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走入曾经熟悉的家乡大山深处,看着整齐划一连绵不绝的茶梯,听到飘荡在绿野上天籁之音般的阿昌山歌,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p><p>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几十年不算太短也不算太长,它却是一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时代,我们的上辈大多都已经作古,我们这辈人也已两鬓染霜,到了家乡“儿童相见不相识”,一切都变得既熟悉而又陌生。白云下翠绿清香的茶山云雾缭绕,一望无际,筑起的是乡亲们的梦想家园,如今我的家乡已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之乡。大山深处阿昌山乡,沐浴着盛世春风,走进了新时代,逐步富裕起来了的阿昌人笑逐颜开,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一幅幅美丽画卷,昂首阔步在幸福阿昌的康庄之路。</p><p> 抚今追昔,思绪回到遥远的童年时光。老家是一个比较闭塞阿昌古寨,到县城行走的是崎岖山路,是种非常遥远的感觉,那时候能跟着大人到县城逛一逛,都是件高兴而奢侈的事情。</p><p> 记忆中村子前面有一片茶园,大概几十亩的样子,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上辈们管理得特别好,茶园周边做了围栏,防止家禽糟蹋,茶叶修剪的整整齐齐,春天开始发出新叶的时候,生产队就选能干细心的上辈甚至是奶奶辈的妇女去采摘,我的族中伯父,是唯一的男人,算是采茶小组的组长吧。每天,日出而作,到傍晚把採摘来的鲜叶集中到伯父家里,认真的炒、揉、磨、筛检完成各种制茶工序,这当中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火候,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伯父应是一位制茶高手,他带大家忙到大半夜,最后,用心用情的作品就是远近闻名的磨锅茶。</p><p> 磨锅茶大部分拿到街子去卖,农户红白喜事需要了也来购买,卖得的钱做为生产队的集体收入,还有一部份分给社员。这种质量上乘的茶叶,在那物资匮乏的年月里显得很是珍贵,既是家里火塘边陪伴老人们海阔天空的土罐上品,又是招待贵客上宾的雅茗。</p><p> 寨子里有一棵很大很大的大青树,老家人叫它黄果树,是寨子里标志性景观,主干足有几抱粗,硕大的树根裸露出地面,树冠广阔,枝繁叶茂,四季常青,遮天蔽日。平时村民们就坐在树根上悠闲而自得的交流小憩,寨子里的大小活动都在绿荫下进行。也不知道它有多少年岁,可在我的印象中一直就那么高大宏伟。</p><p> 大青树与茶园间隔了一段距离,大青树在相对高的寨子旁边,茶园则在下面一片相对平缓的坡地,高大的大青树与开阔的茶园相映成趣,让人觉得就是刻意这样安排的。</p><p> 寨子连着大青树,一户接着一户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靠东向西较为集中的坐落开来。寨子中间巷道铺的是石板路,因年代久远,石头磨得光滑发亮。整个寨子靠着的是叫大坡头的庞大山峦,森林茂密,植被优良。</p><p> 寨子头有棵硕大的香果树,树下终年冒着一眼清澈的泉水,泉水清凉甘甜,称为大水井,大坡头滋养了大水井,大水井滋养了寨子的生灵,那是一幅生动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素描之笔啊。</p><p> 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坡头曾经一度被开垦成山地,树木少了,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大水井也一度干涸,这是一段不正常的历史。</p><p> 我的老家可以说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小山村,好多人说,地脉好,人丁兴旺,人杰地灵。寨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大都是赵姓家族,还有几户曹姓张姓,也都是亲亲戚戚,世世代代淳朴善良,相亲相爱,每到过年,在大青树下竖起高高的秋干,男女老幼使秋千打拳比武,其乐融融。</p><p> 多少年过去了,茶园、大青树、大坡头、大水井,这些儿时的记忆,总是难以忘怀,魂牵梦绕,永远成为了我心中抹不掉的乡愁。</p><p> 现如今,寨子变化很大,记忆中的茶园已不复存在,有几户村民在茶园盖了房屋,成为了寨子扩大延展的部分。可喜的是,昔日的茶园已经扩展成了一山连着一山的茶梯,茶叶加工也已机械化,有了现代化的气息,制作出来的茶叶远销省内外。寨子里愁的是采茶季节,人手不够,还得到外面找采茶工人。</p><p> 茶叶产业已然成为了寨子里的支柱产业,生活富裕了,小男妇女穿的是花枝招展,楚楚动人,过年过节还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文化生活有模有样丰富多彩。村民们也学着做起了小老板,“得意忘形”起来,茶山上高兴了吼上几曲阿昌山歌,晚上高兴了喝上几杯阿昌小米酒,小日子过得是实实在在滋滋润润。</p><p> 大青树还是郁郁葱葱,傲然挺立,但树脚打了一圈石脚,既保护了大青树,也方便村民休闲纳凉。大坡头已经封山育林,再现昔日绿水青山,大水井也泉水不断,清澈甘甜。以前的石板路换成了平整光滑的水泥路,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县城,不到20分钟,就可以驱车到达县城。家家户户进行了民房改造,通了自来水,有了电视电话,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各家各户墙壁画了栩栩如生象征幸福吉祥的阿昌族青龙白象图腾画,干净整洁,特色突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呼之欲出。 </p><p> 家乡的茶园,虽永远刻录在了我的记忆之中,永远成为了我那抹心心念念的乡愁,可茶园延伸出来的万亩茶山,让我更加振奋,靠山吃山,把茶园变成了茶山,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p><p> 感恩祖祖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先辈在那贫穷落后的年代,有了保护生态的意识,学习了其他民族的先进理念,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引进种植茶叶的技术,打下了今天阿昌人大面积种植茶叶的基础。历史是割不断的,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的那块老家的茶园就是星星之火,就是今天的燎原之源。</p><p> 回顾过去,追念先辈,感慨万千。饮水思源,永远不会忘记的是我们的根,不会忘记的是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愿家乡越来越美好,幸福阿昌愿景早日实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