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国家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b></h5><h5><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复员返回北平。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城内沙滩等地迁至现址。现址是美国人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燕园”。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被撤销建制,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b></h5><h5><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恰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b></h5><h5><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北京是故乡,每次回京,游北大逛清华是必修之课。此美篇是2007年05月08日、2005年10月19日、2001年03月20日三次游北京大学时所拍,时隔十余年,属旧片新编,留作永久纪念。</b></h5><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b></p> <h5>以下是2007年05月08日游览时用数码相机拍摄的</h5> <h5>北大西校门</h5><h5>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所以又称为校友门。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h5> <h5>北大西校门</h5><h5>西校门曾为北京大学的正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现代都市建筑的丛林中,尤其显得与众不同。</h5> <h5>北大西校门</h5><h5>据说当初修建此门时,曾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力求设计出与校园内建筑风格一致的校门,最后终于选定现在这样一个三开大门的庙门式建筑。</h5> <h5>北大西校门</h5><h5>西校门处于北京大学的主轴线起始点位置,是进入北大领略燕园风光的最佳入口。</h5> <h5>西校门全景</h5><h5>西校门在燕京大学时期是燕园的唯一正门,当时门正中悬挂着由蔡元培先生手书的“燕京大学”四字匾额。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以后,门正中也换上了“北京大学”的匾额。</h5><h5>对于北大而言,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或者将来,西校门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西校门作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已经成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成为了北大的象征。</h5> <h5>校友桥</h5><h5>桥长15米、宽4米,样式为三孔圆券石拱桥,中券券心上有石雕吸水兽。栏板为清式做法,望柱断面为正方形,柱头方形印刻如意纹,桥端以抱鼓石收束。据统计,燕园内共有24座桥。</h5> <h5>校友桥</h5><h5>从西校门进入北大,便是一座华丽的石桥,名曰校友桥,弯弯小桥,淙淙流水,蕴涵北国江南的神韵。立于桥上,办公楼前的华表便扑入眼帘。校友桥是老燕京大学的校友于1926年捐资修建。桥下清水来自西山万泉河,未名湖因此而得活水。桥长15米、宽4米,堂堂正正,颇为大气,又称西门大桥。</h5> <h5>华表、办公楼</h5><h5>华表,位于北京大学校园内。两柱华表原置于圆明园,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此。西城区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院里也有一“对”华表,和北大这一“对”是难兄难弟。四根华表摆在一起,发觉它们本应是不同的两对,却被拆成两组不成对的“一顺”。</h5><h5>办公楼,又称贝公楼,仿清朝宫殿形式,灰色筒瓦屋顶横分三段,中部是歇山式,两翼是庑殿式,由主体和两翼耳楼构成;通贯两层的红柱将墙壁分隔成五开间,楼身下部由花岗岩条石筑成,坐落在雕饰精美的须弥座上。</h5> <h5>华表</h5><h5>华表分别矗立在道路两侧草坪上,对称分布。这对华表以汉白玉石雕刻而成,柱身刻有祥云和龙纹,顶部有一石雕蹲兽,通高约6米,规制与天安门前华表相仿,十分气派。</h5> <h5>华表、办公楼</h5><h5>两柱华表原置于圆明园安佑宫,安佑宫前有琉璃坊,“左右华表各一”。</h5> <h5>华表、办公楼</h5><h5>据考据,此华表制于1742年,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此。</h5> <h5>未名湖,是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 • 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是北大的标志景观之一。</h5><h5>未名湖,乃燕京大学教授钱穆在燕大任教时所起。</h5> <h5>2001年,“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学生将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叫作“一塔湖图”。</h5> <h5>未名湖、博雅塔</h5><h5>在整个的燕园中,未名湖更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h5> <h5>未名湖</h5><h5>20世纪20年代成为燕京大学的一部分,校方请设计师亨利·墨菲规划校园布局。</h5> <h5>博雅塔,北大以”一塔湖图”闻名,塔指的就是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是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h5> <h5>未名湖</h5><h5>1952年,燕京大学建制被撤销,北京大学从市中心的沙滩迁至燕京大学旧址。从此,未名湖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h5> <h5>未名湖北岸的德才均备体健全斋,取“水北为阳”之意,是七个宅院组成的仿明清式古典建筑群落。</h5><h5>位于未名湖北岸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h5> <h5>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h5><h5>坐落在红五楼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大学校内的鸣鹤园中,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h5> <h5>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原为美国人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校址,1952年被并入北大。燕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园林的秀丽特色。亭台楼阁,假山怪石,山环水抱,堤岛穿插,湖光塔影;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景色步移景异。</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蔡元培雕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span></p> <h5>蔡元培雕像。</h5> <h5>北大南阁、北阁</h5><h5>北阁原称麦风阁,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燕园中心部,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办公地点,是北京大学校内的知名建筑。</h5> <h5>北阁</h5><h5>北阁与南阁合称姊妹阁、南北阁,二者与俄文楼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独立单元,这与燕园建筑整体上的品字形设计模式是一致的。南、北阁分别叫甘德阁和麦风阁,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南阁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和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室的办公场所。</h5> <h5>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h5><h5>该中心于2000年5月27日成立,同年9月开课。 预计规模为百名左右在校学生, 采用教授研究室/工作室双轨制办学方针,强调理论—实践有机结合,配合中国业已开始的建筑师执照考试制度,培养能独立开业的职业建筑师以及专门从事建筑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h5> <h5>北大第一体育馆</h5><h5>在未名湖东岸。里面有乒乓球俱乐部、力量训练房及理论课教室。体育场馆是上世纪20-30年代建设的体育设施,很有民族特色,在古典的大屋顶上,灰色的顶瓦从高高的上脊由上至下整齐的依次排列着。在屋檐下面的檩方子上,用各种颜色画的多种动物的精美画面,不熟悉北大的人们很难想象这宫殿一般的建筑物,竟是一个非常豪华的体育馆。</h5> <h5>北大第一体育馆</h5><h5>向南眺望,可看到博雅塔。</h5> <h5>博雅塔</h5><h5>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h5> <h5>未名湖畔。</h5> <h5>静园六院</h5><h5>静园六院是指现北京大学静园草坪两侧的建筑,是六处三合院落。六院地处未名湖之南,比湖北之四斋显得娇小玲珑,多了些幽静典雅之意。六院在民国时是女生宿舍,同样是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南为阴”之意。现今这里是一些院系的办公地,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格。</h5> <h5>哲学系、宗教学系(静园六院之一)</h5><h5>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壬子年),于1914年开始招生,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系。创建之初为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亦称“中国哲学门”,1919年更名为哲学系。</h5> <h5>哲学系</h5><h5>宗教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学系,现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宗教研究重镇。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合并招生,共同培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是二者合一的教学院系。</h5> <h5>静园六院之哲学系、宗教学系。</h5> <h5>静园六院之一院</h5><h5>静园六院从整体上看似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房间均为木制结构,雕梁画壁,古色古香;各有精巧灰顶红色小门楼一座,由灰色石砌虎皮矮墙联成一体。每座院门都有紫藤萝花架,颇为典雅幽美。但进入庭院中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座庭院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内部结构多不相同,门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花色不同。体现了“同中有异”的美学风范,避免了“千人一面”的雷同感。</h5> <h5>静园六院之二院。</h5> <h5>静园六院之四院。</h5> <h5>静园六院之五院。</h5> <h5>静园草坪</h5><h5>静园草坪是目前燕园内最大的一块草坪,同时,它还是北京大学师生们一个重要的课余活动场所,北大百年校庆时的文艺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h5> <h5>四扇青石屏风,是圆明园“夹镜鸣琴”的遗物。四扇石屏上所刻的是两幅对联:“画舫平临蘋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徵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据传这是乾隆御书。</h5> <h5>未名湖畔。</h5> <h5>湖东桥</h5><h5>在未名湖东北角上,亦名糊涂桥。此桥似乎可有可无。为什么要设这座桥?不知道,真是让人糊涂。难得糊涂,到此即可糊涂。</h5> <h5>未名湖畔。</h5> <h5>重修慈济寺</h5><h5>慈济寺建于清代,因古时用于祭祀花神,所以民间也有称“花神庙”。慈济寺后毁于一场大火,仅留存现今的门洞作为其遗址,成为了北大未名湖畔的一处重要景观。</h5> <h5>慈济寺</h5><h5>慈济寺又称花神庙,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制造的一场大火,重修的庙门是慈济寺仅存的建筑。2001年6月,包括花神庙、石舫以及朗润园、蔚秀园等在内的北大未名湖燕园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5> <h5>白石小桥</h5><h5>未名湖畔白石小桥,夹于大小两湖之间,小巧玲珑,别有情趣。</h5> <h5>白石小桥。</h5> <h5>未名湖畔。</h5> <h5>未名湖、博雅塔。</h5> <h5>未名湖畔。</h5> <h5>图书馆</h5><h5>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为建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195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合并了原燕京大学图书馆;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h5> <h5>图书馆。</h5> <h5>乾隆诗碑</h5><h5>北京大学著名景观,位于未名湖东畔。此诗作于乾隆五十二年,记乾隆十三、十四年之事。碑体呈长方形横放,四周有云龙图案,正反面各有乾隆御笔题诗一首,行书,为乾隆怀念母亲之作,刻于乾隆五十二年。此碑当畅春园之遗物。</h5> <h5>北京大学校史馆</h5><h5>坐落于燕园校区西校门内荷花池畔,1998年5月北大百周年校庆时奠基,2001年9月落成,2002年5月4日正式开放。馆舍分为三层,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首层为“北京大学杰出人物展”,展出了北大历史上217位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教育家的生平简介及照片。地下二层为主展厅,设有北京大学百年校史陈列。</h5> <h5>北京大学校史馆</h5><h5>该馆以尊重历史为原则,生动地再现了北大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展示百年来北大历史名人217位,并为校史研究、校史文物的征集和收藏,提供了条件。</h5> <h5>北京大学校史馆</h5><h5>1998年5月,北京大学建校百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校史馆奠基,经过三年的建设竣工。</h5> <h5>北大百年校庆纪念雕塑</h5><h5>这座雕塑是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揭幕落成的。它是把北大百年校庆的标志立体变形而成的。平面标志本身是以流畅的线条将“北大”和阿拉伯数字100融合在了一起。立体化后,就好像一群正在腾飞的小鸟、一团燃烧的火焰和一组飘扬的旗帜,象征着北大师生意气风发、追求卓越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h5> <h5>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雕像</h5><h5>塞万提斯像矗立在北大勺园荷花池北侧的草地上,北大校史馆的西南方。为铜制塑像,高2.35米,塞万提斯身着西班牙披风,右手持书,腰挎宝剑,目视前方,风度威武而潇洒,既散发着文学骑士般的无畏气质,又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的智慧之光,时时吸引着无数学子深深注视的目光。这是北大校园里唯一的一座外国人雕像。</h5> <h5>塞万提斯雕像。</h5> <h5>燕园小憩。</h5> <h5>北大百年校庆纪念雕塑。</h5> <h5>百周年纪念讲堂,是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多功能讲堂。体现了对北大百年历史形成的燕园传统建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理解和继承,鲜明表现出了现代建筑艺术的创新手法与时代风采,成为北大又一标志性建筑物。</h5> <h5>百周年纪念讲堂。</h5> <h5>百年纪念讲堂。</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h5>以下是2005年10月19日游览时拍摄的,胶片机照片翻拍</h5> <h5>华表、办公楼。</h5> <h5>华表、办公楼。</h5> <h5>北大百年校庆纪念雕塑。</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未名湖畔。</span></p> <h5>未名湖畔。</h5> <h5>未名湖畔。</h5> <h5>燕园一隅。</h5> <h5>四扇青石屏风,是圆明园“夹镜鸣琴”的遗物。</h5> <h5>蔡元培雕像。</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h5>以下是2001年03月20日游览时拍摄的,胶片机照片翻拍</h5> <h5>1. 西校门;2. 华表;3. 未名湖、博雅塔;4. 四扇屏。</h5> <h5>1. 蔡元培雕像;2. 李大钊雕像;3. 北大百年校庆纪念雕塑;4. 北大百年校庆纪念雕塑。</h5> <h5>1. 图书馆;2. 逸夫苑;3. 北大百年纪念讲堂;4. 未名湖畔。</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大百年校庆纪念邮票(1998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大百年校庆纪念邮票(1998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塔湖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塔湖图满眼春,包容独具自由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家民族心中系,责任担当北大魂。”<span class="ql-cursor"></span>(篆刻,采自林国全先生作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资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徒雷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国华盛顿,终年86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篇《别了,司徒雷登》,让每一位中国学子记住了一个名字:司徒雷登。于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司徒雷登成为一个对中国并不友好的美国人,甚至是中国人并不怎么欢迎的人物。然而,历史的事实是,司徒雷登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为中国人所做出的付出远远超过对他的祖国美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司徒雷登是北平四大名校之一“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担任燕京大学校长数十年,可以说名震中外的燕京大学就是司徒雷登一手创办起来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燕京大学,那绝对是大师云集,并为中国、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不清的人才,燕京大学也由此跻身于世界一流名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司徒雷登为燕京大学付出了他半生的心血,经费是他骑自行车甚至骑毛驴去化缘化来的,美丽的燕园是他买了建起来的,名家大师是他一位位求过来的!在学生人数比较少的最初几年,他甚至能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在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京冀大地的时候,他在校园悬挂起美国星条旗阻止日军进入;他实际上早已与燕京大学融为一体,他是燕京大学的象征。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2年,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一代名校也就此画上了句号。然而,未名湖还在,临湖轩还在,那是司徒雷登老先生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那曾经是燕京大学的标志。曾经,每年的6月24日,燕京大学的学生们,都会在这临湖轩中,为他们尊敬的校长祝贺生日;曾经,司徒雷登的夫人,在这个小院中离开了人世,她的墓地是燕大校园的第一座坟墓,她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这宁静的未名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司徒雷登走了,走的时候带着深深的惆怅;然而他创办的燕京大学却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他的骄傲。司徒雷登和他的燕京大学,将一直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h5>谢谢观赏!</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