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 <font color="#333333"> 2020年,不一样的春天,不一样的课堂。在录播教室里,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麦珏昉老师协同海珠区小学语文《那个星期天》备课团队,顺利完成课程的录制。麦老师灵动的教学话语,温暖的课堂情怀,让人对电视课堂中的语文学习充满期待。如果说,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那个星期天》备课团队,那就是专业、高效、细致、温暖。</font></p> 4月16日上午10:00,“那个星期天”备课小组踏上线上备课的征程。在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部语文科的引领下,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麦珏昉老师勇挑录课重担,迅速成立了备课小组。从开始备课到完成拍摄,只有短短11天的时间,时间紧、任务急。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星期天》备课团队的磨课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麦老师与备课组成员杨璐怡老师、刘伟栋老师一同参加了另一个备课组的排练与拍摄。在这样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同心同德,全力以赴,经受住考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名师领航 专业高效</b></div></h3><h3> 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麦珏昉老师负责海珠区小语一、五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这次她接到了广州市电视课堂六年级习作单元的录制任务。作为之前已经指导了5个电视课堂小组的教研员,这一次她亲自上阵。新教材,新挑战,前期麦老师不断了解学情、熟悉教材,备课前期不断思考:如何在“线上课堂”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何一步一步指导学生读中悟写,课前课后有所提升,如何体现课堂的互动性……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丝丝相扣,力求把每个20分钟的课都做到精益求精。<br> 4月15日晚成立备课团队,4月16日一大早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已经成形,这份专业和高效,让团队的小伙伴佩服不已。整个备课过程,于团队的每个人而言,都是一次拔节成长。</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潜心研磨 精雕细刻</b></div> 40分钟的线上课程,背后是100多个小时的精雕细刻。<br> 备课组长海珠区万松园小学杨璐怡老师细致分工,有效地组织团队线上教研,帮助麦老师不断研读每一次的修改意见;万松园小学刘伟栋老师、第二实验小学赵玲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点子多,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和解决方案;知信小学李昕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给予了更贴近学生思维的建议;瑞宝小学梁嘉慧老师、赤沙小学冯鹏清老师负责制作这一课的精美课件,富有童趣,色彩明丽。每一个小细节都力求完美,例如:版面设计是否美观、字体大小是否合适、批注方式是否适切、配乐是否和谐……</h3> 老师们轮流负责记录每一次的教研过程,每一次教研都有所收获,一稿稿文字,一张张图片,记录着老师们的思维碰撞过程和思想成长的足迹。 课堂从线下变成线上,缺少学生互动,如何以“学定教”,80分钟的习作单元精读课浓缩成两节20分钟的电视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习作内容和生活更好结合?如何检测学生学习成果……一个个难题迎面扑来,备课组成员不断地集思广益,反复斟酌,随着教学疑惑被大家逐一击破,《那个星期天》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完善。<div> 优质课堂基于优秀教案、课件,而优秀教案、课件源自精雕细刻。备课团队在线研讨披星戴月,多番探究,精益求精,数易其稿,力求将电视课堂完美呈现。<br> 单单是教学设计,就反复修改了数十稿。针对之前没有突出习作单元的阅读课和普通单元阅读课的区别,麦老师思考后做了一张新的学习单,在教学设计中更加突出学“写”的这一条主线,侧重学生的学,以及更好的辐射作用,很好突出了习作单元的阅读担当!<br></div> 组员们一次次提出教学构思,又一次次推倒重来;一边不断调整教学要点,一边反复修改教学方案。大家逐个板块完善、逐个环节理顺、逐个词句斟酌,一点一滴的打磨,一分一秒的设计。 因为每一部电脑的课件版本略有不同,导致了课件会有略微的走位现象,为了让屏幕前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最佳的听课效果,课件制作的老师辛苦调制直至录课的最后一刻,精确到笔画的对齐,配图的大小,与麦老师手势、站位的配合。<br> 新想法、齐探讨。每一个语句的表达,每一个音频的制作,甚至每一个标点的使用,老师们都努力做到精斟细酌,不放过一处细节,这也是海珠小语的精神的体现。 16日开始制作课件,26日定稿,到4月27日完美收官。看着群文件里几十份以时间命名的教学设计,已经数不清多少次修改。只记得几百条备课留言,十几个小时的备课录音。<br> 《那个星期天》的教学设计、课件、学习单不断经历从构建、推翻、重建,再构建的过程,直至最终完善。备课团队对“课程的设计、脚本的编写、讲稿的语言、课件的图文”等,不断“找茬”,力求增加互动,以生为本——高标准、严要求,丝毫不敢懈怠。 4月27日最后的录制,也不忘注重每一个细节——衣着、姿态,甚至是一个微表情,力求在电视画面里呈现出最好的状态,以期为广大学子带来最好的课堂体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温暖彼此 同心同行</b></div> 蓦然回首备课历程:备课、试讲、录制、剪辑、校对……《那个星期天》备课团队一直同心协力,团队作战,其中有难忘:为了确保课件不出现疏漏,半夜3点课件小分队还在对着PPT一个字一张图地排查;有开心:当听到广州市教研员林玉莹老师表示肯定,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罗夕花老师,谢李文老师发来亲切关心时,团队小伙伴们精神振奋,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br> 披星戴月,迎接拂晓。更多的是感动:麦珏昉老师细致精准的研究,不断促进小伙伴们思考,在本该讨论教学要点的16号当天已经拿出两个课时的设计初稿——精确到秒;组长杨璐怡老师多方协调,精准分工,把每一次线上、线下的教研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伟栋老师、赵玲老师常在关键时刻,为大家破译解难,点石成金;李昕老师带领她的学生们为教学提供了许多的新思路;梁嘉慧老师和冯鹏清老师PPT制作技艺高超,精益求精,圆满地把大家想到的变成了做到的。<br> 摄影的工作人员说看过这么多课,这场的录制是最顺利的。特别是录制完当天下午剪片时的“争分夺秒”,备课团小分队默契合作,因为有前期的大量准备,因此最后高效完工!<br> 在这次磨课过程中,我们点亮彼此,携手共进,收获满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团结协作 “语”你同行</b></div> 这次电视台录课是为了贯彻落实“停课不停学”的精神,让学生们在这段特殊的时期不要荒废、浪费时间,仍然能够学习到必要的学科知识。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那个星期天》团队成员勠力同心,互相配合,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愿望:为疫情在家的同学们提供重难点突出,能激发学习兴趣的语文课,这是团队老师们的初心,也是每一位海珠小语人在疫情防控的大考面前的责任与担当。 撰稿:海珠区知信小学 李昕<div>美篇制作:海珠区万松园小学 刘伟栋<br>审核: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麦珏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