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涿鹿太平堡

梅边吹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太平堡村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城东南40公里,地处张涿高速公路入口东南方向,北面是古老的涿鹿山,南面是西灵山,东临109国道。距黄帝城15公里,现有660户,近2000人。全村总面积39054亩,耕地面积5657亩。外出打工和生产加工杏扁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太平堡村是卧佛寺镇一个比较大的村,原为太平堡乡所在地。1996年2月撤乡,并归卧佛寺乡管辖。 据有关资料记载,5000年前,在“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涿鹿大战中,黄帝命应龙在距太平堡南3华里的水关口筑坝蓄水,待山洪暴发时掘坝放水,将位于灵山河道的龙王塘村南的蚩尤城,也就是蚩尤的指挥部及屯兵城和军事设施一举冲毁,使蚩尤的兵将损失大半。蚩尤兵败后只好移居蚩尤寨进行抵抗。最后应龙率兵掘地道攻入,擒杀了蚩尤,取得了涿鹿大战的胜利。现在水关口两边狭长而陡峭的山崖壁上还有当时筑坝时留下的水印迹。上世纪90年代人们曾从地里挖出了石刀、石斧、石杵等石器,说明远古时曾有人在这里居住,也为以后在这里成村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太平堡村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村内现存的半块石碑,即村内古时金河寺“大寺”石碑记载,辽代称为太子村。据有关资料记载,元代这里称为太平村,也许是人们为不发生兵祸或天灾而改的村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永乐十四年(1416)以后,大批移民的涌入,这里人口骤增,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并开始建城堡,成为名副其实村堡。村内现存一块明万历年间的汉白玉石碑,也就是村碑,就是太平村堡。到了清朝以后改为太平堡,沿用至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悠久的民间文艺是太平堡村的一张名片。据《魏书》记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太平堡人。由于历史久远,究竟是涿鹿还是涿州也有争议,这些暂且不谈。漫长的历史沿革,为村里留下许多四合院古民居,还有保存较好的真武庙、关帝庙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俗文化给太平堡村增添了地方特色。村里有九阙八卦灯、秧歌、跑驴、旱船、抬花轿、舞龙、太平锣鼓、太平腰鼓等活动尤其“九阙八卦灯”在涿鹿县更是远近闻名。2016年,“九阙八卦灯”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堡村被评为“第三届河北省民俗文化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太平堡村不但历史悠久,也有近代的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怀涿县开辟建立抗日根据地,太平堡是怀涿联合县二区区公所所在地。从资料中查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12月12日,平西分区的独立三营在太平堡宿营时遭到日伪军的包围,在突围中指导员刘子亮和三名战士牺牲,后告密的特务被镇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3月6日,驻守矾山的国民党第十六军二八零团,从矾山撤防到蔚县桃花的途中,被马辉(建国后任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的独立四旅和察南独立团伏击于口前、野场一带。全歼国民党二八零团,共歼敌230人,俘获600多人,缴获迫击炮6门,轻机枪28挺,重机枪8挺,步枪700余支,骡马100多匹,还有大量的军用物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太平堡村现在还埋葬着摩天岭阻击战牺牲的九位烈士。据摩天岭阻击战烈士碑记载,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四旅十二团在摩天岭与国民党三十五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战斗持续了一昼夜,最后激战到拼刺刀,我军将士奋勇杀敌,击退了敌军轮番进攻,始终没有让敌人越过防线,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太平堡村三华里的西山坡上,有一块南北长、东西窄的地块,里面不规则的有九个坟头。这里埋葬的就是摩天岭阻击战牺牲的烈士。最早有20多个坟头,后陆续被迁走一些。荒草遮掩了坟头,只有一块石桌半截露在土外。南面有一处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修建的骨灰堂,小地名称“死兵坑”。死兵坑里埋的这些烈士,还没有迁走剩下的九位,他们是哪里人,姓什么都未能留下记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47年至今,这些烈士们静静地躺在这堆黄土下面。只有每年的清明节,村里组织学生为这些无名烈士扫墓、填土。这就是这些烈士得到的最高规格的待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摄影:梅边吹笛、钱志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