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五一抒怀大地情</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编者前言:</b></p><p><b>知青岁月,难以忘怀,因为那是一场青春追逐的梦,是一曲高亢委婉的歌,是一首乡愁离别的诗,是一条人生趟过的河。老知青们满怀激情,笔耕不辍,回望青春岁月,抒怀大地之情。此篇献给“五一劳动节”,献给祖国母亲!</b></p><p><b></b></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作品集(12)目录</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诗歌】知青岁月·归家………张玉普</b></p><p><b>【诗歌】大山情………………董军</b></p><p><b>【诗歌】梦回从前……………王桂红</b></p><p><b>【诗歌】回忆集体户生活……黑国章</b></p><p><b>【诗歌】咱们知青有力量……甘鹏林</b></p><p><b>【回忆录】北大荒之魂………董军</b></p><p><b>【回忆录】忆参加春耕………陈建翔</b></p><p><b>【回忆录】造肥…………………董军</b></p><p><b>【回忆录】我的插队经历……王志学</b></p><p><b>【回忆录】下乡第一年………姚国旗</b></p><p><b>【回忆录】夜校当教员………李树华</b></p><p><b>【回忆录】最后的冲刺………杨琥</b></p><p><b>【叙事诗】难忘的乡情………李洪建</b></p><p><b>《诗词》西江月·初夏…………陆世琮</b></p><p><b>【诗歌】采棉姑娘……………彭永生</b></p><p><b>【诗歌】乡愁…………………黑国章</b></p><p><b>【诗歌】诗与风………………曹雪松</b></p><p><b>【随笔】不为往事忧…………舒新民</b></p><p><b>【散文】回访张婶娘…………张后勤</b></p><p><b>【书法】志存高远………………和平</b></p><p><b></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知青岁月——归家</b></p><p><b> 文/张玉普(哈尔滨知青)</b></p><p><br></p><p>列车在松花江大桥上驶过</p><p>扑进城市霓虹阑珊的灯火</p><p>汽笛长鸣吐出满腹的情绪</p><p>奏响了一代知青归家的歌</p><p><br></p><p>十年的蹉跎岁月</p><p>十年的落日长河</p><p>妈妈头上多了几根白发</p><p>父亲脸上多了数道皱褶</p><p>女孩子挺起了高傲的胸脯</p><p>男子汉举起了粗壮的胳膊</p><p><br></p><p>回想起五十年前的那个秋月</p><p>我背着狂热登上北去的列车</p><p>站台上母亲的苦笑掩盖凄楚</p><p>车厢里的青年挥手摆动欢乐</p><p><br></p><p>我驮起岁月行走在塞北大漠</p><p>我绽放年华美丽在春花秋月</p><p>我沐浴着纯天然的风霜雨雪</p><p>我曾涅槃重生在腾滚的山火</p><p>我烦恼蚊虫蟥蛇盗窃鲜红血液</p><p>我洒汗水滋润着处女地的北国</p><p>我用腰肩扛起万顷良田的收获</p><p>我用懵懂爱恋把情书写入月色</p><p>我品尝过亲手种下的蔬菜瓜果</p><p>我回味那采撷的猴头都柿榛蘑</p><p>我爱白桦林黄叶随风起舞婆娑</p><p>我眷恋那片土地野花开满山坡</p><p>我记得火山石镌刻印迹的斑驳</p><p>我珍藏初恋时那条潺潺的小河</p><p>青山黑土的深情</p><p>温暖了一代知识青年的岁月</p><p>广阔天地的熔炉</p><p>铸就了共和国同龄人的骨骼</p><p><br></p><p>晨钟暮鼓青春浴火初心蓬勃</p><p>我们走在时代列车的那道辙</p><p>朝霞染红了五十个重阳佳节</p><p>我们年逾古稀成了爷爷婆婆</p><p>夕阳下聚会酒中斟满了欢乐</p><p>回忆起那段五味俱全的岁月</p><p><br></p><p>是一场青春追逐的梦</p><p>是一曲高亢委婉的歌</p><p>是一首乡愁离别的诗</p><p>是一条人生趟过的河</p><p><br></p><p>许多年以后太阳依然早出晚落</p><p>一代知青人将回归大自然山河</p><p>光阴流水也许把这段历史消磨</p><p>知青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传说</p><p>时间指针定会把它装订成书册</p><p>祖国青史中有我们芳华的彩页</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诗歌】大山情</b></p><p><b> 文/董军(黑龙江鹤岗知青)</b></p><p><br></p><p>朋友</p><p>你去过大山吗</p><p>你见过大山真正的面容吗</p><p>那山的风姿会让你沉迷于大山</p><p>大山四季轮回的变化</p><p>激荡着你心潮澎湃</p><p>久久都不能平静</p><p><br></p><p>燕弹柳枝</p><p>大山已抺上了淡淡的新綠</p><p>娇阳似火</p><p>大山里回荡着百鸟的鸣啼</p><p>云淡天高</p><p>大山里的野花四溢飘香</p><p>白雪皑皑</p><p>大山又如同铁打的卫士——</p><p>坚韧不拔,刚毅凛然</p><p>我爱大山</p><p>我和大山有着不舍的情缘</p><p><br></p><p>知青岁月中</p><p>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p><p>我们奉命去葡萄沟伐运原木</p><p>九团八连一马当先</p><p>我们乘着解放牌大汽车</p><p>到达了目的地</p><p>原始森林的风貌</p><p>尽收眼底</p><p>但见棵棵树木</p><p>粗壮、挺拔、参天</p><p>森林的气息把我们的情绪</p><p>深深地渲染</p><p>这里是群山连绵</p><p>袅袅炊烟</p><p>林海气势磅礡</p><p>山峰巍峨岿然</p><p><br></p><p>看着远山近水</p><p>山雾缭绕</p><p>时隐时现</p><p>河水清澈</p><p>奔流向前</p><p>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p><p>声声入耳荡气回肠</p><p>深深吸一口这里的新鲜空气</p><p>顿时感到格外地心旷神怡</p><p><br></p><p>伐运原木虽然艰苦</p><p>但没有难倒我们武装八连</p><p>横卧林中的原木粗又多</p><p>赶牛拉出原木又“窜坡”</p><p>抬大木</p><p>号声亮</p><p>步调一致不打晃</p><p>“归楞”原木一堆堆</p><p>安全装车不违规</p><p>伐运任务提前完</p><p>原木滾滾进兵团</p><p>集体立功授嘉奖</p><p>“模范八连”美名传</p><p><br></p><p>告别了大山</p><p>我们没有留下任何遗憾</p><p>我们在大山里洒下的辛勤汗水</p><p>我们絲毫没有给兵团丟脸</p><p>当林场的老乡们</p><p>欢送我们离别的那天</p><p>我们相互拥抱</p><p>止不住的眼泪挂满腮边</p><p><br></p><p>大山里的老乡纯朴奔放</p><p>大山里的老乡仗义豪爽</p><p>他们拿出了自已家酿造的山葡萄酒</p><p>让我们尽情地享用</p><p>他们的红烧狍子肉和野鸡炖蘑菇</p><p>让我吃得实在是流连忘返</p><p><br></p><p>是大山为我们建立了感情</p><p>是大山为我们拍下最美的留影</p><p>我忘不掉山里的孩子们</p><p>那求知欲望的眼神</p><p>更忘不掉林场的老乡同我</p><p>开怀畅饮,笑声朗朗</p><p><br></p><p>我爱大山</p><p>我更爱山里的老乡……</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回忆集体户生活</b></p><p><b> 文/黑国章(辽宁知青)</b></p><p><br></p><p>(一)</p><p>芦苇荡边茅草房</p><p>经风历雨度寒霜</p><p>你我昨日同居地</p><p>知青岁月情依长</p><p>(二)</p><p>一曲知青歌</p><p>感慨何其多</p><p>五十年风雨</p><p>归来说蹉跎</p><p>(三)</p><p>岸边柳树柔枝垂</p><p>双泉故人何时回</p><p>当年心境一如旧</p><p>独看春深柳絮飞</p><p>(四)</p><p>当年插队双泉行</p><p>梦里几度忆曾经</p><p>心中愁丝千万缕</p><p>谁人知我当年情</p><p><br></p><p><b>长相思·回忆双泉</b></p><p>忆双泉</p><p>泪涟涟</p><p>回忆当年插队时</p><p>正值霜寒天</p><p>夜已深</p><p>谁拨弦</p><p>撩我相思旧地还</p><p>几时诉前缘</p><p><br></p><p>(注:“双泉”,是作者当年下乡的地方)</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诗歌】梦回从前 </b></p><p><b> 文/王桂红(沈阳知青) </b></p><p><br></p><p>昨夜,又梦里回到从前 </p><p><br></p><p>那是春末时节</p><p>头顶东方的鱼肚白</p><p>脚下是一片黑土农田 </p><p>一个正在磨砺中</p><p>婀娜多姿的身影 </p><p>还有一群男女社员</p><p>握着锄把耕地不闲 </p><p><br></p><p>挥动手中的锄</p><p>洒下辛劳的汗</p><p>一条条凸垄</p><p>一道道凹沟</p><p>笔直的在眼前漫延</p><p>种下期盼的种子</p><p>等待着丰收满园</p><p>宝贵的青春热血</p><p>沸腾在这片黑土良田</p><p><br></p><p>广阔无垠的黑土地啊</p><p>就像梦幻的大舞台</p><p>青春在这里</p><p>婆娑起舞,难得钟情</p><p>握着手中锄</p><p>不弃不嫌 </p><p><br></p><p>抬头朝霞已映满天</p><p>种地耕耘何时完</p><p>小憩一下擦汗水</p><p>舒展满面红颜</p><p>再握锄,留存一抹春</p><p>把心里烦草铲除 </p><p> </p><p>晚霞映红大地</p><p>映在踉跄疲惫的身影</p><p>直起痛的背</p><p>酸的腰收工</p><p>步履蹒跚</p><p>跟着前面的社员</p><p>...</p><p>忽而轻风吹</p><p>已是拂晓前</p><p>梦醒来,已花甲两鬓白</p><p>那年轻的身影</p><p>朦朦胧胧,影影绰绰</p><p>时而近前,清晰如昨</p><p><br></p><p>春末的风拂去昨夜的梦 </p><p>一段知青岁月</p><p>是缠绵的老歌</p><p>是时代赋予的情缘</p><p>缠绵的老歌在回放</p><p>就让这份情缘留存心田</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诗歌】咱们知青有力量</b></p><p><b> 文/甘鹏林(江西知青)</b></p><p><br></p><p>咱们知青有力量</p><p>战天斗地山水让</p><p>挥银锄</p><p>唤醒了沉睡的大山</p><p>人拉犁</p><p>翻转了千年的黑土</p><p>肩挑日月</p><p>改变了山川的模样</p><p>我们把荒芜的沼泽地</p><p>变成了粮仓</p><p>我们让荒凉的沙漠</p><p>披上了绿装</p><p>我们使贫脊的盐碱地</p><p>风吹稻花香</p><p>我们在草原顶风冒雪</p><p>扬鞭统帅过千牛万马和羊</p><p>我们的宣传队走村进寨</p><p>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p><p>我们靠自已的双手</p><p>盖起了咱们的新房</p><p>我们持枪握镐屯垦戍边</p><p>巩固了祖国的边防</p><p>我们把自已的花样年华</p><p>献给了广阔的天地</p><p>我们历尽千辛万苦</p><p>踏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p><p>点缀了神州千村万寨</p><p><br></p><p>咱们知青有力量</p><p>为国负重我们上</p><p>改革开放当先锋</p><p>各行各业显神通</p><p>当农民,干农活</p><p>耕田耙地好把式</p><p>在工厂,搞革新</p><p>绘图干活不图薪</p><p>到部队,去当兵</p><p>时刻听从党指挥</p><p>搞科技,是人才</p><p>带头创新有发明</p><p>做老板,办公司</p><p>安置就业显担当</p><p>公务员,政府官</p><p>人民冷暖挂心间</p><p>作园丁,育桃李</p><p>满目良才当大任</p><p>清洁工,苦脏累</p><p>一人辛苦万人悦</p><p>在这片古老辽阔的土地上</p><p>处处都有知青</p><p>在平凡的岗位闪光</p><p>他们是铁骨铮铮的精英</p><p>共和国了不起的知青</p><p><br></p><p>咱们知青有力量</p><p>修理地球变了样</p><p>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p><p>那是我曾经的家园</p><p>在那稻浪翻滚的田野</p><p>留下我奋斗的足迹</p><p>在那南疆热带雨林</p><p>留有我挥洒的汗水</p><p>在那三江平原北大荒</p><p>留住我抹不去的故事</p><p>在那美丽的乎伦贝尔</p><p>留藏我对牧民的思念</p><p>在那蹉跎岁月</p><p>我们经受了考验</p><p>铸就了知青精神</p><p>收获了人生老成</p><p>抒写了壮丽诗篇</p><p><br></p><p>曾经劳动的号子</p><p>还在耳边回响</p><p>当年种下的小树</p><p>已经拔地成材</p><p>我们那时付出的血色青春</p><p>使祖国的山河变呀变了样</p><p>我们的脸蛋被晒得放红光哟</p><p>我们的汗水滋润了禾苗成长</p><p>我们用火样的激情</p><p>曾经推动了千倾麦浪</p><p>我们是经历了风雨的花呀</p><p>能够在任何地方绽放</p><p>我们要扬起生命的风帆</p><p>笑看夕阳,拥抱晚霞</p><p>我们要找回青春的风采哟</p><p>放声歌唱,咱们知青有力量</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忆录】北大荒之魂</b></p><p><b> 文/董军(黑龙江鹤岗知青)</b></p><p><br></p><p>在绥滨农场十三连的小树林中,有一块坟茔,那里长年沉睡着我的战友——北京知青陆士强。多好的名字啊,要像战士一样地坚强。可是,这苍天就是不公平,陆士强没有等到大批返城的那一天,却长眠于这黑土地里,向后人“诉说”着他英年早逝的不幸。</p><p><br></p><p>一九六八年十二月,陆士强和多数北京热血青年一样踏上开往北方的列车,几经辗转,风尘扑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绥滨农场十三连(原兵团二师九团十三连)</p><p><br></p><p>连队老职工和家属们如同接亲一样,他们敲锣打鼓,数面彩旗迎风飘扬,连部宿舍墙上张贴着“热烈欢迎北京知识青年扎根边疆、屯垦戍边建设北大荒”等大幅标语,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当天晚饭,知青们吃着热气腾腾的大肉馅包子,陶醉在这初识北大荒盛情接待的氛围之中。陆士强和大家一样,此时此刻他激动不已,他默默地立誓,要在这黑土地上扎下根,让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里闪光。</p><p><br></p><p>陆士强,18岁,六七届初中毕业生。他中等个头,浓眉大眼稍微有点络腮胡子,说话声音洪亮,逻辑思维很敏捷。</p><p><br></p><p>陆士强爱学习,当时的十三连是新开荒点,没有电,他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写读书笔记,不断为自已“充电”。他善于帮助别人,当看到有人想家情绪低落时,就主动“谈心”,用循序渐进的话语温暖战友的心;他吃苦耐劳,从来不偷懒、歇“滑工”。连里交给他给马号铡草的任务,他总是超额地完成。他善于和老职工交朋友,经常为他们送去有关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些书刊。他心胸宽阔不斤斤计较,连队分配的营养物品,他总是领在别人的后面,缺少了,他也从来不说不找。陆士强就是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每次家里寄来一些食品,他都欣然地分享给大家。他经常说:“我看大家都高兴,我才高兴,班里有一个不高兴的,我心里总是不舒服”。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把别人的冷暖总是挂在心上。他热爱集体,爱连队如家。一次,十三连因“放荒”引起了附近草甸子着火,他同战友们一起,全然不顾地冲向火场。大火烧坏了他的衣服並烧掉了他的一些眉毛,他没有一点怨言,而是看到被扑灭的火场,高兴地像孩子一样。</p><p><br></p><p>来到连队几年,陆士强的身体每况愈下。到团部医院一检查,如青天霹雳,他得的是间歇性心绞痛。对于这个病,当时团部医院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长时间的住院休养,陆士强又不习惯。沒办法,只能在团部医院开了一些药,回连队,由连队的卫生员每天为他打针。卫生员还一再嘱咐他,要按时按量口服药,不能累着,不能生气。</p><p><br></p><p>突然有一天中午,就看见男宿舍东头窗外围着一帮人。屋里的卫生员正在对仰卧的陆士强做着人工呼吸,忙乎了二十多分钟,也没有挽回陆士强的生命。就这样陆士强,我亲爱的战友带着对北大荒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陆士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对于陆士强来说,他满腹的志向,没有实现。</p><p><br></p><p>当天晚上,经连里研究上报团部同意,就把这个噩耗,用长途电话告诉了陆士强的亲人。三天后,陆士强的父亲和弟弟从北京赶来,看着陆士强安祥的面容,陆父老泪横流,陆士强的弟弟和全连的知青及老职工、家属们也跟着痛哭流涕,十三连沉浸在悲哀的气氛中。</p><p><br></p><p>在整理陆士强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陆士强的日记和读书笔记若干本。他热爱连队生活,更热爱这块黑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他生前根据十三连的地貌绘制出了未来五年的十三连发展规划图。当战友们看到此图时,无不热泪盈框,都为失去这么一个赋有远大志向,而又充满着青春活力的战友而感到惋惜。战友们怀念他,几天都无精打釆缓不过劲来。后来陆父提出,陆士强非常热爱北大荒,他生是北大荒的人,死是北大荒的魂,就把他的遗体安葬在他十分热爱的这第二故乡吧。</p><p><br></p><p>从那以后,绥滨农场十三连的小树林中,矗立着一块高高的花岗岩墓碑,上面镌刻着: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北京知识青年陆士强战友之墓,卒于一九七二年四月二日,二师九团十三连全体敬立。</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忆录】忆第一次参加春耕</b></p><p><b> 文/陈建翔(武汉知青)</b></p><p><br></p><p>下乡的第二年(1975年),春寒料峭之时,我和知友们迎来了第一个春耕。</p><p><br></p><p>3月底,春暖花绽。江汉平原广阔的沃野,已呈现一派水响牛叫的繁忙景象。下乡的地方湖北省监利县毛市区杨湾大队,方圆十几里田地,全是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的一块块方格水田,四周沟渠纵横交错,田埂小道四通八达,是远近闻名名符其实的水乡。</p><p><br></p><p>春耕,就是耕田犁地。俗话说牛是个宝,农活一样少不了。我们知青点的田地是沙湖洼地改造而成,有些田地土基较软,不适应牛耕作,再加上农忙时牛少不够用,本应该牛完成的任务,只能靠人工来完成了。</p><p><br></p><p>春耕第一步是犁田。那天,队长安排我和另一位知青去拉犁(即人拉铁犁耕田)。来到田边,只见头扎毛巾,上穿黑棉袄,下着短裤,手扶着铁犁的老农,正站在浑浊的水田里,催我们赶紧下地干活。我们迅速脱下鞋袜、毛裤毛衣,高卷起裤脚,把本应套在牛身上的两根粗麻绳子,分别斜套在各自肩膀上。赤脚走进冰冷的水田里,浑浊水和泥巴一下没到大腿根部,刺骨寒气让我们不约而同颤抖叫道:好冷!人的下半身陷在泥里,别说拉犁,走都走不了。老农着急的边比划边说:弯下身体向前倒,手向前抓,一只脚用力蹬,一只脚拨起来向前踩,再朝向后蹬,手脚交换配合使用,走!走啊!第一次拉犁我们有些畏手畏脚,泥水毫不留情地浸透全身。拉着犁绳,身体几乎贴着水面,老农像催牛似的吼声,激起了我们年轻人的斗志。我们高喊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终于在泥水里,我们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扎在泥里的铁犁,缓缓移动了。我们一边自己给自己鼓气,一边不断调整脚步,拉犁的速度越来越快,锋利的铁犁哗哗翻出一道道直直的散发着腥臭味的泥土,老农严肃的脸上也露出难得的笑容……</p><p><br></p><p>拉了几天的犁,看到老农轻松掌着犁把子,我也想试试。我问老农:我来掌犁你拉犁怎么样?老农爽快答应了。我兴奋地抓着犁把手,得意喊着:驾、驾,走、走,可是这个铁犁一到我手里就不听话了,不是犁尖扎深了拉不动,就是扎浅了铁犁东倒西歪乱跑,引得农友们哈哈大笑。掌了一会儿,汗水出来了,累了半天没学会不说,我耕过的地方还得重新耕,这才知道看似简单的农活也有技巧。就这样我们连续十来天,在泥里、水里摸爬滚打,犁绳在我们双肩上勒出一道道深深的血痕,手、脸、脚、腰上划出一条条血口子,真正体验到了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滋味。</p><p><br></p><p>耕完田,接着是耙田、整平、撤肥料。田整理好了,开始扯秧苗、运秧、插秧。由于我在扯秧、插秧这方面不如其他知青,便担起运秧的任务。运秧,就是将知青们己扯好、扎成一把把的秧苗一一集中起来,一层一层码放在两条竹片弯成的专用秧架子上,装满后,挑起连泥带水、足有百斤的秧苗担子,晃悠悠赤脚走在窄窄湿滑的田埂上,送到几里外的田地里,再按田间大约距离,将秧苗一把一把放在插秧者顺手的地方。</p><p><br></p><p>那天中午,天下着小雨,插完秧的知青们都回知青点吃饭去了。为了不耽误下午农活,我将秧苗全部送到田地放好后,挑着空担子往回走。走着走着,突然左脚一滑,失去重心的身体向左倒下去,左脚触地一刹那,脚外踝处一阵撕裂般的疼痛,让我不禁大叫“唉哟、唉哟……”!那惨叫声,淹没在茫茫细雨中。我从水田里挣扎着坐起来,双手捧着痛的扎心满是泥巴的左脚,无助地望了望四周,除了一片水汪汪雾蒙蒙的田园和摇曳的荒草外,一个人也没有。我双手撑在田埂上试着站起来,左脚稍微一使劲,脚踝里面就疼。我看到旁边的扁担,想起电影里脚伤的人用木棍杵着走的样子,于是我用双手抓紧扁担一头用力撑地,左脚掂起悬空,右脚使劲,手和腰一起用力使劲,人站起来了。我杵着扁担,在风雨中田埂上,一撑一挪地慢慢向着前面影影绰绰的知青点移动。走到离知青点约一百多米时,知友陈建国发现了,立即奔跑过来,一边问我怎么了,一边背起满身泥巴的我回到宿舍。知友们有的打来热水、有的关心问候我。换衣服、清洗身子,清洗干净后,发现我的左脚踝处青瘀肿胀了。听说酒精能活血化瘀,知友们从几里外的大队卫生所拿来一大瓶酒精,用棉球沾酒精擦、揉伤口,只感觉越擦越痛。</p><p><br></p><p>春耕正忙,当时流行的口号:轻伤不下火线!下乡不到一年的我,正激情满满的想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现在却躺在床上,心里不是滋味。正在焦急时,二小队一位爱好中医姓冉的中年农民听说后,立即赶来帮我治疗。他仔细检查我的伤脚处说,可能伤到骨头和韧带了,我先帮你消肿,肿消后才能作进一步治疗。说着往瓷碗里倒一点酒精,又将碗里酒精点燃,左手按着我的伤腿。右手迅速伸进正燃烧着的酒精里点一下,带着火苗的手指快速在我左踝处拍、擦、揉,一会儿功夫,冉师傅己累得满头大汗,可我的伤脚处只是擦红了一些,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这时,他拿出一根银长针,一边用酒精棉球擦拭一边对我说:“不要怕,现在我用针刺法放出瘀血”。说着用长针对准青紫处快速扎了几下,乌黑的血一点点渗出来,接着用手挤了挤针眼处,又在脚踝四周扎了几处。冉师傅可能感觉出血不多,只见他拿过酒瓶喝了小口酒,伏下身体把嘴贴在我脚上有针眼的地方猛吸,吸一下就吐出一口污血,再吸、再吐.....那一刻,我的脚暖了,眼睛湿湿的……</p><p><br></p><p>后来,知友们把我送到县人民医院,拍片检查结果:韧带撕裂、胫骨骨折。由于脚踝处血管、神经、骨头牵扯复杂,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手术,医生建议回家卧床靜养,让它自行生长恢复。休息了三个多月,我能下地走路了,但左脚踝部比右脚踝部粗大,左脚外踝骨凸出一些,而且左右脚踝部皮肤颜色明显不一样。</p><p><br></p><p>几十年了,每当朋友们问起我的左脚为何不一样时,我都会讲起那次滑倒的经过,每当看到伤疤,我都会情不自禁想起冉师傅用口为我疗伤的情景,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记住冉师傅名字。</p><p><br></p><p>2018年5月初,我从武汉来到离开了四十多年的杨湾大队,特地赶到离知青点几里地的杨湾二小队,想寻找当年帮我治腿的冉师傅。可是村里已没有什么人了,寻问年轻的村长书记,因为过去时间太长,再加上大队上姓冉的人很多,又不知道名字,所以无法找到。</p><p><br></p><p>光阴荏苒,如烟往事已随风而逝。脚上的伤痕,记忆里的人和情景,依然那么清晰...。</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回忆录】造肥</b></p><p><b> 文/董军(黑龙江鹤岗知青)</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下旬,九团武装八连的同志们打完场之后,没有冬闲,而是又开始了紧张的人工造肥。热火朝天的造肥场面至今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p><p><br></p><p>俗话说:“种地不追肥,庄稼不喜人”。为了改良土壤,庄稼长的更好,我们九班的任务是人工造肥200立方米。就是在地上先刨出两个10米乘10米,深0.7米的大坑,然后把粉碎的玉米秸倒在坑内填至高于地面半米后,盖上土进行封闭,让玉米碎秸在封闭的土堆里,自然发酵成肥。</p><p><br></p><p>任务明确了,大家摩拳擦掌,欢快地干着。因为刚入冬一个多月,地面冻的不太坚硬,一刨一个眼,冻土很难刨。怎么办?我和副班长一商量,告诉大家,先刨好小坑,铺上玉米秸点着火,盖上一层厚土,先熰(ou)好坑,第二天早上开挖。这个办法果然很见成效。在造肥的过程中,同志们干劲十足,情绪高涨,大家一边干着,还一边唱着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也被同志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当场赋诗《冬忙》一首:“朔风袭身不觉寒,胸有朝阳永向前。改天换地展威力,敢叫北国赛江南”。</p><p><br></p><p>后来我听说,我写的并现场朗诵的《冬忙》诗,被连部文书以我的名子投稿,发表在二师的《农垦战报》上。我太高兴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我写的文字,在报纸上形成了“豆腐”块的文章。至今这张报纸我还保存着。战友们也为我的诗登报而感到高兴。</p><p><br></p><p>大坑刨挖了四天,总算完活了。我们从连里用马车拉出了十二大车装有玉米碎秸的麻袋,连装带卸整整干了两天。打开麻袋口,把玉米碎秸倒在大坑内,当堆起的玉米碎秸超过地面半米多高时,再浇上一些的水,培填土封闭上,圆满地完成了造肥的前期任务。再经过整个冬天的自然发酵,到来年开春,破堆再拌上土,就成为可以上地的有机肥料了。</p><p><br></p><p>造肥的过程,曾给我们带来难得的快乐,那次《农垦战报》刊登我写的诗,是我知青岁月的一大亮点。我喜欢文学,从那以后,我捕捉身边一些事,经常写作,时常还向农垦报刊部门投些稿子。虽然那时每天都面对的是劳累和艰苦,但是战友们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正是“屯垦戍边”,勇于建设北大荒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我们,使我们不断成长,更加的坚强起来。</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忆录】我的插队经历</b></p><p><b> 文/王志学(山西知青) </b></p><p><br></p><p>1974年3月20日,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日子。那天我们这批学生在带队干部的带领下,乘坐解放牌大卡车来到了柳沟农场插队落户。</p><p><br></p><p>柳沟农场是中阳县城关公社于1970年兴办的,我们去的时侯,农场已具有了初步的生产生活条件,各种劳动工具、牛、羊、骡马都有,还有宿舍和食堂。知青宿舍是四孔窑洞,其中两孔女知青宿舍,两孔男知青宿舍(兼带队干部的办公室)。我们这批知青共有27人。</p><p><br></p><p><b>——参加会战体验苦</b></p><p>下乡插队当年春天,我们参加了谷子锄草间苗的苦战。这个季节,锄间苗必须在十天内完成,超过这个时间,秋天谷子的收成将受到影响。而间苗间的好与差,同样会影响秋天的收成,是一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农活。为此农场领导专门给我们知青派了一位老农,手把手地教我们。</p><p><br></p><p>当时的气候实际已经进入初夏,太阳一点也不给人留情面,天天准时出山,嗮着整个大地。刚开始我们良莠不分,在老农的教授下慢慢进入角色。但是一天干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感觉,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这个工作需要整天到晚蹲在地里完成,有的知青腿都累出了毛病,收工回家的路上,走起路来脚尖撩不起来。老农们看到后又教给我们不要一直蹲着,跪着干也许会好一点。在这次长达近十天的大会战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生产技术,学会了辨别谷苗和莠草的方法,更主要的是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和信心。</p><p><br></p><p>我们天天“早起五点半,六点地里干,顶着月亮加班干”,这是农忙季节的一句口号。就这样,我们春天深翻土地,抗旱保苗;夏天,锄草、间苗,抢收小麦;秋天抗霜冻,龙口抢收庄稼……,每个季节都在艰苦的劳动中经受着磨炼和考验。</p><p><br></p><p><b>——修建河坝献计策</b></p><p>1975年的入秋季节,农场利用这个小空闲抢修被洪水冲垮的河坝。柳沟的气候非常恶劣,西北风吹的人阵阵发颤。当时的劳动工具是铁锨、铁镐、小推车,其余就全靠人的手和肩膀。据当时的老农讲,这段河坝年年修,年年都被洪水冲塌。</p><p><br></p><p>老农的几句话引起我的注意,为什么河坝会被冲毁呢?我利用劳动间隙,结合在学校里学到的一点知识,认真分析河坝被冲毁的原因,反复查看了河槽洪水流经的痕迹,形成了一个想法。就是在洪水接触河坝的第一段,加筑一段迫使洪水改道流入河心的“别水坝”(是老农起的名)。在吃饭时,我向当时的生产队长说了个大概意思,后来就没有再多想,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没有多少自信。</p><p><br></p><p>没想到当晚收工后我正在洗漱,场长传话叫我去一下他办公室,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创什么祸了?快速洗漱完,心惊胆颤地去了场长办公室。进门看到书记、场长和生产队长都在,我心里有些发慌。没想到,场长起身将我拉到他跟前的炕沿坐下,笑容可掬地说,把你修坝的想法详细地说一下。这时我才醒悟过来,于是我把关于修河坝的想法完整地向三位领导进行了汇报。</p><p><br></p><p>事隔两天后,看到场长陪同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县水利局技术员),到了我们修河坝的工地转了一会儿,又将我叫到跟前问了几句话,并赞扬说:小小年记,好好锻炼,大有可为。之后我们建坝确实采用了我提出的设想,在上游加筑了两个“别水墩”,也可叫别水坝。此后那道河坝再没被洪水冲毁过。直到我们插队知青40年聚会时,我特意到当年修河坝的那里看了看,那一段河坝仍然整齐如初地栏在那里,河坝里垫起来的地里还长着郁郁葱葱的庄稼。因为我当时年仅18周岁,确实没有多想,只记得当时的乔场长在大会小会上多次表扬了我。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令人感到自豪,没想到我干了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p><p><br></p><p><b>——冬闲垫地咬牙干</b></p><p>柳沟农场是一个新办的农场,没有地可以耕种,我们插队知青去的时侯,山地有一百二十亩,平地只有三十多亩。所以一到秋收后,也就是冬闲的季节,主要生产任务就是在河滩地上筑坝造地。我在农场的两年多时间里,农场新增了八十多亩平地,三十多亩山地。</p><p><br></p><p>冬闲垫地是非常劳累又艰苦的事情。早上六点半出工,天黑收工,一天两顿饭都吃在工地,劳动时间在十一个小时以上。我们三个人一组,两辆小平车,每天运出的土方量是十六方,按五平车一立方米计算,每天要拉出八十平车。因为河滩里遍地是大小不一的石头,坑洼不平,取土的地方距垫地的地方近的二百多米,远的有五六百米,推着小平车行走特别困难。第一天我们小组虽然勉强完成了十六方土方的生产任务,但是累了个半死,晚上收工吃饭时端着碗,两只手抖的把米汤都洒了,拿着筷子却怎么也夹不住咸菜。后来我们在干中学,学中干,逐步地总结经验,从而掌握了一些劳动技巧,干起活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我们这个小组还多次创造了一天二十四方的生产记录。</p><p><br></p><p>冬天在工地吃饭也是非常艰苦的,每天都是小米汤加散面窝头(用谷子和玉米混合磨成的面)。记得有一天西北风刮得很大,吃饭时窝头都冻出了冰碴子,用牙一咬,隔得牙疼。大家四处找来些柴草,点着火,把装米汤的饭盒放在火上加热后,把窝头泡在热米汤里凑合着吃。一个冬天下来,很多知青的手脚都冻裂了。虽然生活、生产条件很艰苦,自然环境很恶劣,但是,我们热情却很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接受再教育,再苦再累也不怕。</p><p><br></p><p>我在农场干了两年零九个月,时间并不长,但收获还是很大的。接触到了艰苦的农村和朴实的农民,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和艰苦的磨练。</p><p><br></p><p>离开农村后,我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我曾自费在华北工学院旁听两年化学专业的课程,无数次聆听了中文系的讲授,虽然学校没有我的学习记载,但我得到了十分有效的文化知识,为我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回忆录】下乡第一年</b></p><p><b> 文/姚国旗(河南知青)</b></p><p><br></p><p>1977年9月21日,我老早就去南关大队第五生产队报到。从家出来穿过中大街,再拐几个街口,就到了南关南街即第五生产队,离家多说三里地。先到队长家。队长是前几年高中毕业的年轻人,才21岁。队长吃罢早饭出去到钟前,召集队委几个人,和我们新来的三个知青见面,然后就开始敲钟下地干活了。</p><p><br></p><p><b>——种菜</b></p><p>那天所有男劳力去南地锄大田的菜地,女劳力下菜园干活。我未带工具,会计郭转运回家给我拿了一张锄,就随大家往南走约一里地,就是菜地。</p><p><br></p><p>整块的大白菜地足有三十亩大,菜苗己定苗,正是深锄促长的时候。每人先分五畦,就开始锄了。由于我刚拿锄,这锄头不听使唤,生怕把菜苗锄掉,很费劲地锄了三畦。这时一个老者走到我跟前说,小一家子(因都姓姚)来我教你锄地。他让我两手握紧锄把,双腿叉开蹬直,两脚不动,前腿稍弯,腰下附弯,两手握锄下地,随劲后拉。把身子周边锄到够不着了,再动两脚前移。我照他介绍的方法又把刚锄过的三畦返工一遍。由于握紧了锄,菜苗周边留的白地又小了。他在后边把我没锄到的又溜了一遍。当天一上午我锄了五畦菜地,把我累的够呛。其实每人半天是十畦地。队长说了,我刚学锄,等学会了再多干点。后来慢慢适应了,我锄地老是走在前头,不肯落后。老队长检查后,称赞道,行,是把好手。</p><p><br></p><p>这样连续干了四天,第五天早上去上工,队长说,昨晚给你评了工分,大家看你干活踏实,队委给你评十分,按棒劳力标准。</p><p><br></p><p><b>——卖菜</b></p><p>当年的南关大队是我们县确定的蔬菜队,种有少量的粮食,蔬菜占大部分。社员的吃粮不足部分由粮食部门供应一部分粗粮。生产的蔬菜必须上调给县蔬菜公司经营。蔬菜公司和生产队之间的经济来往一般是半年,最快得三个月结算一次,这样给生产队的日常开销就带来非常不便。</p><p><br></p><p>为维护日常开支,生产队也经常到自由市场上卖点高价菜。当时这是不合法的行为,如让人家逮着是要扣钱的。有一天队长见到我说,你刚来,人脸生,明天早上你去集上卖菜吧!</p><p><br></p><p>第二天,我和刚从学校毕业的忠义,上集去卖菜了。菜在家称好,装上架子车,那一天,不知咋弄的,俺俩每人陪了五角陆分钱。一路上俺俩盘算着,咋会错呢?可能是菜被人拿跑没给钱?也没钱往里垫呀。咋办,最后还是忠义有办法,缴钱时,整钱缴了,零钱留下明天找零用,就这样胡弄过去了。第二天把菜秤后装上车,我趁人不注意,又抱了两捆菜装上,用两桶清水浇在菜上。这样不但填平咋天的亏空,还略有盈余。</p><p><br></p><p>这样坚持卖了一星期,后来让蔬菜公司的人发现了,知道我是下乡知青,也就装着没有看见。</p><p><br></p><p><b>——学大寨</b></p><p>1977年的冬季,第二次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城关公社组织各大队到城北填沟。</p><p><br></p><p>由于汝州城北二十里以外是高山,地形落差大,常年雨水冲出很宽深的大沟。各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自带伙食,组织所有劳力去填沟。每天早上六点到工地,晚上十点才能到家休息。一天除吃饭时间,挖方运土。城北填沟,城南治汝河大坝。</p><p><br></p><p>1977年的整个冬天,我们是最出力的,累的晚上到家浑身痛,手指头打不了弯。生产队伙食很好,几乎天天中午都是肉面条,足吃。费用从生产队拖拉机外出跑运输收入中列支。</p><p><br></p><p><b>——分红</b></p><p>1977年秋后,生产队分粮,有人头粮和工分粮。当年下乡知青国家每月供应细粮45斤和12元现金,为期一年。我不再分人头粮,但分工分粮。</p><p><br></p><p>我分了一桇子车玉米穗,冬天又分了一架子车蔬菜,对于家里来说一下增加了这么多粮食和蔬菜,父母喜出望外。到年底生产队分红,每个日值是0.64元,每十分一个日值,除去蔬菜和粮食价值,我分得76元现金。实际是劳动了四个月。当年还被评为先进劳动者,获大队五元奖金和一把钢锨。</p><p><br></p><p>下乡第一年,我十六岁,在农村经受了艰苦的劳动锻炼,初步认识了社会,掌握了一点生存技术。直到1981年6月招工,离开了那里,在乡下整整四年零三个月。</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回忆录】政治夜校当教员</b></p><p><b> 文/李树华(天津知青)</b></p><p><br></p><p>1974年秋后,村里来了工作队,整顿社队班子,办夜校开展农民政治文化教育。</p><p><br></p><p>那时我正在大队部广播室担任专职广播员,快到年末了队里工作很忙,年末结算以及总结各项工作,我每天除了按部就班搞好广播外,还要跟着大队干部们忙些其他事情,从早到晚没有闲着的时候。</p><p><br></p><p>突然有一天,大队书记跟我说,村里要办政治夜校,工作队长和大队商量要组织一些有文化的人当夜校教员,其中有我。当时真是受宠若惊!我是天津知青,到东北农村来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这些年来我们天津知青,一直在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我怎么敢给贫下中农当教员?心里有些不踏实。第二天碰到工作队长,我把想法说了,他哈哈大笑起来,说眼下最重要的工作是教育农民……,让我别担心,大胆去干。从那时起,我心里有一种与往不同的别样感觉。</p><p><br></p><p>11月中旬,我们这些人被选派到市里参加了一个短期培训班,主要是讲授夜校的宣讲教材和具体要求,然后回村就当上了夜校教员。村里的政治夜校按时办起来了,利用小学校的几个教室,同时开设了几个班。我白天照常工作,晚上到小学校给农民们上课。说实在的,我还没在讲台上讲过课,真不知这课怎样讲才好。但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得做。</p><p><br></p><p>第一次上课,心有些发慌。只见课堂里男女老少坐了一屋子人,黑压压的一片,屋里烟雾缭绕,很是呛人,顿时感觉嗓子发紧。社员们都认识我,我却叫不准他们的名字。大队书记讲了几句话,就让我开始讲课了。当时有一本宣讲教材,是手刻钢板印刷的,白天我看了两遍这节课的讲课要点, 晚上就照本宣科给社员们讲开了。第一次上课有些紧张,语速比较快,还没到下课时间,我就把该讲的内容讲完了。清了清嗓子,再讲点什么呢?村里的事不能随便说,就讲点村外边的事吧,我讲了当年到北京参加“八·一八”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的故事,没想到大家听的眼睛都直了,比听前边的政治课感兴趣。</p><p><br></p><p>为了把课讲好,我在没课的时候,特意听了一堂小学校高老师讲的语文课,受益匪浅。他从字词讲起,非常细致入微,把一个字词的读法,写法,含义和用法都讲得很清楚。我想这班如果长期办下去,农民们扫盲肯定是没问题的。另外,还听了多次工作队长讲的党课。那时我已被支部列为党的积极分子,第一次认真听了关于党的性质、党的历史等方面的课程,感受了一下别人讲课的方式方法。</p><p><br></p><p>在这一个冬天的夜校里,我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以教员的身份近距离面对面接触农民,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也使自己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回忆录】最后的冲刺</b></p><p><b> 文/杨琥(陕西知青)</b></p><p><br></p><p>1975年后半年,有招工的消息传来了。我当时权衡了一下局势,纵览全公社,真正的单身老三届知青已经所剩无几了,六九届、七零届,甚至七一届的都走完了,西山再没有新知青。滿箩筐的杏都让人挑完了,连发青的都没剩下,就剩下咱这烂杏了,没得挑了,再说咱这杏烂,但也是个甜核呀!我当时信心滿滿。</p><p><br></p><p>有一天,我带着我们队上一个半大小伙,去火车站看火车,因为他没有出过远门,没见过火车长啥模样,在候车室碰到去咸阳上班的何汾,何汾当时问我今年招工怎样?我回答说,应该是首当其冲。(话说的有点滿)</p><p><br></p><p>后来招工的来了,先是黑山煤矿,我心有顾虑,不过听说是露天煤矿,我动心了,先去面试看看。</p><p><br></p><p>招工的人住在县招待所,面试和体检一起过,很简单,问问你的家庭情况和身体状态,拉开衣服看了看,就算通过了。回来后我的顾虑越来越重,就凭我这身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受过吃亏)别说是井下,就是露天也未必吃得消。思前想后,我决定放弃。就再没有联系过,而是静等下一拨。</p><p><br></p><p>第二拨终于来了,是省技校招炊事员,我开始还有点犹豫,觉得炊事员名声不好,将来找对像不好找,后来想想,再不能错失良机了,就咱这家庭背景,还敢红肥绿廋?过个这个村说不定就没有那个店了。已经错过一次机会了,以后说不定再没有机会了。</p><p><br></p><p>于是我报了名,通过审查和面试,招工的说回去向领导汇报,让我等通知。我觉得这回问题不大,咱已经放下身段,委身下嫁了,老“炊”就老“炊”吧!劳动强度总比当矿工轻松一点吧!</p><p><br></p><p>我信心十足的等待着通知,并且乐观的憧憬着未来是什么样子。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嘿嘿!等我去了再跟你说。</p><p><br></p><p>由于对形势估计的太乐观,忽略了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差点遭遇了滑铁轳,还两次。</p><p><br></p><p>(后来我才知道,哪一年招工主要是矿工,建筑公司普工和炊事员,并且以炊事员居多。前两种劳动强度比较大,我身体瘦弱,适应不了)</p><p><br></p><p><b>最后的冲刺(2)</b></p><p>第一次差点遭遇滑铁卢,是招工单位出了点问题。在等待通知的过程中,开始我心里还很平靜,时间稍微一长,我心里开始忐忑不安。事实上我的担心是真的出了问题,这是后来我才知道的。</p><p><br></p><p>来招工的这位其实就是我们食堂的领导,他对我的政治背景有所顾虑。我们领导政治觉悟极高,这在我进校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件让我刻骨铭心的事,(至今让我难以释怀)足以证明我们领导的政治觉悟和敏感性非常非常灵敏。这件事情后面我会交待的!</p><p><br></p><p>我最后是怎么通过政审的?原来省技校的前身是三原技校(大概就是三原女中原址)和省技校合并后成立的,其中有些老教师是从三原技校过去的,当然啦,不乏三原籍的老人。(在我去了之后,见到有些女教师,一眼看上去就像是三原人。支干棱爭(方言)落落大方。一聊,果然是老三原本土人,或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这些教师和我父亲相识,我父亲曾在民治小学当过校长。同是教育届的同事,彼此都比较了解。这些老教师为我添了些许佳语,有人就说老楊家是“书香门第”如何如何,别看只有四个字,这四个字份量可不轻,于是我被通过了。这四个字在我的的婚姻大事中曾两次起过重大作用。以后咱们再说。</p><p><br></p><p><b>最后的冲刺(3)</b></p><p>第二次差点遭遇滑铁卢是问题出在公社,当时公社县体管亊的姓轴,外地人,带着金丝眼镜,看上去文诌诌的,老学究的样子,跟其他公社干部截然不同。这位姓轴的很爱干净,爱干净是好事,可偏偏被安排到这水资源匮乏的穷乡僻壤来工作,但也挡不住人家爱干净。听说(只是听说没有亲眼看到哈),此人每天洗脸要洗好几遍,洗一遍,Pia一泼,洗一遍Pia一倒,把公社做饭的老广在一边看的眼窝滴血哩!可是敢怒不敢言,老广是临时工呀!公社所有人的生活用水,都是老广用架子车上放个汽油桶子,一车一车拉回来的。</p><p><br></p><p>当时西山所有的事企业单位的生活用水,都要靠镇上仅有的一个水池子,水源来自每年田口水库放水和雨水引进来存放的。这个水池子虽然是水泥箍起来的,但是由于大,没法加盖,那水质还不如农民家的土窖。兽医站单位小,没有专用拉水的架子车,有时借也借不到,况且距水池子较远,兽医站在街最西边,水池子在街东头街后边,所以我们经常去给站上做饭的老婆家里担水。老婆就西山大队人,她家距离兽医站比水池子还近一点。说这些只是说明了当时西山街上用水艰难。不说啦!咱说正事。</p><p><br></p><p>招工单位通过以后,问题就卡在这位老轴身上。公社所有大小事情都必须经他手过,他掌管着公章。这位老轴虽然官不大,权力可不小。并且左右逢源,把权力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到淋离尽致。</p><p><br></p><p>当时所有手续都压在这位老轴手里,他笑眯眯的态度很好。他没说不办,也没说办。他还挺有理由,还两条!(未完待续)</p><p><br></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叙事诗】难舍的乡情</b></p><p><b> 文/李洪建(四川知青)</b></p><p><br></p><p>呵,我记得</p><p>那是我离开生产队的</p><p>前一天晚上,在队长家里</p><p>一屋子的话别离长</p><p>满桌子的丰盛菜肴</p><p>酒过三巡后,醉意风摇</p><p>这时,只见队长</p><p>摇晃着身子</p><p>慢慢地,从衣袋里</p><p>掏出了一纸</p><p>皱巴巴的检讨</p><p>天,那可是</p><p>我两年前</p><p>参与知青械斗时</p><p>犯的错呀</p><p>怎么回事呢</p><p>我一脸迷惘</p><p>当我抬头转眼</p><p>再看队长时</p><p>队长却笑微微地</p><p>对我说了</p><p>他是怕影响我</p><p>返城上学,前程远大</p><p>所以,才一直将它</p><p>锁进箱底,从未张扬</p><p>好在我就要走了</p><p>就把它当作临别赠言吧</p><p>希望我从今往后</p><p>好自为之,一路走好</p><p>是的,尽管我喝得多了</p><p>但我并不犯傻</p><p><br></p><p>记得,仍然是</p><p>那天的晩上</p><p>我既感动,又凄惶</p><p>油灯摇曳处</p><p>我仿佛看见了</p><p>隔壁二婶</p><p>正噙着泪花</p><p>一边在为我</p><p>挑针走线,缝衣结扣</p><p>一边却又</p><p>磨磨蹭蹭地</p><p>在为我收掇着</p><p>背包行囊……</p><p>还有,我的铁哥们</p><p>民兵排长</p><p>其实</p><p>和我一样</p><p>早已喝得</p><p>一塌糊涂了</p><p>飘飘欲仙</p><p>魂断南桥</p><p>可是他却</p><p>一直叫嚣着</p><p>非要与我</p><p>掰手腕,拼臂力</p><p>最后一决高下</p><p><br></p><p>呵,是夜了,夜色苍茫</p><p>呵,客散了,一地鸡毛</p><p>当我酒醒三分时</p><p>我怎么就觉着</p><p>我的床前桌后</p><p>突然间</p><p>就多出了</p><p>这一大筐的花生核桃</p><p>而且,一双</p><p>粗针大线的新鞋垫</p><p>恰好,端端地</p><p>放在上面</p><p>红得那样耀眼</p><p>纳得这般简要</p><p>其实,我早就知道</p><p>这原本就是一则</p><p>难能可贵的</p><p>寓言故事</p><p>不再话下</p><p>却在当下</p><p>是的,当我再一次</p><p>移灯找寻时</p><p>我终于发现了</p><p>一直悄藏在门楣下</p><p>隔壁二婶家的胖妞</p><p>那一抹羞红羞红的抿笑</p><p><br></p><p>呵,别了,山乡的夜</p><p>竟如此的凄美</p><p>风轻轻来访</p><p>雨飘飘而下</p><p>抚摸着</p><p>岁月沉淀下的记忆哟</p><p>我禁不住</p><p>触景生情</p><p>再一次将山乡的夜晚</p><p>作揖回望</p><p><br></p><p>呵,再见了</p><p>队长的一家</p><p>四年的知青生活</p><p>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p><p>谢谢你们</p><p>始终如一</p><p>给我以善良与美的</p><p>贴心关照</p><p>此时此刻</p><p>离情在即</p><p>跪拜着</p><p>这一片难舍的乡情哟</p><p>我忍不住</p><p>泪如雨下</p><p>再一次</p><p>再一次地</p><p>将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p><p>黙诵成章</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词】西江月·初夏</b></p><p><b> 文/陆世琮/(重庆知青)</b></p><p><br></p><p><b>抗疫禁足,窝居三月余。今已入夏,久雨后放晴,遂萌上山之念,留此文字。</b></p><p><br></p><p><b></b>玄泽未滌雾霾</p><p>残阳难破西窗</p><p>古稀不再诗书狂</p><p>休道乾坤短长</p><p><br></p><p>笑迎冬夏冷暖</p><p>惯看秋月风霜</p><p>躲进仙山求天荒</p><p>任其吹拉弹唱</p><p>(庚子四月初二)</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词】西江月·暮春</b></p><p><b> 文/邓万夏(重庆知青)</b></p><p><br></p><p><b>试和知友陆世琮《西江月·初夏》一首。</b></p><p><br></p><p>春暖乍寒早晚</p><p>夕照彩霞滿天</p><p>少小沉稳老耒翘</p><p>笑谈天地短长</p><p><br></p><p>相逢嘘寒问暖</p><p>饱经雨雪风霜</p><p>宅进小楼成一统</p><p>休管春秋冬夏</p><p><br></p><p>下图为重庆知青邓万夏重返下乡地的照片</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诗歌】乡愁</b></p><p><b> 文/黑国章(辽宁知青)</b></p><p><br></p><p>淡淡的月光淡淡的愁,</p><p>淡淡的愁里淡淡的忧`,</p><p>淡淡的忧里淡淡的我,</p><p>淡淡的我在写乡愁,</p><p>游子离家几十载,</p><p>乡愁伴我一路走,</p><p>无论我走了多远,</p><p>不管我走了多久,</p><p>淡淡的乡愁总是萦绕在</p><p>我的心头,</p><p>乡愁是一幅绚丽的画卷,</p><p>让我看到了老屋的炊烟,</p><p>溪边垂柳,</p><p>乡愁是思绪悠悠的诗词一首,</p><p>讴歌的是对故乡不舍的感受,</p><p>乡愁是一壶清香四溢的茗茶,</p><p>细细品味的是心底里那</p><p>永远挥之不去的眷留,</p><p>乡愁是一坛年代久远的老酒,</p><p>思念的滋味是那么的醇厚,</p><p>从风华少年,</p><p>到暮年白头,</p><p>那淡淡的乡愁啊,</p><p>伴我走过了这么多年春夏冬秋,</p><p>不改的乡音,</p><p>记忆中的故事,</p><p>就像村前的那条小河,</p><p>在我的心里静静流,</p><p>春天的漫山野花,</p><p>夏日的山青水秀,</p><p>秋风里硕果累累,</p><p>冬雪漫天里,</p><p>乡邻家常的热炕头,</p><p>啊!</p><p>亲爱的朋友,</p><p>你是否也和我一样,</p><p>心中有着那难以忘却的乡愁,</p><p>它是不是一直伴你走过</p><p>你生命的每个春秋。</p><p><br></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乡愁不是愁——回多多《乡愁》</b></p><p><b>文/张玉普(哈尔滨知青)</b></p><p><br></p><p>那是大爱在奔流</p><p>那是爷爷抽的旱烟蛤蟆头</p><p>那是村口老井辘轳柳条斗</p><p>那是光腚娃娃的一声吼</p><p>那是屯子二丫的一脸羞</p><p>那是咱离家的几回头</p><p>那是咱古稀涕下的回眸</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采棉姑娘</b></p><p><b> 文/彭永生(黑龙江鹤岗知青)</b></p><p><br></p><p>当秋露洗亮乡野的黎明</p><p>棉田抖开了洁白的纱绫</p><p>村里走来一群年轻的姑娘</p><p>脆生生歌儿淌进田垄</p><p>呵!</p><p>一颗茂盛的棉树</p><p>一个健美的身影</p><p>手挽棉树不停的采摘</p><p>树杈上挂满甜美的笑声</p><p><br></p><p>当晚风吹拂蓝色的头巾</p><p>霞光亲吻着雪白的云层</p><p>棉棵间露出绯红的脸颊</p><p>心扉上敲响喜悦的铜铃</p><p>呵!</p><p>一朵咧嘴的棉桃</p><p>一滴汗水的结晶</p><p>姑娘把白云装进竹篓</p><p>转身飘进迷人的仙境</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诗歌】诗与风</b></p><p><b> 文/曹雪松(黑龙江鹤岗知青)</b></p><p><br></p><p>推开阳台的那扇窗</p><p>我便开始写诗了</p><p>闭目凝神的等待着</p><p>从七星坛的那个方向</p><p>飘来的一缕东风</p><p><br></p><p>当风,轻轻梳理</p><p>已被岁月漂染的白发</p><p>我诗的,子宫细胞</p><p>便开始受孕蠕动</p><p>于是,诗草钻出阡陌</p><p>绿浪,涌向山巅的远亭</p><p><br></p><p>也曾有过草原之行</p><p>风,把我游离的思绪</p><p>托到悲鸿的马背上</p><p>鬃风助推奔蹄的呼啸</p><p>与抑扬收放的缰绳</p><p>就是我诗画的语言造型</p><p><br></p><p>风,你这大自然的精灵</p><p>捭阖我智慧的鬼谷子</p><p>有了你,就可律动的飞腾</p><p>让我触摸到远古的信息</p><p>把李杜的奇思神韵</p><p>收于我,捉襟见肘的囊中</p><p><br></p><p>风,你这煽动胭脂的蝶虫</p><p>如能,每日借我一缕流香</p><p>那诗的乳房————</p><p>便可膨胀出,夕阳的恋情</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随笔】不为往事忧,只愿余生笑</b></p><p><b> 文/舒新民(合肥知青)</b></p><p><br></p><p>人生最重要的</p><p>不是已经失去和未能得到</p><p>而是此刻你所拥有的</p><p>人生最难得的</p><p>不是对往事念念不忘</p><p>而是把现在记在心上</p><p>过去再好,回不去</p><p>曾经再美,已逝去</p><p>不管过去是风光还是辉煌</p><p>不管曾经是幸福还是忧伤</p><p>都已经不重要</p><p>重要的是活好当下,珍惜眼前</p><p>开开心心的度过剩下的每一天</p><p>不为往事忧,只愿余生笑</p><p>烦恼是可以抛下的</p><p>只要你愿意</p><p>痛苦是可以忘记的</p><p>只要你释怀</p><p>没有什么不可忘</p><p>只要想或不想,做或不做</p><p><br></p><p>人生就是一场旅程</p><p>有美景,有荒芜</p><p>有平坦,有波折</p><p>心态好的人,眼里能看到美好</p><p>心态差的人,心里想得是悲伤</p><p>人活着,总有不顺心的事</p><p>其实又有什么大不了</p><p>失去的,别惦记</p><p>离开的,别挽留</p><p>开心的时候,多笑笑</p><p>难过的时候,多走走</p><p>不管生活多苦,日子多难</p><p>都要微笑面对,乐观向前</p><p>求人,永远不如求己</p><p>别人给的依靠只是一时的</p><p>自己依靠自己才是永远的</p><p><br></p><p>人生路上</p><p>走走停停是一种惬意</p><p>走走看看是一种享受</p><p>走走忘忘是一种睿智</p><p>如果你是对的,就不用发脾气</p><p>如果你是错的,就不该发脾气</p><p>生活坏到一定程度</p><p>也许便是好的开始</p><p>不要忘记对你好的人</p><p>不要记住伤害你的人</p><p><br></p><p>有些事,能放就放</p><p>有些人,不可遗忘</p><p>对你好的,铭记在心</p><p>对你坏的,别放心上</p><p>前半生已过,后半生在过</p><p>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不为往事忧,只愿余生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散文】回访张婶娘</b></p><p><b> 文/张后勤(武汉知青)</b></p><p><br></p><p>2019年3月9日,我和同学们一起,在离开下乡地同兴冲四十四年后,重返第二故乡圆梦。在就要离别同兴冲时,打听到知青的母亲们只剩下张婶娘还健在,特意去看望了这位慈祥的老大娘。</p><p><br></p><p>离家离校离故乡,</p><p>孩儿深山思爹娘。</p><p>四面群山野茫茫,</p><p>纯朴乡亲都善良。</p><p>清晨出工到夕阳,</p><p>难得做出米饭香。</p><p>知青无奈费思量,</p><p>来了母亲张婶娘。</p><p><br></p><p>四十九年前,我和同学们都还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经过四天艰难的长途跋涉远征,我们走到了农村走进了大山深处。初来乍到,我们这群孩子们都是一脸茫然。在家时一切事情都是由妈妈照应,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来到这陌生的的大山里,一切都是得由自己面对,连最起码的饭我们都不会做,望着土柴灶和大铁锅,我们这帮孩子们只有望锅兴叹和流泪。</p><p><br></p><p>张婶娘是我的同学吴美蓉、徐荣秀、梁淑芳、姚建华、李清秀五个女知青的房东大娘,慈祥的张婶娘就像亲娘般的呵护和疼爱着这五个知青小姑娘,让她们在那个陌生的大山里不再孤单,同样享受着母亲般的爱。</p><p><br></p><p>见到了这位慈祥的母亲,我赶紧跑上前紧紧地握着老人家的手,心情非常地激动,因为老人家是健在的而且还是唯一的知青们的恩人。我问大娘:"老人家,当初那五个女孩喊您叫什么?"大娘深情地对我说:"姑娘们都喊我叫婶娘"。面对着这位慈祥的老人家,我想起来了曾经帮助我度过生死关的大娘大伯们,我努力地克制住自己悲伤的心情,因为我要寻找的恩人们都已经驾鹤西去。张婶娘现在是我们知青唯一的共同母亲,我当时就认下了这位慈祥的母亲,我对大娘说:"那我也喊您婶娘",大娘高兴的答应了,我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淌着。</p><p><br></p><p>刚刚下乡时,我们知青小组四人中老大哥熊庭胜兄也只有17岁,二哥赖大均兄16岁,我和胡中华二人都还不到16岁。面对四周环绕的群山我们茫然失措,都是那么无助和彷徨,望着那用土砖磊起的烧柴灶和那口大铁锅,我们又是那样的无所适从。在家里我们从来都没有做过饭,更没看见过用柴火灶做饭。饿着肚子,望灶心酸。是隔壁二爷二妈向我们这帮孩子们伸出援手,帮我们做饭。在五年的知青岁月里,如果是没有像二爷二妈那样纯朴乡亲们的帮助,也不知道我们会是怎样度过那段蹉跎岁月。</p><p><br></p><p>我曾经写过一篇《恩重如山》的故事,那是在我下乡后的第五个月,身患重病的我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如果没有纯朴善良的大娘大婶们的悉心照顾,刚刚满16岁的小知青我就会永远地埋在了大山深处。那次我得的是要命的伤寒病,病情危重命在旦夕。正值盛夏双抢大忙时期,一切能干活的劳力全部都投入到农忙中去了,只有几个上年纪的大娘大婶们在我的床前守护着,我躺在床上昏死了三天三夜,三伏天我却还盖着厚厚的棉被棉衣,人还是像掉进了冰窖,冷得瑟瑟发抖。根本都无法进食,是大娘们用米汤延续了我的生命。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同学们一起重返第二故乡,想去看望当年的亲人们,可是当我们踏上了这块曾经养育了我们五年地方,我在那里苦苦地寻找着当年的知青母亲们时,她们却已经都不在人间了,甚至我连母亲们埋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连个拜祭的机会都没有。我只想对同兴知青的母亲们说一声,母亲们!当年的小张回来了!那个被您们从死神手里救活的16岁的小知青来看您们啦!母亲们!小张谢谢您们的救命之恩!我痛恨自己为什么时隔四十四年后才回来,连给母亲们说一声谢谢的机会都没有,我眼含热泪向着同兴冲方向深深地三鞠躬,感谢同兴人民五年的养育之恩,感谢大娘大婶们的关爱和救命之恩!</p><p><br></p><p>同兴大队的知青母亲们,只剩下唯一的张婶娘了,她现在不仅仅只是同兴三队五个女知青的张婶娘,老人家已经成为了整个同兴知青共同的婶娘。祝福张婶娘健康长寿!</p><p><br></p> <p><br></p><p><b>书法作品《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作者和平(安徽芜湖知青)</b></p><p><b></b></p> <p><br></p><p><b><i>文字/卓越群知青</i></b></p><p><b style="font-size: 18px;"><i>图片/卓越群知青</i></b></p><p><b><i>编辑/李树华(天津知青)</i></b></p><p><b><i></i></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q1d5vy2?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老知青的情怀——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1)</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jafn0g?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青春的记忆——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4)</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01lnw5?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曾经的故事——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5)</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ru7y1d?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老知青的芳华——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7)</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vb6a2x2?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青春岁月是首歌——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10)</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w6b8359?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放歌最美四月天——中国知青卓越群原创诗文作品集(11)</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