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露天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晚上在外面站着看的电影。</p><p> 现在是很难看到露天电影了!即使有,谁会去看呢?现在的农村几乎家家有了彩电,坐在家里就能够看到自己想看的节目。事实上,随着黑白电视机在农村的普及,便终结了中国农村看露天电影的时代。</p><p> 但是,露天电影还是值得说一说写一写的。因为,它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精神食粮。</p><p> 儿时的印象是,看露天电影比过年过节还热闹,还有幸福感和快乐感!因为那时的露天电影也不是随便能够有看的。一般是在三种情况下才会有露天电影看。一是上面有规定每个大队轮着放映,二是哪个生产队年底丰收了以示庆贺,三是哪个家庭里有特别大的喜事。</p><p> 儿时的印象中,每逢有露天电影看的时候,方圆几里的人们在前两天就会奔走相告,提前请好远处的亲戚,说是请到我们那里去看电影,并叮嘱一定要来,准备好了晚饭的。到了正式看电影的那天,方圆几里的人们早早的就收了工,有客的要接客,没客的也要提早一点做晚饭,因为孩子们如果等不及了就会连饭也不吃的,邀了伴直奔银幕跑去。</p><p> 姑娘和小伙子们会早早的吃完晚饭,然后抓紧时间把自己打扮得头面一新,漂漂亮亮的朝着银幕走去,那神情,好象不是去看电影,而是去演电影。</p><p> 老人们也不落后,在人群中紧赶慢赶的,走得飞快。</p><p>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那块银幕,象朝圣一般!</p><p> 那时的露天电影,其实就那么几部片子,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沙家浜》、《红灯记》、《平原作战》、《三进三城》、《烈火中永生》、《侦察兵》、《渡江侦察记》、《天仙配》(黄梅戏)、《五朵金花》、《英雄儿女》、《上甘岭》等。但是,人们看不厌,明知道是看过的片子,依然要涌向银幕。</p><p> 一般的小雨是不会散场的,除非淋得身体吃不消。如果真的放不下去了,第二天晚上会接着放。如果第二天晚上还是下雨,那么,第三天晚上接着放。也就是说,一直要把电影放完为止。</p><p> 儿时的印象中,每一场露天电影看的人都很多,而且银幕的反面都站着黑压压的人。有一回看《碧玉簪》,赶上停电,放映员带来的发电机又老是出故障,但满场的人依然等着,直到凌晨五点看完了才散场。</p><p> </p> <p><br></p><p> 在看露天电影的时候,人们会随着电影情节的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如,看到坏人害好人,会一致地发出为好人着急的声音;看到好人好结果、坏人坏结果的时候,会不约而同地鼓其雷鸣般的掌声。</p><p> 每看完一场露天电影,人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便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直到看下一场露天电影)津津有味地议论电影中的情节,有时还会模仿电影中的人物语言。如,高家庄,高,实在是高!</p><p> ……</p><p> 露天电影是中国农村没有电视机时代的产物。中国农村普及了电视机之后,露天电影便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