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行,一路欢歌 ——跟随中原名师李桂荣名师工作室网络研修回眸

区一小教务处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月榴花照眼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枝间时见子初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翘首企盼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望次第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br></p> <p>"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回顾疫情期间跟随李桂荣名师工作室的点滴,这首歌也许最能表达一路研修的感受。</p><p><br></p> <p>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相信大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过。疫情给各行各业造成巨大影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虽没有像白衣天使那样奋战在抗疫一线,但大家投身于忙碌的线上教学,用勤奋书写特殊时期人民教师的担当。“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工作之余,跟随李桂荣名师工作室一路网络研修,让我们收获一路的成长,采撷一路的芬芳!</p> <p>至今还记得网络研修的第一期活动——曹卫振班长《我的读书生活》,曹老师用切身感受讲述了自己读书的几个阶段、培养爱人读书、班级读书会、 给家长推荐图书、营造阅读环境、梳理自己孩子读书小结。尤其曹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令我印象深刻。那一本本厚厚的读书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读书时的摘抄、批注、总结……在我看来这些像学生时代的读书笔记,在快餐式阅读充斥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从曹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言传身教”的力量。读书笔记真正的灵魂不是那本书的内容,而是阅读后你产生了多少自己的想法,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在日积月累中沉淀下来的。向年轻的小曹老师学习,静心阅读积蓄力量!</p> <p>网络研修第二期,安阳张志华老师的《心向阳光,一路花开》围绕“遇见美好的自己”从大力描绘身心健康的同心圆、劲力按下内在成长的自主键、强力振动专业发展的双飞翼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硬朗的身体,是内心丰盈的根基,张老师用阳光的心态诠释了“好身体是幸福生活,快乐工作的根本”,只有画好这个身心和谐发展的同心圆,我们才能遇到更美好的自己。深以为然,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导师,我们首先要活成一道光,而这道光必须强烈有力,照亮自己更要照亮学生!</p> <p>卢红云老师的《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从教师幸福的流逝、对幸福的理解、成为幸福的教师,讲述了面对繁忙的工作如何才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对于这个被无数老师扪心自问的话题,一位教育名家曾说过:“教育是一个容易让人心灵结茧和蒙尘的职业。”的确,不管这个社会赋予教师多么神圣,多么高尚的光环,都无法掩盖常态工作中焦虑繁忙的事实。唯有读书自我调节,正如狄金森的诗中所说"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所以,阅读是我们教师生活中永不停歇的必修课。</p> <p>鲁慧霞老师在《空杯心态,做一个勇于学习的人》也谈到这一点,工作十七八年很多时候常感到没有上升期,有时会有职业倦怠感,难于突破自己的局限,如何让自己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归零的心态真得很重要,昨天的成绩永远不能代替明天的功劳。所幸,选择了教师这个终身需要学习的职业。职业的要求让我们对课堂心存敬畏,不敢放松懈怠。学无止境,唯学习不可辜负。</p> <p>第七期《跟着闫学老师学散文》,付荣华老师由闫学的《上一节高阶阅读课》说开,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从阅读到思考,从总结到提升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由书中闫学老师的课例内化迁移到同类型散文的教学方法,极富有思考力和创造力…… 王淑兰、张俞、陆俊老师得体大方的主持,张志华、熊志晗、赵娟、李晓霞老师的点评金句连连,一路同行的小伙伴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感谢一路有你们的陪伴!</p> <p>"烁玉流金共读会”——《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工作室推出的音频共读活动,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下功夫。每一期推送的音频折射出朗读老师对所读章节的理解力,第一次尝试录音发现自己有好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好在前几期的小伙伴都能及时分享经验,使后面章节录音少走许多弯路,大家抱团取暖的感觉真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团队力量的强大在活动中凸显有成效。</p> <p>尚淑丽老师的《小课程,大文章》创造性地开发课程,把疫情当教材,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小课程里浓缩的是满满的教育智慧,每一样精心设计的活动都能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学生的作品不仅画面精美,而且有思想有深度,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缘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p> <p>王利老师分享的《茁壮》,使我想起了李烈校长提出的“双主体育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在不同的层面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成长。王老师在班级开展的"八争"活动,就是充分让学生在参与中求体验,在体验中求发展。为王老师的教学谋略和智慧点赞!而王老师在其间有扶有放,有爱有关注,从学生录制的小视频,制作的美篇,完成的思维导图……都可窥见!所以学生种出的第一颗草莓首先想到的是送给王老师。我们常说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场修行。其实老师和学生之间更是一场修行,需要彼此成就,需要以爱育爱!</p> <p>第九期,方媛媛老师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解读她心目中的《教师人生与情怀》。分享了自己在业余时间怎样通过阅读、练习书法、学习茶艺和插花来丰盈提升自己的,她认为诗意地栖居是对教师情怀最好地诠释,教师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诗情画意的美,才能做到心有书香眼有光。她提到自己的恩师于永正的课堂,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提到杨绛的读书观,提到自己的班书创作……就是想表达学习是教师终身的必修课,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未来学生学习的高度。</p> <p>张志华老师的点评用陶行知先生的四问“我们身体有没有进步?”“我们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我们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们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再次把研修活动引向思考的纵深处。 "……要沉下心向名师学习,向大家学习,做追求卓越的教师,一路向前,永不止步。”李老师的激励再次坚定我们一路前行的力量!</p> <p>第十期,濮阳实小李玉萍老师分享的《精耕细作待花开 守得云开见明月》,从课前准备、线上教学、线下作业、家校携手详实分享了如何通过网络精耕细作,让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守得云开收获成长。李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有几十年的从教经验,为一节预习课她反复录制10几遍,一张PPT反复试讲,自己讲给自己听,讲完看回放,经常到凌晨四点还浑然不知……在已知天命的年龄,李老师这种精益求精的执着劲,怎不令人肃然起敬?李老师还将线下作业的目标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遵循趣味化、学科化、生活化、综合实践等多种原则,精心布置一些游戏类、实践类综合类作业。创新开展读写活动,诗词鉴赏擂台赛、每日晨读、书法大赛、征文比赛、汉字听写大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乐此不疲,学而不厌,李老师也享受其中诲人不倦的快乐。微信视频会,钉钉直播家长会,家长育儿交流会,倾情地付出换来家长的尊重和褒奖,家校携手打通最后一公里,促使学生居家学习步入快车道!可亲可敬!</p> <p>第十一期《走进鲁迅》,濮阳实小司培宁老师阅读了大量与鲁迅相关的书籍,悦耳舒缓的声音令人陶醉其中。她站在女性的角度,从家庭的变故、兄弟的失和、不幸的婚姻、迟到的幸福四个方面讲述了生活中鲁迅不为人知的一面,解读了鲁迅的有情、有义。世人之所以对鲁迅的评价褒奖不一,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喜好、观念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很多时候个人的阅历不同,不能感同身受。小时候不喜欢鲁迅是因为看不懂,看懂鲁迅已是中年。鲁迅的作品文笔犀利,喜用幽默式讽刺,内涵极深,需细细品味才能感受他心中海洋般的深邃,既有鲁迅爱憎分明的个性体现,又有许多现实的无奈。鲁迅冷眼看世界,是因为他看得通透,看得明白,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驱使他用手中的笔写下有力的文字,以唤醒当时沉睡的国人,不愧是万人敬仰的一代文豪!司老师腹有诗书,精彩的分享让我们重温鲁迅,重温那些不朽的经典!</p> <p>研修期间,李桂荣老师及濮阳市实验小学的大爱情怀再次令我折服。李老师是我们团队的良师更是益友。她说:“这个工作群就是为每个人提供锻炼的平台。”所以每周她尽可能多渠道地推送优质的教学资源组织大家学习研讨,在交流碰撞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共鸣。自去年10月跟岗研修至今,濮阳实小的教师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学校公众号推出的各项活动我能深切感受到水韵实小的魅力,无论是学校的领导团队,还是一线教职员工那份用心、用情做教育的执着精神,都值得其他学校观摩学习!</p> <p>回首每期网络研修活动仍历历在目,内容丰富多样,过程策划精细,人人都有分工,不拘泥与形式,每周都有新内容。每期活动都能触及内心深处,干货满满!每次活动后,李老师的总结提升常会让人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切实感受到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个小伙伴在李老师一路引领下向上拔节生长着,蜕变着……庆幸跟随李老师的团队可以向着光亮那方。“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感谢一路有你,愿我们在未来研修之路上一路同行,一路欢歌!</p> <p>编 辑:袁登芳</p><p>审 核:李桂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