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美篇征集”高中历史 | 术道融会,云端相逢

sunshine

<h3><font color="#9b9b9b">  按照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 应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引领和指导全省线上教学工作,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于 4 月 20 日至 4 月 28 日举办国家级中小学名师线上教学示范课公益讲座活动,笔者在学校组织下参加了其中高中历史学科的活动,收获颇丰,撰写此文以作留念。</font></h3> <h3>  4月24日上午,我有幸参加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举办的国家级中小学名师线上教学示范课公益讲座活动,聆听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名师陈亚利老师的线上示范课、讲座和省高中历史教研员赵玉英老师的精彩点评。<br><b>  精心设计的追问、真挚热情的鼓励、精密勾连的逻辑、思维碰撞的火花、全面到位的评价……</b>听时已有所感、复忆更有所思,短短一小时活动留下的余味深刻而绵长。</h3> <h3>  “初见”陈老师的课,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学习任务清单,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本课主题后,陈老师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完成维新派主张的表格填写。在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里,我注意到了陈老师课件中的<b>“玄机”</b>,相较许多老师白底黑字的“佛系”课件风格,陈老师的课件选用了更加护眼的深绿色背景,文字部分是加粗且便于识别的字体,而所有内容全部靠左侧约占八成,右侧留出了一定空间,可以用于放置互动面板和课堂生成内容的书写。</h3><h3> 说时迟那时快,意识到这些细节的瞬间,联想那个毫不拖泥带水的开场,一位专业精湛、思维严密又怀着师者仁心的前辈,在我的脑海中已然生动鲜活,让我十分期待。</h3> 互动区渐渐有学生发言,陈老师收到“信号”后开始了正式内容的讲解。康梁谭严四人的主张及理解是本课学生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内容,陈老师从每个人的生平出发,梳理了他们思想主张“背后”的故事,通过一串串<b>设问和追问</b>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对既往知识的回忆,<b>增进了对新知的理解,也在新旧知识之间构建了联系</b>。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老师对“社会进化论”的辨析,历史是时空的学问,寥寥几句,她便在严复与希特勒的对比中为学生点明了关键——<b>特定时空下严复的思想主张,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b> 接下来陈老师展示的地图,则再一次表达了她关注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培育的态度,“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从图片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是<b>“史料实证”</b>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中常见的题目类型。 <h3>  听了后面的内容我又恍然大悟,陈老师展示的地图,并不仅仅有上述一个目的。在本课的重难点“维新思想运动的意义”部分,陈老师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严密的思维网络,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的指引,到上一课中学习的维新思想的目的,再到本课所学习的维新思想内容和宣传方式,<b>全部成为了助力学生突破重难点的逻辑支架。</b>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更让学生在痛快的“思维冲浪”中掌握了分析历史事件意义的应对方法。</h3> <h3>  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何这一次活动的标题叫<b>《线条与重构》</b>,教材上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进程是一条线,而这其中每一个重要节点的内部,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b>“重构”</b>,教师“重构”的能力,是教师思维逻辑能力的投射,“重构”的效果,也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深度理解的效果。</h3> <h3>  陈老师“重构”的效果在本节课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对比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异同和他们与林魏等人异同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结论水到渠成,课堂生成的结果令人惊喜 ,陈老师鼓励、引导又引经据典,陈旭麓先生<b>“一个洪峰接着一个洪峰”</b>与学生的<b>“由表及里、层层推进”</b>遥相呼应,对于“世界之潮流”深刻理解的课堂升华不露痕迹,更让学生对下一课内容在情感和逻辑上充满了期待。</h3> <h3>  课后,陈老师解读设计思路中尤其强调了在课堂行动中与学生的互动。无论是<b>“要有静默和留白”</b>还是<b>“让学生体会思维的魅力和历史逻辑的魅力”“对学生施以真心的鼓励”</b>都让我发自内心地体会到这一节课的设计中陈老师那个最本真的出发点——<b>“以学生为主体”</b>。何为“以学生为主体”?这其实是曾困扰过我一段时间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就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让学生来讲吗”?那些“精心准备的”有“身动”“形动”却没有“神动”的课,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我想陈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赵老师的点评也更加指明了方向。</h3> <h3>  在陈老师这节课诸多优点当中,赵老师着重强调了“思维”——<b>任务驱动是思维的支架,有价值的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链条,课前任务和重难点的突破也处处注重着思维的逻辑联系</b>,这一切培养了学生面对高考的能力,培育了学生来自历史学科赋予的核心素养。</h3><h3> 听了赵老师的点评,我想到那些小说江湖中快意恩仇的侠者。如果说任务单的设置、课件的制作、问题的设计、及时的鼓励、凝练的语言是精进的“术”,那么思维的逻辑、围绕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的课程设计和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构”则是那深厚的“道”,<b>“术”</b>可以有千变万化,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b>“道”</b>才是历史教学的灵魂。</h3><h3></h3> <h3><b>  江湖之中,内外兼修方能成为真正的侠者,三尺讲台之上,同样需要术道融会才无愧为人师。<br></b>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我们的三尺讲台从学校转移到了云端,线上教学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聆听完这一次讲座的我心态上更加释然了——<b>也许线上教学的弊端永远无法弥合,也许未来我们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对历史教学之“道”的追求和坚守不变,“十分投入”、终身学习,我们的课就永远有越来越好的空间。</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