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里话母亲,祝愿妈妈永安康!文/郑宇卿

宇卿

<p class="ql-block">  此文修改于2023年8月。2024年7月初又稍作修改。 母亲上世纪1923年6月出生,去年兔年已是一百周岁,今年是一百零一周岁了,跨过耄耋之年,走进期颐人瑞,达到百年之好。在市县区的离休干部中,属于年纪最大的,她一九四八年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址在北京西苑,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有幸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仪式,亲眼目睹了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二0一九年十月一日,亲历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风雨历程。老妈原来的愿望是争取活到我女儿结婚,活到小孙女上大学,这几个愿望都已实现,在西北电力设计院担任管理层的非常有出息的大孙子给奶奶布置了新任务,让奶奶活到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奶奶一直在努力,已经如期完成了这一任务,老人健在的每一天我们都是幸福满满的。珍惜老妈陪伴我们的日子,沉浸式的体验与妈同乐的日子,深深体会到有妈在家就在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命运多舛,十二岁生母去世,受尽苦难,形成了不怕艰苦非常刚强单纯直率爱憎分明,对人毫不设防非常热心,爱发泄爱冒险的倔犟性格,走路特别快,八十多岁走路年轻人追不上,摔伤四次,二0一五年六月四日,是她摔跤最严重的一次,年届九十二周岁的老妈,在一个阴雨天由于走路快下雨路滑滑倒在下水井盖上,导致左侧大腿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六月六日换了金属股骨头,成为大同市第五医院骨二科高令患者手术的成功案例,手术后第二天下床站立锻炼,第十三天行走,第十七天出院,这也是母亲唯一的一次因伤住医院,虽然母亲是离休干部公费医疗,实报实销,看病住院全部报销,但她很少就医。在此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对离休干部的政策!也非常感谢大同市五医院骨二科董友主任,穆宇峰主治医生,霍润芝高级护师及其他医护人员,感谢他们在老人整个住院期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感谢他们大胆手术果断合理的治疗,赞叹他们精湛的医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及仁者之心,我们全家人终身难忘永记在心。由于他们的手术成功,在老人年过九十八岁时手术六年之后自己使用拐杖走路没问题,有时忘了不拿拐扙依然可以走,现在别人扶着可以挪步走,母亲的记忆力非常好,九十四岁时还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倒背如流,现在还坚强地生活着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她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生育和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七人,而且她怀孕期我们叫做害孩子也是害喜非常厉害,几个月不能好好吃饭,光是拼命喝水,孩子就是光吸收母亲的营养,母亲个子小自身营养供应不足,但她从小家里伙食好,据说姥爷爱吃,爰领着妈妈下馆子,还是名馆子,妈妈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因此十年怀孕七次,母亲一直又黑又瘦,而生出的孩子都养得白白胖胖,母亲身体还行,母亲上班工作上山下乡管理孩子家务做饭,经常不修边幅,不知道的人老以为老妈黑瘦黑瘦的孩子白胖白胖的,老妈不修边幅孩子穿着舒服,臆想孩子是要别人的,哈哈哈。由于她个子小骨盆不够尺才,每次生孩子时间长,困难多,痛疼难忍,全凭她有毅力坚持过来。而且坐七个月子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同时照顾新生的宝宝和其他孩子。所以非常感恩母亲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非常感谢母亲対我们辛勤的付出!母亲大人您辛苦了!您的毅力超人不辞劳苦!尤其是在她五十六岁时父亲去世,孩子们中有三人没工作七个人都没有成家,她跌跌撞撞含辛茹苦挣挣扎扎地把我们养大都成了家,尽管她对自己的孩子经常唠苛求责骂,但功劳大于天! </p><p class="ql-block"> 探讨起母亲长寿的原因:感觉有几点,一是很少吃药打针输液,母亲是🔥火体质,怕热易上火,所以一生中只吃牛黄上清和牛黄解毒丸,吃药一般不过三顿就不吃了,今年三月的一天,我给母亲两顆健胃消食片,母亲接过药做了个放进嘴夸张地咀嚼的动作,我怀疑是没吃,就扒开母亲的手一看,药在手里,我拿着给放进嘴里,告诉她是助消化的,她试图吐出来,我给挡住了后来发现她又吐出来了,因此总结下,母亲长寿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是一生很少吃💊药。</p><p class="ql-block"> 二是爱喝🍵茶水,喜欢喝茶,有时喝浓茶。</p><p class="ql-block"> 三是快走能走,风雨无阻。</p><p class="ql-block"> 四是心无城府,单纯直爽,乐善好施,同情心泛滥。</p><p class="ql-block"> 五是性格急燥脾气大,口直心快及时发泄,爱憎分明,经常喜欢抱打不平。哪壶不开提哪壶,顾及不到别人的感受,一辈子付真心用真情讲真话做真事。</p><p class="ql-block"> 六是不骄气、吃苦、刚强、独立自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冬至,老人吃了八个水饺,我们好高兴哟,但担心已久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老妈羊了,长达一月之久处于迷糊瞌睡嗜睡其实是浅昏迷状态,生死极速情况紧急。听到身边许多老年人逝去的消息,看到医院里急诊室地上走廊里躺满了病人,我们心急如焚担忧重重,四处求医问药,四处奔波找人,我们强迫老人喝水喝奶,给老人吃特效药吸氧雾化吸入输液输白蛋白,我们担忧,我们祈祷,我们祝福,期望老妈羊康。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老妈又一次创造了奇迹,终于和我们一起送别虎年跨入兔年。老妈从1923年到2023年,从羊过到羊康,终于迎来老妈一百周岁的到来,现在已是一百零一岁,虚岁一百零二岁,全家人欢欣鼓舞欣喜若狂,愿老妈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老妈我们👄爰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离休证</p> <p>母亲七十岁</p> <p>跨世纪照片一一七十七周岁</p> <p>母亲八十岁</p> <p>母亲祝您长命百岁!</p> <p>母亲生日即兴发言</p> <p>二O一五年车展,老妈大步流星地去观展。</p> <p class="ql-block">母亲非常忠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托人交党费是她的一项政治任务,我同学高平的妹妹上学期间,寒暑假一来大同,便代给母亲交党费,高平老讲这些事。母亲把交党费看作无比神圣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在建国七十周年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章。</p> <p>母亲九十七周岁</p> <p>现在看〈山西老年》</p> <p class="ql-block">老妈考试,九十七周岁。考试时间:二0二0年七月十日,得分一百分。我经常考查老妈的记忆情况。</p> <p class="ql-block">我写得〈追忆慈父〉的文章,美篇打印成大的字,老妈一个字不漏的看,太棒了!点赞!</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疫情放开后,老妈羊了,输液后第三天清醒一些的视频。疫情对记忆力有损伤,老太太很不错了。以为五儿子,说他淘气就拍打一下,后知道是大儿子不让打不能打。</p> <p class="ql-block">2023年五一期间,重外孙女给老姥姥吃小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童年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祖籍天津人,姥爷在唐山开滦马家沟矿工作。开滦矿区,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境内,隶属于开滦矿务局,京山铁路纵贯其中,各矿都有支路相通,交通便利,开滦煤矿在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前其总部曾设在天津,是北方的大型煤矿之一,其股票在当时的天津证券交易所上市,是热门股票之一,颇受投资者欢迎。 光绪三年(1877)清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创建官督商办开平矿务局,资本银120万两。1900年为八国联军占领,矿务局改隶英国商会,最高年产量曾达136万吨。1906年直隶总督札饬天津官银号筹办滦州煤矿公司,资本银为500万两。1934年两公司正式合并,英商独占开滦矿务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被日本夺去。1942 年产量达665万吨。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交还英商经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将开滦煤矿收归国有。人民政府一方面对旧有一些矿进行恢复和改造,另一方面又先后建设新矿井。范各庄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自己设计的第一座年产180万吨的大矿井。开滦有矿井8处,1975年原煤产量达2563万吨,开滦矿区机械化采煤程度较高,水力采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开滦矿区盛产烟煤,质地优良。向国外出口洗精煤,并供应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的工业用煤。 创造 了许多个中国或行业第一,为中国煤炭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行者;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型机械化采煤煤矿;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洗煤厂;第一条准轨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北方最早的产业工人队伍;“中国第一个采用倒焰式窑炉烧成技术的耐火材料生产企业(马家沟砖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开滦是个好企业,因而各方面待遇也好。</p><p class="ql-block"> 姥爷名冯景玉,字仲文;1886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造甲城村,1966年去世,享年80周岁。前些年,母亲和大哥还专程去天津市宁河县造甲城村,去寻找姥爷的家人亲戚,寻亲无果。</p><p class="ql-block"> 据大哥介绍,造甲城村始于唐,定名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冯姓是当地望族,但姥爷家境贫寒,所以16岁即离家外出,先在一家金店做了二年学徒,后经大姑父介绍到开滦煤矿工作,具体工作是配电室的运行电工,当时的配电系统自动化程度极低,所以很多工作要靠运行人员观察仪表、手工操作完成,所以当时对运行电工的技术水平的要求远比现在的值班电工要高。姥爷可能是1953年退休,工龄年长为43年,据此推算大约是1910年左右去的开滦。姥爷曾读过几年书,相当于小学毕业文化水平,字写的很好,记账、写信均无须假于人手,每日读报不辍。</p><p class="ql-block"> 据大哥二哥回忆,姥爷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宽厚,特别大方,经常帮助邻里。对别人的一点帮助,总会加倍的答谢!对外地去津找到姥爷的人,无论辈子大小,总是贵宾相待,临走的时候还会送很多东西。姥爷在亲朋好友中有很高的威望。姥爷不抽烟喝酒,一辈子讲吃讲穿,爱干净,很自尊自爱,会生活。 姥爷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回想起来,当时很多小工具,小制作,都是姥爷年轻时候自己亲手做的。</p><p class="ql-block"> 姥爷做的小🔨锤子,多种样子的小锁子小钥匙我见过,这些可爱的小物件不知丟到哪去了。</p><p class="ql-block"> 大哥说,不过有一件小事值得一提,就是那次姐姐和姐夫去天津时发生了一件小事,当时家里有一对椅子,上面放了一对椅垫,用了很长时间,已经比较旧了,姐夫看到后就主动把椅垫的包布拆下来洗净,姥爷后来跟很多人提起这件事,他说:“国民党的县长走路要人抬着,共产党的县长给我洗椅子垫,这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不一样”他好像就是从这件小事上认识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据 母亲回忆,马家沟煤矿当时工作环境和家属区条件很好,厂区和生活区绿树成荫,花草茂盛,矿上福利挺好的,经常发大米白面。矿上还有女子小学和男子小学。母亲记忆力好,酷爱学习,成绩优秀,经常得到老师表扬,在学校生活中找到了良好的感觉和乐趣,也常常受到姥姥的肯定。姥姥姓宋,天津北塘人,听母亲讲针线活做得不错,可能就是“炕上一把剪子,地下一把铲子”那种情况吧?因为脸上有麻子,偶尔喜欢玩纸牌,姥爷不太称心,在母亲上面姥姥怀了好几个孩子都没存活,只有母亲一个孩子,因而对母亲也是要求少溺爱多,不过情绪不好时又责骂母亲。在母亲十二岁时姥姥因病去世,后来姥爷又娶了继姥姥叫张嘉芬,家住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后街56号,这是姥姥家自己的院子,继姥姥家原来也算大户人家,后家道中落。继姥姥是第一次婚姻,经四方打听姥爷技术好人品好就嫁给姥爷了。和姥爷结婚后迁往唐山马家沟矿居住,继姥姥干净整齐手巧,会自己做衣服,平时见人礼节礼貌规矩多,见到外人笑脸相迎,礼貌有加。继姥姥不识字,解放后上过扫盲班,整天忙于家务比较辛苦。一直没生育过,一进门当后妈,因而心情不好,据大哥说继姥姥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但对于继姥姥的教育方法大哥不敢苛同,极其封建,她要求孩子不动不闹不说不笑懂规矩有礼貌,如果照继姥姥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是木头人机器人,完全在社会上无法生存。我也听母亲讲继姥姥爱面子,与母亲相处不和睦,但当别人面对继女很好,实际上很嫌弃母亲,背后极尽沨刺挖苦挑刺谩骂之能事。又怕母亲出去和别人说她不好,干脆不让母亲上矿上在唐山开设的免费的苏德子弟中学,同学来信继姥姥给扣下,不告诉母亲,同学打发妹妹来问信收到没?继姥姥才说有信就还是不让母亲看,老师来家劝说让母亲上学,继姥姥当面答应背后就是不让去。把母亲长期关在家里,相当于软禁。母亲嫌不让上学就堵气,不让吃少吃,嫌用卫生用品费钱就不用,所以养成了后来不修边幅的习惯和倔犟爱堵气的古怪个性,而且影响了长个,母亲个子较低。常态不能用常态表现,必然生出变态来。姥爷一回家,继母就告状,说母亲这也不好那也不对,亲生父亲怕自己媳妇生气,只好对亲生女儿一顿饱骂给媳妇下气。母亲不敢分辨,因为无兄弟姐妹玩伴,无人去理解同情她,无人倾听她内心的声音,只好心里暗暗生气,想念自己的亲妈,在家憋着不敢说不敢动,因为没有人给她做主。所以她特别渴望上中学,出去有同学可玩耍,梦里经常有宋慧芳朱丽华的影子。有老师可倾诉,有书夲可学习,还有人身自由,对于一个酷爱学习的孩子来说,不让上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何况又不让出门,在家过着灰姑娘一样的生活。所以母亲的青少年时代是灰色的,是痛苦的。她一生都在怨恨继母不让上学,老觉得自己不幸,八九十岁还老念叨没上中学的遗憾,这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渴望的,她用一生在治愈童年,治愈继母对她造成的伤害,又用继母骂过她的话骂孩子,在责备中长大学会了责备,对自己的孩子及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这里也请求家人特别是儿媳妇们理解和原谅。因为她从小无人述说,长大不停地说!从小无人给她疏导情绪,她不会自我控制和调节!从小没得到爱,长大了也不会正确地表达爱!从小无枝可依,长大了不畏艰险勇敢前行!从小没人惯着她,她从不骄气特别刚强!没伞的孩子跑的快!</p><p class="ql-block"> </p> <p>姥爷的名片</p> <p>开滦矿务局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章</p> <p>姥爷</p> <p>年轻时的姥爷</p> <p>姥爷</p> <p>老年时的姥爷</p> <p>继姥姥张嘉芬</p> <p>开滦煤矿</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的妈妈</p> <p>青少年时代的母亲</p> <p>手工课母亲的手工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青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令增长,母亲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总想离开家庭,出去求学工作。姑姑家的表哥是北洋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的高材生,走遍了大半个世界,会六门外语,曾组建武汉钢铁厂,造过火车头,还到大同矿务局帮助技术更新,后是冶金部的高级工程师及高管。告诉她一个好消息,位于北京的华北人民大学要招考学员了,同时也告诉她一个坏消息,人家要求初中学历。母亲不甘心放弃这个机会,几经周折,打听到有一条是小学毕业自己继续学习的,可视为初中同等学历,母亲下定决心去试试,悄悄离家去参加考试,结果一张榜公布,母亲竟然考取,知识给了她飞翔的翅膀,革命大学引领她走上了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八年,母亲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地址在北京西苑。学员中有留洋回来的,有国内大学毕业的,就是母亲学历最低。学校主要是为新中国培养干部,每个人发身旧军装,做操训练学文化。学习内容都是些政史性的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gt;&lt;中国通史〉等。母亲仗着记忆力好,苦学硬拼,在最后的毕业时,政治理论和艾思奇哲学考了高分,完成了学习任务。从当时的毕业留言中,学员们都是信心满满立志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个个都是要在革命熔炉中改造自己。</p><p class="ql-block"> 在毕业分配时,学校组织谈话,母亲坚定地表示:哪里艰苦哪里去,把一生献给共产党。最后,母亲和其他的几十名学员被分配到偏远的雁北山区,开始了她的工作之旅。</p> <p>姥爷的亲姐姐,母亲的姑姑,母亲表哥的亲妈一一冯景贤。</p> <p>姑姑家的孩子一一母亲的表哥,天资聪明的北洋大学学霸,给母亲带来革大招考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表舅张行廉,任治金部机械动力处处长,付部级干部,每年五一国庆参加国宴庆典活动,一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几次在天安门城楼上东侧就座,去世后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表舅家的全家照,表舅在天津工作时,住万泉道独栋将军楼。</p> <p class="ql-block">母亲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字习</p> <p>学校发的军装</p> <p>学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革大学子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华北革大”)是中共中央华北局于解放战争后期开办的短期干部培训学校,在当时众多的革命大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成立时间早、规模大,更因推行马列主义教学和开展思想改造的经验做法,获得毛泽东的认可,成为国统区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等人员学习马列主义、改造旧思想的一座“革命熔炉”。中文名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华北革大创办时间1949年2月学员一万两千余人创立时间机构设置学校详情TA说参考资料创立时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创立于1949年2月,该校共招生四期。第一期有学员一万两千余人,学员来历以学生出身的占大多数,工厂机关职员学校教师次之,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商贩旧军人和失业工人等。女同学约占学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强。机构设置学校组织设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各一人,下设教务处、政治处、校务处和一个校部办公室,校部是全校最高领导机关,下设四个部,一个分校,每部设教育、组织、总务三科及秘书室,受部主任领导,每部有十个班(只第一部是九个班),每班有学员二百五十人左右,全班共十个大组,每组分为三个互助学习小组,以作自修互助学习的单位。班是直接领导学员学习生活的基础组织,设正副班主任及干事六七人。班主任掌握全班情况,指导学员学习,干事指导学员协助组织学员学习生活及一切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小组设正副组长,由同学中选举,协助班干部领导大家的学习与生活。全校共有干部工作人员一千余人,老干部约占三分之二强,大多数是大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和抗战初期就参加革命、受过长期斗争锻炼的。学校详情1948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基于改造平津地区知识分子、大量培养革命干部的需要,指示“由华北局办一华北革命干部学校”。1949年2月1日,华北局正式批准成立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人员主要来自华北局党校,华北局第三书记刘澜涛任校长,原华北局党校副校长胡锡奎担任主持校务的副校长。当时,国统区的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和社会动荡,造成大量失业、失学的知识分子、职员、学生等群体积极寻找进入解放区、适应新社会的便利通道。此时报考华北革大的学员虽十分踊跃,但动机复杂不一,既有追求革命进步的理想,也不乏解决现实生活或职业出路的“镀金”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校方决定开展马列主义教育和思想改造,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实施群众路线的马列主义教学经验。在教育方针上,华北革大提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心,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把学校作为‘思想战场’或‘政治工场’,系统地进行马列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与思想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方面,华北革大的课程“少而精”,“全部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中心配合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党史、党纲的教育”,主要分为“教育计划与教学方法,世界观与人生观”“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理论与政策”三个连贯的课程教学阶段,并根据需要添加若干辅助性课程和社会活动。教学形式主要采取讲授、自习、讨论等形式。上大课,以班级为单位入场,人数最多时有数千人;自习,必须阅读与某段学习中心有关的书籍文件;小组讨论,遵守发言纪律,作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上,华北革大主要通过思想总结衔接不同阶段的课程。“每学习一段理论,就举行一次测验,测验之后,即进行一次思想检查或总结”。同时,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校方会依据学员思想反省的程度与革命表现的力度,筛选、培养与吸收积极分子进入党团组织。1949年8月5日,毛泽东肯定并转发刘澜涛、胡锡奎关于华北革大第1期12000余名学员教育情况的报告,要求党内各级学校进行仿效和传播。这一模式遂成为各解放区政治学习运动的经验支撑,艾思奇评价称“提高全国人民的政治觉醒,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一个最普遍的政治基础”。1949年9月5日第2期开学后,校方将学员中的党员干部编为一部;其余类型的学员编入二、三、四部;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习代表会”,自下而上地配合行政展开思想工作;并通过校刊《熔炉》及时更新与指示教学动态。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课程为“教育计划与教学方法,世界观与人生观”。课程首先由教务处按照学员类别拟定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干部学员文化素质与改造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包括教学时间表、教学纪律、集体主义学习法等内容,并针对学员的“个人主义学习法”和自由散漫作风展开批判。接着由杨献珍、李培之等党内干部讲授世界观与人生观问题。经过为期3周的教学后,校方发起学习总结运动。首先展开的是包括理论测验(笔试)和思想检讨(谈论)两个环节的学习总结,主题是“为什么人生观和世界观有阶级性?什么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什么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正确的?”理论测验的评卷方式是民主评卷、自报公议。思想检讨在民主评卷的基础上展开。这次学习总结中出现一些积极分子,学校党委会、团委会遂开始筛选吸收他们。于是,“争取入团入党”成为学员增强理论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在此基础上,校方发动以“选举学习代表、建立学习代表会”为内容的学习无产阶级民主的运动。各部学代会通过逐级选举学习代表的方式在10月12日左右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来,在全校1408名学习代表中,积极分子约占80%。各部在10月4日前后进入第二阶段——“社会发展史”学习阶段。这是理论系统性最强同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教学环节,由艾思奇等人讲授。校方计划使学员建立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组织观点、唯物观点等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务处进一步将“社会发展史”课程内容条理化为“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世界”等6个学习重点。各部于1950年1月3日前后进入第三阶段——“中国革命理论与政策”学习阶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毛泽东著作、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党史以及党的组织等方面,由李哲人等中共干部讲授或作专题报告。教务处按照政策与理论的逻辑对应关系将上述专题进一步条理化,制定“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土地改革”等学习重点。1950年1月28日,校方召开第2届学习委员会议,部署第三阶段学习竞赛的工作。学代会首先着力克服一些学员在通过学习总结运动后出现的“等待毕业”的过关心态。同时,校方结合认购公债、评选劳动模范等活动推进革命理论与政策的教学,并要求校内外一切社会活动和文娱活动环绕理论教学展开,比如结合学习任务进行放电影、办舞会、排演话剧等娱乐活动。1950年3月3日,第2期学员进入“民主鉴定”环节。学员根据自己的思想总结拟写“民主鉴定”,由小组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对“民主鉴定”进行讨论。待小组讨论通过后,学员正式填写民主鉴定表,并于3月9日交由校方填写行政意见。</p> <p>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了</p> <p>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二期三部三十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三工作之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O年初, 母亲等一行几十人从北京坐闷葫芦火车也就是没有窗户的火车来到大同火车站,每人背着行李拿着脸盆走过泥泞的马路,在等候分配的前两天,住进了一家车马大店。共住两间房,三四十个人住一间房,房里边两条大炕,男女混住,男学员多女学员少,这下这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还有留过洋的城市热血青年傻眼了,从来没见过这样艰苦的地方,想着再下到农村基层去更艰苦,上海来的女同学说:我们咋住?这里又破又冻,男女混住,合衣而卧,吃的红色的硬片(高梁面饼),会不会饿死苦死?死了就送到对面的棺材铺里啦。人群中一阵议论声,人们的热情顿时凉了许多。后来等分配到各县工作的名单一宣布,点名时发现少了十几个人,原来是打退堂鼓悄悄跑了,行李也没敢带走,女同学只剩下母亲和王彩芳丁玉婕等几位女同志。</p><p class="ql-block"> 母亲被分配到雁北妇联工作,待了一段时间,就主动申请到怀仁县二区工作,经常下农村宣传共产党的政策,鼓励和要求妇女下地劳动,反对家暴,走家串户吃派饭,喝稀米汤吃粗粮,学干农活挑水施肥。母亲这样坚持着努力工作着,不讲条件不顾艰苦地工作着,平时穿着一双皮鞋,自己没感觉,同志们老是说老冯的大皮鞋,后来才知道是笑话穿皮鞋脱离群众,这下索性穿着比农民还土,从思想上行动上着装上真正与农民打成一片。当时的工作真是不分昼夜,上级有了政策指示必须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p><p class="ql-block"> 当时好多是文盲干部,有个叫曹岳的区长,晚上八点多派了一个手拿铁锹的民兵,手拿曹区长写的纸条,上面写着冯同志迅速来区里开会。区政府在距母亲下乡的村二十里的地方,民兵又去别的村通知别人,母亲立马起身前往区政府,一路上黑灯瞎火的,路上高低不平,羊叫狗吠,越走越怕,越走越快,好不容易到了区政府,母亲叫门,由于母亲是外地口音,里面人听不懂,以为出什么事,当时刚解放社会情况复杂,人们阶级斗争性强,民兵爬在门头端着枪向外喊,可能是问什么人?深更半夜为什么敲区政府的门?母亲也听不懂,连比划带说地解释着,民兵火柴点着看见是个女的,连忙回去向曹区长汇报,区长让进院,进去一沟通,原来是大后天开会,母亲拿出纸条让区长看,区长说扫盲班刚学会了迅速这个词,所以写上了。更可气的是,夜已深了,区政府只有两间房,住了五六个男同志,时过深夜,又不能住老百姓家,况且开会是大后天,明后还有好多工作,母亲还得回到原来住的村,说啥也没用,连夜又返回吧,路上总好像后面有奇怪的声音,好像还有脚步声,母亲忍住脚疼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跑起来,后面的什么东西也在追,好可怕,母亲急了摔了一跤就大声喊叫起来,后面追来了个什么东西,离近了才看清是个村民,一问他也是怕狼,叽里哇啦地唱歌想吓唬狼,可又不成个调,半夜三更黑天摸地的真吓人,等天明回了村,大冬天母亲的衣服全是汗,又湿又冷。</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天下雪,母亲上山下乡,差一点掉进沟里,当时真危险。</p><p class="ql-block"> 当时父母亲都是供给式干部,基本不挣工资,只给发小米,但他们对共产党一个心眼全心全意拥护紧跟,对革命工作拼命干好,不怕苦不怕死,真是提着脑袋干革命。</p><p class="ql-block"> 供给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对部分工作人员实行的免费供给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分配制度。供给范围包括个人的衣、食(分大、中、小灶)、住、行、学习等必需用品和一些零用津贴,还包括在革命队伍中结婚所生育的子女的生活费、保育费等。 供给制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形式,带有战时共产主义分配制度的性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尽管当时母亲零用补贴不多,况且又是她用热血咸汗换来的,她倍加珍惜,几乎全部寄给姥姥姥爷,一方面母亲很孝顺,另一方面,她以前没有得到继母的认可,在成长中缺乏爱和肯定,她要用实际行动感化继母让其承认她,因为继母说过将来指望不上她。她的行动确实是继姥姥没有想到的,姥爷姥姥心中宽慰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p> <p>下乡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结婚生子</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O年底,母亲又调到山阴县妇联工作,后与父亲结婚,父亲当时任山阴县法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二年除夕之夜,在迎接春节到来的前夕,父母亲迎来了他们的孩子,母亲由于个子不高骨盆不够尺寸造成难产,肚子疼了三天三夜才生出大哥来,真是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娘家人在天津,无公无婆,一个人坐月子,爸爸忙于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偶尔回家照顾母亲。母亲平日里忙于工作,坐月子有时间了,在月子里才洗澡洗衣收拾家,哪懂得什么保养。 孩子满月了母亲上班了。当时坐月子是一个月产假,平时上班没哺乳时间。好在供给制有保育费,孩子只得花钱请奶妈喂奶照料。过了几个月母亲又怀孕了,但母亲又黑又瘦,挺着个大肚子,每天忙进忙出上班下乡,走街串户非常辛苦。</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三年,姥爷退休了,他们从唐山马家沟煤矿搬到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后街56号院住。俩老人感觉非常孤单,就想到山西来看看女儿女婿小外甥。他们来到山西大同,又去了山阴县,抱外甥吋孩子口袋里尽有小土豆,吃饭后感觉这里条件艰苦,姥爷掉泪了,提议把大哥带回天津由他们照顾,母亲的第一个孩子实在不舍得分开。</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三年直到二哥出生实在照顾不过来,才同意俩位老人把大哥带到天津去照顾。</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四年,父亲从山阴法院调到阳高县法院,担任法院院长的工作,妈妈也调到阳高县妇联工作。在妇联工作时,母亲能写材料,能下乡宣传,工作积极认真吃苦耐劳,工作成绩突出,被雁北地委多次表彰,组织部长王亦文多次大会表扬,号召妇女干部不能骄气,向母亲字习。母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优秀的共产党觉员。</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五年,三哥四哥相继出生,他们都有奶妈,二哥也被妈妈送去天津。据大哥回忆,当时二哥去时他不高兴,说怎么来了个怪物?哈哈哈,没几天,小哥俩就磨合的挺好的。据二哥回忆说: 记得后姥姥对我挺好的。因为我小时候长得胖,动作慢,姥姥对我很有耐心。每次出门,姥爷和大哥在前面走,我和姥姥在后面跟不上,姥姥就陪我慢慢走。 后姥姥手也很巧,我们的小衣服都是她一手做的。我小时候穿过花衣服,就是用大人穿过的衣服改成的。妈妈去天津时,看到我穿一身花衣服,像个小姑娘,就笑了。姥姥说:别笑了,让他知道这是女孩子穿的,就不给穿了。</p><p class="ql-block"> 从二哥的回忆中,姥姥姥爷当时很寂寞,他们去了俩老人特别高兴,大哥脾气急,动作快,跟着姥爷走得蹬蹬的,二哥安安静静的陪伴姥姥说话,姥姥更喜欢二哥。他俩都很听话规矩,他们在天津姥姥姥爷身边,给俩老人的晚年生活带去了很多快乐!</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短短四年间,家里有四个男孩,一岁两岁三岁四岁,好可爱好热闹,母亲好累啊,也多亏姥姥姥爷帮忙带大哥二哥,感谢两位老人的辛苦负出。</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六年,父亲调到雁北地区中级法院工作任付院长民庭长,母亲调到雁北粮油储运公司上班,当时我家住大同市云路街雁北地区中级法院家属院,雁北粮油储运公司在大同四中附近,母亲不会骑车,每天步行上下班四趟,回家收拾做饭,很辛苦。早上送哥哥们去雁北地委幼儿园,晚上再接回来。当时家家户户孩子多,但好多妇女不上班在家专职照顾孩子,由于父亲工作忙,不能经常回家,母亲是上班下乡,接送孩子,洗衣做饭全部独揽,即使怀孕也照常下乡。 </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七年,妈妈又怀孕七八个月了,父亲忙于工作顾不上孩子和家务,妈妈忙得洗衣服,洗完衣服肚子疼开了,孩子不足月生了,五哥生于大同市妇幼医院(大同市一医院),妇产科主任郭婉生说母亲,你生这么多孩子,不注意保养,将来老了腿脚疼得爬着走。母亲既不听劝说也顾不得休息,没出院子就忙得给孩子们洗衣拆被,平时可是忙得没有时间干活。 </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上级为了充实教育事业,号召模范干部插红旗,父亲解放前为我党做地下工作时曾经当过老师,解放后又当过教育部门领导,就主动申请去了左云县中学工作,担任校长和书记。母亲随父亲调到左云中学工作,做总务工作又兼任政治老师。由于左云中学1956年初建校,条件非常差,各方面工作及规章制度都不完善,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中,抓师资建设,从省教育厅要回好的老师;抓环境建设,养花植树,翻修教室;抓学生素质,组建起学校体育队,进行了第一届乒乓球比赛,参加全区校际运动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母亲除工作外一个人忙里忙外,做饭洗衣,非常辛苦。因而也脾气急燥,近似于简单粗暴,我家素有慈父严母之说。</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早上,母亲六点就起床去参加学校的晨会,她走时把第一天活好的白面盆放在她的褥子下面,为了很快把面发啦,等她回来一看,面盆里满满黄色的汤分明是尿,母亲气坏啦,她不让哥三起床,让他们说是咋回事?他们三个先是谁也不说,后来母亲又说不承认就不让吃饭,五哥就说不是他干得,三哥也说没他的事,四哥说他是最后一个醒来的,不知谁干的。母亲问谁先醒来的,五哥说:这事不是他干的,他醒来早也没看见三哥干。看到母亲一直再追究此事,五哥就做起四哥的工作:你承认了妈妈就让我们起床啦。四哥生气地说:我看是你干的,五哥连忙说还有三哥也往面盆里尿啦。原来母亲起床后就把痰盂拿到院里啦,五哥醒来后找不到痰盂就翻开褥子尿在面盆里。三哥醒来想尿时,他又告诉三哥他已尿在面盆里,三哥一个从众心理,也干了好事,他们当时是三哥七岁,四哥六岁,五哥四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于是母亲告诉爸爸,他们受了好长时训,保证今后不会干这种事。</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上个 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阴历五月的一天,我急匆匆地出生了。护士阿姨说:“咳,是个女孩。”陪着妈妈去医院的阿姨高兴地说:“人家就缺个女孩。父母亲皆大欢喜。由于当时母亲是国家工作人员,单位规定不让自己喂养孩子,哥哥们都是雇奶妈喂养。于是,在全县干部大会上,一位叔叔在布置工作的同时,最后一项布置的是帮助我找个奶妈。奶妈很快找来,但她的奶水不足。我被抱去五天饿了两天,母亲心疼的用白面糊喂我,又让姥爷从天津娘家寄来精粉打成面糊喂我。我的胃口好,吃的白白胖胖的,长了一根特别发达的笑神经,看见人就笑,人们都爱抱我。由于喝面糊糊,身体比较软,一坐就摔跤,但摔了也不哭。</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政策是鼓励妇女生育,奖励能生育的妇女为“英雄母亲”,所以每家也是五六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母亲怀孕七八个月啦,从院里住家搬碳至使早产,我家最小的孩子六弟出生了,照例也是请奶妈,后上幼儿园。据四哥回忆,三年困难时期,左云中学食堂中午的饭是每位教职工定量,一人一个红薯面窝头,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拿回来用刀平均分开一人一份。但母亲听说有个老师的家里因为粮食困难闹意见,二话没说把家里仅有的十斤玉米面给了人家,人家俩口子和好了,母亲只得让姥爷给寄来点杂粮。</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培养教育我们七个人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父母亲多次工作调动多次异地搬家,家里的东西扔了不少,但书是搬来搬去越来越多,报刊杂志历史地理文学医学科学等书好多箱,父母给我们智力投资,买玩具图书,家里《小朋友》《儿童文学》《少年科学画报》《新观察》《大众电影》《人民画报》每期必订;《宝葫芦的秘密》《书包里的学问》《鲁迅》《高尔基》等小说名著应有尽有。过年时侯父母给我们买好多鞭炮和礼花,爸爸用生炉子的铁火柱把一长串小鞭挑起,点响第一声鞭炮声,父母还鼓励我们 勇敢地去响炮,告诉我们响鞭炮的注意事项。母亲还买来那些鸭子游泳,熊猫翻跟头,飞行员,转转花,车车灯,天女散花等多种礼花,把全巷子的邻居大小人等叫来一起分享过年的喜庆,一起欣赏漂亮的烟花。父母给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父亲嗜书如命,一生读书,我们不洗干净手衣着不正不让读书,表现出一个读书人对书和文化的敬畏。母亲很珍惜学习机会,唠叨我们不蒸馒头争口气,好好学习考第一。</p><p class="ql-block"> 父母的生活理念很正确,当时家里孩子多,供应的粮食不够吃,哥哥们又很能吃,他们就让我们买商店里的馒头面包油旋,反复说孩子们正在长身体,吃饱了才有劲,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母亲经常回北京天津,每次回来尽管是大包小包药品衣物还有蒸饭的木笼好几节,母亲给自己没买一根线,也总要把天津的美食带回来给我们。大麻花果仁张,特别是带来稻香村的点心,长方形的纸盒,上面用粉色纸盖住,用纸绳系着,七个小脑袋围着点心盒,打开一看,呵呵,牛舌饼、 红枣糕、沙琪玛、绿豆糕、五仁饼,太好看了,香味扑鼻,口水险些流到盒里,七人一排坐下,每人一个盘子,母亲绝对是平均分配,有的不足一块一人半块,母亲却一口也不舍得吃。分到糕点,弟兄姊妹们相互观赏相互比较相互打趣,六弟小心翼翼小口小口地品味着,哥哥们打趣他吃小宝宝,直至吃完。我可是匆忙吃下,囫囵吞枣。 四哥回忆起妈妈中秋节分小果子和月饼,回天津还给我们买条绒衣服。这是母亲表达爱的方式,给吃给喝但老责备唠叨。她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我们弟兄姊妹穿着整齐,冬有棉夏有单,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的工资收入全部用于养育我们。有一次母亲带着三哥四哥五哥上街,哥三胖乎乎长的非常可爱,穿戴得整齐,路人悄悄打听,这个女的带着谁的孩子这么好看这么可爱?当知情人告诉她这就是妈妈带着自家的孩子,人家不相信,妈妈黑瘦黑瘦的,能生出这么白胖可爱的宝宝?知情人解释说是真的,人家还有哥俩在天津姥姥家呢,可见当时母亲长期操心劳累十年生了我们弟兄姊妹七人是非常辛苦的,现在全家人弄一个孩子人们劳累不堪叫苦连天,母亲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她老说严厉大声说话是为了吓唬住我们,多么不容易啊,她的责备唠叨也伤了孩子们,也许回忆起来弟兄姊妹中有人不能释怀,其实她好难好累啊,但求理解体会。记得当年母亲给我们一人一个木头箱子,上面贴着好看的刊物封面,每人一把锁子钥匙,自己管理自己的物品,这在当时也是对我们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所以在物质上,父母绝对是舍得为我们投资,我们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得到了满足。父母很注意我们的礼貌教育,还让我们去给幼儿园老师和邻居鞠躬问好,所有客人到我家串门时,我们总要一一前去问好,离开时姊妹弟兄好几个去道别还把人家送出老远,弄得客人不好意思啦,忒热情啦待遇太高啦。父母很注意我们的生活小节和个人素养,更注意我们的品质教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给我们渗透生活的道理,人生的哲理和 做人的品德,用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目的。记得家里老是一周开一个生活会,每个孩子把自己一周在学习干家务参加街道义务劳动和听话方面的表现做一总结,再由别人p提意见,最后父母提出表扬或批评。嗨,这方法灵,我们都会评价自己和别人啦,逐步完善自己呗。父母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给了我们很深的影响,鼓励着我们乐观正确的对待人生之路上遇到的困难和百事百人。不过母亲从小的遭遇和后来艰苦的生活忙碌的工作,使她失去耐心,管教孩子方法不当,对我们严格要求甚至指责唠叨,我们当时都感到厌烦,小时候老感觉母亲像个男同志,刚性有加,慈性不足,少有温柔的女子性格,长大后才逐渐明白,她要求的大多是对的,但方法欠佳。她的综旨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不能给父母丟脸,别人家孩子可以办的事我们弟兄不可以,孩子们很少在外吵架惹事,在外有事与别人发生冲突,不管对错叫回来一顿饱骂甚至挨打。同时父母亲常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我们,所以我们弟兄严于律己在努力做,宽以待人绝对是做得好。母亲性格急燥说话直来直去,非常容易得罪人,遇事向前冲,爱管闲事好打抱不平,热心帮助别人,同情心泛滥,非常大方,乐善好施,喜欢待客,这也是遗传姥爷热情好客待人大方的性格。所以不管同事邻居和哥哥们的同学,在我家吃饭是家常便饭。尤其是那些北京天津等外地插队青年,母亲老可怜人家远离家乡,在这艰苦地方生活不习惯,老是把人家叫到家里,周宝兰,边宗续,大吕小汪经常到家里来,母亲舍得给人家吃。父母亲老爱帮助人,我家那时门庭若市,三乡五里的好多亲朋友好经常来找父母亲商量家中遇到的困难和事情,不认识的也通过别人来让父亲写状子 咨询法律条款,或托付帮忙办事,母亲热心待客,家里贴钱贴饭,因而我们与父母一起上街,遇上熟人老乡,总是个个问候争先恐后地给我们讲述父母的对他们的好,在他们遇上困难时如何在生活上经济上精神上帮助他们。</p><p class="ql-block"> </p> <p>父亲</p> <p class="ql-block">爸爸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时候的照片,也是穿着学校发的旧军装。爸爸他们也参加了开国大典。</p> <p>爸爸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p> <p>父亲与同学</p> <p>父亲母亲合影</p> <p>年轻时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大哥</p> <p class="ql-block">二哥</p> <p class="ql-block">三哥</p> <p class="ql-block">四哥</p> <p class="ql-block">五哥</p> <p class="ql-block">我一一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六弟</p> <p class="ql-block">大哥二哥</p> <p class="ql-block">大哥二哥三哥,一个比一个大一岁,挨肩弟兄。</p> <p class="ql-block">妈妈一个人带着我们兄妹五人去天津姥爷家,一路上太辛苦了。和姥爷表姨照相。</p> <p>一九五三年,姥姥姥爷第一次从天津来山西,在大同与姐姐姐夫外甥女宏如合影。</p> <p class="ql-block">妈妈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留影</p> <p>看照片字幕:山阴县人民法院欢送郑院长留念。时间: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一日。父亲从山阴法院调到阳高法院工作。</p> <p>妇联同事</p> <p class="ql-block">1957年6月,父亲在雁北中级法院工作,他们当时都是用毛笔写布告写卷宗,爸爸都是亲笔写,他一生酷爱书法,真草隶篆都通,学习历代名家名帖,遇人求字,老不留名,墨迹留存很少。 在法院工作特别累,一打三反反右派各种活动中父亲三个月没好好休息,本身有高血压,几次累倒在单位,恰逢上级领导谈话,告诉他欲把他调到山西省高院的消息,又正逢上级号召模范干部插红旗补充教育行业,父亲自愿去当时比较落后的左云中学去工作,由于他参加县常委,方便为中学力争人才,把从北大荒解放的右派名校毕业教学高手魏世杰等几位老师调到左云中学,这也是早期的人才引进。</p> <p class="ql-block">母亲57年大同工作</p> <p>母亲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二OO年在大同的左云中学部分师生合影,学生有朱建国、郭秀峰等,老师有母亲冯佩兰,冯秀兰(居北京)、刘磁(孙汉如爰人)、李风先(金尚志爱人)等。母亲在第一排正中穿黑色衣服的。</p> <p class="ql-block">五姥姥姥爷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面工作一面照顾孩子,另外在假期经常回天津看望姥爷姥姥。姥爷姥姥带两个孩子很辛苦,母亲就想方设法回去多干活,带着姥姥姥爷就医看病。姥姥有时头疼头晕,多次就医查不出病因。</p><p class="ql-block"> 二哥回忆说:在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居民减少粮食供应,姥姥很忧虑,心情不好。</p><p class="ql-block"> 二哥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竟然是后姥姥如何逝去。</p><p class="ql-block"> 二哥说:是1960年吧,他还没上小学,一天上午,姥爷带着姥姥和二哥去医院给姥姥看病。到医院后,姥爷去挂号,姥姥坐在门诊部的长木椅子上等待,二哥在旁边站着。回想起来那天姥姥的精神高度紧张,一会只见她往前一倒摔倒在地上!紧接着口中吐出来早上吃的玉米面枣糕,旁边的人都叫了起来。姥爷回来了,手里还拿着刚刚挂的号。后经医院抢救(打强心针,打吊瓶)直至晚上也回天无力了。现在想起来,应该是脑溢血吧。</p><p class="ql-block"> 姥姥去世仓促,父母亲急忙赶回天津料理姥姥后事。姥姥年纪不大,五十六岁逝去。姥姥去世对老年的姥爷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幸好俩个小外甥在跟前,姥爷忙出忙进还不太寂 寞。 </p><p class="ql-block"> 在姥姥去世处理后事时,姥爷还专门单独地和母亲提起,我和你娘对不起你,没让你上中学。夲来是姥爷和母亲伤心之时,提起这事母亲更伤心了,连忙说爸爸您快别说了,我娘给照顾俩外甥啦 。可见姥爷惦记着这事情,心中还是有内疚之意, 这其实也是母亲一生的遗憾 。</p><p class="ql-block"> 不过到了老年,母亲还是老念叨遭遇后妈不让上学的事,年轻时忙工作忙孩子,顾不上计较,到老了还真计较老念叨,见了后代就唠叨人家好好学习,又念叨起自己没机会上中学的事,好比小品里严顺开讲的粮票的故事,碰上听众就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天津发洪水,海河水位急剧上涨。河东区的海河浮桥成了拱形桥,人们心里都很恐慌。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母亲急着想回天津去看姥爷和大哥二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母亲带我们四个回天津老家更有意思。一路上母亲带着三哥、四哥、五哥和我,还要带着好几个包袱。一路上母亲去买票,三哥负责看我,四哥负责看东西,五哥顽皮母亲领着他。挤来挤去,终于上了车,五哥哭着要吃的,四哥吵着要睡觉,三哥想去别的车厢看看,母亲急的哄了这个,骂了那个,真够累的。要不母亲看到现在年轻夫妇在旅途中带一个孩子让人接就非常不屑,念叨起她自己带四个孩子回姥姥家的经过。五哥和我免票没座,母亲好不容易给五哥找了个座,他一会一去厕所被人占了座。他回来又要坐,人家就是不给让,母亲和人家争执起来,气得母亲打了五哥一巴掌,五哥又哭开,一路上孩子们大呼小叫拉手背包好不热闹,终于到了天津,到了河东区大直沽姥姥家。见到了姥爷和大哥二哥,当时姥姥已去世,我们是晚上到的家,第二天一起来我们就想出院看看,姥爷家门口有台阶,哥哥们都是跑着出去的,东屋老奶奶看到哥哥们一个个跑出去,连声说:嗨,一个小飞虎。又一个小飞虎,哈哈,来了三个小飞虎。母亲怕我们到生地方走丢,就不让我们出大门,三哥在看大哥他们订的《小朋友》《少年科学画报》,四哥在玩他们的一种红蓝两色上面印得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叫洋号的卡片,五哥在院里大声反复念叨着工人干活农民种地之类的儿歌,我坐在炕上看院子里的人。母亲在堂屋忙着炖鱼,姥爷把刚买回的五个活螃蟹放在桌子上,我正害怕地注视着它们,呀一只螃蟹掉到地上啦,我怕它爬到炕上咬我,急得又哭又大声喊起来,姥爷也听不懂我说什么,他没好气地说:嚷嘛?嚷嘛?侉没野调地谁知你嚷嘛?说着就把螃蟹放到桌上。我看他真象高尔基小说里的爷爷,有点怕他也有点恨他,但还佩服他敢抓螃蟹勇敢。五哥老念叨把姥爷也闹得心烦,其实他是听不懂山西话没法和我们交流,他就喜欢大哥二哥安静,嫌我们闹。他和姥姥把大哥二哥打小就带在身边,他们在天津上学,两哥哥当时是天津户口。大哥是在河东区九号路小学,二哥在河东区六玮路大直沽小学。 三哥四哥五哥晚上问大哥二哥,听他们讲学校的故事,他们哥三悄悄商量着想去看看他们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第二天,大哥二哥去上学,他俩不在一个小学,四哥跟着大哥,大哥看到就把四哥背着送回来,三哥五哥跟着二哥,三哥比二哥还壮,何况还是俩人,二哥就悄悄地跑着拐弯摸角地变换着路线,三哥和五哥也偷偷地跟在后面,二哥仗着地方熟七拐八拐把他们甩掉,快步进到教室。可他万万没想到,在追他的过程中五哥不知跑到哪里去,三哥赶紧回家告诉妈妈,母亲一听就急啦,发动邻居四处寻找,姥爷一边找一边埋怨:你们的孩子都是嘛孩子,到处乱跑。大伙找啊找啊,把母亲急坏啦,一直到下午才在一个邮电局外面的一个邮筒旁看到脸上挂着泪珠还在熟睡的五哥,看到他因为哭泣弄脏的小脸,母亲赶紧把他抱起来,气得说小五猴你乱跑,饿坏了吧?给了他一根麻花,五哥一口气吃光了。</p><p class="ql-block"> 天津之旅把我们高兴坏了,吵吵闹闹的一群孩子姥爷受不了啦,住了一周,母亲怕姥爷累坏,带着我们回到山西。</p><p class="ql-block"> 谈到往事,二哥陷入了过去,深情地回忆着:姥爷对他们非常关爱,负责。二哥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学游泳,要征得家长同意,大哥二哥放学后告诉姥爷,姥爷说:你们父母不在身边,就不要参加了。 </p><p class="ql-block"> 二哥说: 他们是65年10月回到左云的。之前二哥在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大直沽小学,已经是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了。大哥在天津市河东区第八十二中学上初中。回到左云二哥还生了一场病,六六年又回到浑源。二哥在浑源高小和雁同一个班。回想起来,在不到一个学期,转换了三个学校,生了一场大病,还考取了浑源中学,也够幸运的了,那年他们班45个学生,只有5人去了浑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姥爷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眼睛患白内障看不清楚了。母亲怕姥爷劳累十月份就请假去天津把大哥二哥接回山西左云。那时大哥二哥户口都在天津,二哥不愿意离开天津和同学,跑到同学家里躲着,他感觉自己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现在看来二哥当时挺有主见和头脑及远见。当时母亲心急如焚,找到二哥火速办理转户手续,到了派出所,办理的工作人员说:干嘛转户?想好啊,我一盖章两个天津直辖市的户口就转到山西了。当时人户分离涉及到粮食供应布票等好多问题,当时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天津到山西交通又不很方便。母亲感觉姥爷年令大,实在照顾不了俩外甥,当时的政策人户不分,只好忍痛割爱,办理了户口。初回左云,无论在生活中环境中都与天津相差甚远。一开始,每天早上母亲怕大哥二哥伙食上有落差,给他俩每人一个煮鸡蛋。后来他俩吃其他弟弟妹妹们小脑袋围一圈看着,母亲觉得不合适,两鸡蛋也取消了。他俩在天津教育资源好师资好个人努力成绩非常好,二哥一学期转三校最后全班45人仅5人考取浑原中学他名列前茅,大哥更是稳坐全年级第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姥爷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眼疾,为了方便在北京表舅家中居住,同年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周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哥回忆说:姥爷那一代人更含蓄,有些事情,宁可自己忍着,也不表现出来。大哥和我接回山西,实际上对姥爷在精神上还是感到失落的。毕竟是相依十几年的爷孙了……后来我问过妈妈,为什么姥爷一向健康,突然离世?老妈只说了一句:“想你们呗”。</p><p class="ql-block"> 处理完姥爷的后事,父母回到山西,姥爷给母亲留下了一千六百多元💰钱,母亲全部存到北京的银行里。母亲感觉这是姥爷一辈子的积蓄,是姥爷的辛苦钱倍加珍惜,十几年一直存着一分也不舍得花。哥哥们长大了,母亲觉得他们将来成家需要钱,就三百一份按备成家时,母亲把存折或钱给了他们,当人家用了钱,母亲又感到这是姥爷的钱,是我娘家的钱,我多少年来没舍得花一分钱,所以心里很不平衡,而且这些钱在她心里巳经不是区区三百元,早巳升值了,而是姥爷的毕生积蓄毕生心血,是她内心安定有安全感的保证金,她十几年来不舍得花一分存款又续存连夲带利一趟趟多次跑北京积攒下来的,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她怕在当地存钱让人知道,所以大老远往返北京去存。小时候,我和母亲去北京存过一次钱,当时人民币最大面值是十元,而且还有五元、二元、一元的钱,存钱时带了一大提包,银行的工作人员再三询问钱的来历,母亲还挺紧张,为了这些钱担惊受怕。所以,到了老年,母亲若干次念叨起给孩子们结婚用了姥爷的钱,是我娘家的钱,我也舍不得花,虽然不胜其烦,但理解了这些钱的来历,理解了老人当时为这些钱担惊受怕的心情,十几年一趟趟去北京存钱的辛苦就可能会明白了,也会释怀了。 </p><p class="ql-block"> 另外,母亲经常要求我们,不争馒头争口气,母亲口中会出现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走道,这人很隔色,废物点心等俗语。据二哥讲,天津人说话非常简捷,简而言之。比如我们小时候,天津的小街小巷没有路灯,坑洼不平,雨后走夜路不好辨别,姥爷用七个字告知我们“黒泥白水紫灰道”。妈妈在做饭时的口语“软面饼,硬面汤”……高度总结,言简意赅。天津不愧为是中国的曲艺之乡。哈哈😃 😃</p><p class="ql-block"> 另外,天津人爱吃会吃,母亲炖鱼做红烧肉拿手,香气扑👃鼻。烙饼一绝,不用好多油,干烙白皮里面很软层多。</p><p class="ql-block"> 四哥说母亲在困难时期,粗粮细作,用开水活玉米面,外面用白面滚一下,烙出白面饼,里面是黄色的,我们叫它银裹金。</p> <p>姥爷和大哥</p> <p>这次去天津没有我,估计是当时我还没出生。</p> <p class="ql-block">六父亲退休</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父亲退休了,工作了一辈子,解甲归田了。父亲退休后生活安排的非常好,早上锻炼,上午书法,下午读书,晚上气功。妈妈又调到人事局工作,每天工作家务忙个不停,还每天坚持给父亲做小灶。父亲生病确实是需要无盐少油的饭,母亲烙饼炖🐟鱼红烧肉做得好,只是母亲很辛苦,不过我家哥们弟兄都干家务会做饭。特别是大哥二哥四哥有耐心,二哥能坚持,母亲唠叨中依然干好每一件家务事。雁北冬天冷,我们老冻脚,晚上回家用茄子秧熬水洗,因而需要穿毛袜子。记得母亲给我们每人买了一付织毛袜子的竹针,教我们织毛袜子,后来我们都拿着针织织没学会就把针弄断玩了,惟有二哥先给自己织成了一双袜子,后来一双双接着织开了,第二年我们都穿上二哥织的袜子。母亲平时忙得顾不上也有时拖延,可到了过了寒露打霜降的节气,真是只怕儿郎没衣裳,好在母亲身体体质好,平时觉少,晚上熬夜有功底,连着几晚上不睡觉,把我们等穿的棉衣服全部做好,再看母亲疲惫不堪的样子,真是辛苦了!父亲中年时就老头疼,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二间瓣闭锁不全。由于高血压,有一次流鼻血,一天一夜流了600CC血,当时很危险。退休后加紧锻炼身体,深感孩子尚小家庭责任重大。母亲自己在生活上马马虎虎不修边幅,但是在对待父亲的病方面是非常尽心,把父亲服侍的非常周到。家里长年备着两个大暖壶,嗳壸什么时间都是满的,热水什么时间都有。当时医院的药少而且好多好点的药没有,母亲每年带着我去北京给父亲买自费药,我记得有益寿宁、潘生丁丶盐酸基醇脂,一有新药好药都要买,用化肥厂装化肥的大长塑料袋买一袋子回来。记得有一次在北京买药无果,在北京火车站碰到原雁北妇联和妈妈一起工作过的刘阿姨,她爱人是在张家口部队任参谋长,他说部队医院有好药,母亲当时身上仅有六百多元钱,仅留下路费,把六百元钱都给了人家,过了三个月,我们接二连三收到四大箱子药品,确实是当时治疗高血压最好的特供药品。母亲为了父亲的身体好一个心眼的忙碌付出,不怕跑路辛苦劳累,不惜花钱求人,为母亲的无私感动!也为过去的革命同志几十年没见面但能放心托付尽心帮忙点赞!为了给父亲买药,我还差点走丟。记得我十一岁的时候,我和妈妈在北京给爸爸买药,我在东四附近的工艺美术商场看十二生肖陶瓷玩意,我特别喜欢让母亲给我买一个🐮牛,母亲生气的说还没给你爸买下药呢,还有这闲心给你买玩意,说完气呼呼地站在一边。我看得入神了,回头找不见母亲了,没留神就走丢了。我一边哭一边打听着回舅舅家的路,还是不敢向那些男的问路,怕被拐卖,人家告诉我咋坐公车回去到东四三条对面的吉兆胡同,我怕坐车坐迷路,硬要自己走,最后在警察的指点下顺利回家。想当时买不上药母亲心情非常不好,什么心情也没有,当然也顾不上我的要求啦。我曾和母亲去北京三里屯找到和她一起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的田琳阿姨,她爱人周沛然是同仁医院的党委书记,为了给父亲买药,为了父亲的身体,母亲跑细了腿,求遍了人,可见她为了父亲不顾自己亳无半点私心杂念一片真心,真是赴汤蹈火再所不辞,令我们感动佩服。</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姐夫是县长,首当其冲被当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抓起来批斗,姐姐是银行付行长,也被称为走资派家属和特务抓起来了。姐姐家外甥男女七个孩子尚未成年,亲朋好友都不敢与之交往,母亲这个继姥姥给孩子拿出炖好的鱼和红烧肉,带着外甥女去北京,极尽全力招呼着外甥男女。她对外甥女和外甥好,外甥女经常来家,外甥后来插队尤其是工作后经常来家吃饭。姐姐姐夫文革后调往外地工作,家中一改善生活就呼叫外甥女外甥及外甥女婿,母亲和无血缘关系的外甥女外甥外甥媳妇处得挺好的,他们现在也逢年过节来家看望母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亲弟兄四人,父亲排行老四,我大伯去世后留下一儿一女,女儿出嫁,儿子一直是父亲抚养,父亲与母亲结婚后,母亲接过接力棒,继续抚养大伯家的儿子,并把家中好吃的给大哥哥吃,这个大哥哥不太爱学习,母亲费尽心思劝说,希望他好好学习多读点书。大哥哥学不进去,后来到大同矿务局矿区工作,后来在父母亲的操持下,大哥哥结婚了,父母亲把自己在大同市云路街的房子安顿大哥哥住下,大哥哥和大嫂育有一男二女三个孩子,如今这个大哥哥大嫂嫂已去世,侄孙名公社和两个妹妹与我们相互来往,侄孙公社常来看望奶奶。母亲就是这样不管亲疏毫不计较地一个心眼与人相处。</p><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了,大哥二哥也从天津回山西了,全家人团聚了。大哥二哥也到农村插队了。从直辖市到县城,从县城到农村,一连三级跳水,生活水准直线下降。 </p><p class="ql-block"> 二哥说: 按当时的情况,大哥肯定是插队的,天津的学生应该插队在内蒙,或更好一点,是内蒙建设兵团。68年是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第一年。浑源知青都是部队的汽车送到公社的。当年每个知青有中央下拨的300元钱建房费。每个知青都能有两间砖瓦房,当年在农村是最好的房子了。大哥的小学同学张宝利从天津插队在内蒙建设兵团,足球 踢的不错,老进行足球训练,代表兵团去参加足球比赛了,没怎么干农活,但一直插队8年,回城到天津已经25岁了,还好带了插队的女朋友回去,他老爸高兴的在他们办喜事后安然离世。也算看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二哥回忆到: 我是69届,本应该是不插队的。事实证明,很多人分配了工作,当了工人。当时还在文革中期,我们是3月份就毕业了,当时中央还没有文件确定69年毕业生怎样安排。浑源县是按去年插队,今年理应插队安排。好多居民都不愿意让孩子插队,老爸表态:咱们是共产党员,咱们带头!这句话50年了,我一直记忆犹新…… </p><p class="ql-block"> 二哥在回忆, 他是4月9号插队到浑源县旧裴村大队的。刚刚收到毕业证书一个月。也是刚满16周岁。比大哥仅晚了4个月。那天他背着行李到沙河桥去乘旧裴村的马车。人家都在开玩笑说:这孩子还带着奶干子了,意思说年令小。到村里后,大队已经给他们安排好了住处。是马🐴 棚旁边,为给马做饲料的一间泥坯房。(因为69年国家没有下达插队知青的文件,也不可能下拨建房资金)。他们每公分左右同住在一个顺山大炕上。</p><p class="ql-block"> 在二哥的同学聚会上,同学的在回想。 50年已经过去了,同学聚会才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有的同学已经插队,把户口落到农村,接到中央文件精神,69届不插队了,又通过关系,办户参加了工作。分配在大同616厂、大同糖厂等上乘单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哥二哥在插队时 住工棚吃不饱,自己轮流做饭,干重活,修路挖渠种地打井,样样都干,大哥二哥得了劳模,戴上大红花参加表彭大会。记得大哥在村里修桥筑路上了火,脖子上长了个大疥子,疼的用毛巾堵住,不和父母讲,真是遗传了母亲刚强性格。经过几年农村锻炼,大哥二哥出来工作,三哥四哥也工作了,个个都是好样的,艰苦的工作抢着干,三哥干铸工不怕费力,四哥的手全是老茧,厂里工人叫他铁人,厂长在全厂大会上举起四哥的手动情地说:这才是工人阶级的手。五哥又插队了,别人家有一个插队的,我家哥仨插队。五哥在村里还当上小队长,我和六弟还在上学。</p><p class="ql-block"> 艰苦的主活确实是锻炼人的意志,使孩子们成长很块。二哥言之有理, 实际上现在二哥早已把这种落差和磨难作为一种资本,人在逆境中才能成长,落差和磨难使人更加坚韧和坦荡。现在亲朋相聚,述说的不一定是享受过什么荣华富贵,因为太枯燥乏味;而往往是畅谈经历过什么波折和磨难,因为有哲理内涵。</p><p class="ql-block"> 确实,我们弟兄姊妹们遗传了父母的性格,非常妥皮不骄气,接受了努力工作认真做人的教育,不会歪门邪道,老老实实地做人,安分守己的做事。父母亲为了养育我们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操劳和辛苦了一辈子。感谢你们!我们👄爱你们!</p> <p>全家福</p> <p>父亲书法:草书</p> <p class="ql-block">篆书</p> <p>父亲书法:楷书</p> <p>八父亲辞世</p><p> 父亲爱学习好读书工作认真,所以母亲很佩服父亲,父亲脾气性格好,不争名夺利,胸怀宽广,从不计较,母亲工作家务一人承担。母亲非常理解体谅父亲。父亲因为从小家里困难,一边务农一边读书,天资聪颖,实属学霸。知识开阔了父亲的眼界,知识也引领父亲走上了革命道路,从三十年代父亲开始为我党以当私塾先生为名开展地下工作,数十年来艰苦奋斗拼命工作,在“三反”运动中,父亲辛勤工作三个月都没有时间好好休息,每日都是和衣睡觉,他说高血压病就是那时得的,但还是不大在意,继续忙碌得工作。他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县区地区人大代表。长期工作积劳成疾。</p><p> |977年初,父亲住了医院,卧床休息不能行走,母亲心急如焚,求医问药,为了父亲的治疗问题,母亲三番五次找医生了解病情发展情况,找院长争取最佳治疗方案,为了让孩子们不耽误工作,母亲没让巳工作的哥哥请假照顾父亲,没让插队的五哥返城侍候父亲,照顾工作主要是以母亲为主,我当时高中毕业帮助母亲照顾父亲,六弟放学之余积极参与照顾,几个月时间,母亲很少睡整觉,自己不洗不涮,但每天给父亲洗漱热敷翻身,用硫化镁热敷打针的部位,搓背推拿防止形成褥疮,连我也学会了简单照顾病人的方法,在此期间,哥哥们回家看望父亲,那时就感到父亲巳近老年,记得二哥从部队探亲回来,走时说我再回来看您,父亲三天两头说,说回来看我不回来,盼子归来之心非常急切,其实父亲知道部队纪律严明不得随意回来,只是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感知,年少的我们不太明白。记得大哥带回了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第一的信函,二哥从部队探亲之际部队寄回他荣立三等功的喜报,俩老人非常兴奋。三哥带回了父母亲爱吃的食品,四哥从应县厂区骑自行车回家探望父母亲,五哥带回了亲手种的豆子,我和六弟围绕在父母身旁,这些都给父母亲带来快乐和安慰,但父亲看着我们年令尚小也感到责任和压力。在爸爸生病期间,省地市县好多领导都去看望慰问。</p><p> 1977年11严冬,爸爸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在他生命的72个年头,他离开了我们,在他生前对身后悼念之事以作了交代,不许穿孝衣,不许烧纸钱,父母亲曾经是那种供给式干部,他们当时提着脑袋为党和人民做工作,不挣工资,只给几斤小米,所以他们一生奋斗不为名利不为金钱,身前爸爸一身正气,不贪图金钱和享受,他把这些看的很淡,身后他也不稀罕金钱和财产。 老人家把毕生精力献给党和人民,干了一辈子革命, 我们只好按照老人家的意愿办了一场革命的葬礼。但好多我们管不住的亲朋好友特别是他的学生还是给烧了纸钱,唁电来函从全国各地象雪片飞来,花圈帐子摆满了院子,许多亲朋 好友 来家悼念。当时悼念仪式很隆重,追悼规模很大,在大礼堂举行了追悼会,参加悼念活动的有地市县各级政府干部,亲朋好友同志学生,还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群众自发参加了追悼会和送葬仪式,大有万人空巷送老者之势。谢谢你们!不知名的亲人!</p><p> 父亲走后,家里有许多要解决的事情。当时在我们家弟兄姊妹中,有一人上大学,三人工作,一人插队,一人待业,一人上高中,没有一个成家的,母亲找到领导,要求给插队三年的五哥安排工作,领导指示雁北相关招工部门把关,招收五哥。但在办理过程中,被人顶替掉。母亲连夜从县里赶到地委,找到当时的地委薛风霄书记,母亲虽然不太认识人家也敢于找,介绍了家中情况及孩子就业的事情,地委薛书记曾和父亲在解放前一起搞过地下工作,得知咱们符合政策符合招工条件,吩咐工作人员及时给五哥办理了补招手续。后来又为了给五哥调动工作,母亲三番五次跑路求人,终于使五哥如愿以偿,当上了司机。后来我和六弟考取了学校分配了工作,孩子们都工作了。</p><p> 在此期间,母亲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一个人孤单地生活着,为了排泄孤独,母亲有时躯车外地,拜访看望革大同学及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老战友。经常每天步行数十里,相当于暴走,每天中午或下午转到哪里凑合吃口饭,母亲饭量非常好,但经常活动身体不胖,母亲上班时顾不上午休,现在也没有午休的习惯,吃完饭马不停蹄立马又继续徒步前行,走路疾步如飞,多年的工作上山下乡练就了一双好腿。每每孩子们从外地回来探望,母亲甚是高兴,给我们打电话告知,但提及过去工作辛苦如何费劲抚养孩子,提及劳累伤心时唠唠叨叨指责起孩子们,弄得不欢而散。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刀子嘴豆腐心,哪壶不开提哪壶,顾及不到别人的感受,孩子好受伤,可能有的哥哥也久久不能释怀。其实母亲哪个孩子生活困难她关心,哪个孩子出车她心里惦记着,过去打电话不方便,她徒步去单位打听人车安全回来了没有。她其实最在意最想念的就是这些与之风雨兼程相依为命走过来的孩子。母亲把孩子的照片一直珍藏反复观看,孩子们从小的事如数家珍。但是母亲从小得到的关心与爱不足,没有学会正确的处理情绪和正确的表达爱的方式,因而孩子们也承受了指责,爱的方式就是孩子们回来了特别高兴,因为她特别孤单,高兴之余就述说过去,然后就长篇大论地算过去孩子们淘气的账,把孩子们骂跑了没有听众了,老人孤单寂寞生气又打电话往回叫,孩子们不愿回来老人更生气,亲子矛盾有时偶尔陷入恶性循环,我们在身边的子女只要听到母亲唠叨谁,就为谁辩解,母亲更生气了,经常骂我们,其实我们是代人受过,家里并不需要法官,需要倾听即可,其实后来理解也许母亲想他们了,想让他们回家和他们唠叨唠叨。同时母亲过去很佩服父亲的为人和才华,父亲年轻时工作拼命照顾不了家和母亲,就连母亲怀孕坐月子也照顾不到,年龄大时身体不好,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父亲在世时,母亲照顾周到毫无怨言,而父亲走后,母亲反而一提起父亲老是怨言颇多满腹牢骚。我们年轻时非常不理解,经常为尊敬慈祥的父亲辩解。后来我们理解了,其实这一方面是母亲遇上诸多家事有时感觉无人商量无人做主的无奈之怨,父亲留给母亲七个未婚儿女担子太重了,另一方面是母亲表达对父亲思念的一种方式。在母亲能出外行走时,我经常带着她外出洗浴就餐,每每这时,她感慨嘘叹,要是你爸在就好了,他过去没享过福,从中看出她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好在我家弟兄姊妹们都非常独立自主踏实省心,使母亲少操心。</p><p> 母亲一辈子真得是从小亲妈早逝遭遇继母,大老远从天津来到山西,常年工作拼命,怀孕生子坐月子疏于被人照顾,孩子多吃苦受累,中年父亲去世孤独一人,受了一辈子罪,吃了一辈子苦,没过过享福生活。</p> <p>在父亲的追悼会上</p> <p>当时的全家照,欢迎四嫂来家。第一排左起第一位是四嫂。</p> <p class="ql-block">九众儿女成家立业</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后,我们都陆续上学上班,母亲非常孤单。这期间母亲由于心情不好,身体也出现问题,脸上总是浮肿,腿也一按一个坑。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和上学读书,母亲孤单寂寞,生活无规律,每天饭吃一顿不吃一顿,中午不午休,晚上不早睡。家里空荡荡的不想回家,每天走的精疲力尽才回家。因为思念父亲,心情非常烦恼。一个排除烦恼的方法就是去家门口的电影院看电影,一个相同的电影至少看两次,把心中的喜怒哀乐在看电影中消化掉。经常去老同事老邻居家串门聊天,慢慢地逐渐从悲伤中走出来,操劳起孩子们的婚姻大事。</p><p class="ql-block"> 从一九七八年一一一至一九九五年,我们弟兄姊妹七人相继结婚成家,陆续生儿育女。这也是我家弟兄姊妹们艰难要劲的日子,哥哥们努力拼命地工作,嫂子们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孩子们勤奋好学安分守己。父辈一生在雁北这片土地上洒下热血咸汗贡献毕生精力,我们小辈加倍珍惜今天的日子,我们都是把职业当事业地干着,我们都规矩做人认真做事;亲爱的父母亲,如今您们的最小的儿女已近花甲之年,您们的孙子孙女外孙女都健康地成长起来了,而且大多都已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因为我们是书香门第,是革命之家,是教育世家,第三代人也是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比较优秀,孙子孙女外甥女们有在南方北方城市读书的,有学士硕士博士;也有在北京天津西安大同这几个城市工作的,我们都是平凡的劳动者,有编辑和工程师与医务人员教师及科研工作者,也有央企大企业高管和知名大学期刊中心负责人及研究员等。我们的生活虽然很普通,但我们一大家人都努力向上,我们一定会尽全力照顾母亲,愿她健康更长寿,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p> <p>儿女结婚时,母亲最高兴。</p> <p class="ql-block">四哥的儿子一一一母亲的长孙冠捷。现在是国家甲级设计院高管。在西安工作。</p> <p class="ql-block">冠捷一一一小时候记忆力超好,近两岁说话口齿清楚,墙上的挂历是山西省人民银行XX分行赠熟练读出。认识好多字。</p> <p class="ql-block">三哥的儿子一一二孙子冠华。现在是某集团医务人员,在天津工作。</p> <p>冠华一一一小😎帅哥,像林志颖。</p> <p class="ql-block">大哥的女儿一一一母亲的大孙女雅祺,现在在北京工作。</p> <p class="ql-block">二哥的儿子一一一母亲的三孙子冠阳,工程师,在天津工作。</p> <p class="ql-block">四哥的女儿一一母亲的二孙女雅妮,研究生,在西安工作,知名大学期刊杂志中心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女儿的女儿一一母亲外孙女倩倩,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在北京工作。</p> <p class="ql-block">三哥的女儿一一母亲的三孙女雅婷,自主创业,开办面室,干的热火朝天。</p> <p class="ql-block">五哥的女儿一一母亲的四孙女雅静,央企工作。</p> <p class="ql-block">六弟的女儿一一母亲最小的孙女雅卉,小名毛毛。情商高,沟通能力强。</p> <p>最小的孙女五孙女雅卉</p> <p>母亲与二孙子冠华合影</p> <p>母亲与外甥女合影</p> <p>母亲与小孙女合影,第三代最小的宝宝,也是全家人的开心果,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情商很高。</p> <p>母亲与外甥女</p> <p>哈哈哈</p> <p>家里的顶梁柱</p> <p>弟兄姊妹们春节欢聚</p> <p>母亲生日宴</p> <p>第三代大孙子二孙子</p> <p>大家庭合影,合家团聚之时。</p> <p>家庭第三代成员:三个孙子,五个孙女,一个外甥女。</p> <p>大同邮电大楼</p> <p>母亲与孙女外甥女合影</p> <p>又是一年团聚日</p> <p>这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候</p> <p>母亲生日快乐</p> <p>母亲生日之际</p> <p>大孙子结婚,老人更高兴。大孙子在电力设计部门工作,个人品行素养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在困难中总会想出办法,工作中执行力佳,工作成绩突出,被领导和群众看好,担任重要的管理工作,母亲喜欢大孙媳妇。后排中侄女在知名大学编缉部担任领导工作,亲哥俩都凭自己努力很优秀,父母教育很成功!</p> <p>母亲好兴奋,奔走相告,频繁打电话传喜讯,连她的同事都告诉,我大孙女结婚了!</p> <p>三孙子结婚了,孙媳是天津人,母亲高兴坏了,找到了老家的好孙媳。孙媳是天津高校的老师,人缘极好,热心助人,性格开朗,独立能干,老人乐得合不上嘴。</p> <p>二O一五年五月三日,外甥女回门宴上,九十二岁的母亲参加婚礼。姥姥祝贺,外甥女很激动。</p> <p>三孙女雅婷结婚了,小婷蛋长大了!</p> <p>二O一七年四孙女雅静的婚礼上留念。</p> <p>家有女儿初长成,个个可爱又懂事。母亲的四个孙女一个外甥女。</p> <p>九旅游之地</p><p> 母亲一个人孤单寂寞,大家都劝说让母亲去旅游。母亲酷爱行走,喜好旅游,经常回天津老家,去北京表哥家,唐山大哥家和亲戚家。母亲最喜欢的城市是唐山和天津,那里是她童年少年青年生活过的地方,她对那里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饮食文化充满了感情,蓬人便讲唐山天津的事。</p><p> 二O一三年九月十月,母亲九十一虚岁,我和大哥带着母亲又回了唐山,母亲去了亲戚和朱丽华同学家,回了天津去了继姥姥的侄女家,小时候老在一起玩。去了北京大哥家和外甥女宿舍和中国政法大学宾馆和我们一起住,政法大学是父亲曾经学习过的地方,还了母亲又故地重游的心愿。我们平时忙于工作,无法陪伴母亲,老人与同事老乡曾随旅游団到过上海苏州杭州,去过云南昆明,去过四川九寨沟,去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去过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那次去九寨沟旅游,导游规定爬猴山的时间,老人忙得一个人快步疾走,生怕拉了全团的后腿,后来第一个返回,不过问起猴山的景色茫然不知,咳,尽顾赶路了。哈哈哈</p> <p>苏航游</p> <p>假期我们去北戴河游</p> <p>大同邮电大楼广场</p> <p>津门故里</p> <p>北京鸟巢</p> <p>国家大剧院</p> <p>母亲和大嫂,天安门留影。</p> <p>云南昆明</p> <p>云南</p> <p>和天津老乡同在雁北一起工作的麻淑惠阿姨一起旅游。</p> <p>与麻淑惠阿姨和王振国叔叔一起去旅游</p> <p>新马泰港澳游,和导游合影。</p> <p>在泰国参加游园活动,同行的一起工作过的同事王振国县长一起合影。</p> <p>香港</p> <p>山水甲天下一一桂林</p> <p>山西乔家大院</p> <p>我去太原学习,带母亲去乔家大院,母亲在百寿图前留影,祝愿母亲一长命百岁!</p> <p>2014年国庆前夕,我和大哥陪同母亲回唐山天津北京。</p> <p>居住在唐山新华大酒店</p> <p>同学老乡合影</p> <p>新华大酒店,酒店餐饮非常讲宄。</p> <p>回到天津看望了二表姨一一继姥姥的姪女张淑兰。</p> <p>母亲在唐山她的侄女家,与外甥女一起合影。在唐山专程拜访了小学同学朱丽华阿姨。</p> <p>坐上高铁</p> <p>北京住在昌平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交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十母亲安渡晚年</p><p class="ql-block"> 母亲每年的生日是家里的团圆日,七十大寿八十大寿过得很热闹。过了八十,按照风俗习惯,就不大张旗鼓地给母亲过生日了,但九十大寿也大过了生日,九十岁后每年及九十九岁一百岁一百零一岁都隆重庆祝。但愿年年庆生日,但愿日日常相守。我们在大同的兄弟姐妹经常回家看母亲,母亲以前几乎每天徒步去我单位和家,中午吃完饭不午休就匆忙出去了,母亲酷爱聊天,记忆力好,与我同事同学相谈甚欢,我单位冋事及同学至今见面首先打听母亲的近况。母亲最喜欢儿女们都回来,回来了一个老人马上打电话通知到每个人,想让在跟前的回来,不在市里的感受并分享这份团聚的喜悦亲情,经常问起每一个孩子。如果家里哥哥们回来,母亲兴奋地一晚上不睡觉,只到第二天熬不住才去休息。过去母亲能走能动,经常住我家,现在不能出门,我经常来看望,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的一个小细节,我看完母亲要回家了,母亲在骑子上坐着,她从🍵茶叶罐中抓了一把茶叶放在我手里给我,我正准备悄悄放下,母亲拿着拐杖做出打我的动作,我赶紧拿在手里,鼻子发酸,瞬间泪目,热泪肆流,老人想给我拿东西手底下没有不知拿啥好,其实是给了老人的一颗心,我双手紧紧地捧着它,久久不愿放下……我们弟兄姊妹都惦记着年迈的母亲,特别是大哥大嫂给母亲买了便于进出的大房子,母亲住着宽敞,弟兄姊妹们回来有地方住,非常感谢大哥大嫂的模范带头表率行动,哥哥们逢年过节回家陪伴,孙子孙女外甥女回来看望买饭买物,过去我们弟兄姊妹们经常陪伴,现在特别是小弟的长期陪伴侍候,请了保姆陪护,使母亲老有所依,安渡晚年,感谢六弟的艰苦付出几年来对母亲的陪伴和照顾!你幸苦了!弟兄姐妹感谢你!你的辛苦坚守使弟兄姊妹们可以帮助下一代安心带孩子!六弟不容易。我们兄弟姐妹经常回家看望老妈。也特别感谢亲朋好友经常的问候和看望!特别是感谢张美容姐坚持几年每半月一次的一次的电话问候。老人在九十八周岁时,能自己走路吃饭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老妈今年一百周岁,非常不容易。妈妈用一生来等待孩子们的探望,用长寿来换取儿女们经常归来陪伴左右。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回来看望老妈而不只是在逢年过节,老人时刻在惦念念叨着我们,老人在用昏浊的双眼翘盼遥望着我们,有妈在家还在,一旦失去后悔遗憾长嘘短叹亳无用处。树易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的同事们经常说,过去穷忙得奋斗顾不上回家看妈,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妈走了不想回老家,就羡慕人家家里有个老人。我特别宠人,宠孩子宠爰人,宠隔代外孙女,更宠老妈,常带老妈出外就餐吃美食,旅游散心洗澡推拿按摩,每每这时,老妈就说,你爸苦干了一辈子没享过这福,要是你爸活着就好了,看出老妈对我爸的思念之情。我们只有倍加珍惜老妈健在的日子,上天眷顾我们,让老妈长久陪着我们,我们以日以时以分以秒地珍惜吧,关注老人每日每餐饮食及起居情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频繁回家陪伴左右亲力亲为为老人端茶倒水洗衣洗脚吧,上天会降福于我们,这也是我们身健心安人和的最好良药。我亲爱的母亲,一辈子生儿育女工作劳累待侯父亲辛苦了!亲爱的妈妈,愿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身体健康活好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随着自己年令的增长,对人和事有了思考,回想起老妈曾说过的话,有时看似直白但充满勇气,成天对我们唠叨说不蒸馒头争口气。老妈经常说该着井里时,河里淹不死。所以经常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寒地冻徒步旅行。老妈那个不管是一种勇气,是多年来不靠别人自力更生独闯天涯的豪气,是一股不怕艰苦不怕困难的志气!老妈为您点赞!再活二十年,把福气传给我们!</p> <p>大哥一家</p> <p>拼图一一锻炼脑子</p> <p>大哥大嫂和老太太合影</p> <p>大哥一家子</p> <p>弟兄姊妹陪伴老太太游云岗</p> <p class="ql-block">曾经戎马生涯的二哥,如今在部队退休。多次参加原北京军区的财务审计工作,出色的完成了棘手的任务,多次立功受奖。</p> <p>西安的大部队一一四哥全家福</p> <p>2019年年末,四哥四嫂北京游,与大哥大嫂和我一起相聚在北京,游北京一周。</p> <p>二O一九年大哥大嫂四哥四嫂游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p> <p>我们一家人</p> <p>与大孙子的女儿一一重孙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重孙女是西安重点小学里的小学霸,飞花令对诗胜过高材生,去年被西北工业大学精英班选为后备人才,升入初一免中考,成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学生。冲刺数理化竞赛。驾上知识的翅膀飞吧,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你的未来不是梦。</p> <p>大哥与外甥女</p> <p>大嫂与外甥女可可</p> <p>我与小可可合影</p> <p>二哥的孙子老太太的重孙子大乐乐</p> <p>大乐乐六岁了</p> <p>二孙女幸福的三口之家</p> <p>二孙女的宝贝女儿朵朵</p> <p>四世同堂</p> <p>重外孙女悦悦快乐地成长</p> <p>人生的路很长,长辈们做好了榜样。</p> <p>四孙女雅静的小千金一一糖糖</p> <p>2O19年1O月</p> <p>2O20年,我来了!</p> <p>2020年春节,第一排左起六弟、大哥、二哥。第二排左起二哥的儿子和外甥女婿。</p> <p>2020年春节,二哥与我家第三代最小的宝贝、六弟的爱女毛毛合影。</p> <p>母亲与二哥交谈</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母亲</p> <p>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儿女关注焦点。</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从广州买回的滕💺椅,坐骑边高里陷,不易摔倒,正是母亲好坐处,手术后一坐就是几年,派上大用场了。</p> <p>老佛爷出恭</p> <p>六弟给老妈每日热饭端奶</p> <p>吃饭怎样?</p> <p>老姥姥吃鸡蛋,三岁多的重外甥女自己剥了皮的🐔鸡蛋递给老姥姥,也把孝敬长辈的家风传递下去!</p> <p>我推着轮骑带妈妈逛大同百盛</p> <p>外甥女探望姥姥</p> <p>母亲八十岁时,我在厨房里做的煤气使用安全提示。</p> <p>母亲自己记的电话号码,电话沟通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解外界的窗口。二0一六年到二o一七年小区改造,固定电话拆除,手机不太会用,电话交流中断。</p> <p>母亲自己记的电话号码</p> <p>摔跤导致左侧大腿股骨头骨折,手术后提示。</p> <p>母亲耳背,但还要问事,这个是现在与母亲的交流方式之一。</p> <p>与母亲交流</p> <p class="ql-block">老妈记忆力减退,每天数十次打听故去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一九年老妈九十七岁到大同风临阁就餐</p> <p class="ql-block">街仿邻居开玩笑打听老妈工资,老妈不愿意告诉她们,开玩笑打扠。但老妈确实是从供给制挣小米到现在的。</p> <p class="ql-block">老妈亲自签字工资卡资料</p> <p class="ql-block">老妈在读书</p> <p class="ql-block">九十八岁的老妈记得自己孩子们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老妈背古文(秋声赋&gt;九十八岁时</p> <p class="ql-block">这个视频是老妈在2O21年春节时录的,已经是九十九虚岁,祝愿老妈平安渡过牛年!长命百岁!</p> <p class="ql-block">妈妈九十七周岁生日宴,祝老妈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现在老人整整一百零一岁了,愿老人与我们长相守!共欢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