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文庙原称孔庙,为祭祀孔子的场所,系在其故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随着各代封建社会帝王对儒学的推崇和倡导,各地相继兴建孔庙,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三路四进的建筑格局,并由“岁时奉祀”功能演变为教授儒学的场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时,相对“武庙”(即:关、岳庙)而言,“文宣王庙”改称为“文庙”。《明史.礼志四》载:“天下文庙,惟论道以列位次;阙里家庙,宜正父子以叙彝伦”。由于文庙诞生并发展于本土,因而相对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中国佛教寺庙来说,它更能体现我国优秀的古代建筑艺术,更能反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鸟瞰宜良文庙</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云南元代开设科举后,宜良没有学宫,应科举试者需附籍澂江府学。明洪武年间随着汤池渠的开竣,逐渐奠定了宜良滇中粮仓的地位,宜良农耕文化经济逐步发达,为宜良文庙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知县于志刚在城西教场创建了第一所学宫,正德八年,城内西北隅产灵芝三本,遂迁学宫于上(即守御所之右)。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知縣沈应昌又将学宫改建于县城东北。天启四年(公元1625年),知县杨述明又将学宫迁建于城南雉山,但由于财力所限,仅建成了大成殿。明末,知县杨祖植、教谕钟俊率邑绅对其进行增修。清康煕六年(公元1668年),守御所长官张云程、知县赵映斗、教谕马任大主持新建启圣祠,但随后被起义军烧毁。康煕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知县高士朗、教谕王佐才率邑绅重修了大成殿、启圣祠,并新建了东西两庑、大成门、左右厢房。使雉山文庙初具规模。康煕五十五年,知县司马黄澍、教谕侯瑛率邑绅徐松、陈诗、柳志潜等捐资重建大成殿,重建时在原来基础上向前偏左移了数丈。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时任知县李淳认为原建于城南雉山的文庙“坐南向北”的格局“祀圣者以南面将事于体制未合”,而且宜良自参加科举考试以来,“甲第亦属寥寥”,深感“黉宫北向非宜”,于是,李淳以“历来建树取向阳,学宫面北笑宜良”为由说服了当地缙绅,倡导全县乡绅捐资出力,选定了“北枕蓬莱、东辅万寿、西翼挂榜、南案雉山”风水灵秀的西北隅雉山书院新建文庙,是为今宜良文庙。原雉山文庙更名为“文昌宫”,这座错版的文庙历经风雨,延续至今仅存有大成殿,1987年7月宜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宜良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经多方筹资,投资11万元对其修缮,恢复了旧有风貌,保住了这一错版文庙。</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同门</h1>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九月,新文庙竣工。新文庙占地40余亩,坐北向南,平面布局严谨,规模宏阔。形成了三路四进的建筑格局。沿南北中轴线建有大门、状元桥、泮池、文明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东侧建有名宦祠三间、东厢房七间;西侧建有乡贤祠三间、西厢房七间。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在大成殿东侧建敬敷门三间、明伦堂三间、大门三间、讲堂三间。同年,为感念李淳迁建文庙功绩,宜良乡绅又在讲堂东侧为其建立书院,称“雪堂书院”。<br> 乾隆宜良文庙的建立,稳定了宜良官学的基础,使得儒家教育在宜良得以进一步发展,从政治、文化教育、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文庙的功能是培养生员登科选仕的学校。乾隆宜良文庙建立之前,宜良仅有1人考中进士,建成之后至清未则有9人登榜。人数虽然不多,但在我省清代各县学中,已居于上等水平。加上大批举人、秀才的推动,宜良诗书礼仪、人文蔚起,以诗文著作鸣于世者代不乏人,"严诗窦字陈梅花"为宜良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锦上添花。儒学的传承,影响深远,即便是民间创造如今极富盛名的“宜良烧鸭”和“花街节”,也留下了文人推动的身影。咸丰二年壬子恩科(公元1852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曾执掌五华书院的宜良人陈鸣玉命名宜良烧鸭为“宫保烧鸭”,并撰写一副对联“美味能招天下客,清香引出洞中仙”加以赞誉,使得宜良烧鸭一时声名鹊起。而宜良烧鸭烤制技术的提升,也与光绪年间宜良狗街沈伍营村的举人许实上京赶考所带书童刘文在京城学习“便宜坊”北京烤鸭烤制技术有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泮池、状元桥</h1> 就是这座文庙,235年来,历经地震兵燹等自然人为灾害而屹立,时至如今,宜良文庙除了两侧的学宫部分因自然、人为等因素不复存在外,其祭孔的礼制性建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及其布局,仍为乾隆遗构,使人们仍然能见到乾隆盛世官式建筑的风采和回味读书祭孔的景况,至为珍贵。<br> 大成殿,意为成大事业之地,系文庙的中心建筑,是供奉孔子牌位的殿堂。在整个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用料规格、装修档次最高。大成殿平面为五开间,通面阔20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3.2米。单檐歇山琉璃瓦顶,七架梁,前檐设船篷轩廊,因出檐较大,四角皆用擎檐柱。殿前设月台,三面均设台阶,正面为御路踏跺。月台周边及台阶垂带上用黄砂石束莲禅杖栏板,望柱为莲花头,栏板外侧施深浮雕,内侧作素方心。大成殿旧时悬挂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御书匾額八块,整个建筑檐牙高啄,高大雄伟,有元代建筑风格,梁枋用材粗犷。大成殿殿内尤为珍贵的是“五彩遍装” 室内彩绘,由于其梁架为“彻上明造”做法,无天花之设,梁架木构件都用彩绘的图案花纹来装饰,历235年而依然五彩缤纷、华丽高贵。是目前昆明地区保留最为完整用色和图案最繁富的清早期的彩画品种,弥足珍贵。殿前有露台,长13米,宽11米,高1.6米,周以莲花望柱栏杆,栏杆之间置浮雕拦板,板心雕刻或鱼龙、或异兽、或吉祥草、或如意云、或书卷、或钟鼎,体现了儒家的文化内涵。雕刻精湛,精美绝伦,是石雕艺术佳品,露台正面有九级台阶,两端各有高0.65米的石狮,正中有长1.7米,宽1.2米龙案石,皆雕刻精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明坊</h3> <h3><font color="#010101">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正后方,是供奉孔子父母的殿堂,体量稍小,仅为五架梁,但其采用了规格更高的重檐歇山顶,使得孝义的温情更加浓郁,其梁架结构繁复而颇具特色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什龙华表</h3> <h3><font color="#010101"> 尊经阁位于文庙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后,是存放儒家典籍的二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面阔10米,通进深10米。尊经阁系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县张日旼率宜乡绅所建,时为重檐歇山顶,名“魁星阁”。文庙迁建现址后,该建筑纳入文庙建筑群,并更名为“尊经阁”,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七月十三日,地大震,文庙殿庑傾圮,而尊经阁却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建造之严谨坚实。惜后来渐遭损毁,现存建筑系民国十四年(1925)在原地仿其旧制建造,并改重檐为二重檐。</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麒麟</h3> <h3><font color="#010101"> 文明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明间单檐歇山顶、次间悬山顶,皆施七踩三翘无昂式斗拱。在文明坊两侧,分列置雕刻精美“祥云盘龙”砂石华表及麒麟送书石雕各两只,与文明坊一起,展示了宜良古代石雕艺术的精彩技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成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成殿“五彩遍装”彩画</h3> 宜良文庙内现存有上谕碑、雪堂书院碑、新建宜良文庙职官碑、圣经并赞碑等较为重要的碑刻对研究封建科举制度和宜良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br> 宜良文庙的建制布局严守我国文庙的规制,但也有所不同。大同门的建立就是典型的一例。一般文庙建筑中,并无大同门的设置。宜良文庙在泮池前建照壁式圆光券洞大同门,乃取是儒家宣扬的“天下大同”理想社会形态,以建筑彰示圣人理念。此外,崇圣祠采用规格更高的重檐歇山顶建筑格式,也彰显宜良人尊老重孝的传统文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成殿月台栏板</h3> <h3><font color="#010101"> 文庙迁建新址后,一直作为县府教授儒学的场所。1926年“宜良县立初级中学”成立,文庙的雪堂书院作为其教学用地。1931年,“宜良县民众教育馆”成立,除雪堂书院外的整个文庙建筑群作为其办公场所。1934年县府将文庙东侧的明伦堂、敬敷门划归学校使用。1939年旋将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及东、西两庑划归学校使用。1950年春,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宜良县立初级中学”,经宜良专署批准,将文庙及其以西的孙家园,以南的大同门广场作为“宜良县立初级中学”教学用地使用。1957年“宜良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宜良县第一中学”,宜良文庙一直作为其教学用地使用,随着县一中的发展和办学需要,文庙内新建了教学楼、教工宿舍、运动场等新建筑,环境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幸运的是,对于文庙原有的古建筑,政府和学校都加以保护和维护,没有随意拆除。1987年7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拨款进行了修缮。为了更好地保护宜良文庙,宜良县委、县政府花巨资新建校舍将宜良一中迁出文庙。2009年9月宜良一中迁入新校址后,经中共宜良县委第十一届常委会9月25日第121次会议决定将文庙管理使用权划归宜良县文化体育局,作为文化基础设施使用。随后宜良县文联、图书馆、文化馆、文物保护管理所、体育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先后迁入宜良文庙区域办公,2016年宜良县启动匡山棚户区改造项目,配合改造工程,在文庙区域办公的所有单位于2017年5月底全部迁出,交由匡山棚户区改造指挥部统一规划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成殿柱础</h3> <h3><font color="#010101"> 宜良文庙一直延续和发展着宜良深厚的文脉,宜良文庙不仅是云南省规模第二大文庙,也是昆明地区目前建制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了宜良悠久历史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物价值,是滇中古建筑瑰宝。2012年省政府公布宜良文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尊经阁</h3> <h3><font color="#010101"> 匡山棚户区改造项目定位为旅游休闲小镇开发建设,为文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按照规划,宜良文庙将恢复原有的雪堂书院、学海等原有建筑格局,将宜良文庙打造为小镇旅游的核心区域改造工作,基于宜良文庙在宜良老城的位置,在继承历史文化、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文庙建筑的布局、体量、轴线、对景、环境通盘考虑,科学整合,彻底调整因历史的局限性而形成的不科学格局,充分展现文庙建筑群的景观风貌,为文庙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图文:赵东明</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