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我的爷爷刘礼学,又名俊礼,1901年腊月20日生于太贤程村,被定为上中农。入社前拥有70余亩上好耕地,两头牛,一头驴,一圈60多只羊。他是个极其勤劳吃苦的人,喜欢把事做到最好,年轻时不惜力而伤了力,年老时患上咳嗽气短的毛病。爷爷在世时,与大老爷一起,从沟里一块一块背上来石头,砌成石窑腿子,箍了深丈八九、宽丈二的四个大窑,四个小窑。我的爷爷一辈子不抽烟,却喜喝茶、喝酒;他不识字,却爱文化,曾被推举为村学校董事会会长。每至冬闲晚上,常爱去学校与老师交流,听他们讲历史传说、名人轶事,所以他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他寄希望于子女,想把他们供养成人。曾供三叔读至完小,后在桥山区武装部工作。接着供父亲(行四)读书。爷爷要求很严,他认为只有读好书将来才会有出息,所以父辈谁做得不对就会挨打。虽然爷爷那辈还算殷实,但那都是为了全家能吃饱穿暖辛勤劳作换来的。由于家大人口多、老的老小的小,没有壮劳力,终因伤力透支患病,于1960年病逝,享年仅59岁。这时家里负担就更重了,农活没人干,三叔只好于1957年离开工作单位回家务农,帮衬一大家子。</p><p>我的奶奶生于1905年,1970年去世,享年65岁。生育三男三女,长子刘克明,行三;次子刘克华,行四;三子刘克正,行五。长女刘福珍,出嫁隆坊小隆坊村;次女刘淑珍,出嫁太贤后寨子村;三女刘淑英,出嫁隆坊南场村。</p><p>其实,我没见过爷爷奶奶他们,也没享受过祖辈的隔辈疼爱,这都是父亲告诉我的,是他老人家的记忆。 </p> <p>父亲1938年8月29日(阴历)出生在老爷、爷爷他们箍的老窑里。七岁在村读小学六年,在北村、隆坊小学各读一年,1950年小学毕业。1950年9月至1954年7月在黄陵中学读初中。1954年8月考入延安师范学校,共学习23门课程,于1957年8月15日毕业,分配至志丹县文教局。8月18日报到后被分配至志丹县城关小学任教。1958年3月调志丹县文教局教研室,随后被派往省文化艺术学校学习半年。期间主要学习行政文化,为在农村建立文化俱乐部服务。结业后,又回志丹文教局工作,分管全县文化教育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下乡,历时一年余至1960年3月结束。</p><p>志丹与吴起合并以后,延安专署给县上分配两个名额去延安大学培训,可学文学或体育,他选了体育。学习半年结业,分配至吴旗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半年。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学生流动性很大,生源减少,调至吴旗城关小学任教。1961年下半年志丹吴旗分县后,调吴旗县铁边城小学任校长。1962年后季又调至吴旗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同年11月调吴旗县新寨公社办公室任文书。</p><p>1963年7月因家庭困难,调回黄陵县民政局,分配至侯庄公社任文书。1967年后季调县民政局。这时,“文革”已开始,干部基本上不上班,政府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1969年县革委会成立,在大联委参加干部作风整顿培训。1970年抽调至太贤备村蹲点一年。1972年10月15日入党。此时,县上安排整修省、县级公路,被抽调至民工营办公室担任文书半年。留在县养路段办公室工作半年后,调至公路管理站工作五年。1977年抽调至黄张公路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任文书。1979年县公路管理站隶属延安交通监理所垂直管理,更名为黄陵县交通监理站,被指定为单位负责人。1982年由省交通厅政治处任命为黄陵县交通监理站站长,正科级别。</p><p>1984年8月调至甘泉县交通监理站任站长。</p><p>1986年7月又调回黄陵县交通监理所任所长、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能是交通监理和养路费征稽。</p><p>1988年体制改革,交通监理成建制归公安系统管理,更名成立为县交警大队,隶属县公安局管理;分离出县征稽所,隶属延安市征稽处管理。</p><p>1988年12月取得由陕西省交通厅职改领导小组颁发的交通管理助理工程师资格。</p><p>1989年任县交警队教导员。1993年2月17日获得由原公安部部长陶驷驹签发的一级警督警衔。1993年离岗任正科</p> <p>外婆于1912年(民国十八年)因遭灾从西安长安逃难至铜川,遇到在铜川工作的外公张西元(时任铜川某局局长)结婚,外公是隆坊兰寨子村人。与外婆生育二男一女,即二舅张康定(又名张栋)、三舅张福定和妈妈张巧梅。二舅过继给五姥爷,妈妈三岁时外公去世,后随外婆、大舅、三舅孤儿寡母在隆坊兰寨子村一起生活。为了生活,外婆养蚕缫丝,勉强度日。</p><p>妈妈,1939年5月18日生于隆坊兰寨子村。上学迟,外婆要供三舅,供不起妈妈,她上到四年级就辍学了。因为爱学习,每天干完活,就偷偷跑到学校隔着窗子听老师讲课。外婆看母亲特别爱学习,可又供不起,于是就托人说了门亲,十七岁与父亲订婚,就是为了能被供养读书上学。后来,母亲就由爷爷供养、接送,在北村完小读了五年级,在隆坊完小读了六年级。接着又在隆坊中学读了一年初中。</p><p>1959年正月初六日与父亲成婚,随父去志丹县,又在志丹中学读一年,1960年后季至1961年上半年在吴旗中学完成初中学业而毕业。1961年8月被招为小学民办教师,在铁边城小学任教一年。1962年3月因思念外婆心切,加之吴旗生活艰苦,便带大哥旗民回程村务农。后将档案遗失,无法恢复教师资格。回来后家里也是极度困苦,父亲急在心上,他知道自己一人在吴旗,母亲一人和我们子女在家劳累难得喘息,便每月给省民政厅写三封信,还给延安地区民政局、吴旗县民政局写信,有时还给吴旗县委书记写,目的是想尽快调回黄陵,照顾家。</p> <p>母亲生育二男三女,大哥旗民、小弟慧民、二妹慧侠、三妹慧敏和我。母亲回家务农,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子女吃饱,不论在队上还是分了队包产到户,她始终不甘人后,不会干就问人,她既要干活,又要伺候一家老小饮食起居,一个人又苦又累强忍着。父亲从来没干过农活,也学着耕地,干其它农活。在农活上,三叔父在种地、收获、碾场、扬场上经常帮忙。我们兄妹不论在井台绞水担水、或在地里收麦拉麦、或在沟里分粮抬玉米都尽量为大人分担,从不叫苦叫累。</p> <p>1975年在村里箍了三孔砖窑,嗣后搬出生活了多年的老院子。</p><p>1989年在县城北门路底下修建三层12间小楼一幢,从此安居县城至今。</p><p>父亲的大家也很和睦,父亲上隆坊小学时,大姑已出嫁到小隆坊,她常常给父亲把蒸好的包子、白面馍送到学校。父亲上中学时,三叔父已在桥山区武装部工作,父亲的上学费用大多由他负担。当然,五叔当兵回来,结婚前父亲也经常给钱资助,找关系调动工作等。还给过大姑二姑三姑些许资助。总之,父辈们相互扶持,知寒问暖,兄妹情深,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父亲说,自己没干过啥大事,但从小到大也没受过啥波折,还算平安幸福。对儿女教育上要求虽很严格,但都没有好好上学,学业未成,是最大遗憾。</p><p class="ql-block">父亲是慈爱的,他曾给我说,你们都没见过爷爷奶奶,未曾享受过祖辈的爱。他不想让孙辈再享受不到祖辈的爱,所以,他老人家与母亲含辛茹苦,起五更睡半夜,昼夜不疲,毫无怨言地悉心替儿女养育子女,直至孙子们上幼儿园。二老不论对孙子少博、大孙女刘璐、小孙女家仪,还是外孙子孙骁哲(煜杰)、姜子勐、外孙女梁盈锐,都格外疼爱,毫无薄厚。他们的无私大爱无不使儿女子孙永远感恩涕零,终生铭记。</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个有责任心、顾家的人。他在外工作,母亲一人在家挣工分分的粮食难以维持一家几口的生活,当时不敢解决城镇户口,怕丢了土地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但考虑到子女的就业,就于1984年先解决了母亲和我的户口。1985年调甘泉县工作时,接着解决了大哥旗民、二妹、慧侠、三妹慧敏、小弟慧民的户口。随后,我们都相继招工安排工作。</p><p class="ql-block">那时,队上已有了拖拉机,队上有人来城里办事不怕管理站挡住罚款,因为有父亲在,方便多了。他给人办事往往是说能就一定能办到,决不食言;说办不到,当面就拒绝了。父亲是一个坚持原则、严谨廉洁、不会曲意奉迎的人,是一个从不求人办事、有累自己扛、有苦自己受的人,是一个自信勤俭、宽宏真诚、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父母大人口述 慧芳 兆丰 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