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有散文选编

姚华

<p class="ql-block">  一鸣惊人的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认识王奎有的人都有这样深刻的印象,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一张满脸的笑容,一喉嘹亮歌声。这是人们看到的外表,没有看到由表及里—他的内秀,他的出彩的文笔(评论水平)。</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加入《8510红星文苑》不到一年时间,由于他过去在永安转运站工作时间较长,大家对他缺乏全面的了解。2019年3月1日,王奎有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激情燃烧铸辉煌—读史向前(八五一0农场地域文化)有感》,发在《文苑》群,立刻受到文友们的热情关注,引发热议。特别受到了《行军歌》(小说)作者赵明宇的欣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一位新人涌现,一个评论高手诞生,让人刮目相看,让人感到惊喜。</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写的评论(散文),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有饱满的激情,调动大脑的灵感,书写激扬文字;二是有一种经历沧桑的情怀,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三是能抓住评论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基本观点;四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行文流畅,生动活泼,朗朗上口,有音乐节拍。捧读王奎有点评(散文),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如食美珍。</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为人谦和,是一个不张扬的人,是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人。</p><p class="ql-block"> 八五一O农场:石进</p><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30日</p> <p class="ql-block">王奎有散文(点评作品)选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激情燃烧铸辉煌</p><p class="ql-block"> ——读史向前《八五一〇农场地域文化》有感</p><p class="ql-block"> 近日,有幸拜读了史向前《八五一〇农场地域文化》一文。作为北大荒人的后代、一名新时期的北大荒人,读完后心潮涌动、感触颇深。</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战争进入大决战前夕,为建立和巩固东北解放区,解放全中国,那些怀揣着崇高理想、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创办了八五一〇农场的前身——兴凯农场,从此开始了艰辛而又光荣的垦荒事业。</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从那时起,八五一〇农场的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在一批批、一代代北大荒人的奋斗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沉淀、提炼,逐步形成了八五一〇农场特有的地域文化,并在农场的建设发展实践中不断丰富,激励和引领农场的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不断开创农场建设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八五一〇农场地域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其中凝聚着复转官兵、支边青年、下乡知青以及那些“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垦荒后代们的心血与汗水,她是八五一〇人无私奉献的奋斗史、创业史,是垦区建设发展历史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八五一〇农场地域文化》一文,让我对八五一〇农场的发展历史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让我感受到作者对农场的无比热爱和对历史传承的责任感,感受到作者弘扬农场地域文化的无私担当;让我对那些为农场的开发与建设,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前辈们更加崇敬;也让我对农场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与期待。</p><p class="ql-block"> 八五一〇农场地域文化十大精神所涉及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农场的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农场地域文化的承载者。</p><p class="ql-block"> 八五一〇农场地域文化十处景观,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建筑等方面,反映了农场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面貌,成为八五一〇农场地域文化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八五一〇农场的今天,就是一代代八五一〇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出来的。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八五一〇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和弘扬农场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二〇一九年三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花依旧笑春风 </p><p class="ql-block"> ——读史向前《老家屋后那棵桃树》有感</p><p class="ql-block"> 读了史向前的散文《老家屋后那棵桃树》,感觉画面感极强,也很美。写景叙事犹如清澈的小溪,缓缓地流淌而出。</p><p class="ql-block"> 文中通篇以老家屋后那棵桃树为主线,并贯穿始终,呈现给读者一幅田园画卷,使人感到诗一般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通过作者童年对桃树生长的好奇,“将吃剩下的桃核儿埋在离桃树不远的地方,第二年桃花盛开的季节,一棵胖墩墩的小桃树苗破土而出,显得朝气昂扬,煞似可爱,酷似黑龙江开春长出的油豆角苗”,反映了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求知欲望。而“桃子一天天见大,搅动我的心绪。我每天围着桃树转,仰望高枝,数啊查啊,看看究竟结了多少果,什么时候吃到嘴?”则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天真无邪与可亲可爱。</p><p class="ql-block"> 但作者最终要表达的并非在此,而是通过围绕桃树展开的故事,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家乡的一缕乡愁。</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质朴与善良,在与杖朝之年的长辈对话中,以及“母亲把摘下的桃子,先分给长辈和邻里品尝,然后一一分给我们”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邻里的大妈二婶,大姑娘小媳妇,三三俩俩来到婀娜多姿的桃树下,说说笑笑,赏花观景”,也体现了母亲为人和善,在邻里间是一个有威望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作者也是惜墨如金,文中通篇没有过多的议论,而是在叙述中很自然地表达了主题。</p><p class="ql-block"> 作者离家多年,老家屋后那棵桃树始终定格在童年的记忆中,母亲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自己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老家也许物是人非,但无论游子走到哪里,家乡和家乡的亲人永远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桃花依旧笑春风”,我想作者就是那棵桃树,始终遥望家乡,笑迎春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原8510农场东海社区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3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我心中的桃花源(正月初十随想)》有感</p><p class="ql-block"> 读了史向前《我心中的桃花源(正月初十随想)》,我的眼前浮现出一片美丽的桃花。</p><p class="ql-block"> 桃花是作者心中割舍不去的情愫,这个情愫,可能来源于老家屋后那颗桃树。</p><p class="ql-block"> 本文按照时间由远及近的顺序,采用逐步递进的手法,通过六个“多年后”,来描写作者心中的桃花,直至最后将作者心中的桃花源呈现给读者。</p><p class="ql-block"> 作者首先写了童年记忆里的老家屋后那颗桃树。然后写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进而又写了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以及这首歌曲的出处。前三个“多年后”,通过“读到”、“听到”、“了解到”,表现了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对桃花、对桃花的美,逐步有了更深层的感悟,并赋予她更丰富的内涵。后三个“多年后”,作者由“遐想”到“领悟”,再到“梦幻”,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做人的领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平等、友善、和谐的理想社会。而本文作者在文章开始就谈到“十全十美”,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憧憬,这个美好憧憬寄望于作者心中的桃花源,而作者心中十全十美的桃花源,并非空想,而是与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为作者心中的桃花源变成现实的桃花源,提供了政治、法律、道德上的保证。</p><p class="ql-block"> 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的束缚,只能画饼充饥,是无法与本文作者心中的桃花源相媲美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经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作者心中的桃花源,正一步步走向现实,一步步走向美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原8510农场东海社区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5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史向前《美丽的大连宜居的城市》有感</p><p class="ql-block"> 近日,拜读了史向前的获奖作品《美丽的大连宜居的城市》一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过去我曾经去过大连,但只是路过,没能很好地领略大连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通过作者对大连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使我对大连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且远远超越了我对大连原有的认知,也使我不由地喜欢上了大连!</p><p class="ql-block"> 作者虽然于2014年来大连定居,距现在仅几年的光景,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就像一个老大连人在向我们讲述大连的故事。无论是历史的、人文的、地理的、社会的、自然的,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般。由此可见,作者是个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大连居住的时间虽然不算长,却对大连了解的这么全面,这么具体,并写出立意如此之高、行文如此精彩的介绍大连的文章,并且荣获一等奖,令我对作者敬佩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一切均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对大连的热爱!这让我想起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乡愁》,其中的主题歌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在他乡住久了,也就将此地当做自己的故乡了!</p><p class="ql-block"> 愿作者在第二故乡绽放出更加绚丽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 </p><p class="ql-block">原八五一〇农场东海社区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2019.4.1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史向前散文《名美花香当蔷薇》有感</p><p class="ql-block"> 我对花卉是个门外汉,过去只是知道蔷薇,但对它的特征以及生长习性知之甚少。我最初对蔷薇了解一点,是从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蔷薇处处开》开始的,仅知道蔷薇象征着爱情,其它盖然不知。</p><p class="ql-block"> 今天读了史向前的散文《名美花香当蔷薇》,我才揭开了蔷薇高雅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作者从对蔷薇早有耳闻到认识开始入手,详细介绍了蔷薇的特征和生长习性,以及名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 作者通过对蔷薇特殊的美大加赞赏,赋予了蔷薇人格化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蔷薇能放下身段,只要有土壤,只要有空间,它就能落地生根,他不讲条件,没有抱怨。”</p><p class="ql-block"> 这种性格,我似曾相识。</p><p class="ql-block"> 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们北大荒人的性格吗?没错,就是北大荒人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始终牢记和弘扬北大荒精神,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建设大粮仓,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人无论走到哪里,始终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青春汗水和聪明才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不讲条件,从不抱怨。”群里的朋友们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北大荒人就是开在北大荒和祖国各地的蔷薇花,他不仅具有蔷薇花固有的美,他还有一种更加特殊的美,那就是低调、奉献、坚毅的美!</p><p class="ql-block"> 愿这种美持续、久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2019.5.20于福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读史向前纪实文学《我与“草上飞”》有感</p><p class="ql-block"> 今天拜读了史向前的《我与“草上飞”》一文,感觉该文生活气息浓郁。通过作者几次与草上飞的“不期而遇”,揭示了人们对大自然中的任何生命应有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文章语言朴实,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如果毒蛇伤人救治不及时,很快可以致人死亡,所以大多数人很害怕遇见蛇。</p><p class="ql-block"> 作者第一次认识到“草上飞”的可怕,是年少的作者看到自己的舅舅被“草上飞”咬伤,舅舅表现出极度的痛苦,让作者对“草上飞”产生了极度的恐惧。</p><p class="ql-block"> 而作者与“草上飞”的“直面交锋”是在担水的小路上,“草上飞”在宽40厘米左右的小路上已“恭候多时”,作者当时的精神是紧张的,所以手握扁担做好了防卫准备。尽管作者能够将蛇打死,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僵持过后,“草上飞”见作者没有恶意,缓缓地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当作者与查副连长去蜂蜜山遇到“草上飞”时,选择了绕道走,不去侵犯它们的领地,不去打扰它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只要心存善意,摒弃恶念,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人和其它生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们也看到,人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捕食“草上飞”和用其泡酒,也反映了人类自私和凶残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人类是最有智慧、具有高度文明的生物,站在生物金字塔的顶尖上统治着地球,是地球的主宰。然而人类如果不对大自然及其它生命物种加以保护,无节制地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那么由于生态的失衡,最终必将导致人类自身遭遇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提醒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爱护所有生命,保持生态平衡。</p><p class="ql-block"> 我想,该文的思想性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2019.7.9子夜于8510农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执着与挑战</p><p class="ql-block"> ——读史向前小说《执着相爱》有感</p><p class="ql-block">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歌颂爱情的故事不乏其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例,这是一部有情人为了追求爱情,与封建制度和世俗观念奋力抗争的悲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的爱情小说《执着相爱》,男女主人公相对比较幸运,他们在追求幸福爱情的过程中,虽然历经种种磨难,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得到了满意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贫富的差距,门第的高低,一直是有情人追求幸福爱情难以逾越的一道藩篱,因此而葬送了无数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的姻缘。小说《执着相爱》中的男女主人公石涛声和宋枝花,他们的爱情阻力不是贫富之差,也不是门第之别,而是四十岁的年龄之差。他们这个执着的举动,超越了人们固有的伦理底线,挑战了人们的世俗观念,遭到了宋枝花父母的极力反对和阻挠,也受到了左邻右舍的冷眼相看。然而,当真正的爱情来临的时候,爱情的火焰是热烈的,爆发的能量是巨大的,相爱的人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其实,人类社会一直是在不断追求与挑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哥白尼的‘日心说’,违背了《圣经》的学说,挑战了神权统治,这样的‘大逆不道’者将被政教合一的罗马教廷处以火刑。由此可见,挑战人们固有的认知与观念,是要承受极大的风险,付出极大的代价的。也正因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从而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与看法。</p><p class="ql-block">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追求幸福爱情,最后以死来抗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是封建婚姻制度和世俗观念的牺牲品,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他们的爱情得到了人们的同情与赞美,也促进了人们爱情和婚姻观念的转变。而‘化蝶双飞’则表明爱情力量的伟大,她会冲破重重阻挠,执着追求,生死相依。</p><p class="ql-block"> 小说《执着相爱》的历史背景是在当代中国社会,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已不再是禁锢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封建社会。随着文化的交流,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人们学会了理解和包容,所以才会出现宋枝花父母在阻挠无果的情况下,不再固执己见,而是采取了妥协的方式予以了结,成全了一桩美满姻缘。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小说圆满的结尾,给了读者一个满意的结局,让读者感到欣慰!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老夫少妻的爱情在今后一段时期里仍将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与诟病,特别是当事者亲人的阻挠。仍会有许多人的爱情因种种世俗观念和现实原因,而被无情地摧残,使得有情人难成眷属。但真正的爱情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许多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小说《执着相爱》结构严谨,故事动情感人,作者笔触细腻,情节丝丝入扣,人物塑造没有过多的渲染,而是在人物交谈中尽显性格特点,人物性格鲜明,语言质朴自然,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10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读史向前(随笔)《小区池塘闻蛙鸣》有感</p><p class="ql-block"> 读史向前(随笔)《小区池塘闻蛙鸣》后,颇有些感触。</p><p class="ql-block"> 作者描述了所居住小区的人工池塘,一些居民带着孩子在池塘边观赏金鱼、蝌蚪,捞取蝌蚪进行近距离接触后,又放回池塘,嬉戏玩耍的快乐情景。由此引发了作者对池塘如何产生蝌蚪的好奇与探究。 </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番“考察”和探访,作者终于找到了池塘产生蝌蚪的原因。就是“大有恬园一、二、三期,是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小区的各项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以至于金鱼和蝌蚪能够在这里安家。这也引发了作者的自豪与欣慰。</p><p class="ql-block"> 是啊,在繁华的都市里,能够见到这样的生态环境,并能使作者通过小区池塘的蛙鸣声想起家乡的月牙泡,确实难能可贵。由此看到,大连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为了追求高G D P ,盲目开发、过度开采,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导致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都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到了突出的地位,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使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了极大的进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作者心中的月牙泡也在小区得以“重现”。这些都源自“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源自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钱银山。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水会更绿,山会更青,天会更蓝,幸福指数会更高。</p><p class="ql-block"> 该文叙述自然流畅,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在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精准地捕捉到信息点,并由表及里,由小见大,通过平凡的小事情,反映出深刻的大道理。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巧的写作能力。</p><p class="ql-block"> 该文透过人们与金鱼、蝌蚪的亲密接触,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巨大变化,热情歌颂了人们的美好新生活,是一篇立意高远,耐人寻味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2020.5.15</p> <p class="ql-block">读史向前新编故事《少年千里寻父记》有感</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拜读了史向前的新编故事《少年千里寻父记》,让我很受感动,也引发了我的无限思绪。</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内容真实感人,故事的情节丝丝入扣,人物的性格个性鲜明,既有引人入胜的可读性,又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性,不失为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好作品。</p><p class="ql-block"> 故事一开始,从主人公王兴运的出生,到三个月后母亲的不幸去世,就预示着王兴运的命运多舛,与主人公名字所期盼的好运形成了冲突,为他长大后千里寻父的曲折与磨难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出生不久的王兴运,因母亲去世无奶喂养,终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奄奄一息。其父亲王文山误以为孩子已经咽气,遂将孩子送到奶奶庙。而姥姥赶到奶奶庙,一摸孩子嘴唇还有出气,孩子没死,便将孩子抱回家。这预示着王兴运的命运也许真如他名字所期盼的那样,会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姥姥这个人物,通过从奶奶庙抱回孩子,支持王文山外出务工,不辞辛苦,十五年如一日抚养孩子这些细节,塑造了一位慈祥、坚强、勇于担当、充满爱心的老人形象,让人感到可亲、可敬。</p><p class="ql-block"> 干爹王大爷这个人物,通过救下王兴运,给他敷药治伤,收留王兴运养伤这些细节,塑造了一个善良、仗义、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晋绥军营长丁本善,是个行伍人。他霸道、粗鲁,却又不乏细腻与善意。</p><p class="ql-block"> 小女孩的出现,为王兴运历尽磨难的千里寻父之路,增加了几分暖意,仿佛在经历风雨之后看到彩虹一样,使读者不再紧张,似乎得到一丝舒缓,为父子相见时感情的迸发,起到了铺垫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塑造的较为丰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完美的结局与故事开始时埋下的伏笔形成了前后照应,既是读者的期盼,又是故事的顺理成章;既有情理之中,也有意料之外,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p><p class="ql-block"> 整个故事以王兴运千里寻父为主线,表现了主人公王兴运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主人公王兴运不贪一时衣食无忧,一定要找到亲生父亲,说明他不忘本源,不忘祖宗,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p><p class="ql-block"> 而当下,形成反差的是,有些人却忘本忘祖,不孝敬老人,不热爱国家,甚至有人诋毁祖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应对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正是这篇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2020.7.13</p> <p class="ql-block">不能忘记的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中的唱词,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我每每听到这首歌,心中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对祖国和志愿军战士的景仰之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我观看电影《上甘岭》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少,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老电影重新放映的时候。这部电影深深地吸引了我。电影中战斗场面之惨烈震撼着我,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激励着我,战士们的爱国情怀感染着我,使正在形成世界观的我对志愿军战士们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他们的英雄壮举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曾问学生们:“对未来有怎样的理想”?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大的理想是参军”。老师追问:“为什么要参军”?我说:“解放军保卫国家,保卫人民”。老师微笑着向我点了点头:“很好,新时代的青少年就是应该有理想、有抱负,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只是后来成年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憾事。</p><p class="ql-block"> 电影《上甘岭》,热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心系祖国,怀揣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英勇战斗,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役是“小山头上打大仗”。15军军长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整个朝鲜战场其他地方的枪声稀落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谈判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得硬,谈判桌前谁的腰杆就硬,讲话底气就足。兵团、志司、军委乃至毛泽东主席,都密切关注上甘岭的一得一失。”</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上甘岭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还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秦基伟上将说:“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最崇拜的人就是军人。我们小伙伴经常在一起谈论,将来一定要当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即使是死,也一定要死在战场上,决不能平平庸庸地死。这些话今天听起来,可能有些年轻人感觉有点不理解,甚至不屑一顾,但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英雄们的事迹深深地教育了我们,报效祖国的信念深深地埋在了我们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今天的我们正在享受着和平,享受着和平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一切并非岁月静好,而是强大的人民军队在守护着我们的平安。</p><p class="ql-block"> 目前,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仍面临着各种威胁与挑战,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应对各种危机。正如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中唱到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想起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用这篇著名报告文学的结尾作为我的抒怀吧!</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上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之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2020.9.27</p> <p class="ql-block">史向前中篇小说《缘 在东山脚下》赏析</p><p class="ql-block">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爱情观有所不同,但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在人们人生的舞台上一幕幕上演。</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的中篇小说《缘在东山脚下》就是一部追求真、善、美的爱情小说。</p><p class="ql-block"> 该作品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噱头,而是采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语言纯朴生动,人物对白自然流畅,人物个性鲜明。人物性格没有过多的描写,而是在人物的社会活动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中表现无遗,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相互呼应,形成完美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刘玉花内心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态。“李生全走后,刘玉花把马灯的灯芯向上挑了挑,顿时,亮了许多。他逃到北大荒后,脸上几乎天天挂满了愁容,一次镜子都没敢照过。今晚,她拿出了一块小圆镜子,擦了又擦,她要好好看看自己,也是为给李生全看吧,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她站在马灯下,用手把蓬乱的头发向两边拢了一下,举起了小镜子,然而,镜子里的她却模糊起来,止不住的泪水已经连成了串,悲喜交加的她一下子扑倒在炕上,呜呜地哭了起来,宣泄着自己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其间,作者对刘玉花的内心活动并没有交代,刘玉花悲喜交加的内心情感,却在照镜子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李生全是一个善良、豪爽、仗义、感性之人,作品以他的生活轨迹为主线,逐步拓展故事线索,故事中的人物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的人物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纯朴善良。</p><p class="ql-block"> 张淑英是山东支边青年,典型的“山东大嫚”,她性格直率,泼辣能干。她对李生全一往情深,虽然采用各种方式向李生全表白,却始终没能如愿。但她并没有因爱生恨,而是把自己对李生全的爱深埋心底,以另一种方式(亲近李生全的孩子)默默地爱着!</p><p class="ql-block"> 白云林和白兰香父女俩,为了能够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一同投奔北大荒而来,在列车上邂逅了李能太,便来到了东风农场。谁料想李能太与白兰香日久生情,未婚先孕。不明就里的白云林误以为李能太早有妻室,为了不影响李能太的政治前程,父女俩悄然地离开了农场,回到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张淑英和白云林、白兰香形象的成功塑造,反映了朴素百姓的善良,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思想的纯真。</p><p class="ql-block"> 白云林、白兰香父女俩是幸运的,虽然他们历经坎坷,但最终与李能太得以重逢,全家人喜获团圆,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 而张淑英略显遗憾,没能与李生全结为夫妻,自己依旧孑然一身。作者这样处理他们的关系,暗示了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月圆时,也有月缺时,不可能事事圆满,人生难免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对待。</p><p class="ql-block"> 而李能太这个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既有道德制高点的正直、善良,又有一时难以抵御的人性本能。人们在控制自身最原始的感情欲望时,有时往往把控不住而冲破底线,事后令自己懊悔不已。李能太尚未娶妻,与白兰香相互吸引,你有情来我有意,荷尔蒙一时冲动,原始的本能战胜了理智,,导致白兰香未婚先孕,不辞而别。好在李能太能够亡羊补牢,与白兰香破镜重圆。</p><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激情岁月。作者创作的这部作品,没有像其他以开发建设北大荒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那样,把人物塑造得高、大、上,把事件描写得轰轰烈烈,而是以平和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讲述平凡百姓的平凡事,在平凡中显现人性之真、善、美,展现了北大荒的时代面貌,拉近了作品中的人物与读者间的距离,读来有亲切感。</p><p class="ql-block"> 例如,畜牧场筹备成立幼儿园,这就间接地向读者交代了畜牧场的发展状况:现在职工人数增加了,并且都陆续结婚生子,折射出了北大荒正由“北大荒好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钱大姑娘”的荒蛮之地,向机声隆隆,粮食丰收,歌声嘹亮,欢声笑语的北大仓蜕变。</p><p class="ql-block"> 例如,“'哥嫂,艰难的日子总算熬过去了,我刚落脚时,吃穿都困难,畜牧场就一挂马车,现在已经栓了四挂大车了,我还当上了马号班的大班长,领导十多个人呢。'李兴全兴奋地说。”从这一段李生全与哥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畜牧场的生产规模愈加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再例如,李能太去幼儿园查看越冬的准备工作,表面上看是李能太的正常工作。但“送走了李能太,张淑英的心中还是有些疑问,李场长为什么突然关心起幼儿园了?”这是张淑英的疑问,也是读者的疑问。李能太这个“反常”的举动,隐含地表现了李能太的心理活动:在过几日,李生全就会给他带回来关于白兰香和孩子的消息,他期盼着把她们母子接到自己的身边,给白兰香一个交代,给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也让自己承担起一个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同时享受一个做丈夫和父亲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李能太去幼儿园的这个举动,完全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细腻地展现了李能太对孩子的思念与关心,毕竟把孩子接来之后也要进幼儿园的,所以,李场长来幼儿园查看越冬的准备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生产建设的劳动场面,而是通过一些小细节,以小见大,以点见面,间接地表现北大荒建设的喜人成果,这样要比直接去描写生产建设的宏达场景,更具有艺术性和可读性,给读者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整个作品,不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事物场景的描写,都很朴实,有意境,接地气。特别是熟悉北大荒的人,仿佛感觉这些故事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引发读者的兴趣,使读者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 整个作品结构清晰,衔接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可圈可点之处还有许多,由于篇幅有限,在本文中就不一一列举,不做冗长的赘述了,读者可在品读中自行体会。</p><p class="ql-block"> 作者年少时就来到了北大荒,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对北大荒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感人。这些都得益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作者书写和创作了许多散文、随笔、纪实文学、人物传记、短篇小说等,在读者中好评如潮。这部作品是作者初次尝试创作中篇小说,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作者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看到了作者丰厚的生活底蕴。</p><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是作者创作中篇小说的尝试之作,也是对作者自己创作的突破之作,更是作者傲游长篇海洋的启航之作。</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作者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期待着故事后续的进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一年八月十八日</p> <p class="ql-block">读史向前小说《爱在东山脚下》有感</p><p class="ql-block"> 继拜读史向前中篇小说《缘在东山脚下》后不久,其姊妹篇《爱在东山脚下》,伴着秋天丰收的喜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她的问世,将李生全、张淑英和李能太的缘与爱推向新的高度,演绎了他们之间的恩爱情缘,展现了北大荒的沧桑巨变,诠释了人性的真善美。</p><p class="ql-block"> 《爱在东山脚下》是《缘在东山脚下》的续篇,这两部作品一脉相承,故事情节沿着同一条主线循序展开。由于《爱在东山脚下》中的孩子们已经成长起来,人物增多,时间跨度大,这样就给人物性格的塑造带来了一定的难点。</p><p class="ql-block"> 首先,孩子们既要承袭父辈的性格基因,同时又要有独立的性格特点。其次,两代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代沟”的,年轻人的观念与上一代的观念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比上一代强一些。再次,由于时间跨越大,就是同一个人物,年轻时的性格特点与老年时的性格特点也是有变化的,年老时的锐气要比年轻时弱一些,为人处世会更加沉稳。</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续篇相较于上篇,创作难度会更大一些。这就需要作者对作品从整体上要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对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有细致的观察和体会。由于作者具有丰富的生活和工作阅历,对生活观察得细致入微,再加上“下笔如有神”的写作功底,这些难点,在作者的笔下迎刃而解,成功地塑造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恰当地反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爱在东山脚下》沿袭了《缘在东山脚下》的写作手法,同时又有一定的变化,其主要体现在景物描写方面。作者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这样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山仿佛有了生命,赋予了它灵性,使读者读来会感到亲切,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例如:“远处东山静卧,搂着草木休息了。宝泉小河还不知疲倦流淌着,发出哗哗的声响,听着看着,一切都那么温馨浪漫”。“深秋的东山已是万木凋零,唯有秋风扫不落的祚树叶子还是不离不弃地长在树枝上,等待迎接满山白雪的冬季,再见绿满东山的春风”。</p><p class="ql-block"> 此外,作品中引用了一些生动的谚语和俗语,为作品增色添彩。例如:“酸男辣女苦秀才”,“羊肉贴不到狗身上”,“手心手背都是肉”等。</p><p class="ql-block"> 故事中的“绿叶”张三、李桓这两个人物,对故事的进展起到了烘托点缀的作用,读者对李生全、张淑英、李能太之间关系的疑问与猜忌,通过张三、李桓幽默调侃的对话向读者予以暗示,但又模棱两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整个作品更有生活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文革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作品中对文革期间造反派的丧心病狂,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冲击,遭到不公正对待进行了客观描写。作品中两个造反派的名字很有特点,也很有时代感。宋要反、幺革命这两个人物的名字,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甚至让人感到好笑,但这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那个年代有些人的别有用心和荒诞无稽。他们如同跳梁小丑,为了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择手段地打击迫害他人,以此来显示自己“革命”的坚定,达到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攫取他人利益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文革期间的叙述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仅这两个造反派的名字,就把文革中的荒诞不经表现了出来,反映出作者构思的巧妙。</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李生全的女儿李缘梅因病住院,张淑英从病房追出来给李生全送兜子一段的描写非常精彩,把李生全、张淑英欲爱不能,欲罢不甘的矛盾复杂心态表现地淋漓尽致。这一段也让读者读出许多题解。</p><p class="ql-block"> 首先,两人早年虽然没能终成眷属,但两人都把对彼此的感情藏在心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往往不一定能结为夫妻,而结为夫妻的两个人不一定就是自己最爱的那个人,有很多客观或主管因素在制约、影响着相爱的两个人。李生全、张淑英、刘玉花的境遇,就是对爱情的理想与现实很好的诠释,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人们有时也抱怨上天弄人,但这就是生活,生活中的味道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都要往肚里咽,不管你愿意不愿意。</p><p class="ql-block"> 其次,只要生理和心理正常的男女,对爱都充满着渴望。当爱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爱的火焰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而出。而为了避免爱的失控,李生全和张淑英就要人为地把爱的温度降下来,这期间两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忍受爱的煎熬。李生全与张淑英张开双臂拥抱的一刹那,两人的爱瞬间迸发,压抑已久的爱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李生全疯狂地亲吻着张淑英,而张淑英也陶醉在李生全的怀抱里,平日的“女汉子”此刻也变成了小鸟依人。但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他们彼此恢复了平静,不过这种压抑的平静对于他们两个人都是痛苦的!</p><p class="ql-block"> 这段描写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生活中总是存在各种不尽如人意,留有各种缺憾,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正确对待,也许会感到这种缺憾会是另外一种美。</p><p class="ql-block"> 再有就是李生全的媳妇刘玉花身患严重中风,打破了他们原本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许就是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暗示:月缺月圆才是生活的本质,人生的路不是平坦的,总会遇到各种荆棘坎坷。所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奋斗的一生,没有奋斗的生活,就不会称其为生活。</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对农场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描写,但作者惜墨如金,此处并没有过多着墨,而在李生全的儿子李缘东的对象李明河的一段话中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原来,我听到农场的名字,就以为是农村,一片片小草房。可今天下午在场部周围看了一圈,这里像公园一样美,住着都是大面积的楼房,还能听到火车的长鸣声,这个地方太好了”。</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说出了北大荒的今昔对比,说出了今天的美好,说出了北大荒人的成就。而这段话出自对北大荒比较陌生的李明河之口,会更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李生全的两个儿子李缘东、李缘山参军入伍,李能太的儿子李东来自学成才,拿到了自考本科证书,李生全的女儿李缘梅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考试,当上了农场医院的药剂员。这些“荒二代”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北大荒的后代们,个个都有上进心,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北大荒,贡献给伟大祖国。</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描述:</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东山脚下的人们又看到了东山上怒放的杏花。</p><p class="ql-block"> 人们看到,李生全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刘玉花,在楼外享受着春天的阳光。</p><p class="ql-block"> 这段描写很有画面感,画面很美。</p><p class="ql-block"> 人们又看到了东山上怒放的杏花,也就是人们看到了生活越来越美好,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李生全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刘玉花,在楼外享受着春天的阳光。这个春天的阳光,就是 他们相爱的阳光,就是美好生活的阳光,就是改革开放的阳光,就是北大荒发展的阳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阳光……</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一年九月十三日</p><p class="ql-block"> 于八五一〇农场</p> <p class="ql-block">读史向前(人物纪实)《张晓光:兴凯湖大白鱼繁育专家》有感</p><p class="ql-block"> 近日,有幸拜读了作家史向前(人物纪实)《张晓光:兴凯湖大白鱼繁育专家》一文,颇有一些感触。</p><p class="ql-block"> 张晓光,一个八五一〇农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兴凯湖大白鱼繁育专家,在他所热爱的大白鱼繁育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更感动了作家史向前。</p><p class="ql-block"> 十月中旬,张晓光参加了二〇二一年大连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在会上推介兴凯湖大白鱼产品,为把兴凯湖大白鱼推向全国一线城市吹响了进军号角。</p><p class="ql-block"> 张晓光在参会期间,邀请史向前在星海广场会展中心见面,并请史向前帮助修改兴凯湖大白鱼推介材料,史向前欣然接受,他要为家乡做点事情,要为推介兴凯湖大白鱼出一把力。至此,史向前提笔写下了人物纪实《张晓光:兴凯湖大白鱼繁育专家》一文,并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p><p class="ql-block"> 从文中可以看出,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史向前搜集查阅了大量资料,倾注了很大的精力,饱含对家乡事业的热爱和对张晓光事迹的感动,完成了这篇充满感情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文中列举的数据翔实,事例真实,语言流畅,层次清晰,在介绍张晓光事迹的同时,也从专业和学术上对广大读者进行了关于兴凯湖大白鱼的科普,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兴凯湖大白鱼的珍贵价值,让人们知道了张晓光繁育兴凯湖大白鱼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更让人们感受到张晓光创业的艰辛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认识张晓光的人都知道,他为人低调、不张扬,做事情认真务实,有股“不破楼兰终不还”、“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豪迈精神。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开始创业,至今已接近四十年。虽然张晓光已年近七旬,但他仍没有停歇,继续为他所钟爱的兴凯湖大白鱼繁育事业、为恢复兴凯湖大白鱼的生态环境而不懈奋斗着。四十年的岁月在时光长河里只是一瞬间,但放到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半辈子。张晓光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兴凯湖大白鱼的繁育事业中,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勇挑重担和奉献精神,体现了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高尚情怀。</p><p class="ql-block"> 张晓光在兴凯湖大白鱼繁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将来的路任重而道远。衷心祝愿张晓光在兴凯湖大白鱼繁育事业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愿史向前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实!</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2021、11、28</p> <p class="ql-block">读史向前小说《着急的母亲》有感</p><p class="ql-block"> 近日比较忙,看到作家史向前的新作《着急的母亲》,本想先浏览一下,然后再抽空仔细品读,可刚看了个开头,就爱不释手,不由自主地看了下去。</p><p class="ql-block"> 小说短小精悍,在短小的篇幅里,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小说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字里行间蕴含着母亲对儿子终身大事的期盼,反映了中国母亲特有的爱,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主人公石超前,是一个有理想、有上进心的热血青年,他一心要把工作干好,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而母亲的态度与石超前的追求产生了矛盾,这正是落后的传统观念与新观念的碰撞,是旧思想与新思想的冲突。</p><p class="ql-block"> 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描写,“石超前的母亲从此在儿子面前再也不提找儿媳妇的事儿了,但石超前明白,母亲的心里一天比一天更着急了”。 </p><p class="ql-block"> 这段描写,让我感受到两层意思。一是石超前对母亲的理解与疼爱,是母亲对石超前坚持的无奈;二是表明旧的传统观念不会就此消退,而是一旦有合适的时机出现,就会死灰复燃,重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小说没有交代石超前的婚恋结局是怎样的,而是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去揣测、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使读者沉浸其中,意犹未尽,起到了感染读者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郭晓新,由李大哥牵线介绍给石超前。郭晓新喜欢石超前,我想除了石超前精神帅气,还有就是石超前要求进步,在单位是个活跃分子。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青年人是很受追捧的。</p><p class="ql-block"> 从郭晓新主动放出与石超前谈恋爱的风声,可以看出她对石超前喜欢的程度。以及在郭晓新去找石超前亲吻不成,而用头猛撞石超前的额头,可以看出郭晓新是个泼辣、敢为的女孩子。她来找石超前,大有志在必得的来头。当她的占有欲受到挫折,便由爱生恨,这个心理活动是复杂的,痛心的,包含着无奈的不舍与愤然的决绝。</p><p class="ql-block"> 杨厂长在职工大会上对老职工给小青年介绍对象提出批评,反映了在那个年代,领导干部对青年职工思想教育的重视,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引导。透过石超前的心理自责,也反应出这些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这些都值得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深思!</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故事情节简洁生动,人物设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过多的描写,而是在故事情节中自然地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一部文学作品的好与坏、优与劣,不仅仅看作品的技巧性与艺术性,更要看作品的思想性与感染力。我感觉史向前的这部作品两者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p><p class="ql-block"> 2022、3、27</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历</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1963年4月19日出生于8510农场,汉族,祖籍:山东省沂南县,中共党员,学历大专(经济管理)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8510种畜连工人,8510转运站工人、木工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站长,8510十四队工会主席,8510第四管理区书记,东海社区副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读者点评:</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多篇散文点评在微生活平台发表,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 细读之后,发现奎有文学底蕴深厚,文笔流畅精彩,词汇精准简约,读后令人赏心悦目,有一种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的妙手好文,王奎有的精彩点评,相得益彰相映成辉。</p><p class="ql-block"> 为二位点赞!</p><p class="ql-block"> 黄茂矩2020年5月1日</p> <p>  读王奎有散文</p><p> 看细、透、准</p><p><br></p><p> 近日,兴凯湖微生活平台,发表了王奎有点评作家向前作品的散文选。从"选"的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到奎有点评写得细、透、准。仅说"透",举一例,奎有在散文巜激情燃烧铸辉煌》的一文中,他对向前提出的851O农场"地域文化"内涵的诠释除了时代性,地域性外,又追加了"还凝聚复转官兵,支边青年,下乡知青以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垦荒人和他们后代的心血与汗水";(851O地域文化)"是无私奉献奋斗史、创业史、垦区发展里程碑"。奎有能在点评里把向前首创851O"地域文化"这个概念,解释发挥的如此清晰"透"彻,不但说明了他用心去读了向前作品,而且还下了功夫去写他的"细"、"透"、"准"的点评。因此他的每篇点评针对向前的每个作品,基本做到了遣词不雷同,造句无套话,篇篇有的放矢,紧扣被评作品精华。</p><p> 难怪作家向前赞叹道:捧读王奎有点评,"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如食美珍!"向前这段发自肺腑之言,奎有受之无愧!</p><p><br></p><p> 孙天茂威海</p><p> 2020.5.1.</p> <p>读王奎友弟散文有感</p><p>《赞王奎友》</p><p> 高明阳</p><p>风清月朗诸葛琴,</p><p>吹拉弹唱一师尊。</p><p>识谱练歌声悦耳,</p><p>宽厚仁慈醉平身。</p><p>勤耕笔墨种花草,</p><p>活跃风趣似酒醇。</p><p>山村十里清溪水,</p><p>和蔼待人一点春。</p><p> 2020--5--2</p><p><br></p><p> 奎友</p><p>笔端流真情</p><p>文彩叫人惊</p><p> 李玉仁2020年5月2日</p> <p>  看了王奎有的点评文章,给人感觉是文笔娴熟,语句通畅,措辞得当。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冗长赘述,没有矫柔造作,没有脱离原文主旨。几篇评论文虽都短小精悍,但对原文的诠释剖析到位,突出了主题,抓住了要点,表达了观点。</p><p>辟如他评向前《我心中的桃花园》一文,对作者写该文的心境心领神会,抓住了作者对美好生活憧憬这一主题予以评述,并升华到抒发自己的情感,对当今社会予以歌颂,对现实生活热爱无比。评论彰显满满正能量。</p><p> 总之, 奎有的评论文章值得一读。从中,我感悟到一o人才济济,文宛群中不乏写手,新生代成为群中中坚力量。祝愿奎有百尺杆头更进一步,今后续写更多更美篇章!为你的系列点评文喝彩!同时,感谢姚华把一个图文并茂的美篇献给读者!</p><p> </p><p> 邓国良</p><p> 2020、5、2日于湘江之滨</p> <p>  一个精品力作奠定了作家的地位,被新闻大家—孙天茂誉为和堪比黄鹤楼的经典力作:《八五一0红星大楼》,让作家史向前风靡大江南北!又催生了多少位“史向前”? </p><p> 王奎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脱颖而出,是人生体积累?还是厚积薄发?更多的是史向前的传帮带的作用使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祝贺王奎有的精彩散文选编作品面世!</p><p> 群英会群主:杨忠志(东中12班学子)</p><p> 2020年5月2日于天津</p> <p> 看了奎有老师的多篇点评文章,让我受益匪浅,文章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文笔流畅,读后让人觉得舒服,而且贴近生活实际,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主题鲜明,情真意切,读后备感亲切。祝奎有老师佳作不断,创新不断!</p><p> 张福录2020.5.2</p><p><br></p><p> 奎友的散文非常有功底,在农场社区工作了一辈子,接触的都是下面的老百姓,是一位接地气的才子。</p><p> 望继续努力,不断耕耘,达到新高度。</p><p> 再次祝贺奎友老同学散文的发表,加油。👍 👍 👍 👍 </p><p> 唐怀军2020.5.2</p> <p>赏奎友散文有感</p><p> 随笔</p><p>红星大楼红星闪</p><p>仰望红星思当年</p><p>红星光辉耀天地</p><p>红星精神代代传</p><p><br></p><p>不忘初心坚励志</p><p>继往开来续新篇</p><p>红星大楼丰碑立</p><p>家乡儿女恋永远…</p><p> 恋乡2020.5.2</p> <p class="ql-block">  前两天刚读罢史向前《缘在东山脚下》中篇小说之十九,今日又乐見王奎有对《缘在东山脚下》的精彩评论。在品味过原文,欣赏完评论之后,萌生想法,欣然命笔,想闲聊几句。</p><p class="ql-block"> 我与王奎有未曾谋面,只是从侧面得知他是垦二代,是农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几经历练。之前看过他的几篇评论文章,从中感觉到奎有文笔卓尔不群。他的点评深入细致,不乏谈空论,剖析在理,点到重点,评得实在,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仿例举奎有几处点评,看个究竟。他在点评中写到: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开发北大荒的激情岁月。作者没有把人物塑造得高,大,上,而是以平和的视觉,细致的筆触,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讲述普通百姓的平凡故事,在平凡中显现人性的真善美。也展现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时代特点和喜人成果。他对作者的写法评价是:采取了平铺直叙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语言纯朴生动,人物对白自然流畅,人物个性特点鲜明。</p><p class="ql-block"> 在评述故事人物时,他认为李生全是一个善良,豪爽,仗义,感性之人。作品以他的到北大荒的生话为主线,逐步拓展故事情节。</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李能太这个人物的形象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既有道德制高点的正义善良,又有一时难以抵御的人性弱点。</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刘玉花的心里活动沒有写出悲喜交加的内心世界,却在她照镜子过程中,让她的情感喧泄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奎有认为作者还成功塑造了张淑英、白云林、白兰香等几位故事中的人物,从中反映出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善良和纯真,完全符合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特点。</p><p class="ql-block"> 奎有的评论把握了文中要点,吃透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看准了评述的切入点。一言蔽之,奎有这篇评论朴实无华,是点评文的上乘之作,他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p><p class="ql-block"> 正如奎有所说,史向前的《缘在东山脚下》中篇小说,是一部内容丰富、人物逼真、情节生动的佳作。作者具有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洞察力,他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一以贯之弘扬正能量,心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要为向前的小说和奎有的点评一起喝彩,好!真好!</p><p class="ql-block"> 李新民</p><p class="ql-block"> 2021.8.18</p> <p class="ql-block"> 有一位作家说的好:“一篇好的文学评论要比原创作品更下功夫,更费时间,更显文学底蕴。”</p><p class="ql-block"> 王奎有老师十几篇品读史向前散文小说等作品的评论文章我虽然没有细读,却也足以鉴证那位作家的话,足够下功夫,足够花时间,足够彰显王奎有老师文学功底。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基于对作者的认可,对作品的肯定。那怕是提出批评意见,也是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是值得评论的作品。说相声的是一对好搭档,写文章的原创作者和评论作者也是一对搭档。在这里在一次祝贺史向前王奎有老师的文学合作。</p><p class="ql-block">[强][强][强][强][鼓掌][鼓掌][鼓掌][鼓掌][玫瑰][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 江河(乌先玲)</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20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稿:2020年4月30日</p><p class="ql-block"> 文稿选编:石 进</p><p class="ql-block"> 文字校对:李丰源</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姚 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稿: 2022年3月18日</p><p class="ql-block"> 石进补充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