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深山宫殿~报恩寺

我网你来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原创/我网你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配音/《禅院钟声》</p> <p>航拍平武县城全景。</p> <p>航拍报恩寺斜面景。</p> <p>航拍报恩寺正面景。</p> <p>报恩寺,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境内,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朝宫殿式佛教寺院建筑群,是平武地方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遗迹的典型代表。始建于明朝正统5年(1440年),完工于天顺4年(1460年),迄今已有560多年历史。</p><p><br></p><p>报恩寺历经560余年风雨,如今古风犹存,于川北林海中熠熠生光。它背依群山,面临涪江,掩映在古柏衬托下显得古朴静雅,雄伟壮观,实乃华夏建筑艺术中的一颗明珠。</p><p><br></p><p>报恩寺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科研基地;2007年通过国家4A旅游景区达标检查验收;2009年被列为中国著名文化旅游景区。</p> <p>相传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图谋为王,暗地里仿北京宫殿修建王府,后被朝廷察觉。以“报答皇恩”而奏建改作庙宇,名报恩寺。报恩寺布局结构酷似北京紫禁城,所以又称“缩小版故宫”或“深山故宫”。</p><p><br></p><p>寺内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飞檐凌空,金碧辉煌。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p> <p>经幢拼图。</p> <p>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以它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级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万佛阁。</p><p><br></p><p>主体建筑坐西向东,由东而西次递升高,寺前广场有“经幢”两座,寺内有“金水桥”三座。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列,相互烘托,浑然一体。</p><p><br></p><p>基本布局雷同北京故宫前庭,山门外两侧的八字琉璃墙,形制也极似故宫的排场。总体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也和故宫一脉相承,被当地人称为“深山宫殿”。</p><p><br></p><p>所有柱、额、梁、枋、橼、檩等木结构,皆用楠木。从古至今,有虫不蛀,鸟不栖,不结蛛网之奇。被中外古建筑专家称为“明初罕见之遗物”、“独具匠心之杰作”。</p> <p>王玺父子为何修建“深山宫殿”?</p><p><br></p><p>据传:王玺系白马王氏土司世袭家族,王玺从他祖父王祥下来都是为朝廷立过大功、也受到过重用的红人。</p><p><br></p><p>明正统年间,王玺进京朝贡,此时正是明英宗登基不久,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60年时间,经过5位皇帝的经营,国家已恢复稳定。</p><p><br></p><p>这位白马王氏土司来到北京,目睹紫禁城,动了羡慕之情。便决定在老家也造一座王宫。于是就用重金雇请了20名曾经参与修建紫禁城的工匠,带回龙州,又在当地广招能工巧匠,于公元1440年正式开工。</p><p><br></p><p>经王玺、王鉴两代土司前后20年的努力,终于将这座“缩小版故宫”建造完毕。这一年,是明正统11年,即公元1460年。</p> <p>明朝同样是个等级森严的封建朝代:朱元璋的儿子就因王府违规超建,而被定以谋反之罪。虽贵为亲王,但仍落得全家自焚而死的结局。</p><p><br></p><p>王宫建成后,那些满载而归的工匠返回故地,购置田产房屋,尽显风光。很快这事儿传到明英宗耳朵去了。</p><p><br></p><p>龙颜震怒,差点直接下令咔嚓砍人。王玺被宣进京,审查来审查去,皇帝拿不到量罚证据,便派一个谭姓钦差大臣去四川龙州查一查,再作定论。</p><p><br></p><p>谭钦差是个贪财贪色之徒,他一路走走停停,耗了两年时间才到龙州。此前,王玺的仆人早已赶回龙州禀报了王夫人。王家立即请工匠在原建基础上,施工不分昼夜,速将宫殿改建一座佛教寺院。</p><p><br></p><p>谭钦差来到龙州后,眼睛瞪得像个铜铃儿:这哪是啥王宫?分明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嘛。瞧那四大天王威武雄壮;千手观音神态端祥;钟馨法器样样俱备;尤其是大雄宝殿正中,赫然供奉着“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p><p><br></p><p>王家趁机送给谭钦差黄金美女若干,又哭诉自己的相公如何如何冤枉。</p><p><br></p><p>谭钦差回到京城后,跟皇帝一陈述:王玺是个懂规矩的人,他修建的不是王宫,而是为你老人家祈福祝寿的报恩大寺呀。</p><p><br></p><p>明英宗信以为真,认为错怪了王玺,传旨给王玺加官两级,由从七品的龙州土司通判升为正六品的龙州宣托司世袭土官佥事。命“报恩寺”为“欶修报恩寺”。</p><p><br></p><p>王玺一家感恩不尽,将圣旨刻成石碑并修碑亭保护起来。</p> <p>进报恩寺第一道台阶两侧石雕龙拼图。</p> <p>狻猊,报恩寺广场和山门之间的三角形平台上,一对似狮的狻猊,身高3米,由花岗石雕刻而成,昂首蹲立。右侧为雄兽,头刻卷毛,项系石铃,铃上刻有“狻猊”二字;左侧为雌兽,右腿护着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狻猊,座下刻有卷草纹。</p><p><br></p><p>狻猊是龙子中的老五,其形如狮,平生喜静不喜动,喜烟好坐,轩昂无畏,常在佛座或香炉足下,款款地享用烟火,随之吞烟吐雾。狻猊守卫宫门,常被解为报答亲恩之意。</p> <p>狻猊拼图。</p> <p>报恩寺两侧八字墙拼图。</p> <p>琉璃墙上的浮雕花拼图。</p> <p>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浑然一体,构成一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的宫殿与寺庙特征兼备的古建筑群。</p><p><br></p><p>大门上方匾额“敕修报恩寺”,由明代文学家、新都状元杨升庵(据说是王玺的女婿)手书。(因是皇帝御批建寺,故杨升庵不便落款。)匾额长5.4米,宽2.2米,阴刻红底金字,边框上九龙飞翔于金色祥云之中,被誉为“蜀中第一匾”。</p> <p>一、笫一院落。</p><p><br></p><p>迈进“敕修报恩寺”大门,便进入寺内第一院落:起于山门,止于天王殿,中有三桥相连,北侧置钟楼一座。门前由八字墙、石台阶、石刻狻猊一对、石刻经幢一对、开阔的广场组成。显得气势宏阔,庄严肃穆。</p> <p>走进报恩寺大门,右侧北面耸立的钟楼便映入眼帘。钟楼高约13米,匾额“天音醒世”,梁上悬挂着明朝正统年间铸造的两口铁钟:大钟高2.2米,直经1.55米,重约1万斤;小钟高1.66米,口径1.27米,重约5千斤。两口钟工艺精美。</p> <p>北有钟楼,南却没有鼓楼相对。一说鼓楼还没来得及建,钦差就到了平武;二说后来补建有鼓楼,因火灾而毁灭;三说王玺当时修建的是王宫,根本没必要修鼓楼。</p> <p>进入大门左侧,彩塑哼、哈二将(左为密迹金刚、右为那罗廷金刚)把守,势将作恶之人踩在脚底。其神情、气势,斗志昂扬,畅快无比。</p> <p>哼哈二将正对面彩塑明王神像:一三头六臂、一四头八臂,头作焰发,手持法器,体形魁伟,相貌威严,令人望而生畏。</p> <p>石拱桥,又称金水桥。此桥仿紫禁城金水桥而建,在国内寺庙中也是仅此一例,较明显的越级超标之处。</p> <p>跨过金水桥(石拱桥)就是天王殿,殿高13米,总面积269.4平方米,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檐下悬“天王殿”横额一方,制作精美,四周透雕云龙纹饰。</p><p><br></p><p>屋内装饰华丽,顶部120块天花板,绘制“百花图案”,各种花朵,立体感强。全都保持了五百多年的原貌。</p> <p>殿内南北两稍间内置平佛台,台上彩塑四大天王神像,每尊像高4米,胸宽1米,体态勻称,神态生动,双眼传神,造型威武。衣着都是明代武官形象。</p> <p>四大天王为帝释天手下的将领,传说佛祖居住在须弥山上,而须弥山腰有一山,名叫犍陀罗山。犍陀罗山有四座山头,四天王各居一山护卫天下,所以,佛教经典中又把四大天王称为护世四天王。</p><p><br></p><p>左边两尊为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p><p><br></p><p>东方持国大王,名提多罗叱,“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他手持琵笆,用音乐供奉佛,居须弥山白银埵,掌管东胜神洲。</p><p><br></p><p>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持利剑,既可扶持佛法,又可挥剑斩断三千烦恼。居须弥山琉璃埵,掌管南赡部洲(地球)。</p> <p>右边两尊为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p><p><br></p><p>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居须弥山水晶埵,负责守护西牛贺州。</p><p><br></p><p>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王。居须弥山黄金埵,负责守护北俱芦州。</p><p><br></p><p>天王殿所塑的这四大天王形象与印度的传统塑像不一样,是已经完全汉化了的天王。</p> <p>在钟楼与石拱桥之间的六角亭内,有一口井,称“范公井”。据记载:在报恩寺修建完成70多年后,被贬京官范辂来到龙州为吏,见寺内僧侣取水困难,遂自掏腰包为报恩寺凿井一口。</p><p><br></p><p>自范公凿井之后,寺僧和周围居民来井汲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饮水恩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后人为了怀念范辂,将其取名为“范公井”,并建亭铭碑作记。</p> <p>二、第二院落。</p><p><br></p><p>天王殿后为第二院落,由正殿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华严殿、大悲殿四殿组成。</p> <p>天王殿的北侧是大悲殿,供奉的是千手观音。千手观音高9米,呈扇形密布1004只手,观音全部由整根楠木精雕而成,悬空排成15道圆孤,美丽壮观。左右童子都悬在柱上,营造出一种腾雲的效果。</p> <p>大悲殿正面图像。</p> <p>千手观音两侧立柱悬挂踩云童子拼图。</p> <p>天王殿南侧是华严殿,内设转轮经藏(俗称“星辰车”)一座,用于藏经和供佛。外观八棱四层,实际七层,逐层向内递收,下大上小,形似七级佛塔,也象征佛的因果轮回。</p><p><br></p><p>转经轮通高9.5米,直经7米,高11米,重达5吨,楠木所做,精巧无匹,仿楼阁建筑,密密的斗拱,上两层更是亭中有亭、阁中有阁。它是报恩寺的镇寺之宝。</p> <p>转轮经藏的四根大柱各悬泥塑蟠龙一条,龙身长约7米。有的张牙舞爪,怒目而视;有的引颈长吟,气势逼人;有的呲牙咧嘴,奋击长空。宛如活龙再现,大有离柱腾飞之势。</p> <p>转轮经藏两侧缠柱飞龙拼图。</p> <p>三、第三院落。</p><p><br></p><p>大雄宝殿后为第三院落,由万佛阁、南北碑亭和34间廊庑组成,各殿石阶大都采用须弥座,并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体建筑及精华所在。</p><p><br></p><p>万佛阁集建筑、雕刻、泥塑、壁画四种艺术的精华于一处,真是一座“艺术之宫”。</p> <p>大雄宝殿内三大佛主佛像,正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阿弥陀佛,又称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又称药师王佛),合称三世佛或三身佛。通俗一点的话就是老领导、现任领导和接班人。</p><p><br></p><p><br></p> <p>古今中外,佛祖是不戴佛冠的,而报恩寺大雄宝殿正中的那尊释迦牟尼佛像,却偏偏戴上了双层佛冠,是何缘故?:</p><p><br></p><p>王玺仿建北京故宫,被朝廷发觉后,急忙将王宫改成寺庙,不料在赶塑三尊大佛的过程中出了点差错。一名叫李塑匠的不慎把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塑矮了一点,佛祖的像出了差错,这可是死罪。返工已没时间,咋办呢?</p><p><br></p><p>李塑匠左思右想,最后心生一计,给佛祖加戴佛冠吧!于是李塑匠急忙赶塑,仅花了半天时间就把佛冠塑好了。</p><p><br></p><p>王玺带领随从进殿验收,当看过三尊大佛后,急忙跪下,两手合十,面向佛祖三磕头,口中念念有词,并不断赞道:“塑得好!塑得真好啊!”突然,王玺指着李塑匠大声地质问道:“李塑匠,你咋个塑起的?古今中外,那有释迦牟尼戴佛冠呢?”</p><p><br></p><p>李塑匠听后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启禀老爷,我塑的不是释迦牟尼像,是密宗的教祖~毗卢遮那佛,就是平时在你府宅上供奉的大日如来。老爷,你的番民不是崇信密教吗?毗卢遮那佛当然应该戴佛冠罗!”</p><p><br></p><p>王玺听李塑匠这样的解释,觉得还有些道理,也就不再继续追问。从此,报恩寺中大雄宝殿的佛祖就戴上佛冠了。(三佛並列图像为拼图)。</p> <p>佛殿当中立的是一块金丝楠木的供牌,上面刻着“当今皇帝万万岁”。牌位高约2米,由金丝楠木雕琢而成,边缘透雕九条云龙。该牌位是报恩寺建造者王玺及龙州官民向皇帝“祝延圣寿,报答皇恩”的标志,是报恩寺的珍贵文物。</p> <p>正是这七个字,王玺父子和报恩寺这座艺术宫殿才逃过劫难。</p> <p>大殿当中,是金砖铺地,所谓的金砖,不是金子做的,而是用黄色琉璃所铺成的方砖。</p> <p>转到三世佛塑像背面,屏壁上还有一堂面积125.3平方米的壁塑。壁面采取泥塑、悬塑、壁画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了“三大士”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情景,造型极其生动。</p><p><br></p><p>璧面共分三组:中间一组为南海观世音菩萨,他头戴花冠,肩披轻纱,袒胸露怀,面相清秀,眉目传神。左手抚膝、右手屈指于胸,下乘独角麒麟,身后饰以波涛滚滚的海水。周围并有善财童子和韦陀侍奉。(此塑像因曾经地震,故用铁棒支撑加固。)</p><p><br></p><p>左边一组是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菩萨,司智慧,坐骑为金毛狮。前后并配以供养陪待和驯狮人。</p><p><br></p><p><br></p> <p>右边一组是普贤菩萨,司理德,坐骑为六牙白象。周围也配以信士、供养人和驯象奴。</p><p><br></p><p>在大雄宝殿及万佛阁内现存300多平方米的珍贵明代壁画。各式各类壁画,生动地构成了一幅幅庄严的“护法图”。</p> <p>韦陀是西方增长天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所统32神将之首,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是专门护持佛法的神将,与哼、哈二将,四大天王共同负责寺院的卫戌工作。</p><p><br></p><p>不论大小寺庙一般韦陀的位置都在山门的背后,他手持金刚杵,瞠目注视着大雄宝殿,忠实守护着释迦牟尼像。其造像姿势一般有两种:</p><p><br></p><p>一种是双手合掌,横宝杵于两腕之上,直挺站立;二是以左手握杵拄地,右手叉腰,右足略向前立,威武雄壮。</p><p><br></p><p>唯独报恩寺的这尊韦陀,既未供在山门内,也不是前面的两种造型,而且手中更无金刚杵,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听我一一道来。</p><p><br></p><p>王玺私造王宫,被朝廷查询后,初梦方醒,速将王宫改寺庙。在众多的塑像中忘掉了塑韦陀。当谭钦差来到龙州,进报恩寺视察,当看到三尊大佛时,突然转身盯着王玺,怒气冲冲地质问道:“王土官,你建若大一座寺庙,咋个连韦陀像都没有呢?”</p><p><br></p><p>王土官灵机一动,急中生智地答道:“回禀大人,报恩寺供有韦陀,我们把它塑在大殿的后壁上了”。</p><p><br></p><p>“为啥要塑在后壁上呢?”</p><p><br></p><p>王土官又狡辩说:“回禀大人,因为大殿中供有天子牌位,龙州官员和下官家眷,以及当地番民每日均要在前广场面向大殿龙位祝延圣寿,故将韦陀塑在大殿后壁上,这样壁上的韦陀正对万佛阁内的如来佛祖,不知当否?请大人踢教!”</p><p><br></p><p>钦差大人听了后,仔细一琢磨,认为王土官说的有道理,便转怒为喜道:“原来如此,你想得很周到啊!”王土官这才放下心来,立即恭候着说:“今日时辰已晚,请大人回府安歇,明日再过目细察吧?”</p><p><br></p><p>钦差大人回府休息后,王土官即请来工匠,加班加点,一夜之间便把韦陀塑好了。谁知,泥像是粑的,韦陀手中的金刚杆怎么也搁不稳,急得工匠们直跺脚。最后只好将韦陀的降魔杵安置在观音大士的乘骑背上了。</p><p><br></p><p>第二天,钦差大人继续察看,确实见到了大雄宝殿后面的韦陀塑像,与王土官说的相同,就信以为真,钦差大人就这样被王土官蒙混过去了。</p><p><br></p><p>至那以后,报恩寺就有了这样一尊不执金刚杵的韦陀塑像。</p> <p>万佛阁在报恩寺中轴线的末端,高24米,三重檐,阁内正中彩塑如来佛祖讲经说法像一尊,左右的“十大弟子"两手合掌,待之两旁。</p> <p>万佛阁,两边塑像有当年王玺父子,站在殿中突出位置。</p> <p>大雄宝殿右侧斜走廊图像。斜走廊又称四不挨斜廊,它连接起大雄宝殿和两侧廊庑。看起来平平无奇,其实却很不一般,力学抗震能力非常好,地震时能随着振幅摆动,地震结束后便回归原位。</p><p><br></p><p>这种遮雨的斜走廊,也显示出寺院的高规格,因为在一般寺院,是见不到这样的斜廊的。</p> <p>大雄宝殿左侧斜走廊图像。</p> <p>斜走廊侧面图像。</p> <p>廊庑(即可供行人避雨挡日的走廊)图像</p> <p>两侧的廊庑共有30多间。</p> <p>大雄宝殿和万佛阁之间的院子里立着两块碑,是王玺父子将英宗的御召镌刻后,立在此处,以此敬谢皇恩。</p><p><br></p><p>土字多一点,是暗指皇帝知道王玺父子建此院落的初衷,但念其治理地方有功,“既是土官下不为例,准他这遭”。</p> <p class="ql-block">四、收集整理网上人们对平武报恩寺的评价:</p> <p>一是建筑用材,木质材料为一色珍贵楠木,有不蛀、不结蛛网之奇效。这在全国独一无二。</p> <p>二是大悲殿内的千手观音。1004只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互不遮掩,悬空排成15道圆弧,婉如一朵巨大而怒放的金菊,千姿百态,美丽壮观。</p> <p>三是华严殿内巧夺天工的转轮经藏。它高11米,直径7米,共分7层,形似一座七级佛塔。结构复杂,制作奇特,工艺精巧,雕饰繁杂,藏体上的各种神像,木雕彩绘,佛像经典,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四是报恩寺是群龙聚会的场所。寺内柱额梁枋、天花藻井、脊饰瓦当、乃至香炉、匾额、钟钮等处,或刻或绘,或铸或塑,无处不突出龙的形象。全寺共有一万条龙,故称报恩寺为“深山龙宫”的美誉。</p> <p>五是报恩寺的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报恩寺建筑斗拱从数量上、花样上都是全国之最,全寺有奇巧严谨的斗拱36种2730朵,又有“斗拱博物馆”之称。</p> <p>六是报恩寺的壁画。大雄宝殿和万佛阁内现存300多平方米的珍贵明代壁画,这当中有帝王君主、天神玉女、天王力士和寺庙僧侣等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高低错落,左右顾盼,周围衬以流云仙气,并与阁内供奉的金身佛像前后呼应,动静相衬,生动地构成了一幅幅庄严的“护法图”。(图片为万佛阁2层左壁)</p> <p>七是报恩寺建筑群抗震能力强。自创建以来,经受了1610年、1630年、1976年、2008年等多次大地震,仍安然无恙,完好如初,故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p> <p>编后语:2020年4月29日下午,到报恩寺游览及拍照2个多小时,为此篇收集了充足的图片资料。</p><p><br></p><p>当时艳阳高照,气温33度,加之疫情未结束,出游人员甚少。这为游览者提供了极佳的游览环境与照像效果。</p><p><br></p><p>经一个星期的编排,最终成型。可供报恩寺游客后来者,在没有解说的情况下,提供一个游览参照物。</p><p><br></p><p>部分史料与航拍照片搜自网上。文字编写中正史、野史并存,根据自身喜好,仅野史部分自行取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