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月28日下午,走访观音寺巷名人名宅。</p> <p>任澍南进士第宅院 清乾隆丁未(1787年)科取三甲第42名进士,故居位于东正街东后街24号(任家大门)。</p> <p>传说中的民间紫禁城。</p> <p>访董述铣故居。</p> <p>罗长春罗长华进士第 取武举的父亲罗镇方(启堂),培育三个儿子长春、长林、长华成为武进士。罗长春为参将正三品,光绪十年(1884年)随滇军入越南抗击法军,因感染疟疾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年仅29岁就殉国。光绪十五年(1889年),罗长林、罗长华兄弟成为同科武进士。罗长华被授湖北荆州守备,后掌安徽宜州、江南江淮卫兵权,继任江苏水师统带,官兼苏防营务。罗长林授御前蓝翎侍卫,钦派乾清宫门行走。罗长春、罗长华同居东正街诸天寺街25号(又东后街32号)进士第,时大门立直匾“将军第”。</p> <p>罗长林进士第 授御前蓝翎侍卫、钦派乾清宫门行走的罗长林,随父居今东正街诸天寺街卖麻巷8号,大门立直匾“侍卫府”,挂板对“八子联镳三进士,九旬上寿一将军”。</p> <p>陈龙光进士第 位于东正街33号,为陈龙光布政使故居,四进深宅院。都木元帅后裔陈龙光,州人誉称“神童”。御史许镃喜之,以女相许。明万历甲辰(1604年)科取进士,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以军功擢山东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官至二品,卒于官。</p> <p>石屏最老的房子。</p> <p>小炉匠巷三宅院 位于南正街小炉匠巷6号,李乔故居旁的小炉匠巷4号有姜氏宅院、许氏宅院、吕氏宅院。大门右边直行是吕氏宅院。</p> <p>院里琴声悠悠……</p> <p>许氏宅院。</p> <p>姜氏宅院。</p> <p>李乔故居 位于南正街小炉匠巷6号,与云南唯一状元袁嘉谷故居相距三百余米。院中部分房屋为李乔夫妇省吃俭用购置,后赠送县文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乔,被誉为“中国现代彝族文学的拓荒者和先驱”,曾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顾问。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欢笑的金沙江》,得到大、小凉山彝族人民的欢迎。他们兴奋地说:“我们彝族自开天辟地以来有自己的书了。”此书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1995年被选编为《中华爱国主义文学名著百部丛书》之一,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全国新闻出版署、团中央共同推荐为全国中小学生读物。</p> <p>箭头所指是李桥当年住过的小楼。</p> <p>丁府宅院 位于南正街61号,丁锡冠(小秋)、丁兆冠(又秋)俩兄弟于民国8年(1919)建盖,州级文物保护单位。</p> <p>丁府进士第 丁应銮,号仙坡,举人。多县知县任内,皆有声望。擅诗书画,桐城名家姚鼐赠联赞“三绝诗书画,一官清慎勤。”有《贻燕堂诗稿》《花县流甘》《琴余清赏》等书刊印于世,以文学孝友传家。子丁运泰,清嘉庆辛未(1811年)科取进士。二女丁玉琴诗词书画亦精,为明清时期展于“文献楼”唯一才女。孙宝纶清道光乙未(1835年)科取进士。故居位于南城楼(云台门)西旁环城南路3号烂房院。</p> <p>云南“开风翰林”许贺来后建翰林院。位于南正街观音寺巷55—6号。</p> <p>发现张廷玉给许鹤来题写的石碑断壁。</p> <p>刘杨亲家两宅院 早在明朝年间,曼庄、倚邦、易武等茶山,就有四川、江西人及云南石屏人率先贩茶经商。到了清康熙年间,本省离茶山不太远的景东、元江等地,石屏有诸多马帮进出。民国年间被海内外茶人公认为云南普洱茶第一号的同庆号茶庄的主人刘葵光,宝秀吴营村人。其先祖早在清雍正年间就闯进西头,并在易武立足创业,开茶山,建茶厂,立商号,组马帮,成为石屏人开辟普洱茶的先辈之一。早在雍正十三年(1736年)就创立“同庆号”,制造厂设在易武,成为普洱茶最早的茶庄之一。继承祖业的刘葵光,民国25年(1936年)产量约2000担,成为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同庆号在滇越铁路通车才几年,就成为云南茶界之首,称为易武乃至云南最大的茶号。其功劳,除刘氏父子聪明才智及艰辛勤劳外,还与其住石屏的亲家杨吉三的全力合作分不开,刘、杨两家喜结秦晋之好后合伙经营同庆号。刘家负责在西头管理茶山,加工成品,刘葵光任茶厂厂长并兼易武同庆号经理;杨家负责在石屏经营销售,设有商号“杨记同庆号”,杨吉三任经理。刘、杨两亲家,同心协力共同促进了同庆号的兴盛发展。刘葵光宅院,位于老医院云泉路6—51号宅院,民国16年(1927年)由刘葵光建盖。杨吉三宅院,位于南正街观音寺巷20号,分前院和后院。</p> <p>陈履和举人故居 陈履和举人,元朝元都木元帅后裔,故居位于南正街观音寺巷68号。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1岁的陈履和拒绝家人为他成亲而随父赴省城应试,父子双双考中举人。清康熙己丑(1709年)科取进士的陈守仁,为陈履和先辈。现代名贤以陈谊、陈福今兄弟称最。陈谊,原名陈光荣,中央军事科学院顾问、高级研究员、大校军衔,去世。陈福今,曾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办公厅机关党委书记、中央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中央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正部级)、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第十五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健在。 </p> <p>陈氏同胞进士第 陈蓉纕,元都木元帅后裔。清雍正丁未(1727年)科取三甲第148名进士。弟陈(造字:上荀下大)纕,清雍正癸丑(1733年)也科取进士。故居北正街观音寺巷12号(陈履和举人故居西旁),大门曾立“同胞进士”匾。</p> <p>书法大家涂氏宅院遗址一带。</p> <p>袁嘉谷状元府 位于原买米巷、今南正街22号。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七世孙、袁嘉谷之父袁德洋,于古城买米巷建四合院。袁嘉谷幼年在此院成长、苦习,后成为全国唯一的“经济特元”、云南唯一状元。</p> <p>为什么说国朝第三人?1903年,清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惟一一次废除科举后的经济特科考试。这次考试与一般科举考试不同,目的是破格选拔治国安邦人才,不考八股文而代之以策论,考察人才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方策,更注重学以致用。参与考试者不乏历届状元和进士,其难度远远高于八股考试。在全国应试的306人中,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得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是为“经济特元”,弥补了云南不出状元的空白。清代先后开博学鸿词二次、经济特科一次,因此袁嘉谷被赞为“国朝第三人”、民间称其为“独一无二的状元”。</p><p><br></p> <p>静谧时光!</p> <p>隔壁两翰林宅院 南正街43号为许贺来翰林老宅院,其妹嫁袁氏,为陪嫁妹妹,将老宅院一半作为妹的陪嫁品,一半买于袁氏,整个宅院变为袁宅。南正街34—39号,为杨廷相进士与杨胪赐翰林故居。杨胪赐翰林院,清雍正辛丑(1685年),杨胪赐取进士、钦点翰林,与“云南开风翰林”许贺来老宅邻连,成为石屏著名的“隔壁两翰林”。</p> <p>访杨廷相的孙子。</p> <p>民间流传“许贺来据椽子”的故事。许货来点翰林后,拆旧屋建新宅。因隔壁杨家儿子杨胪赐聪明而不好学,十分惋惜,故将上堂屋后墙屋檐的椽子有意伸进杨家。杨胪赐年轻气盛,到许家理论,许贺来有意摆出一副蛮横面孔说,只要你也中个进士、点个翰林,我就把申进你家的椽子锯掉!此后,杨胪赐发奋读书,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考中三甲第59名进士,后点为翰林。喜讯传到石屏来,许贺来请木匠把伸进杨家的椽子锯掉,杨胪賜深解许贺来的良苦用心,鞠躬拜谢。</p> <p>老衙门天伦之乐。</p> <p>老一辈编史者的匠心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