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同窗五十载(一)

刘培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悠悠同窗五十载(一)</p><p class="ql-block"> ——濮阳七中21班老同学2016年聚会纪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5年我15岁,从白堽完小考上濮阳七中。</p><p class="ql-block"> 当时七中三个年级,三年级15、16、17班,二年级18、19、20班,一年级21、22、23班。我分到21班。</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分班时,孙存玺是班主席,我是学习委员,时间不长孙升任年级团支部书记,我接任班主席。</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不上课了。11月19号去北京串联,待了一个多月。</p><p class="ql-block"> 1967年1月份我和孙存玺、梁效顺等又去南京上海串联,2月份回来。1967年社会上不安稳,学校也乱,想去就去,不去也没有人管。</p><p class="ql-block"> 1968年2月份征兵,我和孙存玺应征去武汉。离开家乡前,我们的班主任王盈仓老师、梁效顺学兄专程到濮阳县城送我们。柴同安入伍则去了新疆。三十年后,2001年我到封丘县西韩丘村看望王盈仓老师,岁月磨去了他那一口京腔普通话,不到七十岁,却连最自己最信任的学生头(班主席)、最得劲的“巴拉棍子”都记不起来了。</p> <p><br></p><p><br></p><p> 照片前排为孙存玺、王盈仓、刘培星,后排站立者为梁效顺、常新起(我的战友,和梁效顺一个村)。</p> <p><br></p><p><br></p><p> 柴同安(鲁河),我们一起当兵,他去了新疆。</p> <p><br></p><p><br></p><p> 1968年3月,我和孙存玺在湖北孝感新兵训练结束时的合影。</p> <p><br></p><p> 我们当兵后,同学们复课闹革命,1968年三个年级(老三届)一起初中毕业,同学们有的继续深造,有的中断学业,当兵、当工人,或者回乡务农,各奔前程。</p> <p><br></p><p> 赵良景1969年去湖北襄阳十七军当兵,这是当时寄我的照片。</p> <p><br></p><p> 李新录1968年照片,我保存了近半个世纪。</p> <p><br></p><p> 几十年来,一部分同学有联系,大部分音讯全无。我和存玺一个愿望,想和老同学见见面。和在濮阳市内的同学联系,一拍即合,分别回忆,确定我们班55名同学,文留王艳青、路占东、白堽耿留君、鲁河杨世勤、田顺敬、户部寨史长生、李青菊、马贯杰、李占朋、胡状李富海等10名同学离世,还有45名健在。</p><p> 10月12日我和存玺回濮阳,和赵良景、王好坤、冯继斌、李天德、万效敬、许雪峰等见面,安排筹备老同学聚会事宜。</p> <p><br></p><p> 11月12日在濮阳老城贵和园聚会,存玺和我出资(存玺拿大头)请大家,除了16人因事未到,文留孙存玺、高金龙、任宗强、张松连、安西增、武永智,白堽刘培星、袁兆生、李天德、石玉立、杨爱书、刘士彬,鲁河赵良景、柴同安、张廷举、杨海民、顾明立、张新四,户部寨万效敬、李新录、王发林、曹春玲、许雪峰、冯继斌,王称堌王好坤、翟富刚,胡状谭朝选、朱东方,范县王炳会等29名老同学参加了聚会。</p> <p>  50年前豆蔻年华,青春年少,今天相见,白发苍苍,弯腰驼背,不喊名字不认识,对号以后一拳头,握着的手不松开,你怎么变成这样啦!哀叹岁月无情,廉颇老矣。</p><p> 回忆起你我他课堂内外的陈年糗事,关心着今天的生活如何?伴随着朗朗笑声,问候着“尚能饭否?”</p> <p><br></p><p> 杨爱书同学写下了饱含深情的诗篇。</p> <p><br></p><p> 老同学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完的问候祝福,久久不愿离去。大家相约常联系,长聚会,携手安度晚年。</p><p> 天气渐凉,老同学们保重。</p><p><br></p><p> 2016年12月1日于郑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