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暮春四月将尽,楝花初绽,芍药怒放,焦作日报老年记者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到古山阳城遗址采风,探寻古人的足迹,感受焦作的厚重历史。</p> <p> 4月28日上午9时许,老年记者一行20多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建设东路墙南村的山阳古城遗址采风,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墙南村村委会主任樊照辉应邀担任讲解员,他带领大家一边走,一边看,一边给老年记者们讲述山阳故城的历史故事。</p> <p> 山阳故城,绵延盘亘于太行山之阳,它共过商周日月、战国风云、秦汉星宿、唐宋山河,犹如一幅粗粝而浑黄的木刻版画,弥足珍贵。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山阳故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临路墙体做了砖包装,还留有几个观察墙体土层的窗口,可使人们直观感受到城墙的宽度和轮廓。老年记者们在现场看到,临马路两侧竖起了象征城池威严与等级的仿汉代砖阙,其上分别镌刻着“河朔名邦”、“山阳故城”竖额。阙前是一对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兽“石辟邪”,似狮而带翅膀,能驱走邪秽、袯除不祥。包砖墙体上分别镶嵌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阳故城简介》,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山阳城赋并序》,还留有几个观察墙体土层的窗口。西南侧的砖墙体上镶嵌着“华夏国宝”横匾,旁有小阶可供游客登顶,登上城墙,即可一睹其僵卧于此的苍老与惨悴。</p> <p> 据介绍,2003年,焦作市文物考古队对山阳城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发现土层涵盖三个时代:外表的汉代土层较软,里边的战国夯层留有不同于汉代的石夯窝,最下土层很硬且发现有集束棍夯窝,这是商代土层的显著特征。说明山阳故城始筑于商代,战国和汉代重修过。在城墙上,大家惊喜地看到了仿商代的集束棍夯具,有的老年记者还饶有兴趣地进行了夯筑演示。</p> <p>资料显示,战国时期,山阳古城曾是魏国的铸币中心,“山阳釿布”、“山阳方足布”等钱币,都是在山阳城铸造的。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设山阳县。东汉时期,富庶的山阳,成为刘秀光复汉室的可靠根据地。山阳城及其周边大量出土的“陶仓楼”,是东汉山阳高楼建筑的微缩版模型,那是山阳人民的伟大创造,折射出东汉山阳的富庶繁华。魏晋时期,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废黜为“山阳公”, 这里成为遐迩闻名的 “山阳公国”。山阳城既是山阳公国的象征,又是汉代结束的象征,山阳公国共存在了89年。</p> <p> 从山阳故城出来,老年记者们由宏伟的仿汉阙风格的“墙南村”北大门进入墙南村,在南北向大道的东侧,是新建成的山阳故城文化长廊。39幅巨大的墙壁字画,展现着山阳故城的灿烂历史文化,既有山阳公悬壶济世、竹林七贤活动、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刘阿知率众东渡、窦娥冤等隐性历史文化,又有山阳故城、仁义塚、城隍庙、人字槐、小满碑等显性历史文化。</p> <p> 在参观城隍庙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阳笛”传人刘长水为老年记者们演奏了精彩的山阳泥埙、竖笛,古老忧伤的曲子,把大家带进了山阳故城的悠悠岁月。</p><p>山阳的历史被掩埋于山阳故城的废墟之中,不动的地名之蛹早已蜕变为会飞的文化之蝶,在历史岁月中衍生出的“山阳归下国”、“山阳之隐”、“山阳竹林”、“山阳聚会”、“山阳无俗物”、“山阳笛声”、“山阳之墟”等等以“山阳”冠名的文化典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市知名摄影人王长安感叹说:不到山阳故城,不知焦作历史文化的厚重。</p> <p>体验夯土筑成</p> <p>城隍庙烟火旺盛</p> <p>欢迎加入焦作日报老年记者团!</p><p>咨询电话:13939145487(微信同号)</p> <p>文:李晓飞</p><p>图:王长安 刘国斌 王玲璞 刘玉安</p><p> 陈海新 赵元香 王建帮 韩永立</p><p> 张竹梅 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