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艰辛

巧手群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国,教育兴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我的父亲卢世武就是这样一位师者、教育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隆昌县(现在的隆昌市),父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生人。七岁那年去读了私塾,上学的头一天,我的爷爷带他去“夫子庙”祭拜了“孔夫子”。父亲从小读书就很勤奋,那时候没有电灯,经常都是在灯盏火下挑灯夜读,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霸”。后来又在乡里上学,一九四七年从乡村简易师范毕业后,就在普润小学教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投身革命,在第三区参加“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工作,任工作组组长,冒着生命危险同“地主、匪霸”斗争。那时候土匪很猖獗,人称“棒老二”,令人闻风丧胆。一九五二年七月被评为“全县工作积极分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五二年八月,由川南行署保送上了大学,也经过了考试,在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了两年,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五四年七月毕业,当时填写志愿,父亲想到西藏工作,支援西藏建设,后来没有如愿,被分配到西康省西昌中学(现在的西昌二中)任教,兼任党支部副书记。那时候叫:支援西康省建设。他们先到省府所在地雅安报道后再到西昌。母亲邬家容后来在西昌“京厅巷小学”(现在的西昌四小)任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我快满三岁,他才回老家把我带到了西昌,也就是那次我们父女俩才初次见面。这样的故事不是要在革命的年代才有的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五六年四月,父亲被抽调到西昌文教肃反办公室工作。一九五七年又调到德昌县文教系统肃反领导小组任组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五八年四月,父亲调到盐边县中学任校长、党支部书记。母亲调盐边县西郊小学任教。那年盐边县还不通公路,进盐边的路线是:西昌—德昌—米易—普威—张门闸—早谷田—鱤鱼河—盐边。坐汽车只能到普威,剩下的路程就是那崎岖不平的弯弯山路了。我和我姐年龄小,请了一个挑夫,用两个箩筐把我俩挑着。我母亲已经有孕在身,坐了滑杆,父亲就走路。我们一家人就这样艰难地翻山越岭,行进在莽莽群山之中。路上住宿的是条件极差的“鸡毛店”,没有电灯,有饭吃,有热水洗涤一路风尘。奔走了三天后,终于来到了大山深处的盐边县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老盐边县城,已经在1997年被二滩水电站淹没。现在的盐边县城是新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盐边县地处偏远山区,在崇山峻岭之中。没有电灯,家里就用煤油灯,手电筒照明。学校晚上召开会议或者举行“交谊舞”会,就点那种“汽灯”。盐边中学在县城的边上,和西郊小学大门对大门,下了一个坡就是三源河,河上的桥都是铁索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曾经好多次都是徒步往返、穿越大山,到西昌地区参加开会或者学习。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带领全校师生搞生产自救,在距离两里地远的新校区,双坪的山上开荒种南瓜,解决了填饱肚子的大问题,同大家共同度过了那段极其艰难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在盐边中学被评为:盐边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六三年九月,父亲接到调令,任冕宁县巨龙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母亲调巨龙复兴小学任教。盐边县已经于一九六一年通了公路,这下好了,可以坐汽车到冕宁了。虽然通了公路,但是当时交通并没有客车,父亲就去县粮食局联系好了出来拉粮食的解放牌货车,等到国庆节后我们全家就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料,就在国庆节这天,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接连不断就下了十多天,导致了公路塌方,交通中断!坐汽车是不可能了,唉,真是天不遂人愿,出了这么大的难题,怎么办?调令在心中,党指向哪里,父亲就会奋不顾身地冲向哪里。于是,父亲去联系了马帮!又找了一个挑夫!这次两个箩筐是挑我的两个弟弟,母亲已经是晚孕,她和我的大孃骑马,我、我姐,和父亲就走路,那时我未满九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雨终于停了,十月十五日这天,我们一共有十匹马,四位赶马师傅,前前后后热热闹闹地就出发了。领头的马脖子上挂着一个铃铛,马走起来就会发出清脆的叮叮当当声,后面的马就循着铃声,排列整齐地向前走。行走的路线和进盐边是一样的。开始是一起走的,走了一段时间,马队就到前面去了,挑夫走得快也不见了踪影,父亲要顾马队又要顾挑夫,就给我姐说,带着妹妹走大路,不要走那些小的岔路,然后就到前面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里的地形是山高谷深,公路的一边是陡峭的高山,另一边是悬崖下面湍急的“鱤鱼河”。我和姐走的是山脚下的那边,走着走着,仰头看见了公路边一个笔直的、高高矗立的“老鹰岩”,在岩石的上面有一棵树,树上有老鹰在呱呱乱叫,那声音在空旷的山岭中产生了共鸣,听起来不禁让人毛骨悚然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又走了一段,到了公路垮方的地方,整个公路完全被塌方所堵塞,公路、塌方、高山,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道班工人在靠河的边上,挖出来一条有一尺多宽的小路,行人可以由此通过。我和我姐小心翼翼地走过了这个隘道,走过去了才敢往河流下面看,只看见在树枝的缝隙中,有奔腾不息的鱤鱼河水撞击石头翻卷的白色浪花,和轰隆隆的震响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挑夫过这个隘道时,把扁担放在左肩上,前面的箩筐过去了,后面的箩筐就在深谷的鱤鱼河上腾空转了半圈,这样才过去了。真是又惊又险,让父亲捏了一把汗,好在挑夫是有相当丰富经验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家可能看过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电视剧《西游记》,“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我们这一队人马就在崇山峻岭中转啊、奔走啊,情景就象电影、电视剧。李白的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用来形容这里的山道,真是恰如其分,这诗句,适合巴蜀的每一座山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天走下来,我就不行了。在路上又遇到了下雨,我穿的是母亲纳的“千层底”那种布鞋,以前的公路是土质的,布鞋在公路上的小石头、沙、泥、雨水的作用下,鞋面和鞋底之间裂开了口子,我的脚趾头露了出来,每走一步,脚就硌得很疼,我就哭。父亲和马帮师傅商量后问我,怕不怕骑马,我说不怕,于是第二天我就骑马前行了。这下就幸福啦!</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谁知道,我骑的这马走到雅砻江的桥头边,就往桥的旁边走过去,下面深沟峡谷里就是一往无前的、碧绿的雅砻江,好危险!说时迟 那时快,只见马帮队长疾步向前,一把抓住了缰绳,口中呼唤着马听得懂的口令:吁、吁、吁,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马牵了过来,走到了桥上,由他牵着马,我们安全地走过了铁索桥,真是虚惊了一场。因为是晃晃悠悠的铁索桥,所以每一匹马都是被牵着过的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三天的傍晚时分,到了普威,我母亲的坐骑看见了马厩,一兴奋就惊了,加快步伐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不好!我母亲被摔下来坐在了地上,马帮师傅赶快把她扶了起来,我母亲是一个很坚强的人,还好,万幸的是没有动了一丝一毫的胎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普威,父亲给我买了一双上海生产的蓝色网球鞋,舒适在脚上,温暖在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普威到米易就是平坦的大路了,哪知道安宁河涨洪水公路被冲毁,桥被冲断。父亲把我和我姐托付给一位认识的戴眼镜的叔叔,我们就和他一起坐平板马拉车,车上铺了一些稻草,我们就坐在稻草上面。前面有三匹马并排拉着,中间那匹马很彪悍,也很得力,叫“中杠”。只听得马车师傅的长鞭一甩,在空中响亮的一声“噼啪”声音后,我们就出发了。到了安宁河边就下来渡船过河,船不大只能站着,河的那边有纤夫拉纤,只听得船夫、纤夫们吆喝着,齐心协力地就把船渡过了河,马车和马也是渡船过了河,在对岸边我们又重新上了马车,一路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虽然路宽,但是经过雨水的冲刷,土质公路上就有很多的坑坑洼洼,加上公路的弯弯曲曲,使我们在马车上那样地上下颠簸,和东倒西歪地扭曲着身体,虽然如此,但比起走路,还是要幸福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母亲他们一队人马仍然是那样前行,也是那样过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米易,就象是到了天堂一般,住的旅馆有电灯,宽敞又明亮。翌日上午,我们全家坐上了那种下面是紫色、上面是乳黄色的漂亮客车,旅客们的行李就放在汽车的顶蓬上面,行李上面用绳网罩住系牢了。下午我们就到了德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德昌旅馆,条件就更好。我们入住了有七个床铺的房间,每人拥有了一个床铺。最小的弟弟和我大孃睡,有一个床铺就放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天,我们坐车到了西昌,经过邛海时,父亲叫我们向右边看邛海,这是邛海第一次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九五八年进盐边路过时,年龄小没有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西昌住了两晚,记忆中的西昌旅馆是富丽堂皇的,又是楼房,而且是在大街上,通宵达旦地灯火通明,毕竟是地区所在地啊。第二天,父亲母亲带着我们去拜访了他们以前的朋友,又带我们去照相馆照了像,父亲在理发店理了发,晚上带我们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小刀会》。从电影院回旅馆的路上,全部都是亮堂堂的,啊!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十一号上午,我们从西昌坐班车(那时候的客车叫班车),中午时分就到了冕宁县巨龙区,在道班房(公路养护队住的地方)那里下了车,就看见了对面距离三里路远处、山脚下的巨龙中学。父亲请了几位路边的农民,帮助我们运送行李,我们一家人就一起走路,走过了一大段田地间不宽的道路,过了安宁河大桥,往左拐走了一段,又爬了一个坡,终于到了父亲新的工作岗位——冕宁县巨龙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学校位于赵家山嘴,背后就是赵家山,毗邻山嘴小队。有简陋的两墩平房,每墩房子有三个教室,中间插了两个宿舍,每个宿舍被隔成了两间,总共就是六间教室、八个宿舍。厨房、厕所都是用旁边老乡家的,还有些老师住在老乡家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没有围墙,有一次我两岁多的弟弟在家门口旁边的草地上拉便,突然有“狗豹子”来袭,幸好有老乡们齐声高喊“打狗豹子啰”,一边用石头投掷过去,才把“狗豹子”撵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次,有一条蛇爬到我家门口的“鸡窝灶”旁边,被父亲驱赶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改变办学条件,父亲带领师生们搞修建。父亲起早贪黑,风吹雨淋,累得腰腿疼痛,落下了“坐骨神经痛”的疾病,找巨龙诊所的老中医龙必科先生,医治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痊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学校新建了一墩教室 、一墩办公室兼教师宿舍 、厨房、厕所、大礼堂、男、女学生宿舍各一墩、学校大门。新办了:蚕桑班、畜牧班,买了一头牛。全县范围内招生,泸沽的学生比较多。使职业中学初具规模,为以后办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那时候经常有县上的大会在大礼堂召开,还有一些演出也在里面举行。学校里面人气旺盛,热闹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弟弟出“麻疹”,父亲就自学中医学,开了处方,医治好了弟弟们。家里买了一个缝纫机,父亲就给山嘴小队的一个高中生借来书籍,自学裁剪衣服,我和我姐就用缝纫机打衣服,全家人的衣服就在家里制作。之前是母亲带着我和我姐、大孃用手工缝制。父亲买了一个推剪,亲自给弟弟们理发。父亲还有一手的好厨艺,他的“红烧鱼”最拿手,美味极了,我们已经传承下来。父亲喜欢打篮球,是二级运动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陪着父亲去安宁河岸边放牛、钓鱼(杵闷头儿)、挖“鸡舌菜”。父亲有时候和山嘴小队的老乡一起去放牛,还能够捡到美味的山珍“鸡枞”。晚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打扑克牌(争上游、百分儿、拱猪、赶毛驴、摸乌龟)。父亲还教会我们下象棋,我后来在单位上参加了两年的象棋比赛,还获得了两次冠军。我的弟弟们象棋下得好,学校年轻的军宣队来邀我的弟弟们,把我最小的弟弟(五岁多)抱去对弈,他们都输给了我的弟弟们。</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经受住了那场大革命的考验,只是我年迈的祖母受到了惊吓,我们被歧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那头两岁多的牛卖给了山嘴小队,老乡来学校牵牛的时候,那头牛走了几步就回过头来、眼眶里含着泪水、看着我的父亲哞哞地叫唤了几声,然后才扭过头、依依不舍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六九年八月,父亲任巨龙中学革命委员会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零年九月底,父亲调往泸沽中学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我和祖母、小弟弟随他一起前往。我们仨在巨龙道班房那里坐了班车,到了泸沽356路口就下车。遇到了一位认识的、好心的大哥,用自行车推着我的祖母,一直走到南山上的泸沽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和行李是一辆平板马拉车载着去的,到了上南山的坡路时,因为坡太陡,马上不去,即使上去了又滑下来,这样反复了好几次,马车震荡太厉害,车上的家私被损坏,马车师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马车赶到了泸沽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本来小弟弟那时候应该上小学了,但是在山上,距离小学远,上学不方便,所以只能在家里学习一下,直到母亲调到泸沽小学任教,才去插班上了一年级下册,一年级的上册就成了终身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泸沽中学位于南山腰上,距离泸沽街有五里路远,生活极不方便。父亲和杨代明主任一起,解决了师生们的饮水问题,和伙食团用拖拉机上街购买蔬菜问题。有的学生带中午饭到学校,就安排在学校的锅炉房用热气蒸热。遇到了学生不幸溺水安宁河,就急忙从冕宁县城的会议中赶回到学校,组织安排老师们设灵堂、守灵堂,做好了善后事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一年九月,调任冕宁县中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党支部书记。一九七八年九月恢复校长制,任命为校长。一九八四年一月专任党支部书记,直至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刚到冕宁中学时,学校的生活条件、办学条件都很差,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冕宁中学是由一所文庙改造的乡村普通中学,虽然在县城,但是当地老乡的习惯是每天两餐。父亲恪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原则,带头落实“五认真”,规范教学管理体制,在全校的学生家长大会上,宣布了学校新的作息时间:上课是上午、下午、晚自习,吃饭改为一日三餐。就是这么一个决定,还被少数人不理解甚至谩骂:你们单位上的人吃得起三顿饭,我们农民吃不起。毕竟少数服从多数,就这样,冕宁中学的作息时间一直延续到现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为了使学生们在德、智、体,都得到全面发展,于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学校首次举办了冬季田径运动会,从此,形成了制度,学校每一年都会如期举行,从不间断。有些学生的“校记录”至今仍然保持,没有被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四年,恢复了冕宁中学学生会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六年一月,周恩来总理逝世,父亲在学校主持了隆重的追悼会,全体师生及校外十多个单位的人都前来参加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带领大家艰苦奋斗、负重拼搏、自制教具、创造条件狠抓教学质量。一九七七年冬全国恢复高考后,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一年,高考升学率连续四年名列西昌地区第一名,由于办学成果突出,一九七八年五月被定为西昌地区第一批重点中学。一九八二年三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四川省首批办好学的重点中学。同年十月,获冕宁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教育成绩优异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八三年元月,被评为“四川省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同年九月,冕中有三十一位教师荣获“全国园丁 荣誉纪念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八四年元月,被评为“凉山州教育先进集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八五年八月,获冕宁县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同年十二月,被评为“冕宁县文明卫生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八六年七月,冕中共青团委获四川省团委授予 “争做明天创业者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十月,冕中勤工俭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州一等奖,获奖金六千元。十一月,被中共凉山州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有了省重点中学的称号,又获得了县、州的诸多荣誉,在冕中以后的发展和勤工俭学,以及各方面都享受到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每一年分配到凉山州的师范院校大学生,都是由父亲他们首先去州教育局挑选,来加强冕中的师资力量。使冕中成为了一所驰名全州、全省的、教育质量经久不衰的璀璨明星,才有了冕中后来的如此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四年学校成立了宣传队:有乐队、吹拉弹唱、表演舞蹈、话剧。冕中的百人大合唱在冕宁是响当当地,经常都是第一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学校的男、女篮球队、排球队,在冕宁也是前三或者获冠。女篮、女排的教练是蒋光祖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八年三月,冕中排球男队在许政模老师的带领下,在德昌参加了“西昌地区少年排球运动会”,获得了冠军。五月代表西昌地区在四川省达县参加“ 四川省少年排球运动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当时教学资料匮乏,父亲亲自编写高中政治课复习资料,无偿提供给师生们使用,效果很好,受到大家的欢迎、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八十年代初,父亲紧跟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成为了州内高中政治学科的专家、带头人。他所教班级的高考成绩一直在州内名列前茅。还多次参加过县内、县外高考预选的命题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无论行政工作再繁重,父亲坚持不懈地在教学第一线上课,并以优异的教学成绩为全校教师树立了榜样。他指导过许多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成为了骨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曾任凉山州教育学会中学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在州、县交流《狠抓基础,提高质量》、《当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谈谈教学中的两个教育思想问题》等论文,在州、县,获得了高度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是冕宁县第三、四、六届党代会代表,第五届县政协会委员,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中学政治高级教师职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已是鬓染霜华、退休在家的父亲,当学校需要的时候,他不顾年高,不辞辛劳任主编,带领冕中校志编写组的同志,收集整理资料总结经验,为学校修志存史,呕心沥血,历时六年,终于完成了《冕宁中学校志》的编写工作,为冕中建校五十多年的历程留下了珍贵的史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关爱学生。有贫困学生升学考试,父亲送钱给学生买肉吃;冬天又送毛衣给学生御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教书育人有方,多年以后他的学生们都还记得他,不仅是学习好的学生记得,甚至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记得,并且还十分地敬佩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奉献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对待工作从来都是任劳任怨、有责任、有担当,俯首甘为孺子牛。在1983年底,因为过度操劳,患上了心脏病“心房纤颤”,从冕宁县医院转院到西昌凉山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在后来的生活里,就经常有发作。在利益面前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大公无私。那时候学校调工资,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三个校长,只有两个名额,父亲从工作出发,就把名额让给了冯林元、贺鼎富两位副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对待我们是既严格又慈祥,和蔼可亲,言传身教。教育我们:踏踏实实做人、品行端正、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刻苦学习、要有一技之长,才有立足之本,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孙女考上大学时,他送了一个笔记本给她,上书:一步一个脚印!使孙女受益终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姊妹五个,也没有辜负父亲母亲含辛茹苦的培养,三个弟弟和大姐都在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三弟卢建平是省企厂长、四弟卢建康是高铁专家、小弟卢建波是大学教授、大姐卢泽敏是冕宁县妇联主席、我在工作后考上中专,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都成为了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还是“孝道”的典范,对待我的祖母是至亲至孝。一九六五年把祖母从老家接到巨龙来,路过成都时,专门给祖母买了一双小脚皮鞋,祖母的脚是缠裹过的小足。我的大孃也在我们家,祖母、大孃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直到养老送终。真是“报得三春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的经历丰富,无论是在任何境况中,都是昂首挺胸地做人,都在履行自己的使命。在父亲身上,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各方面都是我们的楷模。他的一生是完整的,人格魅力是高尚的、完美的,他的人生轨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父亲在耄耋之年,仍然与时俱进学习使用手机。他四世同堂,以八十多岁高龄安详辞世,他是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冕中校长吴同和在父亲的追悼会上给予了高度评价:卢世武同志的一生,经历丰富,成就众多,贡献巨大。他是一位教育战线的忠诚战士、党的优秀干部、冕宁中学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亲人。他用满腔炽热的爱,用坚定执着的信念,用一生脚踏实地的实践,谱写了一曲无愧于党、无愧于理想、无愧于人生的杰出诗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老师,他四十多年辛勤耕耘,是桃李满天下的学者;作为长辈,他宽厚仁爱一生热心肠,是平易近人的好师长;作为校长,艰难岁月,百废待兴,他是学校艰苦创业的领路人。他和睦乡邻,家长里短,都能公正处理,不偏不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无论是在三尺讲台,还是在管理岗位,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一如既往,无私奉献。在冕中奋斗、拼搏了二十多年,使冕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功绩彪炳史册,德行垂范后世。他的精神品质,已经融入到冕中精神的丰富内涵中,成为了冕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冕宁中学和冕宁教育的史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永远感染着敬爱他的亲友、同事和学生!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和发扬历代冕中人开创的事业,让冕宁中学走向更高远的征程,创造更大的辉煌,以此来告慰卢世武同志的在天之灵!卢世武同志师魂永垂不朽!师德永驻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出耀眼的光芒。父亲的形象是顶天立地的,象父亲这么优秀、这样完美的人,世上能有几许?有一种伟大叫平凡,我知道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是于我的心中,父亲是伟大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二十日于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非常感谢朋友们的620朵鲜花雨支持鼓励!从妙笔生花—斐然成章—行云流水—字字珠玑。又增加到了916朵鲜花啦。10号鲜花雨增加到了1090朵,神来之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0号鲜花雨已经1090朵了,谢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