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旺坡老区采风记</b></h1><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邱光健</p><p><br></p><h1> 朋友,您认识旺坡吗?您到过旺坡吗?七十多年前,在旺坡这块土地上,曾经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一九四八至一九四九年间,在这片热土上,以雷克为代表的革命地下党人、进步群众,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反动派、土豪劣绅、恶霸土匪,进行过如火如荼、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h1><h1> 说到这里,您一定心动了!那么,现在请你随我一起走进这片赤色的土地吧......</h1><h1> 4月11日,清明时节,阴间多云、乍暧还寒的日子,偶有零星小雨。是日,笼罩了四个多月、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正在渐渐散去,社会经济的暂停键已经轻轻松起,打乱了的生活秩序正在恢复之中。早上八时许,我与本地作家、作者一行十多人,前往位于信宜巿西北部的革命烈士“雷克故里”——池洞镇旺坡村革命老区,参加由信宜市作家协会联合信宜市委国安办、信宜市文联和文化馆举办的“走进雷克故里,探寻英雄足迹”文学采风活动——其实,作为信宜人的我,也是首次去旺坡。</h1><h1> 汽车徐徐行驶在旺坡蜿蜒的硬底化村道上,眺望车窗外,山峦起伏、松竹苍翠。抬头前方,刚插下水稻秧苗的梯田,高低错落有致,在晨光映照下,像一面面平镜,镶嵌在远处的山谷里;旁边的草坡,几头大水牛正在悠闲自在啃食肥美的嫩绿野草,一位牧牛阿伯背挂草帽静坐在田基边。一座座钢筋水泥楼房,栉次鳞比,掩映于苍翠葱茏丘陵之中。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景象。</h1><h1> 约九时许,我们来到了革命老区旺坡小学,只见师生们一大早便在学校操场上,手擎少先队旗,翘首以待地等候我们的到来。廖校长告诉我们:听说采风团要来的消息后,同学们都非常兴奋,一大早便来到了学校。学校位于一条小溪旁,绿树掩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今天是礼拜天,而且学校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尚未复课,显得犹为安静;钢筋水泥结构的校园中间是一个大操场,操场东边座立着一尊雷锋半身铜像;廖校长介绍说:当年的学校是危房,每当吹风落水上课时,师生们总是提心吊胆;二00一年,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上级老促会牵头资助三十万元,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建起了如今的钢筋水泥教学楼,使革命老区师生有了一个安心教学的场所。</h1><p><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1><p><br></p><h1> 随后,我们从学校开始,往位于学校东边山岭的干埇学堂、会师岗进发。廖校长与少先队员们,行走在采风团队伍前面,高举鲜艳夺目的队旗,引领着采风团一行前进。我们爬上一座山岭,来到了山腰处,只见右侧的空地上竖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干埇学堂:革命游击小组指挥中心”字样,下面的文字详细介绍着游击小组开展游击活动情况。当年的学堂已经坍塌,只剩下一块遗址。一九四三年三月,旺坡游击小组在这里宣告成立,成员有:雷克、张达潮、李毅芝、李干英、李秀祯、李其芳、叶汉民等二十人,雷克为负责人。从此,干埇学堂,便成为旺坡游击小组的指挥中心。在这里,地下党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动员本地进步青年参加革命工作,发动群众献粮捐银元支援游击活动,组织开展与国民党政府的地下斗争,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为南路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大家在遗址上默立着,深深地缅怀革命游击小组当年的艰苦斗争岁月,缅怀他们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h1><h1> 然后,我们继续登山前进,山顶便是当年游击小组与“解放军四野十五兵团四十三军127师”会师的地点。这时,“鸪孵的蛋蛋”的鹧鸪清脆叫声,阵阵地从山顶处传来,回荡在山谷里。大家都不甘落后,努力向上爬山,不一会,便到达顶峰。山顶上建有一个凉亭,上面写着“会师岗”三个大字。走进亭内,放眼四周,峰峦叠嶂、远山如黛,沟壑纵横,这不愧为开展游击活动理想之地;向东望去,绿能发电厂依稀可见;这时,飒飒山风袭来,松涛阵阵犹如当年战旗猎猎、鼓角争鸣。</h1><p><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1><p><br></p><h1> 大家合影留念后,列着整齐的队伍,在少先队旗的引领下,继续往山顶南坡向下走去。到达山脚的村道时,当地干部指着道路北侧傍山的一处空地说,这里便是雷克的故居旧址。顺着村干部的指向,我们看见空地的南侧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坚定革命家——雷克”的标题,下面记着其主要生平、革命事迹。</h1><h1> 然后,我们开始了分头采访行程,按三个小组进行。我所在第三小组的任务,是采访雷克三弟——雷树荣。我们一行五人,沿着雷克的故居旧址背后的一段蜿蜒山路,来到位于“雷克故居旧址”后坡的雷克三弟家。这是幢三层钢筋水泥楼房,紧靠旧泥砖房的西侧,座落在树竹掩映、丘陵环抱之中,一条小河从对面的山谷下静静流淌......</h1><h1> 看到我们的到来,雷树荣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阵寒喧后,我们围坐在方桌边,八十六岁的雷克三弟雷树荣老人,精神矍烁地向我们详尽讲述了雷克当年的革命斗争故事......</h1><h1> 雷克,1923年生,曾用名:雷树斌。1942年,年仅19岁的雷克,随父雷庆云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谋生。1943年,雷克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地下组织,参加当地抗日游击队。后来被马英政府发现,雷克不幸被捕入狱,虽受尽酷刑折磨,但始终没有透露地下党组织的半点情况。1946年,在没有掌握证据的情况下,马英政府只好释放了雷克。但按照当时的马英当局规定,可以由他人交保证金保释出狱,但由于雷克父亲家境贫寒无力保释,雷克最后被驱逐出境回国。</h1><h1> 回国后的雷克,想尽千方百计,终于联系上中共党组织,1948年雷克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伟大的解放战争事业......</h1><h1> 据雷树荣说,雷克生得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高挺的鼻梁上经常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样子,为人忠厚诚实。晚上天黑下来的时候,家里经常会来很多人与哥哥一起商量着什么事情,屋厅里也会经常挂一些三角彩色纸旗以及雷克新手书写的标语;夜深人静时,哥哥经常出去活动,很夜才回家,雷树荣隐约地知道:哥哥经常去的地方是屋后背山腰处的干埇学堂;雷克不外出在家时,会经常看书直到深夜。雷树荣比哥哥雷克小十一岁,年少不经事的雷树荣因此曾经问过母亲关于哥哥的事情,被母亲训斥说:细佬仔不要管那么多事情!后来,雷树荣再也不敢在母亲面前过问哥哥他们的事了。虽然如此,但哥哥的行为,雷树荣都看在眼里,也略知道哥哥他们搞的是地下工作,是在做帮助贫苦群众的好事、善事,因此也在默默地支持哥哥他们的工作。</h1><h1> 1949年11月,解放军四野十五兵团四十三军127师,追击正在途径朱砂的国民党军白崇禧残部。雷克受信宜地下党组织的委派,为127师带路,抄近道在安莪簕竹岗截击国民党军,发生激烈的战斗,最后歼灭白崇禧部千余人;为了支援解放军作战,雷克捐献了稻谷十多担给127师,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群众、乡贤纷纷捐献稻谷200多担。由于带路有功、以及在战斗中英勇顽强,雷克受到解放军127师的嘉奖。</h1><h1> 金垌土匪头目陈广隆,在朱砂双头白虎占山为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周围群众苦不堪言。信宜解放初期,雷克率领游击队以及一大批进步群众,到朱砂双头白虎剿匪,一举端掉了盘踞多年的匪窝,但狡猾的匪头陈广隆侥幸逃脱去了香港。</h1><h1> 雷树荣接着说,信宜解放后,雷克加入信宜县公安部队,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工作,收缴土豪劣绅枪支、子弹一大批。由于雷克在地下革命斗争、清匪反霸、协助解放军追击国民党部队的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善战、贡献突出,被中共信宜县委任命委任为大胜乡长。</h1><h1> 1952年,在信宜县开展的“清匪、反霸、退租、退押”运动中,雷克被坏人诬陷为反革命“青年党”成员,从而蒙受不白之冤,最后被押送朱砂里五执行枪决。但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雷克,始终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押解途中,沿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革命口号,场面悲壮感人,最后不幸英勇献身,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此时的雷克仅29岁英年。</h1><h1> 打倒“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七八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拨乱反正,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开展了一系列的平反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工作,全国平反、昭雪“冤假错案”人数达到290万人。1985年,在信宜县朱砂区礼堂召开的平反昭雪大会上宣布,“雷克参匪案”查无实据,予以全面推到,历经三十三年的“雷克冤案”终于得到昭雪,正义虽然迟到了但却没有缺席。安息吧,雷克英烈!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的革命功绩,你们革命先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今天,在你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上,老区人民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阔步前进在脱贫奔康的大道上;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温饱已经解决,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你们当年为之浴血奋斗的理想社会——“无压迫、无剥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朝鱼晚肉”“路不拾遗”的美好生活与良好风气早已在旺坡革命老区实现了。</h1><h1> 本次“走进雷克故里,探寻英雄足迹”采风活动,作家们沿着当年游击队员雷克、李秀祯、叶泽民等游击战士革命斗争的足迹,先后重访了雷克故居遗址、游击小组指挥中心干埇学堂旧址、粤桂支队与游击小组会师之地会师岗、地下活动据点旺坡小学等当年开展游击斗争、地下活动的地方,切身感受当年革命志士们的烽火斗争情景。还重点采访了雷克亲属、健在的游击队老战士李秀祯及当地老村民、村干部,搜集了不少旺坡老区的革命故事。此次采风活动,旨在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先烈崇高品质,继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助力老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凡、影响深远。</h1><h1> 在电影《以革命的名义》里,列宁说:“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站在旺坡老区赤色的土地上,我感慨万端:虽然烽火早已熄火了、硝烟已经散去....采风中的所见、所闻,令采风团万分欣慰,当地村干部告诉我们:打算对相关遗址进行重建,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望着少先队员们矫健的身影,一股热流忽然涌上我的心头:在他们幼小心灵里种下的红色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