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为疫情,颐和园里少了游人,赶在这个空档,先后几次清晨最早入园,积累下来,仿佛留住了一个安静的颐和园,整理出来,为大家后期游园做个路线参考吧!</p><p class="ql-block"> 从南如意门进园,沿东堤前行,最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拱形石桥——绣漪桥。是昆明湖东堤连接西堤的起点,也是当年帝后从紫禁城长河乘船到颐和园的水路大门。如果观察的仔细,则能看到桥拱两侧分别镌刻了乾隆题诗,南面为: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北面为: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p> <p> 沿东堤往前,就看到园内最大的桥,由十七个桥洞组成的十七孔桥,从中间最大的桥洞数起,往左往右均为单数中最大的9字,象征了九五至尊。十七孔桥全长150米,宽8米,状如长虹卧波。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下附对联“虹卧石梁 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 影翻明月照还空”;南面书“修蝀凌波”,下附对联“烟景学潇湘 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 软风新柳春堤”。桥栏的望柱上雕有544个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子,呆萌憨厚,玩耍嬉闹,生动有趣。</p> <p> 十七孔桥的东端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亭子——廓如亭,也称八方亭。亭内共有40根柱子,仿梁上挂有八块镀金木匾,其中两块为乾隆皇帝手书诗句。六块是光绪时期为廓如亭量身度作的,摘自美学巨著《文心雕龙》的篇章辞句,匾额上镶有慈禧三方印章: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数点梅花天地心。</p> <p> 位于十七孔桥西端的是南湖岛,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在昆明湖上,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建造了三个小岛:南湖岛、治镜阁、藻鉴堂,以代表蓬莱、方丈、瀛洲。</p> <p> 继续往前,便看到卧伏在雕花石座上的铜牛,神态生动、形似真牛。据说是为镇压水患而作。牛背上还铸有由乾隆帝撰写的《金牛铭》。关于铜牛更深入的故事就不多讲了,感兴趣的可以详细了解。</p> <p> 过铜牛,是园子另一入口,为新建宫门,内设四柱三楼式牌楼,东面题额“延旭”,源自《礼记·玉藻》:“延之日升”,意为迎接太阳冉冉升起。西面题额“舒云”,解为“展现云霞景观”。宋苏轼《浣溪沙·新秋》:“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绸缪。”</p> <p class="ql-block"> 继续走起,可以看到深入昆明湖的一处亭子,走进去,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景宜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得名“知春亭”,据</span>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p> <p> 继续往前就是位于万寿山东侧的文昌阁,里面供奉着文昌帝,与万寿山西侧供奉武帝关羽的宿云檐遥遥相对,一东一西,象征“文武辅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宿云檐城关</p><p><br></p> <p> 穿过文昌院就到了帝后办公生活区域。建议先到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仁寿”二字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乾隆时期是称“勤政殿”的。</p> <p> 走到仁寿门门口,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形似老寿星的太湖石,又称“寿星石”,加上院内象征春华、秋实、冬枯、夏荣的“四季石”,共五块太湖石,取意庐山盛景“五老峰”,称为“峰虚五老”。应该又是慈禧为求取长寿而作。</p> <p> 仁寿殿内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 ,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p> <p> 铜龙铜凤 ,排列于仁寿殿前,是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在这里象征皇帝的龙放在了外侧,象征皇后的凤放在了中间,而且昂首挺立的凤与蜷首缩尾的龙形成鲜明对比,明显打破了传统中“龙在上,凤在下”的规矩。</p> <p> 铜龙、铜凤及铜炉底座都镌刻了 “天地一家春”的印章,据说是慈禧最喜爱的一枚闲章,据说是跟慈禧与咸丰皇帝的爱情有关。</p> <p> 从仁寿殿出来,顺着昆明湖岸走,最先走进的是光绪皇帝的寝宫——玉澜堂,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靠近昆明湖一侧的配房称藕香榭,相对的一侧称霞芬室。透过正屋的玻璃可以看到幽禁光绪的三面高墙,院子里非常安静,走在回廊里,仿佛能听到当年光绪为排解苦闷压抑“梆梆梆”敲小鼓的声音。</p> <p> 穿过玉澜堂,就到了光绪的皇后隆裕的寝宫——宜芸馆,同样是一所标准的四合院,院内的南墙上,镶有十几块乾隆摹写的“三希堂”书法石刻。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宜芸馆走廊的彩画,保存完整,内容丰富,是非常值得驻足的地方。</p> <p> 德和园紧临宜芸馆,是一组专为慈禧看戏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戏楼和与之相连的两层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组成。 园中的三层大戏楼高 21 米,称福禄寿三台,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戏台,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宫三大戏台。现未开放参观。</p> <p> 走出宜芸馆就到了全园位置最佳,最适合居住的区域——乐寿堂,当然是慈禧太后的寝宫。</p> <p> “乐寿”二字,追溯起来,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p> <p> 乐寿堂院里栽种了玉兰、海棠、牡丹的花卉,寓意“玉堂富贵”;堂前摆放一对铜鹤,一对铜鹿,一对铜瓶,寓意“六合太平”。</p> <p> 为搬运石头使明代富商米万钟败家的“败家石”,后乾隆皇帝给起了个美名“青芝岫”。</p> <p> 永寿斋——慈禧时期总管太监李莲英的居所。</p> <p> 从乐寿堂出来,穿过“仁以山悦”的廊道,就到了颐和园另一处有名的景点——长廊。</p> <p>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p> <p> 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有园中牡丹,有池上荷花,有林中飞鸟,有水下游鱼,也有亭台楼榭、湖光山色。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除了经典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外,如画龙点睛、娥皇女英、老子出关、孔融让梨、伯牙子期等等历史典故都栩栩如生,走在长廊上,更像是徜徉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美不胜收,赞不绝口!</p> <p> 走过长廊,会看到两边都有牌楼的一座桥,叫“荇桥”,一听桥名出自《诗经》。荇桥东西各有牌楼一座,东部牌楼题“蔚翠”“霏香”,西侧牌楼题“烟屿”“云岩”,都是乾隆皇帝对荇桥景色的描述。</p> <p> 顺着东堤走,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能够不远不近地品味西堤的景致:春花、夏荷、夕阳、朝霞、风桥、雨湖、雪亭、雾波, 湖光、山色、塔影、桥韵,一年四季,季季不同。而走近春季的西堤,则又是另一番景致,且来欣赏一番。</p> <p> 在走西堤之前,如果继续前行一段,就到了耕织图景区。始建于清王朝鼎盛的乾隆时期,是体现中国传统“男耕女织”思想的一处独具匠心的绝妙佳景。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三山五园”,耕织图景区也一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1886年,慈禧以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动用当时的海军经费,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了水操学堂,也成为修复颐和园的最佳理由。2004年,颐和园耕织图景区重修复建。</p> <p> 颐和园内共有三十多座桥,有平桥、拱桥、亭桥等,几乎集聚了中国造桥的所有式样。在西堤上有仿照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六座桥,从北向南依次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p> <p> 界湖桥,以分界昆明湖内外湖水而得名。</p> <p> 豳风桥,清漪园时期名桑苎桥,光绪时期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苎”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p> <p> 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头还留有乾隆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p><p><br></p> <p> 镜桥,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与其他两座柳桥、练桥同为亭桥,从外观来看区别不大。</p> <p> 景明楼,乾隆在初建时期,用“景明”二字作楼名,一方面是景明楼具有“柳绿桃红、岸芷汀香”的春和佳景,另一方面是借《岳阳楼记》中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自己在游娱之中“偷闲略赏还知愧”,“后了先忧缅前贤”。</p> <p> 话不多说,就以轻松的心情,感受一下走在西堤上,从不同角度观佛香阁,十七孔桥的美景吧!</p> <p> 谐趣园,早先称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p> <p> 知鱼桥,对面是放有乾隆题诗碑刻的兰亭。</p> <p> 对面两个亭式建筑,右边的名为“洗秋”,左边的名为“饮绿”。</p> <p> 苏州街,颐和园内又一特色,是仿苏州山塘街而建的买卖街。</p> <p> 听鹂馆,原为慈禧时期的小戏楼,现为著名的宫廷风味饭庄。金支秀华,指乐器上花朵形的饰物。《汉书·礼乐志》:“金支秀华,庶旄翠旌。”解曰:“乐上众饰,有流遡羽葆,以黄金为支,其首敷散,若草木之秀华也。”</p> <p>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的时候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在慈禧时期修复最为完善,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p> <p>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始于昆明湖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智慧海,南北贯穿于一条中轴线,层层上升,气势宏伟。</p> <p> “云辉玉宇”牌楼的南面匾额上写着“星拱瑶枢”,意为“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p> <p> 四大部洲建筑群,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汉藏建筑群,是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进行建造的,包括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座梵塔。</p> <p> 颐和园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建筑,大多传自清漪园,光绪时期没有修复完整的建筑,有的只象征性的部分修复,有的化繁为简,留了原建筑的名字。</p> <p> 乐寿堂西侧,有一扇形建筑,名“扬仁风”,建筑前有扇轴、扇骨,俗称“扇面殿”。传东晋年间,著名政治家谢安有个朋友叫袁宏,出任东阳郡守,谢安在宴席上拿出一把折扇送给他,同时做了几下搧风的动作,袁宏看着谢安的眼神,答曰“辄当奉杨仁风,慰彼黎庶”,且言出必行,确实做了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以此,赠折扇,扬仁风的故事广为流传。</p> <p> 景福阁,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顶,前后各五楹,皆南向,有曲廊相通。清乾隆时叫昙花阁,是一座六瓣莲花形的三层楼阁。光绪年间重修时改建为景福阁。阁前部为宽大敞厅,慈禧曾在此观雨、赏月,并接见外国使节。</p> <p> 益寿堂,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东部,花承阁遗址以东中御路南面的山腰间,原为皇家药房。益寿堂也是一处革命的纪念地,是党中央1949年3月25日进驻北平的第一站,毛泽东主席曾在这里接待民主人士。</p> <p> 多宝琉璃塔,为花承阁遗址的唯一留存建筑,其余全部被英法联军焚毁。</p> <p> 石舫,又名清晏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在园林中建石舫不仅是为证明水是活的、可坐舟,为的也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舫上的中式舱楼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改为西式舱楼。</p> <p> 水木自亲码头,是慈禧太后回颐和园乘船登岸的地方,因为有望海灯杆上的大气灯,当时这里就成为全园最亮的地方,后来在历史的起起伏伏中灯熄了又亮,亮了又熄……</p> <p> 养云轩,门上石额“川泳云飞”,外侧石刻楹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惺香雨霏微”,原为清代后妃的休息处所。</p> <p> 介寿堂,位于颐和园排云殿之东,是一组坐北朝南的住宅式四合院建筑群,介寿语出《诗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为助寿,原为帝、后拈香时的休息处。</p> <p> 清华轩,紧邻排云门西侧,乾隆年间,这里是大报恩延寿寺的一组附属建筑,名“罗汉堂”。民国时期,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在清华轩居住达12年,建国后,林彪常来清华轩居住休息和疗养。清华轩也先后见证了不同时期的两位没有接成班的接班人。</p> <p> 山色湖光共一楼,是一座八面两层三重檐的建筑,因楼座为八边形,也称作“八方阁”。该楼经由长廊和南面的轴线建筑鱼藻轩相连,东边临“云松巢”,西边接“听鹂馆”,后面还有“画中游”,是万寿山前位置极佳的观景点。“山色湖光共一楼”楼名由乾隆皇帝所题,光绪时期翻新再悬挂。</p> <p> 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杰出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颐和园的建筑、雕刻、楹联、彩画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与艺术的结晶,颐和园又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她见证与承载了整个中国多灾多难的近代,每走进一次,对她的了解就会深入一步,每走进一次,对她的感情就会加深一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