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南京的颐和路

过客匆匆

<p>  东方微露鱼肚白,起了个大早,跟我家先生老郭的顺风车到市中心的颐和路,逛逛。</p><p> 疫情期间不能远足,在家翻手机便成了常态。偶然看到颐和路片区庭院深深的民国老建筑,还有那静谧幽幽的老街窄巷,煞是吸睛,何不去那里走走看看呢?</p><p> 作为在南京定居近二十年的外地人,其实和所有外地人一样,想起南京的“民国”,心中马上浮现的便是中山陵和总统府。颐和路片区,其实平时上班下班,经常和它擦边而过,也并没在意。这不是因为疫情嘛,想找个地方散散步,舒舒心,颐和路,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p><p> 于是乎找来资料,一查阅,乖乖隆地咚,原来颐和路片区,又叫南京颐和路民国时期公馆风貌区,简称颐和路公馆区。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是蒋介石亲笔题字的《首都计划》的一部分,专为民国政府和各国使(领)馆的名人要员们修建,由37.8万平方米287栋各具特色的别墅组成,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有225栋。它以宁海路广场为中心、颐和路为中轴线辐射四周。现在为管理方便,将之划分为十二个片区,正在逐渐修缮中。</p><p> </p> <p>  先生老郭把我丢在西康路上的省政府门口。暮春的早上微风习习,清爽的空气中还夹杂着最后的一丝丝凉意,马路上行人寥寥,远远的只有三二个清洁师傅们在默默地忙碌着。环顾周边整齐寂静的大街小巷,深深地吸口气,这个早起值了,爽!</p><p> 兴致勃勃地穿过马路,一侧脸,澳大利亚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撞入眼帘,有种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这穿越来的也太快了吧。</p> <p>  漫步在公馆区幽静的小街上,修旧如旧,沿街的实心体围墙,或白、或黄、或黑的简单组合,低调内敛,古朴厚重。墙头上浓密的树荫下小楼略露尖尖角,含矜带羞隐半边,置身其中,民国风情扑面而来,恍若隔世。</p><p> </p> <p>  沿街的大门多数紧闭,隔着高高的围墙,我伫立门前,不免揣测近百年的沧桑巨变,“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墙内曾经的主人们,现在已然人去楼空两茫茫,世事无常,今又何方?</p> <p> 穿梭徘徊在一条条谧静的街道,除了南京无处不在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还有一棵棵褐色遒劲饱经风霜的百年老榆树。它们默默地伫立在门边路旁,冷眼看大宅小院,人出人进,将无数的陈年旧事刻满皱褶深深的树干,爬满树干的青苔写尽了昨天的故事。黄墙老树下,揽得多少人对岁月变迁的无限感慨和沉思!</p> <p>  公馆区街道纵横交错,僻静雅致,难以想象围绕四周的是南京最繁华最市中心最寸土寸金的地方。太阳费力地穿过参天的树冠,光影斑驳,偶尔有一两辆小轿车悄悄地驶过。寻找一袭怀旧的氛围,触摸民国老南京,到颐和路绝对是不二的选择。</p> <p>  秉承“保护和利用”民国公馆建筑群的独特风格,颐和路公馆区“分段实施”率先将第十二片区打造成颐和公馆文化体验酒店。曾经如雷贯耳的民国大咖们拥有的26栋各式别墅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历史无法重演,但作为历史的一个印记,颐和公馆完美地复制了往日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精髓。</p> <p>  颐和公馆作为国内最具民国风情的高端酒店,如果你口袋足够鼓,自然可以到陈布雷或薛岳或你仰慕的某个民国大腕的公馆小住一晚,客厅喝喝茶,书房看看书,美美的做个好梦。据说那里保留了一间陈列原主人生平图片、著作和手迹的书房,当然如我一般就只能在他们的门口看看,遥想当年了。</p> <p>  颐和路公馆区几乎所有的小楼都是中西合璧,各具特色。尖尖的屋顶以及屋顶上高耸的烟囱和翘起的天窗格外引人注目,但青灰或明黄的墙壁以及窗户的线条又多为中式元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国风貌建筑,颐和公馆自然也概莫能外。颐和公馆内的栋栋别墅精巧典雅,错落有致,在公馆内移步换景,赏心悦目。虽然因为疫情而少有人入住的小楼几乎都是门窗紧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心体会此时此刻穿越时光的美妙错觉,触摸满园顺着阳光流淌出的民国韵味,感知昔日的车水马龙,容华富贵。</p> <p>  南京,作为民国首都,虽然去过中山陵,去过总统府,但是我要说,南京最民国的地方,可能还是颐和路公馆区。所谓“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还是很有道理的,不信您也来逛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