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脑海里不自觉生出了水声山色,成了文字的背景,那缓缓的叙述如悠悠的流水,流入心里,却波澜层层。</p><p><br></p><p>之前读《边城》只觉得小说中湘西人那种朝朝幕幕间一叶小舟摆渡着生活的喜忧爱恨,也不失一种浪漫恬静。</p><p><br></p><p>《沈从文自传》写他童年的悠乐时光,上演的逃学威龙的故事。写他家乡的苗家情歌:</p><p><br></p><p>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p><p>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p><p>娇家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p><p>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哪个?</p><p><br></p><p>他用一场情书赢来的爱情,那民国文坛的浪漫与传奇,青春的傲慢与偏见。他把情书当小说写,在纸笔的亲吻中感受倾诉的满足。</p><p><br></p><p>他说“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p><p><br></p><p>他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p><p><br></p><p>他对爱的痴情,如徐志摩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一个人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p><p><br></p><p>后来读到自传里写他关于辛亥革命的记忆,辛亥革命失败后,斩杀那些被充当为造反的“革命党”的无辜乡民,被杀人多到以抽签来决定生死命运。</p><p><br></p><p>读他军队生涯的奇闻怪事,读他走出凤凰小城,北京漂泊的酸甜苦辣,文革被重批下放的潦倒,渐渐觉得那看似悠悠的文字沉重起来。</p><p><br></p> <p><br></p><p>有时读书是因为关注人品才关注作品,有时是因为关注作品才关注人品。文中自然流露着作者的处事态度。好的作品时时传达着美好。我比较认可的视角是尊重与欣赏,不会低到尘埃里去仰视,那样会丢掉自己,文学凝炼生活,从书中能吸纳多少要看悟性。有好的感知力,只爱读书还不够,要爱生活。</p><p><br></p><p>《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被称之为中国现代最美的散文经典。</p><p><br></p><p>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p><p><br></p><p>他的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凭借一颗诚心,一支笔,用干净的文字塑造了一个完整、纯美的艺术世界。</p><p><br></p><p>《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p><p><br></p> <p><br></p><p>透过《湘行散记》,我能看到,每当黄昏薄暮,落日西沉,天上暮云为余晖所炙,呈一片深紫时,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摇船人泊船近岸,悠然唱响催橹歌声,回荡在薄雾渐起的河面……这样缓缓流淌的生动景致让沈从文大为感动,他的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p><p><br></p><p>通过水手、妓女,店老板、士兵、土匪等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描写,寄寓了沈从文对人性的庄严思考。文中不仅浸透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感情,还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与希望。</p><p><br></p><p>正因为这动人而质朴的情感,才使《湘行散记》流溢着牵动人心的光彩。</p><p><br></p><p>同时,面对湘西这样一个纷纭变幻的社会,沈从文流露出对故乡人事变化的隐忧和悲悯情怀。他说乡村青年中也出现了“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如《箱子岩》中的什长,原是打鱼人的独生子,被征兵去打仗,受伤回乡后贩卖烟土走私赚钱。虽只有二十一岁,却是满脸的“油气与骄气”。</p><p><br></p><p>《湘行散记》尝试“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与描绘”。这种直面现实的冷静思考非常有价值,值得深入阅读和品味。</p><p><br></p><p>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说:“我觉得沈先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和抒情诗人气质相联系的,是沈从文的幽默感。文中的幽默含蓄而蕴藉,充满生活乐趣。沈从文的语言简洁澄明,返璞归真。他多次记述水手们互相辱骂,粗俗的“野话“脱口而出,但他毫不改动,照样实录,为的是展露这种生活的本相,展露水手们为人的“粗粝”和其中蕴含着的旺盛的生命力。</p><p><br></p><p>好的文学作品,有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使人从中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收获,对“生命”能作深一层的理解。</p><p><br></p><p>沈从文的散文荡涤着似水的湘西风情,像水那般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滴石穿的力量。</p><p><br></p> <p><br></p><p>在这本书的开头真的被沈从文先生富有文艺范儿的“情话”所触动。比如“山水美的很,我想你一同坐在舱里,从窗口往那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要你来使我的暖和一些……”语言充满了诗意,在作品中展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湘西风情,让我沉醉其中。</p><p><br></p><p>还有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里时不时地呼唤一声“三三”。这是多简单的昵称,是只对一个人的温柔和宠溺。</p><p><br></p><p>这让我想到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随手翻开,又看到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信的开头写:“你好哇,李银河”</p><p><br></p><p> “你好!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p><p><br></p><p> “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p><p><br></p><p>这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绝版的浪漫。那时,不止乡愁是一枚邮票,爱情也是。</p><p><br></p><p>另外,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山水风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灵现的,宛若现代的桃花源。</p><p><br></p><p>从他的散文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的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p><p><br></p> <p><br></p><p>在《蒋勋说文学》中写到民国时期的文学主题就是教育民众,文学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两条骨干就是鲁迅和沈从文,他们都有使命感和正义感,一个用非常愤怒的呐喊去叫出内心的压抑,一个用淡淡的不着痕迹的白描写出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p><p><br></p><p>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世世代代过着依水而居的生活,辰河的船夫,纤夫,吊脚楼里为了生计,做妓女的女人,没有任何人嘲笑,他们艰难的维持生活,活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值得嘲笑的反而是当时那荒唐的社会。</p><p><br></p><p>“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p><p><br></p><p>文革时沈从文被称为“粉红色作家”所谓粉红色,是说他总在写一种温柔的东西,可我觉得他轻描淡写的力量绝不在鲁迅之下。</p><p><br></p><p>“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得不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想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p><p><br></p><p>看惯了花园文字,东风西风任寒暖,我自艳阳天,似乎忘却了一种文学精神,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文学者为文学的影响力而悲哀,愿望却是医治。川端康成说,即使靠一枝笔沦落于赤贫之中 我微弱而敏感的心灵也已无法和文学分开。文人提笔不为财,多半只为一点理想,文学是文人的信仰,是世界的安慰。</p><p><br></p><p>宁静而微凉的夜里,读这样温柔而幽深的文字,文字里有温情和思念,有感慨和思考。怜他用尽十二分力的爱情里并没有得到一个十分懂他的人。值得欣慰的是他的文字留在人间被人们记着,像他故乡的山水,是中国文学史中绝美的水墨。</p><p><br></p> <p><br></p><p>下篇读书笔记预告:<b>李煜</b>|<b>一代词君无愧是,奈何生在帝王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