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在孩子一生发展中,“幼小衔接”是一个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阶段。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有着鲜明的差异,这是基于与小学和学前儿童有着截然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并非进入小学就一下子具备了小学生的特征。这个时候,“幼小衔接”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 <p>“幼小衔接”不等于“小学化”,不能简单地将幼小衔接理解为“知识经验的衔接”。成功的幼小衔接,不是小学知识的提前传授,也不是小学教育模式的超前进行,而应该专注学习能力的准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的发展才可以让孩子的学习长久受益,能力准备是幼小衔接的根本,相比于知识的学习,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内容。那么,到底该如何顺利过渡?幼小如何衔接?</p> <p>“衔接”意识要尽早,方法要科学</p><p><br></p><p>一些幼儿园在孩子入小学的前半年,甚至临近毕业的前一两个月,才关注衔接工作。部分家长或老师在“突击式”的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儿身心压力加大,不但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还容易让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恐惧。</p><p><br></p><p>教育需要循序渐进,科学幼小衔接的相关工作应尽早开始,并贯穿幼儿园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如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正确的阅读和学习习惯等。同样,幼儿园应尽早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用正确的教育观引领家长,让其明确科学幼小衔接的意义,使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p> <p>“衔接”工作的主体要多元化</p><p><br></p><p>不少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但很少有小学主动与幼儿园对接,从而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现象。有些幼儿园力求衔接的方式丰富多样,如开展参观小学活动等,却忽略了家长和学校的能动性。虽然大家都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但互相之间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合力。</p><p><br></p><p>据调查表明:小学老师更担忧新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而非知识储备。同时,小学老师并不支持提前学习拼音、写字。可见,由于彼此缺乏沟通,家长和幼师往往“吃力不讨好”。科学的幼小衔接应该建立在幼儿园、学校和家庭充分沟通与了解的基础上,幼儿园应当主动发挥纽带作用,使衔接符合各方切实需要,而不是幼儿园或家长自己的“想当然”。</p> <p>“衔接”的指导要关注个性</p><p><br></p><p>中国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都以集体教学为主,很多教育目标关注的是大部分孩子,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但理想的教育必须关注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幼小衔接也是如此。在坚持教育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也应针对不同个体提供不同的指导。如:有的孩子心理上对入小学排斥,那么培养其对做小学生的向往就应作为入学适应的重点;有的孩子对文字、数字有学习兴趣,我们大可不必压制其学习欲望。用适合的方法适度学习也未尝不可。</p><p><br></p><p>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如能针对不同的孩子制订不同的教育计划,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这才是教育智慧的体现。科学的幼小衔接,仅仅有文件、规定和“禁令”,还远远不够。</p> <p>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跳过或缩短该过程,强求的教育果实一定是青涩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开展幼小衔接,守住自己的教育底线,才是教育者应有的心态。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输在起跑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赢在终点。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在起跑阶段打好基础、调整好心态,使他们满怀信心地一路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