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所是

权静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懂得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父母。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自己愿意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是成功的父母。当我们学会尊重每一个孩子,找到进入孩子世界的“入场券”时,就会接触到他们庞大的内在资源与应变能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与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相遇,从他们身上学到如何了解他们,认识他们,触摸到他们内在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的内核,共同去寻求改变之道,陪伴他们的成长,也是自我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爱他,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p><p class="ql-block"> 热泪盈眶,是有温度的文字,还是温暖的人心,亦或是… …</p><p class="ql-block"> “母亲创造了自己的孩子,同时主张按自己的期望去接纳他的模样”这是一个母亲痛苦的根源,更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无奈。无论怎样,母亲最重要使命就是涵容,如大地般包容万物。就像你当初,并不知道孩子的模样,却依然坚持创造了他一样。</p><p class="ql-block"> 孩子作为在生活和精神上都要依赖父母的弱势方,从出生开始就对父母有着全然信赖和纯纯的爱。父母却无意识地用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尺,期待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凭什么?难道就因为生了他的肉身,就成为自己精神和肉体上的延续和一部分?尤其面对生活日常根本涉及不到生死存亡的底线问题的情况下。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日常生活,学习安排上的事都不能自己做主,又如何培养自己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如何让他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边控制把孩子当成我们的一部分,一边又期待孩子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孩子太难了!</p><p class="ql-block"> 学习初期,家长常常伴随着各种委屈和憋屈,或者直接将修炼等同于隐忍。可是这个憋屈是谁给的,是孩子吗?认知心理学的ABC原则告诉我们,真正让我痛苦的是我们看待孩子的态度不客观,是孩子这个客观主体没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导致我们失去控制感,这种失去掌控感的感觉让我们感到恐惧。我们无力面对这个局面,外加孩子曾经填充的部分随着年龄增长慢慢脱离后产生的空隙真空感让我们无法适应,于是内心努力寻找借口和理由,让自己安心和安全。这个抓手就是孩子。本质上是自己不具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和完整人格,依附性情结从父母转移到爱人,再到孩子。从来没想过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也是最值得投资成长的。</p><p class="ql-block"> 憋屈是自己的灵魂用悲伤委屈的情绪在提醒我们,自己内在的需求要被我们自己看到,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来满足自己。如果提醒没有引起重视,它会用更大的刺激,更大的幅度,更大的频率反复提醒,直到我们看见,接纳并满足为止。我们所有的需求,都不可能通过控制和绑架他人来实现,如果可以也必将用更大的代价来换取的。拉长时间维度就会意识到,把力气用在别人身上,与自己而言永远都是无用功。孩子有他们自己宿命,他作为主体的成长和发展不受我们控制。试图控制必定延长他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时间。除了增加他们的内耗。当外部环境不用孩子进行内耗,孩子就有足够的精力发展他们生命本身的各种能力,这种良性循环的点恰恰在于父母是否守住自己的边界。</p><p class="ql-block"> 爱在家庭教育中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无底线倾其所有的给予。孩子要的是长情的有氧陪伴和恰如其分的支持与点播。守住界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有意识地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做好自己的事,创造自己人生的精彩,绝非借助于他人的成就来满足自己内在对成就感和价值感的需求。当我们足够冷静,不轻易被激怒发飙,能够和颜悦色地跟孩子谈话,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的是成熟的魅力,孩子的变化会在他的内心滋生,改变也会发生。孩子的良性转变势必会激发我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自我提升的愿景。这种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家庭内部的陈旧模式必定发生松动,我们期待的改变也就开始显化。反过来,重新梳理一下这轮改变的源头,不难发现,家庭的平衡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角形的稳定性是自然界的法则,当我们借用到家庭教育的体系中,可借由期中一方或两方的主动变动达到三方共振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知道理论,可是实践中无法落地或者落地效果变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对自己太过放纵,对自己人生修养程度不够。努力提升自我修养,时刻保持有意识,创造机会沉浸在文化熏陶的氛围里。灵魂真正高贵了,这个困扰就没有了。如果能多从更高阶的角度思考,不仅仅是小圈子。格局势必会在有意识的前提下放大,努力培养自己拥有国际视野。每天关注的范围如若可以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从三赢的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僵局就容易打破。如果能每天每事保持有意识锻炼和提升,一个阶段后,思维方式改变了,认知水平提升了,父母会改善很多。</p><p class="ql-block"> 一切省事的投机取巧,多半不会让我们提升。因为省事多半是惯性驱使,大脑不会进入到深度思考,意识边界扩张也就不从谈起。想要落地到日常生活中,努力从处理好每件小事开始。让这些小事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处理和解决。从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说话习惯开始比较可行。关键要让小改变确认自我认同,通过每个小改变提升自我价值感,愿意下次继续改进,这种持续的小进步慢慢会养成习惯。跟自己固有的模式去对抗和制衡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沉浸在每个小改变和小确认里,看着慢,其实是快。</p><p class="ql-block"> 学会拥抱每一个无常。无常是个好东西,它带来改变的契机。很多时候因为恐惧会本能的抗拒无常。殊不知没有无常就不会改变,遇到跟自己预期不同的情况,第一反应要兴奋和好奇,愿意去探究自己不熟悉的所有。能知道多深就能做到多深,知行本就是一体。如果做不到,首先是知的实际程度与我们主观认为的程度不一致、不匹配。</p><p class="ql-block"> 看取舍,看价值观,看角度,看每个人所处的能级。不在共同视域内的沟通,多半是徒劳的。每代人都带有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互相碰撞,共同经历,本身就是非常美好的事。事件本身的对错已经不重要,可是沟通过程激发的火花会让人兴奋,我们在寻找兴奋本身的途中或许就是生命意义本身。正如周国平所说:人生本无意义,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 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里面说,对于孩子做得好和对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谢!谢谢他们的所作所为。表扬是自上而下的做法,这种层级的压迫感依然会让孩子在接受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卑微。董进宇博士的表扬五步骤,如果从内心出发真诚的认同,是不是也就是岸见一郎说的感谢呢?只是感谢要表达出来,仅仅说谢谢,还是要多说一些,比如陈述事实,表达认同,感谢以及期望。</p><p class="ql-block"> 父母干预多了,打个比方相当于你想用人力把他拎起来直线从空中绕过你认为的障碍实际是他的必经之路,你一放下,他又必然会回到当时断点,重新完成自己本该走的路,这是必然了。人力无法战胜或者扭转生命本该有的自然法则。父母拎着时间越久,那么孩子社会化阻滞时间就越长。明智的父母,如果能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经历最多的弯路,才能体会和感受到更多。孩子经历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没有经历的生活便没有真正开始。直升机般剥夺孩子成长的经历,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更多的是自己不想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无常。父母逃避没有勇气,不代表孩子也这么认为。他自己的人生如果都没权利自己去走,哪里来得了自律。“他律”势必劳民伤财,对孩子成长于事无补,只会进一步强化讨好型人格或者毫无意义感的行尸走肉,真正是自讨苦吃。其实,父母早晚都得放手,我们能拎着多久?能陪到孩子一生吗?很多家长觉得考上大学就不用管了,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生辍学,肄业,毕业后啃老的种种现象,或许应该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很难过的一道坎是我们不相信孩子。纠其根源在于不相信人性,不相信人作为独立主体的神性,更多的在于不相信自己。这种不自信平移嫁接给孩子,根本不问孩子是否同意。其实,还是没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而是当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当我们面对放手和放任的纠结时,要明白放手里面有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放任的本质还是管控,还是将孩子当成附属,只是把管控的范围扩大,把拴住孩子的那根线放到你认为的足够长而已。能做到放手,前提是放手者自身拥有的独立完整自尊体系,知道人与人是独立平等的,不因为身份而强压或者控制另一个跟你一样的生命。更有甚者,还沾沾自喜孩子对于自己掌控的屈服,认为这是自己教育成功的证据。董老师说,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一辈子做应声虫,讨好一切人。灵魂的内在需求无法真正被自己满足,没了自己,也就没了幸福。遇事必定向外求,喜怒哀乐全都掌控在外在。很多女生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如果真的一直享受期中也会是“不错”的一生。可内在灵魂一旦苏醒,外在没办法满足自己的时候,就一辈子或者痛苦和纠缠中,纠缠自己,纠结爱人,折磨孩子。这期间,最大的节点在于父母不允许孩子过一种自己没有经历体验和有把握的人生,因为那样自己会恐惧,没有掌控感会让我们拼命控制。可是这种恐惧是我们的,不是孩子的。当孩子在没有足够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的时候,他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反馈来确认这件他没有经历过的事的好坏。因此,我们在保证安全底线的范围内,充分热情,充分期待,充分好奇,才会激发出孩子真正的潜能。潜能每个孩子都有,父母只是起到催化剂或者导火索的作用。没经历过,就怀抱好奇一起试试啊,就是这种试错和试对的过程不就构成了生活吗?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到底怕什么?如果自己都没搞清楚,那么怎么能给孩子做榜样,引导他健康成长,活出生命的最高版本。</p><p class="ql-block"> 没错!是我们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无法面对自己的手足无措,无法面对内心真实的不完美的状态,我们就会平移到孩子身上。主观臆断,没有真正的有效思维,不会跳出迷局,不给自己时间冷静。然后情绪来了先发出去,天王老子也不管的撒泼样子。根源还是自己眼高手低,高估了自己的真正水平。然后又不肯潜下心来,慢慢沉淀学习成长。我们对世界所有的看不惯,都对应着自己内在的匮乏和丑陋的一个面,因为没勇气和能力承认自己的不足,索性推动外在,以此来安慰和麻痹自己的灵魂,就是那句自我感觉还行。董老师常说,保持有意识,知道自己不知道,尊重一切人。没有谁是容易的,没有谁不是经历风霜雨雪活到今天的,我们不是别人,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就没有资格说长道短。真的是没经历过,就没资格说没关系!自己的经验和建议,是基于过往的经验提炼的,那个只适合你自己,不是万能的法则。给别人建议,给完了就完了,有什么资格要求人家一定要按照你的建议做呢?如果你说这是为了你好,那么其实那只是你认为的,也只是在你看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诚实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承认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没关系!这就是我,我的好和我的坏在一起,才成就了现在的我。过去无论做得多好,多糟糕,没关系。首先它已经过去了,成为历史已经无法改变;第二,对于过去,我们唯有感谢,因为正是过去的种种才成就了今天我的样子。我们现在的存在已经是沉淀几百万年物种进化后的最优模式,每一次基因突变,一定是按照当时最佳条件进化的。因此,对于生命,充满敬畏,充满感恩,唯有感恩!因为它让我们还活着,还有机会继续体验下去。</p><p class="ql-block"> 成长从来不容易,它要成长者付出蜕变的代价。如果那么容易,一定不叫成长!成长的获取是要付出,拿东西换的,凭什么成长的是我们而不是别人,一定因为我们肯豁得出去,拿蜕几层皮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地去争取和坚持。真正的力量来自做,而不是说。去尝试一点一点地努力,过程中得到鼓励和肯定,会越来越好。一点一点地努力,一天加一分,来增加自己的能力,力量就会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 “我”必不会带给你期待的结果,因为内在价值感和归属感只有内在自我得到满足才能实现,而这个实现的过程必须是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 为自己喝彩吧伙伴们!投身终身学习者都是勇士,生命的先锋!艰难的时候,在冰雪覆盖的地下默默酝酿,春天一定会回来。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会打包加倍回到自己身上。</p><p class="ql-block"> 🍀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