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时光荏苒,青春渐逝。蓦然回首,离开母校已经22载。昔日朝气蓬勃之俊男靓女,现在已至不惑之年。人生之理何处觅,母校教诲益于行。任岁月匆匆,思念如陈年老酒却是愈久愈烈。多少次的魂牵梦萦,只能在脑海里回忆、在照片上沉醉。现在你已成了金域湾小区,唯有昔日的高讲楼依然伫立坚守,为我们保留一分最后的寄托。</p><p><br></p> <p><br></p><p>我非亲却至亲同学们,还记得刚入校的军训?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换上统一的服装,在正规的军官的带领下迈着整齐的步子,喊着响亮的口号,想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昨天,感觉自己还是那翩翩少年。我们顶着烈日,挥洒汗水、小脸紧绷,紧张的都不知迈哪条腿。那名个子不太高的教官,一举一动那么正规、专业,您的动作仍历历在目,遗憾的是已记不得你的面容,您现在也许已经转业了吧。还记得,踢正步和我一样有过一顺顺(踢左腿绻右臂,我们是踢左腿绻左臂)的经历么?教官就是更正不过来,单独训练刚练好,再演示却又是一顺顺,大家都乐了。教官拿着皮带高高举起,欲发火,把我们吓得小脸煞白,到我们跟前却忍不住也笑了,大家都笑了。</p><p><br></p> <p><br></p><p>昔日的校园一景,韵律操还记得么?当时入校,观看93级、94级师哥、师姐做操,一下子我们都震撼了。美妙的旋律,活泼健康的动作,简直美极了。一带一教操,兄弟姐妹们还记的吧!942那位师哥当时就是我的偶像,那操做的形神韵兼备,让我羡慕的不可形容。我们当时会了动作,却无神韵。回到寝室,中午不午休,都在矫正动作,那种情形至今历历在目。</p><p><br></p><p>刚入校第一个冬至,我们哪能忘了呢?我们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一起购买大肉、萝卜等食材,把男生(13名“亲”兄弟)均匀分配到女生寝室,一起动手,共享冬至,第一次吃上全程都是我们操作的饺子,那种感觉真好。我当时不会包饺子,那个尴尬,感觉脸火烫火烫的。那个冬天真的不冷,我们全班那年冬天似乎没有一个耳朵冻烂的。</p><p><br></p><p>我们学校的艺术楼、风华亭、图书馆、篮球场等,提到这些是否一下子就想起当时的情景?这里有我们满满的美好回忆。我们班13名男生,却分到了相邻的3个寝室,下午放学回到寝室我们侃大山,那叫舒服。还有我们的老班长,就像大哥哥一直对我照顾有加。每当听到《我的老班长》这首歌,回忆思念即来。兄弟们,还记得一次和我一起帮亲戚搬地板砖么?当晚搬完把我们累的不行,每人还喝了一杯,回来学校大门关了,我们风华亭旁飞檐走壁而入。至今想来,就像鲁迅写的看社戏经历一样,那是种感觉?</p><p><br></p><p><br></p> <p><br></p><p>分别时,我们是多么依依不舍,有好多女生都是泪眼朦胧,我们多想让时光静止,可我们知道我们还得要担负国家赋予我们教书育人的职责。我们进校时都是各地的尖子生,那个时期的佼佼者,也许放到现在都是985、211的苗子。我们那个时代中师生,大多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p><p><br></p> <p><br></p><p>当时,在将近20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我们没有埋怨过条件苦,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我们真可谓:床头教材案头笔,学也牵情,教也牵情,一盏孤灯夜夜明。三尺讲台连世界,言教育人,身教育人,教案讲稿字字金。</p><p><br></p> <p><br></p><p>我们现在已至不惑之年,大多都成学校的骨干,每时每刻却不敢忘记母校的精神,一直为昔日的梦想前行着,并在各自的单位做着表率。</p><p><br></p><p>母校啊母亲是您给了我们一个舞台,让我们登上了可以看得见的山峰;即使走上工作岗位,我们更是扬鞭自策,扬帆直迈彼岸!回顾我们在母校的点点滴滴,对母校及恩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校舍拆迁虽不在,精神永远记心间。</p><p><br></p><p>我们最亲爱的学校 !</p><p><br></p><p>我们心里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