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代文明----中华文明

末画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家好!我是二小六2班齐艺宁,最近,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正在进行“多样文明,多彩生活”单元学习,举行了“探访古代文明”之旅活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作为本次古文明之旅的小导游,将带大家探访被誉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开启一段别样的古文明之旅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首先,我们来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第 一站分别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我给大家一一介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先来看指南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使人类航行有了方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人工磁化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使钢铁磁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草,放在一个乘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船指明方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相信大家一定了解指南针了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在来看火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左图为元代铜火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它是硫黄,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两项在汉代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里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就是火药本身也被归入药类,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和瘟疫。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lt;九国志?郑璠传&gt;。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戢争中颢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图为南未突火枪。</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纸的发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汉族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来到了古代是在发明的最后一个,印刷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印刷术是毕昇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印刷工作的人员,更是越发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进。他认真总结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反复琢磨,试图找到更先进的方法,但却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门口玩捏泥巴,才豁然开朗。孩子们用泥巴捏出了各种动物、树木、房子、椅子等东西,然后,就把这些东西随心所欲地进行排列,编出不同的故事来。毕舁看着看着,灵光一现,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个个的字,然后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想到这一方法后,毕舁立刻着手实践起来。他经过不断实验,反复摸索,最后还是决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里面加入了一些胶水。这样,即容易刻又刻不坏。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块,在上面刻上字,烧硬,冷却,再将刻好的单字按韵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时,按文章找出活字,将其排列在铁板上,四周用铁框固定。除此,他还在铁板上预先铺一层纸灰、松脂和蜡混合成的黏合剂。然后,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剂熔化时,就用平板将单字牢牢地压平,等冷却后,每一块活字版就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接下来,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纸,轻轻一压就可以了。等印完后,再用火将铁板烤热,黏合剂熔化后,就可以将活字取出来,保存,以备下次使用。为了提高效率,毕舁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为提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毕舁发明的这种胶泥活字印刷术概括起来有五大步骤,即制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归韵,比起雕版印刷,这种方法制版迅速,印刷质量高,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节约了材料又缩短了印刷周期,堪称印刷史上划时代的突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站我们一起了解神奇的中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医(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于201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理论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而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站,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伟大的儒家思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儒家思想: 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儒家的思想和主张: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四站,让我们一起探访分封制度。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这个故事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纳贡、服役等。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五站,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历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日历的使用,大约在1000多年的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就在皇宫中使用,因此又称皇历。那时的日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相等,每一页上写上月份和日期,交给服侍皇帝的言行官,由言行官每日在日历的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终,先交皇帝过目,然后再送史官存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史官即按照日历所记载的内容,结合朝廷和国内各地做发生的大事,编写“国史”。后来朝廷许多大官觉得这样的日历不错,于是纷纷仿效,编制供自家使用的日历。然后又有人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会、节气及黄道吉日都先印在日历上,留下大片空白以备记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日历发展成为挂历、台历、电子日历,只是近百年的事。月历常会配以图像作为装饰,月份牌就是月历的其中一种装饰画。如今它们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日历用于记载日期等相关信息。每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六站大家应该都有一个问题,那甲骨文是怎么来的呢?别急别急,我这就告诉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第七站我给大家介绍青铜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span></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人类古代文明成就辉煌,不同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学习借鉴的。古代文明遗迹是我们了解我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珍惜、领悟和传承。在交相辉样的早期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中华民族自信的重要源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有许多等待大家学习和探索,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