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燕錾笙花,千锤百炼臻于完美 ——记江西省工艺美术师、鹰潭文化名人李燕

吴小街

<p>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走进余江区冠英巷一个院子里,这里是鹰潭市燕臻金属有限公司,李燕带我参观她的公司。</p> <p>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犹如一曲曲美妙的旋律,十几个雕刻师傅专心致志地在制作金属茶具。李燕在每一个师傅面前都会驻足看一会,不时和他们进行交流,她在一个埋头捶打银壶的师傅面前停了下来,拿起银壶仔细看了看,示意师傅站起来,她安安静静地坐了下来,我看到她曲线优美的侧颜,海藻一样的黑发完全向后梳拢盘作发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耳朵,呈现出玉一样的光泽和质感。她眼神清澈,眼睛明亮,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银壶。</p><p>&nbsp;</p> <p>  她将银壶固定好,左手拿着细长的錾子,右手悬臂持锤敲打錾子,一会儿轻,一会儿重;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在不断地敲打中,她左手将细长的錾子熟练地移动,叮叮当当,声音的轻重缓急,就成为一曲动听的音乐。随着千百次地敲打,她就是一个人乐队指挥,手中的细锤和上百个錾子就是指挥棒,光泽与旋律在她心头流淌,二十六年的錾刻生涯,她心里渐渐盛了一个人的乐队,她知道哪里是百转千回的低音区,哪里是高亢明亮的高音区,心中的旋律喷薄而出,一气呵成。半个小时后,银壶表面上所有细小的线条修理好了。李燕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对师傅交代需要提出修改的地方,轻轻吸了一口气,就好像指挥家下了乐台,但音乐大厅里余音袅袅……</p><p>&nbsp;</p> <p> 一个匠人的充盈自信得以完美呈现</p> <p>  </p><p> 李燕高中毕业后,父亲把她带到余江雕刻厂学徒,也就在这期间结识了她的爱人。两人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办起了铜制品厂。主要的业务是是给中外(日本)寺院做佛具配套产品。20多年过去了,夫妻两人按客户要求做各种配套金具,技艺越来越纯熟,厂里有十几号工人,有稳定的客户,这样的日子在外人看来很舒服。</p> <p>  李燕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在跟国内外同行交流时,她发现外地金工艺人的技术并不比自己强,可是他们有自己的系列产品,并且申请了专利保护,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自己两夫妻金工技术扎实,现在的公司只能按部就班做同样的产品,没有一点创新,更谈不上拥有自己的品牌。</p> <p>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在2018年成立了燕臻金属有限公司,李燕开始了新的创业。</p> <p>  李燕的客户大都集中在日韩和国内沿海一带,那边经济发达,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p> <p>  李燕敏锐地把握住市场需求,她的目光投向了金属茶具、壁画门神等实用性产品领域。</p> <p>  为了制作精美的产品,她花了近万元,陆陆续续买来书法、美术、美学、摄影等方面的书籍,她认真研究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因为宋代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器皿制作达到了艺术的高峰。</p> <p>  李燕的铜制茶具有铜壶、茶托、盖置、茶则、茶拨、茶杯等,一个小小的盖置也是一点点细心的打磨,三只蝙蝠嘴上的胡须清晰可见,很有艺术美感。</p> <p>一件金工产品,构思是关键,既要实用又要美观。客户的需求同产品的创新永远是矛盾的。就拿制作铜壶来说,李燕查阅了宋朝茶具的书籍,画出铜壶的图纸,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铜壶靠近壶嘴的地方采用半封闭的月牙形,防止倒茶时热水会溢出来;壶盖上是一条龙在祥云里飞翔,铜壶底端四周是海里的朵朵浪花,一天一地,天上人间。铜壶颜色搭配也是一大亮点:整个铜壶采用红铜制作,壶盖四周镶上金黄色边沿,铜把也是黄铜,铜把中间和壶盖顶端都是黑木制作,防止提壶时开水会烫手。壶底到壶口的距离跟壶底到壶把的最高距离之比刚好是0.618,达到完美的黄金比例。整个铜壶充分利用人体力学原理,手拿铜壶倒茶时是最舒服的姿势,此外在图案上注重传统和现代的统一</p> <p>  一个铜壶从构思到最后成型,中间要经过画图、敲型、锤揲、雕刻花纹、着色、组装配件到最后的包装,每一道程序都是精雕细刻、反复打磨的过程,完成一个铜壶需要15天的时间,真正做到实用、耐用、美观的高度统一。</p> <p>  制作一套完整的金工茶具,李燕有自己的想法:天人合一、天地合一、金木水火土的完美融合;龙凤呈祥、钟馗降幅、蝙蝠、梅竹兰菊等中国元素在作品中呈现。</p> <p>  近年来,李燕尝试将动漫和卡通形象放到产品上,以此吸引年轻人的兴趣。</p> <p>  一件件作品从构思到最后完成包装,要具备书法、美学、物理学、美术、哲学、历史的相关知识,而且这些作品少则四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p> <p>  大到构图设计,小到最轻微的细节处理,都是金工匠人呕心沥血的成果,没有超凡的耐心是完不成的,信心、恒心、耐心、细心是考验金工匠人的标准。</p> <p>  为了提高技艺,李燕不放过每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每当有艺术展览会,她都会带自己的作品参展,虚心向国内外金工届的名师请教。她多次参加了国内外的金工大赛,先后获得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鹰潭市文化名人的称号。</p> <p>  2019年8月,她还担任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修复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团名誉主席。</p> <p>26年的錾刻生涯,李燕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离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开始的那几年,学习金工是为了掌握一门吃饭的技艺,能养家糊口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随着技艺的提升,眼界的开阔,她的三观逐渐发生变化:匠人需要沉下心来埋头苦干,不急不躁,无论周围的诱惑多么强烈,一个匠人的目光永远只关注手中的器件,目光温和、内心淡定。</p> <p>  好的匠人首先要热爱生活,李燕有广泛的爱好,工作之余,她喜欢背着相机走出家门去寻找美景,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成为她镜头下捕捉的对象。</p> <p>  在她的镜头下,这些不为人关注的植物散发着迷人的魅力。</p> <p>  其次是对文化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比如匠人自身的美学、哲学、人文以及爱好都会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多少会呈现出来,一件器物更多来自匠人自身的审美和天长日久的积淀······</p> <p>  李燕说,和其他行业一样,金工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匠人竭尽全力去制作,但最终的结果与自己的期待还是有距离,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p> <p>  她希望金工作品能从高雅的展览会和博物馆里走出来,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用上有手工温度的生活器物。</p><p>&nbsp;</p> <p>本文图片由李燕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