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84岁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足病,6年的AVF,流量欠佳3月余一直未处理,最近一次透析无法进行而求医。</p><p>入院后查体:左腕部标准桡头瘘,吻合口下游瘘静脉有两处瘤样扩张,分别是近吻合口处(瘤体1)以及动脉穿刺段(瘤体2)。</p> <p>视诊瘤体1处近心端(下游)有血管塌陷,触诊瘤体1处为搏动,塌陷处近心触诊微弱震颤。该查体表明瘤体1的形成是因为血管塌陷处的重度狭窄。当然,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该狭窄除了导致吻合口流出道撑得够大形成瘤样扩张,高压的传导同时也将动脉以及吻合口都撑起足够管径,避免了最常见的I型狭窄的发生,为接下来手术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p> <p>患者入科时超声评估吻合口并无狭窄(超声图片因U盘中毒丢失),瘤体1处有明显的钙化存在,但管腔足够大,如果需要修复,至少需要剥离钙化的内膜,会比较复杂甚至可能失败。而且瘤体近来无明显增大,穿刺段足够的话,瘤体1可以切除也可以保留。</p> <p>瘤体1近心端重度狭窄的存在时间很长,考虑内膜增生会比较明显(术前超声可以有提示,但经验不足时容易忽略内膜的测量),行PTA或许会出现较严重的弹性回缩。当然,PTA手术有助于解决肘正中头静脉闭塞,增加了流出道,可以避免狭窄解决后高流量造成瘤体2因流出道不足导致相对狭窄高压,瘤体进一步增大。然而术前评估动脉严重钙化,绕开瘤体1进行桡动脉与瘘静脉近段重建或许难以缝合,有可能会失败,PTA起码能避免再次缝合导致的失败。这时候决定手术方案除了经济考量之外还有就是预期寿命等情况,最终因患者家属要求,给予开放手术修复。</p> <p>开放手术切口设计上,最容易想到就是绕开瘤体1,将桡动脉与瘘静脉重新近端重建,同时顺便切除瘤体1,尽可能保留两个流出道,所以可以在狭窄段与桡动脉间切开。</p> <p>既然无法在近段桡动脉与瘘静脉重新吻合重建,是否狭窄段可以做补片呢?我们需要考虑补片材料的来源,如果有多余的AVG材料,当然可以。如果一并整复瘤体,利用多余瘤壁进行补片,也肯定可行。如果另外取一节自体血管,没有增厚的静脉管壁比严重增生的管壁肯定要薄很多,做补片缝合起来确实比较不爽,而且另找一节血管估计得到另外手臂或者大隐静脉了。当然可以自体血管移植一节行端端吻合,同样也麻烦一些。</p> <p>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叫因人制宜,拆墙补柱,肯定是尽可能利用一侧成熟的内瘘进行腾挪拆借了。我们将患者血管绘图,这样总体观察患者血管有助于全盘规划手术方案。</p> <p>首先是狭窄段与桡动脉间切开,游离桡动脉发现无法挑起。随后延长切口,游离Y型分叉的头静脉分支备用。</p> <p>分别离断头静脉及近闭塞的狭窄段,将其拉直后端端吻合,吻合前血管钳破坏瓣膜。</p> <p>吻合后效果</p> <p>然而,离断了头静脉,有可能肘部静脉穿刺段因大部分血流被阻断出现血栓形成,无法回血。浪费有点可惜,虽然不一定会闭,总归有风险存在,需要尽可能规避。</p> <p>做好了端端。吻合后发现举臂不能塌陷,术前没发现有狭窄,术前举臂试验阴性,是否流出道不足相对流量过大?或者存在漏诊的狭窄?</p> <p>尝试使用小儿导尿管探查,因为该导尿管尺寸合适,尖端为顺应性的水囊,通过狭窄后水囊打起回拉,如果有明显狭窄会有阻力,如果没有阻力则说明至少没有严重狭窄。</p> <p>回撤导尿管的过程,确定并无很严重狭窄,考虑流量增加造成的相对狭窄,可以尝试给予增加分流道。</p> <p>想想,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瘤体2近端将头静脉与肘下正中侧侧吻合,可以增加流出道同时充足的血流可以避免原静脉穿刺段塌陷、血栓形成。</p> <p>准备肘下侧侧</p> <p>护士妹妹拍照经验不足,将就看看吧。</p> <p>手术耗时90分钟左右,术后立即穿刺透析,流量250ML。</p> <p>总结: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各有优缺点,针对不同的患者,开放手术对于内膜严重增生病例一期通畅率无疑更好,所以我们需要从通路远期规划、经济能力等诸多方面考虑。有时候可左可右的一些方案确实是值得医生加以权衡,最终优化到诸多方面可以接受的结局。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让医生纯粹从技术上做出选择,不必拘泥于经济能力,如此从医估计也就真的是享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