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天香话牡丹

永林

<p>牡丹一直都以“国花”的身份盛开着。“国花”一词最早出现时就是用来指代的牡丹,而且在大部分历史朝代里,牡丹一直享受着“国花”的待遇。</p> <p>牡丹深受唐朝皇帝的喜爱,应该是源于牡丹的高颜值。牡丹花朵硕大,色彩丰富,自然丰满,而且品种繁多,有着不同的花色与花形。当时不仅皇宫内普遍种植牡丹,还在骊山专门建有牡丹花园,培植了各种牡丹万株以上。</p> <p>唐玄宗与杨贵妃喝酒之后共赏牡丹,当:时宫内有株牡丹,一枝并生两花,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香艳异常,被玄宗称为“花妖”。他跟杨贵妃说,这个牡丹不但能忘忧,还能醒酒。</p> <p><br></p><p>到了宋代,品种更为丰富。宋微宗年间,每年春天,洛阳地方官挑选最名贵的“姚黄”“魏紫”花束,盛于竹笼内,快马疾驰送抵开封皇宫,以献皇家欣赏。另一个以爱牡丹闻名的是清朝的慈禧太后。慈禧自尊为老佛爷,常以富贵花牡丹自比,不仅在颐和园内大量种植,整座仁寿殿所有装饰的主题,包括慈禧的宝座都是凤凰和牡丹。</p> <p>新中国成立后,牡丹在官方依然有很高的地位。1959年秋,周恩来总理到洛阳视察时曾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我国发行的硬币、纸币和纪念币中,很多都有牡丹图案出现</p> <p>在雍容华贵的牡丹面前,一些文人墨客丝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每逢牡丹盛开,他们蜂拥而至,赏花漫游、饮酒集会,引吭高歌、酬唱赠答,或描写牡丹开放的繁华景象,或吟咏牡丹的娇媚香艳,也有的借物喻志,抒发胸中的家国情怀。</p> <p>在现代,牡丹再次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气象的代表。丘逢甲曾作一首《牡丹诗》:“东来花种满西园,谁与乘槎客细论。从此全球作香国,五洲花拜一王尊。”以此表达对中华民族早日复兴的期望。</p> <p>兰色妖姬</p> <p>双色牡丹</p> <p>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p><p>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p> <p>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p><p>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p> <p>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p><p>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p> <p>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阴成始放红。</p><p>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p><p>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p><p>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p> <p>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p><p>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p> <p>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p><p>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p><p>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p><p>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p><p>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p><p>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p><p>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p><p>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p> <p>意态天生异,转看看转新。</p><p>百花休放艳,三月始为春。</p><p>蝶死难离槛,莺狂不避人。</p><p>其如豪贵地,清醒复何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