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112辑 烽火岁月走出的人民艺术家

.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烽火岁月走出的人民艺术家</b></p><p><b>&nbsp;&nbsp;&nbsp;&nbsp;——记版画家牛文的早期创作实践</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昊&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然</b></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牛文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版画艺术家,他在七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深思求索,寓教于艺,给世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品力作,生动地彰显了文化艺术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进的意义。他的作品折射着中国时代与社会变化的辉光,贴近生活,贴近民风,真实而浪漫,历久弥新,对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牛文,1922年8月生于山西省灵石城外小南关一户农民家庭,受心灵手巧的母亲熏陶,他自幼喜爱家乡传统的剪纸、门贴、布艺、刺绣、面塑、皮影等民俗民艺,县城内外庙宇寺观和民居院落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塑、壁画、木雕、砖雕、石雕等民间工艺品更使他流连忘返,如醉如痴。</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学生时期,他较早接触了进步师生传阅的革命书刊,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革命理想。1937年5月,年仅15岁的牛文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灵石革命先驱张文昂率领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并于1938年6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晋西北“反顽固”斗争、“反扫荡”战斗及“百团大战”。参加革命后,牛文以战斗员、宣传员的双重身份,一面参加战斗,一面以朴实、多样的艺术形式服务于抗日民众。他充分利用战斗间隙搞宣传、写标语、画插画、写通讯报道,比打仗还紧张繁忙,有时一天能睡两三个小时都是奢望。1939年,他创作了第一幅版画作品《放羊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西北农家的纯朴生活。</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1年,牛文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五期学员班,师从力群等艺术家,接受比较正规的美术教育。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他深得毛主席文艺美学思想和延安木刻艺术的真传,从此树立了用刻刀画笔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坚定信念。1943年,因战事紧张,牛文等学员从“鲁艺”提前毕业,分配到贺龙任师长、关向应任政委的八路军120师,在所属“战斗剧社”编辑《战斗画报》并参加文艺演出。之后,随120师开赴晋绥边区,开始从事版画创作。1944年,他刻制的《新窗花》组画(4幅)展现了当时延安地区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宣传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同时,他刻制了斯大林、孙中山、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人物和大量的英雄劳模肖像,在《抗战报》上陆续发表。这一时期,他深入根据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为后来的版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发展前期最活跃的阶段。到晋绥边区后,牛文先在晋西北“鲁艺”服务团工作,不久调到晋绥文联,任美协秘书长兼《晋绥日报》美术编辑。1945年10月,牛文的同乡、“鲁艺”美术系教师,三十年代早期上海新兴木刻运动骨干之一的力群和鲁艺第四期学员苏光调到晋绥边区,力群任边区文联美术部主任。1945年冬,边区筹办晋绥《人民画报》,李少言任主编,刘正挺参加编辑工作。1946年初改任力群为主编,李少言、苏光为副主编,牛文为编辑。四十年代期间,晋绥边区由力群、李少言、苏光、牛文、刘正挺、陈岳峰等人组成的《晋绥日报》木刻创作群体和由刘蒙天、林军、吕琳、阎风、安明阳等人组成的晋绥军区木刻创作群体,在整个解放区来说,是一支年轻、充满生命力的创作队伍。他们以《晋绥日报》、晋绥《人民画报》和《战斗画报》为创作基地,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区部队、民众战斗生活、生产建设的木刻作品。他们在晋绥边区的这段历史成为三、四十年代解放区新兴版画运动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版画在战争年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是因为那时候边区印刷条件、制版技术及制版材料较差,而版画雕刻出后可以直接印刷,对报纸插图也很方便,所以成为边区军民十分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5年后,牛文把延安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带入晋绥边区的版画创作中,以鲜明的革命主题、内容、情节,直接为战争服务。因为面对的是解放区军民,作品带有浓郁的晋西北解放区色彩。这期间,他以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为素材,创作出多幅木刻版画,形成了乡情浓郁、民风淳厚、明快生动的个人风格,成为解放区木刻界的重要成员。《练兵》就是通过边区群众性的练兵活动,表现边区民众热情高涨,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念和决心。特别是画面左侧手拿劳动工具的旁观者与稚气的儿童,更点明了这场战争的人民性与无坚不摧的力量。《庆胜利》表现的是边区军民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欢庆胜利的一个场面。人们换上过年的戏装,拿着道具,伴着鼓声,扭着秧歌,尽情欢乐,生动活泼的画面将人们渴求解放的心声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汲取了民间剪纸与年画淳朴、明朗的格调,具有喜庆浓郁的装饰趣味。</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领回土地证》是牛文反映晋绥边区人民土地改革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他从山西的崞县、代县参加了近两年的土改工作归来,有了较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生活体会。画面中他把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聚焦在一个典型的农家热炕头上,白天颁证大会上大家意犹未尽,晚上又成为炕头上热议的话题。特别是画面右下方,蹒跚学步稚气未脱的小孩,争着去捧装有“土地证”的小木箱,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期望。紧接着,他还创作了《丈地》,这幅画对农民分配土地的情节作了直接描绘。大场面的构图、复杂的人物组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的这场社会变革,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较高的历史价值,此画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于1951年被民主德国选作“德中友好月”邮票发行,并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领回土地证》到《丈地》,可以看出牛文在木刻上的进步,不论是作品的人物形象,还是木刻刀法的运用,都有显著的提高,作品中洋溢着革命的生活气息。土地改革彻底摧垮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所有制,土地归劳动者自己所有,《丈地》《领回土地证》反映的正是这一伟大历史时代的大变革。</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听胜利消息》是根据山区民众在听到胜利的消息后而创作的一幅作品。《梁世英舍身炸敌堡》《贺启元重伤指挥冲锋》这两幅作品是牛文和李少言共同创作的。李少言(1918年10月—2002年1月)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擅版画,是延安时期第一张邮票的设计者。</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除了以木刻为主要形式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版画外,牛文还创作了连环画、漫画、人像画以及插图、报头、题花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世纪40年代,是牛文艺术创作的萌芽期、成长期。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牛文自觉地、积极地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知行合一,在版画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孜孜以求,飞刀舞笔,勤奋耕耘,实现了从普通战士到军旅画家的华丽嬗变,为解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6年秋,在《晋绥日报》驻地兴县高家村留影,从左:牛文、西戎、李少言、苏光、胡正。</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6年春牛文夫人晓民在兴县高家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滔滔延河水,莽莽吕梁山,印证了牛文这位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艺术家的芳华岁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4月25日于榆次</p> <p>责任编辑:梁志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张&nbsp;&nbsp;&nbsp;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