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河村结婚习俗

勇軍

<p>  洪河村隶属于林州市东姚镇,建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村中姓氏近十个家族,所传承和实行的民俗文化与四周村落大同小异,基本上同林州市乡村民俗文化同步。在这里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洪河村男女结婚的民俗,包括旧俗和现在的变化说给大家,也许对正在准备结婚的青年男女有一定的启示。</p> <p>第一步:选 婚</p><p>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把它称之为旧社会,那时候男女结婚的年龄,一般男到18岁,女到16岁就可以婚嫁了,但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子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当家,媒人说定。男女双方选婚时是不能见面的,这样的婚俗实际上也造成了很多的悲剧。</p><p>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国家颁布了婚姻法,青年男女真正迎来了自由婚姻的时代,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才可以结婚。2001年国家修订的新婚姻法规定,男结婚年龄不得小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小于二十周岁,鼓励晚婚晚育。</p><p> 选婚的条件,一般男择女的条件以勤劳朴素,贤慧正派为标准,女选男则注重才能和家庭条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择婚条件也不尽相同,有这样的说法:60年代是“一军官、二工人、三干部、四大学生”,80年代后“一文凭、二能人、三工头、四商人”。现在择婚的主题条件已是多样化,但人品和家庭条件也是最优选的。</p><p> 男女选婚的目标确定后,大部分的村民还是会遵循老的习俗,请“先生”来“合婚”。将男女的生辰八字列出,从四个方面按照一定的公式进行推算。</p><p> 一是看看大相合不合,也就是属相是否合适。有这样的说法:子鼠不与未羊合,戊马不与丑牛遇,寅虎不与巳蛇近,卯兔辰龙有相克,酉鸡戌狗不相见,亥猪申猴俩不依。</p><p> 二是看女子旺不旺,旧时一般依女子生辰八字及面相,通过“先生”依挂推算。</p><p> 三是看男命犯不犯再婚,女命犯不犯再嫁。</p><p> 四是看有无妨克,依据双方出生年月日时,依十二地支是否相冲刑,其相冲者是:子午、丑未、寅申、辰戌、卯酉、巳亥。其相刑者是:寅刑申、巳刑亥、子刑卯、戌刑未等。依十天干是否犯合,其犯合者有:甲与巳、乙与寅、丙与辛等。</p><p> 经过以上四条推算无大妨碍,就是可以成婚了。</p><p> 接下来先由媒人领男方去女方家见面,俩个人如能情投意合,媒人就会领女方去男方家“相家”,双方如没有意见,选婚就成功了。</p><p> 关于选婚中的生辰八字、妨克、相冲刑的旧俗,现代的年轻人都不会太在意了,讲究的是两相情愿,相亲相爱。那些讲究“合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一定幸福,相反不信那一套的小两口过的也很美满。</p> <p>第二步:定 婚</p><p> 村里人特别注重信用,选婚结束后就会择日订婚。订婚仪式是由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写一个“订婚帖”,俗称“小帖”,由媒人送至女方家。然后双方互送定婚礼,男方送衣物和现金,女方送鞋、袜、书、笔,这就叫“接定”。</p><p>现在“订婚帖”已经很少用了,以礼物为订就行了。</p><p><br></p> <p>这是以前的“订婚帖”格式。</p> <p>第三步:换 婚 书</p><p> 换婚书也叫“传书”,是迎亲前的一种礼仪。换婚书要选双月双日进行。男方定好了日子,由媒人从男方家带两斤粉条、三升米和婚帖给女方家送去。女方家收到了礼物,将蒸好的16个面套搭钩和两双鞋及回书,让媒人带回送给男方家,表示婚姻牢不可破。男方家将女方家送的面套搭钩分享给亲戚邻居,宣布儿子有媳妇了。</p><p> 一般换婚书不隔年,一定要在订婚的当年进行。</p><p> 现在换书的礼仪逐渐减少了,由媒人转达双方的意愿就行了。</p> <p>这是换婚书的格式。</p> <p>换婚书的写法是:</p><p>1、男方家要写家长的姓名;</p><p>2、女方家只写男方家的姓;</p><p>3、“天作之合”下的小字多省略不写;</p><p>4、女方家回书中,中间四字“天作之合”改为“敬答鸾笺”。</p> <p>第四步:大 聘</p><p> 订婚后,男方家要出彩礼给女方家,这叫“过礼”、“过大礼”。双方约定日子,女子与嫂子、姐妹们、媒人和男子一块儿到市场上购买结婚用品,女方购物的价值现在也不尽相同,根据男方家的条件而定,不过也会定好个数字,三仟伍仟一万不等。有时候女方家也会要求折价了事。</p><p> 男方彩礼备好后,即开始纳聘仪式。在村里挑两位年轻人,抬着用红布盖着的食盒走前,主人随后,送去女方家。食盒是木制的,分上中下三层,下层装米面,中层放布匹、衣服、首饰,上层装红枣、核桃和纳聘帖。女方家收下礼品,要付钱给抬食盒的年轻人,并设宴款待。</p><p> 现在这一礼仪基本上都不用了,女方直接把彩礼取回家就行了。</p> <p>这是纳聘帖的格式。</p> <p>第五步:择 好</p><p> 彩礼过后,男方家就要决定娶亲的日子,叫“择好”、“提日子”等。村里娶亲一般会安排在农历的冬月和腊月,这一时段大部分在外做工的亲人朋友邻居都回来了,能凑热闹,再一也是农闲的时节,每年的打春前是结婚的高峰期。为避“黑春年”迎亲,在“择好”时都会考虑打春前。所谓“黑春年”是指农历的大年初一至腊月三十的一年里,没有立春的节气,人们认为没有立春节气,会不吉利。这不过是封建迷信的说法,现在人们也不会因为“黑春年”就不结婚,遇有“黑春年”在迎亲时拿个手电筒照着,也算是“破解了”。</p><p> 在过去人们在“择好”时一般会根据男女的属相决定。特别是俗话说的“女靠出嫁日,男靠出生时”,选个黄道吉日对女人来说非常重要。</p><p> 一旦“择好”定了,就不能轻易改变,男方将“择好”帖送去女方家,就认为“择好已定,不许改动”。</p><p> 一般“择好”都是在迎亲的前几天定下来,以便双方嫁娶准备。男方家要找四名没有怀孕和不是寡妇的女人给新人缝衣服、被褥。褥子内撒上五谷,被子四角包上红枣核桃花生,喻意家庭五谷丰登,早生贵子。女方家也会赶做嫁妆,嫁妆内不包东西。</p> <p>这是“择好帖”的格式。</p> <p>第六步:打 鸿</p><p> 迎亲的前二天,男方要发鸿礼帖(请柬),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来家参加婚礼。自己族人会拿适量的粉条和米,其它的有送镜框、脸盆、床单、被面、毛巾及现金等,现在一般打鸿礼都会以送现金为主。洪河村请打鸿人,安排在举行婚礼的当天下午,所有的打鸿礼客人都集中到一起,主家用八大碗酒菜和瓜果喜糖、瓜子花生等答谢。宴席上一对新人给打鸿礼人敬酒助兴,新人长辈也会逐位答谢。</p> <p>这是“打鸿礼帖”(请柬)格式。</p> <p>第七步:添 箱</p><p> 女子出嫁的前一天,亲戚家的妇女们要拿一份礼来看嫁女,礼是两斤米,两斤粉条,六尺布或针织品,这叫去给嫁女“添箱”,按以前的规矩,添箱妇女要住在嫁女家,待次日送嫁女上轿后才能回家。</p> <p>第八步:摆 柜</p><p> 迎亲的前一天下午,女方家的婶、嫂、姐妹等四人或八个人,人数必须是成双才行。拿着新娘的单衣、棉衣、床单、梳妆匣子、两双鞋等到男方家,将所带的物品放在箱柜里,锁上并带走钥匙。这一礼仪就叫“摆柜”,女方家意在看看男家准备怎样,并为女方送去衣物。男方家要隆重的招待摆柜人,并给每个摆柜人分发摆柜钱,以表谢意。</p> <p>第九步:开 脸</p><p> 开脸又称“净面”,多在嫁女前一二天进行。开脸时要请儿女双全的妇女,用两条红线相交,为嫁女拔尽脸上的汗毛。</p> <p>第十步:迎 亲</p><p> 洪河村的迎亲叫“娶媳妇”,男方家将家里家外,用红色布置得十分喜庆,大红双喜字帖在洞房、中堂和大门上,窗户、门户和器物上帖满小喜字,大门、屋门框上帖上喜庆的对联,用红色布挂在各处门头,张灯结彩,如花似锦。院内挂满“打鸿”礼品,天地香案上放一斗,内装玉米和杂粮,用红纸封面,斗内按金木水火土方位插五色彩旗,旁边放一面镜子,一杆秤,意在光明正大,称心如意。参加婚礼的老幼在胸前挂上红布条,与新娘子有妨克的,挂两个红布条,喜气洋洋,红火热闹。</p><p> 迎亲队伍分前锋和后师,依次进行。前锋负责挑盒子和跑红,先一步去女方家报信。前锋挑的盒内放有一礼,此礼品为互转礼,在女方家“叫三儿”时将该礼送回男方家,一束新娘戴的花,一付“离母帖”和一付“上轿帖”,“上轿帖”的内容主要说明上轿方位和属相禁忌等,两块红布,一块是新娘的蒙头巾,一块是跑红前锋遇有寺庙、碾、水井用于遮挡,还有米面各一包、棉花管两个,意在丰衣足食,食盐两包 ,意在夫妻言和意投,石子两包,意在夫妻诚心诚意,艾草一束用红线缠绕,意在夫妻恩爱,钱两包多少不限,意在进钱发家,放有猪肉一块,叫作“离母肉”。</p> <p>这是“离母帖”(右)和“上轿帖”的格式。</p> <p>  吉时已到,三眼炮响过,锣鼓响器吹敲动天,新郎披红戴花,拜过天地,由婚总(婚总在洪河村叫背钱袋的人)引至轿前上马,浩浩荡荡出发迎亲。迎亲队伍来到新娘村口,点放三眼炮三声,以示向女方家报信。女方家听到炮响,知是迎亲到来,全家老少忙乎开来,做好一切。待迎亲队伍至女方家门口,女方家由一老者做揖相迎,礼让新郎至正厅,新郎正座,陪客居右,三盘四碟陆续上端款待新郎。一般上菜由新娘的弟弟负责,每上一道菜都会向姐夫家要彩头,男方家婚总会多少给点钱,也是图个热闹。新郎端坐正席,围观的人不计其数,特别是女家的婶、嫂、姐妹们手里拿着粮食,用于新郎吃菜时撒在新郎头上,并拥挤逗嬉,夺筷推碗,闹得新郎面红耳赤,吃不得嘴里。席罢,女方婶嫂姐妹们会把新郎锁在屋里,要钱开锁。给了钱开了锁,要想让新娘子出门还是要一番热闹。婚总即背钱袋的,要装女方家一双筷子一盘花馍,俗称“偷筷”,意为给男方家添福。这期间新娘的母亲和长辈要对新娘反复叮嘱,教女儿到婆家要孝敬公婆,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话。最后要叫新娘吃顿离家饭,新娘要吃一半留一半,意在婆家娘家都有余。新郎在院中等着新娘出屋,新娘走到院中,这时候女方家给新郎披绿挂镜,示意前途光明。新娘首饰头上戴,身穿红衣裳,鞋里放铜钱,红布蒙头,拜辞父母。男方这时鞭炮齐鸣,让新娘坐在一个椅子上,由两人抬到轿前,按上下轿方位入轿。女方要有四个人跟随压轿,俗称“把轿”,其中舅家一人,自家三人。鸣炮三响,即告起程,新娘父母叔伯挨轿送至村外。</p><p><br></p> <p>  迎亲队伍路上遇有寺庙、井,碾,前锋跑红的人要用红布遮挡,遇有过桥、涵洞、十字路口要放鞭炮,路上如有别家娶亲的新人相遇,要互换礼物,如花等,并各放鞭炮一挂。一路缓行,轿不落地。</p><p> 花轿进村,穿街过巷,遇有新郎或新娘好友门前,好友会到轿前放鞭炮一挂,以示庆贺,俗称“助鞭”。</p><p> 花轿到家门口,有一家人拿谷草一把点燃,绕新娘花轿三周,后有烧红的犁铧用米醋浇上,冒出热气,称“浇醋丹”,意在驱邪。</p><p> 有两位属相不妨克的年轻妇女,按下轿方位,将新娘从花轿中请出,并将准备好的一本古书交由新娘怀抱,意在新娘进门定怀上个文状元。门里门外芦席铺地,新娘骑马鞍、跨犁铧,本家大伯向新娘头上撒上五谷,五谷有小麦、谷子、高粱、红豆、谷杆草,意在金银财富满家门。</p><p> 以上是介绍过去迎亲时用花轿的情形,现在人们普遍用汽车等交通工具,仪式的环节也省略了不少。</p> <p>第十一步:拜 堂</p><p> 新娘由两妇女搀着走至院中,举行“拜堂成亲”仪式,拜堂由本家有名望的人主持。新郎新娘面向天地放有斗粮和香火的贡桌前,新郎的父母端坐两边,父左母右,主持人高喊: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如遇有夫妻属相相妨,拜堂时要用被子隔开,这叫“隔山拜堂”。拜了堂,由新郎用结了花的红带牵着新娘走进洞房,新娘落座喜神方位,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即出洞房招呼客人。</p><p> 由两位妇女给新娘修面整容,梳头结发,俗称“新人上头”,新娘从毛头闺女成为正式媳妇,“结发夫妻”由此而名。</p><p> 新娘娘家四位把轿的亲人,由新郎家最高长辈陪同款宴,村中叫此老人为“陪客”。宴席上,新郎由家人领着向“把轿”人行大礼,这叫“女婿上拜”,感谢他们对自己妻子的关照。把轿的主事人会多少给新郎一点现金,表示祝贺。宴席后,把轿人到新娘洞房给新娘再嘱咐一番,把头一天“摆柜”的钥匙交给新娘,便辞别返程。</p><p><br></p> <p>  洪河村办喜事一般都会吃大锅饭,洪河大烩菜也非常出名。亲戚朋友午饭后,新郎新娘同到天地前磕头拜礼。由主持人倡导,先给父母磕头,再按家族、亲戚辈份大小依次叩拜,所有受叩拜的亲人都会给磕头钱。</p> <p>第十二步:闹 洞 房</p><p> 闹洞房又叫“逗媳妇”、“吵房”,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先由本家小姑子送灯,意在早早抱学生,再就是无论长幼大小,全都聚在洞房中祝贺新人,多无禁忌,嬉闹随心,这就是喜事“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p><p> 现在闹洞房一般都是新郎的同学伙计,也有嫂子小姑子等。多向新娘出各种难题回答,妙趣横生,异常热闹。</p><p> 闹洞房结束后,要让新娘子擀面条,制作子孙面汤,意在可白头偕老,子孙满堂。过去新娘还要去喂牲口,象征接替家务,同心协力,共同致富。铺床由老公公负责,意思是说“老公公铺床,子女两行”。最后,由小姑子送去尿盆。</p><p> 洞房花烛夜灯要长明,“闹洞房”的人走后,这时只有新郎新娘,新娘开柜,新郎试鞋,夫妻对话,窗外偷听的人若能听得一言半语,传至村里也会被人们津津乐道。</p> <p>第十三步:拜 祖</p><p> 洪河村迎亲后拜祖,一般安排在迎亲后第二天上午进行,有的地方会在迎亲的当天下午。由叔嫂们引着新郎新娘携带上祭品香铂鞭炮,去到祖坟上认宗拜祖,告慰亡灵。</p> <p>第十四步:叫 新 娘</p><p> 婚礼第三天,新娘家的哥哥嫂子,带上迎亲时的那份礼品来叫新娘回家门,俗称“叫第三儿”。新娘回家门要走迎亲时的那条路,不能改变,这叫“三天不走两条路”。</p><p> 新娘到娘家要住七天,再由新娘的父亲或其他长辈送到婆家住八天。</p><p>至此,洪河村民间迎亲程序礼成,新郎新娘此后可自由往来。</p> <p>  作者编辑此文,依据洪河民俗,老人叙述,林州市婚礼文献资料整理,若有不足之处请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