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游记二:战争纪念碑前的沉思:

王家林

<h3>美朝鲜战争纪念碑群一组19个不绣钢塑像,没有底座,倒映在黄色抛光镜面墙上,就38个士兵,意38国联合国军,这组塑像形态各异,表现出茫然,恐惧,无奈的表情,典型的现实主义白描手法。</h3> <h3>  华盛顿中心国家广场的宏伟建筑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建筑好似一个十字架分布,以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为中心,标杆似的华盛顿纪念碑就像巴黎埃菲尔铁塔,不论在市区的那个角落,朝市中心望都能看到,在国家广场中心纪念碑分辨方向,东侧为国会大厦,南侧为杰斐逊纪念馆,西侧是林肯纪念馆,北侧是白宫。华盛顿纪念碑与林肯纪念馆之间是二战纪念碑和倒影池,倒影池的南侧是韩战纪念碑,北侧是越战纪念碑。<br>  三场战争,美国伤亡损失巨大,民众关注度很大,议论也很多,美国国会于是立碑为证,不予决论,给人予思考评价。这三座美国最有代表性的战争纪念碑:二战纪念碑、韩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这三场战争与中国有关,而且关联度很大。<br>  美国国家二战纪念碑是2004年由美国国会负责建设的纪念园区,占地面积约3公顷。园区的中心为一个椭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是大型喷泉水池。四周环绕着56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二战时期美国的州和属地。石柱前的“自由墙”南北两端各建一座约14米高的拱形塔楼,分别代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战场。广场的东面两侧花岗岩石壁上,刻有二十四幅全民英勇参战的浮雕。<br>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爆发,德、意、日将战火烧到了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被卷入苦难。<br>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迫使美国对日本宣战,共同打击法西斯。美军与同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打击意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消灭德军,还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迫使德、意、日无条件投降,苏、美、中、英等国和世界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法西斯侵略者。<br>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陈纳德将军指挥的飞虎队,帮助中国人民打击日本空军,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至1945年9月2日二战结束,共计伤亡约7000万人,其中美军阵亡42万人。</h3> <h3>世界二战纪念碑廊门,</h3> <h3>二战纪念碑进廊门的喷水池与廊柱。</h3> <h3>碑文垛墙,</h3> <h3>铭文碑:自由的代价,拿起枪</h3> <h3>二战纪念碑前,60米长映碑清水池,前面是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碑身中有中国人送的铭文碑基石。</h3> <h3>  韩战纪念碑(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就是咱们中国人所说的&quot;抗美援朝战争&quot;。是1995年为纪念在朝鲜战争中阵亡与服务过的美军和联合国军所建。纪念碑也是一个纪念园区:东侧是一组刻有阵亡的美军和联合国军人数,以及刻有碑文的方座,碑文大意是:“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南侧是一面刻有各兵种士兵脸部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尽头刻有“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文字。北侧是在一块草地上分散站立着19位仿真美军的不锈钢雕塑:白色铮亮塑像悄无声息,散落地竖立在草坪上,连底座也没有,在幽静虚空中徒然保持着各种奇异姿态。他们通体灰白、头戴钢盔、身披斗篷、手持枪枝、表情阴沉,虽阳光明媚,也令人心悸神悚,这些幽灵般的大兵,有的似在低头惊慌寻物:有的似遇危险而恍惚惊恐:有的似负伤而趔趄无奈:有的似十分疲惫而不堪负重。这那是战士,分明是游兵散勇,残兵败将,狼狈不堪,19个塑像,映在倒影墙里,就是38个,意欲38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当然以美国为主,走进塑像群,旁边又是一堵50米长,明亮如镜的黑色大理石墙,使游客心情压抑沉闷,使人联想到涂炭生灵,白骨露野 ,兵拏祸结的惨烈战争 。这著名韩战纪念碑彰显美国设计理念是现实主义,反映民众,军人真实的心理状态与战争现实,而且淋漓尽致,一览无余。这与中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理念截然相反。<br>  漫步在雕塑群像旁径道,慢慢观赏细品一幅长长的铮亮花岗岩喷沙涂墨壁画,仿佛置身于残酷战争中,一队士兵,身披雨衣,淋风沥雨,艰难跋涉,携扶合作,爬涉陡峭崎岖山路。这一队士兵38个,也是38国联合国军,所以这堵墙也称为联合国墙,这群38国联军跋涉来到遥远的的高山险峻,松木灌丛,去保卫素昧生平的国家与人民。<br>  纪念碑墙用数百吨的黑色花岗岩建成,士兵脸庞的表情都是真实的,是根据朝鲜战争期间新闻照片而摹刻,是历史画面的永久定格。<br>  我突发认为这黑色铮铮发亮的长墙,意欲深沉谨思,应为沉思墙,思考墙,战争就是杀戳喋血,生灵涂炭,朝鲜战争,从三八线打起,来回拉锯血战,几年后又回到原点,江山已是断垣残壁,死伤军民一百多万,耗尽国家钱财,几年后又回三八线原点。现在几个历战国家,有几个不同朝战史版本,有不同的解读,再加原苏联朝战档案解秘。历史尘埃拂去,历史真相逐步明朗,但是万宗归一,那就是和平共存,是人类的&quot;诗与远方&quot;。</h3> <h3> 韩战纪念碑北侧宪法公园绿树掩荫的小树林里是越战纪念碑。我们漫步来到这里,<br> ​越战纪念碑是1992年为纪念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美军士兵所建。建造纪念碑的初始设想,起源于纪念越南战争的越南纪念牌。战争对手建了,美国也得建,具体设计操作,还是设计建造任命了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咨询委员会来具体操作。纪念碑的建设资金全部由私人捐助。<br> 前参战美军士兵简·斯克鲁格思,他特别提出“要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但不要有一个字介绍与评价越南战争。”这个建议被采纳。<br> 更引人注目的是设计者是耶鲁大学​21岁的华裔学生林璎,有人惊叹中国年轻女子的才华出众,有幸选中,整个越战纪念碑群的设计风格与理念,与朝战纪念碑有点相似,但更宽阔深刻。<br> 沿着越战纪念碑谷斜坡缓步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黑色花岗岩纪念碑由长约75米的两面墙体夹角连接构成,上端与地面平齐,中间轴逐渐沉入地下,缓步下斜的地长长廊,最深处大约3米。还是长长的,明亮如镜花岗岩黑墙面上镌刻着5万余名在越战阵亡的美军姓名,仿佛他们的灵魂就在这黑暗寂静、大地开裂,阴阳之间的墙面游荡。呈现浓郁悲怆的气氛,越战碑比朝战碑更深沉,更悲戚,更叩问。<br>  按照林璎设计理念,初进纪念碑谷,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br>  纪念碑旁的草地上,站立着两组塑雕,其风格与形像,还是那囧窘之态。<br>  一组是三个美国士兵,一个戴太阳帽,扛枪,两个光头,抓枪,似是丢盔卸甲,满脸茫然无措。<br>  另一组更残,一女护士半蹲,怀抱伤员,护理疗慰,另一个伤兵双膝跪地,垂头丧气,顾影自怜,还有一士兵仰天长叹,深吐郁气。两组塑像令人戚楚之感油然而起。<br>  越战是二战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损失最大、时间最长的战争。还算聪明的尼克松总统当政期间,迫于国内的严重经济压力和国民的强烈反战浪潮,美其名曰“光荣撤退”。美国深陷12年战争泥潭。在越南投下的炸弹远远超过二战所有战场的总和,不但耗资 巨大,还造成美军5.6万人丧生、30余万人受伤、数百万越南平民的死亡。<br>  林璎的越战纪念碑设计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竟然与征集者不谋而合,设计主体理念,以人为本,首先是人性,而不是政治。当战争已发生,只要死人,就是痛痉,只有接受战争死亡现实后,才能痛定思痛,走出阴影,从而超越,进而思考,纪念碑的最高意义,不是叫人亢奋骄傲,而是叫人宁静思考。实现思想伦理的升华。<br>  林璎设计感想也提到,就在你读到并触摸五万多死者名字瞬间,痛苦会渗透出来。人们会哭泣,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示痛苦,承认现实,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br>  林璎据此杰出设计,而入选美国华人百杰,与洛家辉,赵小兰同一百人会。<br>  凑巧的是,我在林肯纪念堂前看见一群已到暮年的美国越战老兵正在合影留念,他们统一服装、胸佩勋章、满脸沧桑。望着他们和那些明知纪念碑下并无亲人和战友的遗骨,依旧悲痛祭典的人们,我想到:简·斯克鲁格思提出越战纪念碑“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与评价”是睿智之举。</h3> <h3>还有越战纪念碑十几张照片加载不上了,抱歉</h3> <h3>越战纪念碑的两组塑像之一,三个美国大兵,风尘仆仆,一脸茫然,满身硝尘,军帽也丢了,一个扛枪,两个拖枪。这是战场的真实写照。</h3> <h3>这一组塑像说明战争残酷,一位女军医怀抱伤员救护,另一位伤兵仰天长叹,还有一位双膝跪地,垂头丧气,他也负伤了。</h3> <h3>一径道,700米,下缓而到地下3米,一堵铮亮黑墙,记述5万多在越战中阵亡美国大兵。有人称这是哭墙,有人称是沉思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