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学生时代老师的教诲常在耳边萦绕,老师的面容还常浮现在眼前。我非常想念曾经的老师,总想把他们的一些事记下来,可一直没有能够做到。现在我就以散记的形式回忆我学生生涯中的几位老师,并向我所有的老师表达真切的思念与诚挚的敬意。 “大恩不言谢”,我就以师恩不言谢作个标题吧。</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启蒙老师--李家全</b></p><p><br></p><p> 我的启蒙老师叫李家全,是一个民办教师,在我的印象中他中等身材,面色红润,总是满脸微笑。那时的条件差,他所任教的学校是两个教学点,其中一个教学点就在我家门口,两个教学点之间隔着一个山岭,大约有3公里的路程。他一人两边跑着教,每周逢单在一个教学点,逢双到另一个教学点,主要是照顾两边的学生,让他们少跑路,这样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两边跑着。而李老师从他家到这两个教学点大约有10公里的路程。</p><p> 李老师教两个年级的复式班。其实什么都是他自己做,做饭、打铃、上课等。李老师爱好比较广泛,特别喜欢拉胡琴。那时其它的事现在淡忘的差不多了,但是他领我们在课间、课外做“狼吃羊”“丢包”“捉迷藏”等游戏的事我至今印象深刻,觉得一天很快乐。那时从来没有课外作业,没有感觉到学习上的压力和负担。我的启蒙教育一、二年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我一直怀念那段快乐的时光,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p><p> 李老师后来根据政策被精简了。教了二十多年的书,最终还是回家做了农民,老了家里负担也还挺重的,前几年因病去世了,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痛楚和伤感。敬爱的李老师,天堂因为有了你,也一定有朗朗的读书声。</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乡恩师--陈家星</b></p><p><br></p><p> 高大的身材,满脸的胡须,特别爱好体育运动,经常星期日背着猎枪上山打猎,这是我记忆中的陈老师。小学三年级暑假,我的父亲去世,我由商南县转学到山阳县临近的一个村级学校读书。那里离我家更近一些,这所学校就是山阳县王闫乡白岩小学,而陈老师是那所学校的校长,也是我们四五年级复式班的班主任,并兼语文、数学任课老师。</p><p> 当时我还小,加上到异地上学,所以就显得胆小。而陈老师给了我特别的照顾,我觉得他非常的亲切,在学习、生活上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记得有一次我回家的路上,有几个大一些的同学,因为在考试中要抄我的卷子,而我没让他们抄袭,他们就在回家的路上欺负我,陈老师知道后就直接找到这几个学生的家里,从此以后就没人再敢欺负我了,而此事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p><p> 在教学上陈老师是比较松散的,那时教学都相对比较轻松,只要完成教材中的基本任务就可以了。就是数学教材中的好多题,老师有时也解答不出来。我对数学很感兴趣,也就是起于那时。陈老师把他自己订的《陕西教育》(小学)都让我拿回家自己看,而我确实从中收获很多,每当我把杂志上的数学题解答出来,心中就有一种非常快乐的感觉,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对学习数学充满了自信。在小学阶段,好多难度很大的应用题,如“在两点至三点之间,什么时间分针和时针重合,什么时间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什么时间时针和分针成直角”这一类题我已经能够准确地解答出来了。我在学生阶段,后来学习数学乃至物理、化学等学科时,始终觉得很容易,这主要利益于那时打下的良好的数学基础,更得益于陈老师那种无为而教的思想。 </p><p> 后来陈老师改行离开了教育,听说当了派出所所长。我从小学毕业后也一直没能和他联系上,现在算起来陈老师早已经退休了,但他那年青俊郎的形象,我一直没有忘记。</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活泼开朗--杜贵才</b></p><p><br></p><p> 在我上初中的那所学校--商南县白鲁础乡初级中学,1983年9月首次迎来了两个“大学生”。杜贵才就是其中的一位,后来他成了我初三数学老师。</p><p> 这所学校是全县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的学校,当时这里路也是刚修通,但是没有班车通行;没有电,照明是用煤油灯;吃水很困难,有时要组织学生到很远的地方抬水。以前从来没有分配过大学生到这里来教书的,也没人愿意来这里。杜老师被分配到这里也是无奈,和自己的同学比较起来,心里也一定很沮丧,充满了失落。</p><p> 但杜老师很乐观,天生活泼。他常常一边走路一边唱歌,说话也十分幽默风趣。他最喜欢和同学们一块玩儿,就连下课那一会儿时间,他还找同学玩“斗机”游戏(每个人用双手把另一条小腿抱起来,两个各自用膝盖碰撞对方,谁先放手或倒下就为输),课外活动时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在当时我们学生心中杜老师就如同是我们其中的一员。</p><p> 杜老师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渊博,数学课堂上逻辑十分清楚,讲解生动有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以自己是一个“大学生”自居,表现十分随和,课堂上有争议时允许同学们发表意见,进行讨论,有时也和同学们争的脸红脖子粗的,但从不发怒。当时我的数学基础相对好一些,所以每有难题,杜老师就喊我先做,他随时想起来了就随时喊。当我从他的办公室外路过时,他常常喊“简国志,来把这一道题做一下”。而我也是一根筋,一道题什么时间不解答出来绝不罢休,常常下课后用木棒在地上、晚上睡觉时用手指在肚皮上画各种几何图形,而当我攻克一个难题时,心中的快乐是其它人无法体验的。84年我参加中考时,数学几乎得了满分,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到商县师范学校。</p><p> 后来我和杜老师又成了同事,虽然现在没有在一起工作,但我从心里也一直很尊敬杜老师。杜老师现在在商南县高级中学任教,他仍然那么乐观开朗。</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良师益友--周德仓</b></p><p><br></p><p> 我自小学开始,对学习语文就不是很感兴趣,特别是对写作尤为头疼。84年我考入商县师范学校,遇到了一位老师,从此改变了我对语文的认识,而这位老师就是给我们带了两年文选和写作,当了一年班主任的周德仓老师。</p><p> 周老师身材瘦弱,看上去很单薄,戴着一付眼镜,我的印象中他是个典型的文弱书生。但是他知识渊博,写作基础雄厚,特别是对学生态度亲切,课堂上从不讥讽挖苦学生。我以前在作文上是很少受到老师表扬的,记得有一次周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我们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改写成散文,这次我的作文意外地得到了高分,周老师在评语中给予我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从此我渐渐喜欢上了写作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对我以后的语文学习和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进修我选择了物理专业,但是周老师对我在写作方面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p><p> 87年商县师范毕业,学校推荐部分学生参加商洛师专组织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到师专继续学习。当时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开始我没有报名,周老师知道后极力鼓励我去报考,他说困难可以克服,但学习的机会不能丢失。而我后来就上了商洛师专,选学了物理专业。师专几年的学习,对我一生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在性格方面我变的活泼开朗了,也更加自信了。由于师范和高中的培养目标不同,象我们这类没有经过严格高考训练的学生,和高中考生同分在一个班级,能否跟的上课程,当时我心里也没底。但事实上在师专的几年,我的专业课成绩在全班是最为出色的,各门课程并没有因为少了高考的训练而感觉到吃力,相反由于思维没有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开放和活跃。而我选学物理专业可能不是周老师的最初愿望,但我十分感谢周老师对我的鼓励。</p><p> 在师专上学时,我还经常到周老师那里玩,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就没有了周老师的消息。但是我还常常想起我敬爱的老师,他那学者的气质和风度,专家的视野和胸怀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我不可能达到周老师的那种学术研究高度,但我会以周老师为榜样,记住老师对我的激励,在我人生历程中不断地追求进步。</p><p> “深入生活,高出生活,象文学创作一样完成自己的人生塑造”。老师,您的赠言是对我人生的鞭策与激励,在我心中您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治学严谨--杨永顺</b></p><p><br></p><p> 在商洛师专上学期间,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宽松,课堂听课、课后作业主要靠学生的自觉性。但有一个教师例外,他就是给我们带普通力学和理论力学课程的杨永顺老师。</p><p> 力学是我们在师专最早接触的一门课程,它也是物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入学第一学期,杨老师就给我们讲授普通力学,而力学在中学课程中都有所接触,但是它毕竟和专业物理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杨老师一开始就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他上课非常认真,课堂上从不允许有一个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批改全面细致,凡是作业中的错误必须要求有更正。</p><p> 刚开始,同学们都不理解,认为都上大学了,干吗还要求这么严格。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有些同学慢慢体会到了严格要求所带来的效应,因为部分学生的一些课程已经掉队了,甚至根本听不懂了。但是力学这门课程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问题,正因为杨老师的严格要求,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学习力学的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老师对作业的要求,他要求同学们在解答力学习题时,要严格按照“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选择定律或公式-列出计算式-解方程-文字回答”,并把上述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写在作业本上,即使在中学老师要求恐怕也没这么严格。而杨老师自己在讲解习题、例题时也从不省略一个步骤,严格按以上几步在黑板上书写。后来随着理论力学的学习,同学们都明白了杨老师不仅是对作业习惯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一种训练,是对科学的一种严谨态度。</p><p> 后来我也成了一名物理教师,并长期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和研究工作。针对学生在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写了一篇文章《中考物理试卷常见错误分析及教学建议》在《中学物理教学》上发表,在结尾时我写到:物理学科的各种规范做法和要求是人们长期经验的总结,教师要清楚的示范,并让学生在长期的坚持之下成为一种习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要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在长期的熏陶之下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甚至受益终生。中考物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卷面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习惯和思维方法的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平时训练中严格要求,规范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p><p> 严格要求、规范指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这方面杨老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我也谨以此文当作是对杨老师的一种感谢。</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简国志,写于 2008.07.01)</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