见过,原来是羊皮筏子。<br> “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鄂州道路遥。”这是白居易在《长庆集·蛮于朝》中的诗句,“皮船”就是羊皮筏子。如果说九曲黄河是一部历史的话,那么羊皮筏子在这部史书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 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代沿习至今的摆渡工具。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br>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多少人醉倒在羊皮筏子的诗情画意当中。西北人家的筏子客豪饮一壶烈酒,沿着奔腾壮丽的黄河水漂流而过,岸边响起一曲曲涤荡人心的山歌对唱。这画面是独特的,豪放的!<br>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陆路交通不是很发达,羊皮筏子是宁夏人民及黄河中上游两岸的人们的重要水运工具。时光荏苒,羊皮筏子早已不是人们的出行必需品,但在旅游业风生水起的今天,羊皮筏子散发出愈加迷人的魅力。人与筏子恍若这大千世界中的一叶扁舟,意境绵延而悠长。乘坐羊皮筏子,让人们与母亲河近距离的接触,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欣赏黄河石林的波澜壮阔,水的柔情与山的宏伟遥相呼应,羊皮筏子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新鲜的旅游体验,而是一段鲜活珍贵的时代记忆! 中卫市城区有一条最古老的引水渠叫“美利渠”,它的引水原理是在河心筑堤引水,因此被称为宁夏的“都江堰”。河水撞击在10里引水长堤上,但见浪花飞溅,恰似白云翻飞,远远望去,宛如一匹白马拖着长长的缰绳驰骋在黄河之中,这便是中卫古八景之一的“白马拉缰”。 从黄河岸边登上沙坡头有三个途径:一是徒步登大沙坡,需要大量体力,用半个小时;二是坐缆车上,价高,且我们是在坡底下;三是乘中国首创、世界唯一的沙漠大扶梯(电梯)上,单程15元,只上不下,省力、省时,5分钟即登顶。我俩很自然地选择了第三种方案。<br>  这条封闭的绿色巨龙,即沙漠大扶梯,共分三段,很舒适。 在沙坡头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这片绿洲,或许是因为沙漠的衬托显得是那么的独特,仿佛告诉这人们他的坚强。 站在沙坡头的最高处,沙坡头独有的风景便尽收眼底。蓝天白云悠悠,滔滔黄河滚滚,崇山峻岭蜿蜒曲折、起伏盘旋,万里长城依稀可辨。隔河向南极目远眺,沙坡头风情绿野纵横,苍山隐隐。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湍急的河水突然间变得娴静温柔了许多,以婀娜丰姿锻造出了万顷良田,造就出了鱼米飘香的卫宁平原。 河对岸高高耸立的塔式蹦极,咱们是只能过眼瘾啦! 黄河滑索,挑战的是勇气和胆量。在沙坡头1500米高的大沙坡与黄河对岸之间,一条800米长的高空滑索,非常壮观,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索”,从这里“飞跃”黄河,感受的是瞬间所产生的强烈刺激。索道连接起滑沙场的沙坡顶端和黄河南岸,完全依靠自然落差和人体重力自然滑行。如果你有足够的胆量,黄河滑索绝对值得一玩,那种高空飞翔的感觉在胆战心惊中定会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我们50几岁时在贵阳天河潭体验过溜索,够爽!不过,你不能像我们现在这一把年纪。 相对而言,缆车温柔多啦! 爬沙山最能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力,有人穿防沙鞋套,多数人是光脚。那是体力活,咱不行。 百米沙坡,倾斜60度,天气晴朗,气温升高,人从沙坡向下滑时,沙坡内便发出一种“嗡———嗡———”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鸣,悠扬宏亮,故得“沙坡鸣钟”之誉,是中国四大响沙之一。站在沙坡下抬头仰望,但见沙山悬若飞瀑,人乘沙流,如从天降,无染尘之忧,有钟鸣之乐,所谓“百米沙坡削如立,碛下鸣钟世传奇,游人俯滑相嬉戏,婆娑舞姿弄清漪。”正是这一景观的写照。 如此雄浑壮美的画面,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才能精准地描绘它呢?<br> 沙坡头“沙坡鸣钟”旁的园林中有一通由文史学家郑逸梅(1895年—1992年)撰文,书法名家萧允中(1915年—2017年)书丹于1985年的《沙坡头碑记》,全文如下:<br>  “山在天地之间,蕴灵孕秀,出于造化之工,有不可思议者。然山以石为骨,非石无以成岩嶂之嵯峨。然沙坡头之为胜,却代石以沙,光华璀璨,望之浑然似镠金之积累。其山也上跻罕级次,及倾侧而下,则仿佛霓裳曳带飘然而降凡壤,使人作缥缈玄虚之想。且耳之所接,恍闻周景无射之噌吰,乃有沙坡鸣钟之称,此奇境也。晴日登眺,则古塞历历,套水滔滔,长车穿越漠埜沙碛而过,比之虬龙之嘘气而蜿蜒。他若沙海日出,炭山夜照及白马拉缰诸名迹,洵有不暇应给之概。曩昔视为西陲畏途者,今则时异世变,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不啻韬光之明珠,匿采之良璞,一旦豁露,其震填炫煌,能不起懿欤其盛之叹哉?” 滚滚黄河东流去,横架两岸悬索桥。这是中国的第一座横跨黄河的3D玻璃桥。沙坡头悬索桥2004年建成,2017年将原有木板替换为钢化玻璃,改造成黄河3D玻璃桥,玻璃桥面长210米,宽度为2.6米,桥面距河面的垂直高度为10米。一共138块玻璃组合成的,其中有透明玻璃61块,3D玻璃77块。 沙坡头景区被包兰铁路一分为二,南部比邻黄河,是水上活动区,提供诸如乘羊皮伐子、铁索飞越黄河等旅游项目;北部与腾格里沙漠接壤,是沙漠活动旅游区,提供沙漠飞车、骑骆驼等项目。 我们与王维的心灵在这里邂逅。<br> 在1600米高的沙漠入口处,大诗人王维的塑像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滔滔黄河之巅,显得十分伟岸、苍劲。塑像边的一块巨石上,刻着王维的著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r>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br>  王老爷子咋会想到,1200多年以后,自己的塑像会出现在沙坡头景区,站到了黄河三道湾渡口,吟诵的诗句刻在了石碑上。是他将自己那一瞬间的震撼与感动记录了下来,让我们从他的诗里,读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他心中隐隐的失落。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br>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 《碛中作》) <br> 大漠草疏见, 江山竸悲凉。(陈在)<br>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br> ……<br> 诗词也好,传说也好,多充斥着古人对沙漠的畏惧,每一页都<br>是累累白骨,斑斑血泪。然而今非昔比,在游人的耳中,那高亢的鸣声,不再是冤魂的悲泣,而是快乐的音符;昔日的传说,也褪却了恐怖的色彩,只留下神秘的趣味,让人好奇地探索;茫茫无垠,不再是荒凉的代名词,而是平复躁动心绪的乐园。<br>  这时的我们也是热爱大漠的,爱它的渺远寂静,爱它的苍凉雄浑,爱它那壮阔独特的画面,而忽略它的飙风怒吼和飞沙走石。 骑在骆驼上悠哉游哉的在沙漠中漫步,驼铃在耳边叮呤作响,头顶的蓝天、白云在视野中仿佛一幅凝固的风景画,而自己和身边的驼队就是这幅凝固画下流动的风景。久居闹市,这样的画面真的很美。 但见沙漠浩瀚,一望无垠,高丘低谷,起伏无形,错落有致;风吹过的沙漠更是沙纹清晰,层叠分明。弯曲的纹理,如树干的年轮非常美丽,亦如大海被海风吹过漾起的波涛,似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诗意。双脚被细沙温暖着、抚摸着、亲吻着,一扫荒漠的苍凉。 徜徉在沙漠中,不由想起了三毛,想起了她的流浪生涯,想起了她和荷西的爱情, 想起了她笔下的撒哈拉起伏的沙田, 想起了她真诚、勇敢的一生…… 坡顶沙漠城堡 把沙子还给沙漠 就餐的人不多,价格也不算贵。 景区内的黄河度假山庄 景区里面有一个黄河文化馆 驯服肆虐的黄沙,宁夏中卫沙坡头的人们做到了。<br> 治沙前的沙坡头,“黄沙刮到饭碗里”,沙尘暴横行时,公路、铁路甚至机场都遭遇沙埋,一年更有半数时间黄沙漫天。<br>  如今,这里的沙丘静悄悄。在宁夏各市区,干净的街道和人们的生活没有沙尘的打扰。这里独创“麦草方格法”固沙以及“便携式沙漠造林器”,把浩瀚流沙用一个个麦草方格固住,灌木与花草在此生长,打破了沙漠植物难以存活的“铁律”。 沙漠里的卫生间 这就是旷世奇景的沙坡头,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沙漠与黄河相依相偎,让粗犷豪放与婀娜秀美融为一体。沙坡头的美,不仅是因为他的鬼斧神工,而且还凝聚着祖先们远行的梦想和征服的执念,展示了今人驯服肆虐的黄沙的壮举。中国治沙事业从这里走向世界,否则便没有沙坡头这美景,更没有包兰铁路的顺畅运行。

沙坡头

黄河

沙漠

筏子

沙坡

羊皮

王维

大漠

景区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