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美篇制作者红果与本文作者吕宝库老师合影</p> <p>本期作者:吕宝库,网名顽石。辽宁抚顺人,系市作协会员。早年从军,在部队亦从事宣传工作,擅长美术写作,著有长篇小说《黑虎山》</p><p><br></p><p>此素描为吕宝库公园写生画作</p> <p>吕宝库画笔下的抚顺</p> <p>作者幼年</p> <p>我 爱 抚 顺</p><p> (之 一)</p><p> 我眼里的战争</p><p> </p><p> 一九四八年秋季,我家住在抚顺新宾的革命老区一一南嘉禾村。我虽然刚满六岁却目睹了解放军五十军某部和国民党二O七师的一场决定抚顺命运的最后一场鏖战。我军的一个连长脸部中数枪,张着嘴瞪着眼的样子十分恐怖,十六七岁的小战士头部血肉模糊,操着南方口音的小个子副连长拖着伤腿边爬边喊“找老乡抬担架,找不着人自己抬”。我们几个不懂亊的孩子站在路边傻看着,后来被大人拽进屋里,我被妈妈拽进屋后便坐在舖着稻草的地上。外面劈劈叭叭还打着枪,有几颗子弹从我家窗户穿过打在对靣墙上。解放军向东山方向撤去,国民党军从西山下来进村后没有追击撤退的解放军,而是到处抢夺食品和财物,然后就开枪射杀猪狗和鸡鸭,放在烀猪食的大锅里、撒几把盐就开煮,煮熟了就用刺刀刮毛摘五脏剃骨头,大块大块地装盆端上桌开吃。</p><p> 我们住在东厢房小黑屋里,几个国民党兵把抢来的东西往炕上一倒便开始分脏,还没等分完便听到集合的哨声。这几个还没分完的士兵便匆忙地背起包裹跑了出去,炕上还剩有几块粘火勺,葡萄干,糖李子饼,粗线的家织布还有几块打糕。后来我妈把那块家织布用葡萄水染了一下给我做了一条紫猴烂青色的棉褲,死硬的粗布棱角把我大腿内恻磨的通红,疼的要命,但我总算穿上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条棉裤。</p> <p>作者画作</p> <p>我 爱 抚 顺</p><p> ( 之 二 )</p><p> 我 上 学 了</p><p> </p><p> 南嘉禾村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建立了地下党支部、村农会、妇女会、民兵小队、儿童团等革命组织,那场小规模的战爭结束后不久村里的各种组织就恢复了工作。我虽然未满六岁也顺理成章地上了小学。学校的教室是用黄泥加稻草干打垒堆起来的,桌子和凳子全是用板皮轧在地里,上面再钉上一块板皮做成的^,书包往板皮两头一挂就行了。书是自家用白报纸线钉的,再请会写毛笔字的老先生一笔一划抄上去的。当时用的纸币是东北九省流通卷,村里有个唯一的商业点叫合作社,上学用的纸墨笔砚,石板、石笔都要用粮食去换,用一小瓢苞米就能换两根铅笔,一块小橡皮,一块金不换墨,一块用水泡的兰钢笔水块和两三个沾水钢笔尖…因为解放前本村经常展开解放军和中央军拉锯战,小规模的战争也留下不少战爭痕迹,所以每次战斗结束都能捡到不少弹壳弹头甚至成联的弹夾,这为后来换取文化学习用品节省了不少粮食。我们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上课,就是在这样环境中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嘿啦啦啦,国民党啊一团糟,歌唱二小放牛郎和三块石的月光等歌曲慢慢成长起来了。</p> <p>我 爱 抚 顺</p><p> ( 之 三 )</p><p> 少 儿 运 动 会</p><p> </p><p> 解放初期,人们除了沉浸在喜悦和欢庆中以外,也在为尽快恢复生产做着不懈地努力。大人们在忙着备耕备种,儿童们也背着土筐拿着铲子到处捡粪拾肥。</p><p> 那時的文化娱乐活动虽然单调却很活跃。</p><p> 一九五O年秋季爆发了朝鲜战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鸭绿江鴨绿江,流在祖国的边疆上……”等歌曲到处传唱;做军鞋交军粮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演活报剧的剪纸壳画假脸,什么杜鲁门李承晚等戴面具的小丑,被扮演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士追的满台乱跑,最后缴械投降跪地求饶。台下群众也紧密配合,高呼“打倒李承晚!打倒杜鲁门!美国佬滾出朝鲜”等口号此起彼伏。</p><p> 小学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运动会,几乎每个运动项目都与朝鲜战争有关。</p><p> 我参加了二年部的賽跑答题。不到八十米的跑道,跑到一半必须在石板上写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字后再跑到终点。</p><p> 这是我的强项,轻松愉快地跑到中线又准确无误地写完规定的八个字后第一个跑到终点,当仁不让地领得了两根铅笔一块橡皮,一块金不换墨和两个沾水钢笔尖的大奖。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奖品能省下多半瓢苞米,可把我妈乐的够呛。</p> <p>作者画作</p> <p>我 爱 抚 顺</p><p> ( 之四 )</p><p> 妈妈的识字班</p><p> </p><p> 解放前,穷人家的孩子是上不起学念不起书的,六七岁就要去放猪,十来岁就要跟着大人下地干活了。谁家若是来了一封信,就要跑半个村子求人给念,因为这还闹出了不少笑话。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蠹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望更是求之若渴啊!所以,区政府村农会很快在各自然村成立了识字班,这对数千年来目不识丁的农民真是喜从天降,涌跃报名参加学习。</p><p> 南嘉禾小学是周围好几个小村的中心村,在这个小学成立识字班自然招到不少本村和临村农民的青睐。</p><p> 夜校办的很好,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涨。夜校只有一间教室,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挂在教室中央,一个不大的烧柴火的火墙供给大家取暖,来晚了没有座位的只能站着听讲。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求知若渴的农民的需求,放学以后仍有一些人继续学习,我母亲就是其中的一个。人都走光了,煤油灯摘走了,空荡荡黑乎乎的教室只剩下我们母子两人,我便用事先准备好的蔴杆儿夾起炉中的火炭儿用嘴使劲吹,吹着了给妈妈照亮,一把蔴杆儿烧光了才和妈妈趟着厚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家,摸着黑脱衣睡觉。后来在劈柴中发现了松树明子用来照亮,这不仅替代了蔴杆儿还延长了妈妈的学习时间。就这样不到两年时间妈妈就认识了好多常用字,还能哼哼唧唧地看着不知从谁家借来的《杨文广征西》、《呼延庆打擂》等唱本哼唱着。</p><p> 我不想用一斑窥豹来形容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仅从妈妈身上及其表现就能看出文化知识对现代农民有多么地重要。从她身上也看到了中国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追求。</p> <p>我 爱 抚 顺</p><p> ( 之 五)</p><p> </p><p> 儿 童 团</p><p> </p><p> </p><p> 一提起儿童团,人们很快就会联想起老电影《红孩子》《小兵张嘎》《鸡毛信》等影片。没错,而且非常相似。刚解放不久,我还不满八岁,当儿童团员还不够格,只能当个编外的预备团员,每天只能在放学后,兜里揣两个窝头跟着拿红缨枪的大孩子们站岗放哨查路条。</p><p> 虽然解放了也建国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和还乡团的残渣余孽还在兴风作浪,经常派遣谍报人员在各村中搜集情报互通讯息,妄图破坏我们新生的红色政权。我们儿童团的任务就是严查来往可疑人员,各个乡区村之间往来都要开临时通行的路条。凡没有路条者一律押送村公所或民兵队部。我们每天也都戴上儿童团红袖标手拿扎枪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郎》《将革命进行到底》等革命歌曲威风凛凛地站岗放哨,对敌人也起着一定的威慑作用。</p><p> 有的特务扮做流动的郎中(医生),有的扮做走街串巷的货郎、有的扮作剃头的、吹糖人的、杂耍的、收山货的、算命的应有尽有。尽管他们巧舌如簧,伪装的再巧妙,稍有可疑便被押到村公所。当他们被搜身查到手枪时也不敢反抗,因为孩子太多,大嚷大叫地又怕招来民兵,只能束手就擒,他们知道只要没有人命或太大的民愤,改造几年也就没事了,再说共产党根子扎的越来越深,对国民党也不抱什么幻想了。所以那时穷兇极恶、负隅顽抗的越来越少了。我虽然是可有可无的编外人员,可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我还是信心满满地认真执行儿童团员应尽的职责。</p> <p>作者素描</p> <p>少年的作者</p> <p>我 爱 抚 顺</p><p> (之 六)</p><p> 萨 尔 浒 之 恋</p><p> </p><p> 萨尔浒是努尔哈赤出生地,也是他养兵蓄锐实现雄心的大本营。所以灭明兴清的第一场战役和决定两朝命运的最后一场战役都是在萨尔浒地区进行的。</p><p> 我这人爱刨根问底,到底什么是萨尔浒?在我很小的时候,姥姥对我说,萨尔浒就是老罕王杀儿子的地方,所以叫杀儿浒,后来改叫萨尔浒,因为杀儿把河水染红了所以叫红河,后来改叫浑河。我絲毫不怀疑这个说法,便经常与人强词夺理的争辨。后来隨着年令和阅历的增长才知道萨尔浒只是一句满语,意为茂密的森林。不管怎么解释,我认准了萨尔浒就是我们抚顺的地区或抚顺的代名词,为此我为颂扬抚顺写了一首歌词,名为《萨尔浒之恋》,并满世界地寻找能为这首歌词谱曲的作曲家。最后我选择了作曲家生茂。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九六二年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这首歌曲影响了我一生,我别无选择。生茂,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首席作曲家,代表作有《马儿啊,你慢些走》《学习雷锋好榜样》《祖国一片新面貌》《长征组歌》《老房东查舖》《见了你们格外亲》《非洲啊,非洲》等很多优秀歌曲。可是要找到他能见到他谈何容易,为此我费了近廿年功夫三次进京,历尽了千辛万苦(夸张点),于本世纪二OO三年在北京军区医院的髙干病床上见到了这位国宝级德髙望重的国家一级作曲家生茂老师。当我表达了来意和渴望的心情后,他反复阅览了我的歌词,一骨碌从床上下来抱住我,一口一个战友的叫着要和我跳舞,我哪里会跳舞,被他带着摇晃了几圈便停了下来。他说,我被你的歌词打动了,我现在就答应为你的歌词谱曲,你下次再来我一定带你见马玉涛老师。我不知所措,被突如其来的场景和兴奋弄的早已不知道北了。就这样一周后,我收到了生茂老师囬信並发给我他为《萨尔浒之恋》谱曲的原稿。在此之后我们虽然通了几次电话,因为他在医院病床上,交流是非常短暂而有限度的。更可悲的是我与生茂老师的这次见面竟成了永别,为《萨尔浒之恋》的谱曲也成为他老人家的收关之作!看到中央电视台报导生茂老师病逝的訃告后,我早已泪流满面,心情也更难以言表了。</p><p> 生茂老师对抚顺的热爱和付出我无以回报,对生茂老师的哀悼我也無法用简单的語言和文字来表达,而只能遵从老师的遗愿,为家乡抚顺的繁荣和昌盛尽一点自已的微薄之力了。</p> <p>我 爱 抚 顺</p><p> ( 之七 )</p><p> 放飞的蝴蝶</p><p> </p><p> 抚顺地图酷似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这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蝴蝶造就了抚顺人的坚强性格。它饱经了战乱之痛苦和外寇的疯狂掠夺;遍体鱗伤的蝴蝶,伤口至今仍没有完全复合!这个革命的老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抚顺人发出誓言:祖国最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p><p>从此又担负起共和国恢复建设的重任,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率先发展的就是煤炭石油和钢铁。为了国家新兴政权的巩固,为了祖国发展的生产建设,抚顺人竭尽全力,几乎流尽最后一滴血汗。隨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资源的枯竭,人员不断的外流,生产力在逐渐萎缩。而今祖国在崛起,华夏在腾跃,而精疲力竭的抚顺正需要扶持时,却甩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近期新冠状疫情泛滥,从武汉漫延至全国,抚顺也面临着生与死的威胁。抚顺人没有气馁,团结一心勇斗病魔,这种抱团取暖的凝聚力终于取得战胜疫情的伟大成果。</p><p> 我为抚顺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而骄傲! </p><p> 我为自己是抚顺人而自豪!</p><p> </p><p> 这 正是:</p><p>冠菌阴霾天色灰</p><p>神州大地濒安危</p><p>生命威胁需自保</p><p>山河动容人心沸</p><p>定心神医钟南山</p><p>亲临一线做指挥</p><p>驱魔逐妖見成效</p><p>全民欢呼洒热泪</p><p>举国上下听号令</p><p>抚顺人民紧跟隨</p><p>口罩隨身勤洗手</p><p>全力配合宅室内</p><p>不让疫菌钻孔隙</p><p>没有病例在城内</p><p>劫后余生迎朝日</p><p>美丽蝴蝶振翅飞</p><p><br></p> <p>作者素描</p> <p>青年时的作者</p> <p>我 爱 抚 顺</p><p> ( 之八 )</p><p> 奧 运 情 怀</p><p> </p><p> </p><p> 五十六年前(1964年),我正在解放军某部炮团政治处任播音员,无意中在《解放军报》上有一则不足二百字的消息引起我的注意,报导说我国乒乓健儿在廿七届世乒赛上取得男团女团男单女单混双等多项冠军。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闻讯十分兴奋,毛泽东主席便与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挥拍上阵打了一场乒乓球。这一情景令我兴奋不已。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场景用美术形式表现出来。</p><p> 因为报导只有文字没有图片,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搜集影象资料。从部队复员回到地方企业仍未停止搜集工作。就在资料即将准备就续要动手绘制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天而降,我也被捲进这一场潮流中不能自拔,直到三年后才逐渐平息。当我正准备着手绘制时又遭到造反派组织的抄家,又被强制办班,几年来搜集的资料也被洗劫一空。我吃住在强制性学习班,人身自由全被剝夺,上厕所甚至起粮票都要请假获批准后才能进行,当时真有些心灰意冷,失去了创作激情。可是,心中始终不甘,待形势好转后旧念复发,死灰复燃,又萌发了创作欲望。可是图片资料不在了,必须重新寻找搜集。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二OO二年北京申奧成功,我也正式退休后才开始筹备。为早完成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绘制工作,我向朋友借了五千元钱买了一处平房,用了三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了构图素描,又用了近七个多月才完成了这幅彩笔画作,并命名为《老将新兵》( 2300CMXl200CM)意为以毛主席为首的革命老将们虽然在战场上身经百战,但在乒乓球案板上无异是个新兵。就是因为老将们的这一举动,小球带大球,又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並鼓舞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直到称霸世界至今,成为中国体育运动标志性的最高荣誉一一国球。</p><p> 我以一名老兵身份郑重宣告,虽然历尽磨难,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完成了我的使命,我无憾。</p><p> 为此特赋诗两首</p><p> ( 其 一 )</p><p>情系奥运四十载</p><p>痴情何惧须发白</p><p>北京申奥传喜讯</p><p>老将新兵定出台</p><p>要为国球增春色</p><p>乒坛狂飙扫阴霾</p><p>前赴后继人辈出</p><p>不尽长江滾滾来</p><p> ( 其二 )</p><p>沙场驰骋几十秋</p><p>荡尽狼烟驱鬼牛</p><p>安邦定国建华夏</p><p>一代梟雄撼神州</p><p>乒坛喜讯惊四海</p><p>老将台前显身手</p><p>犹如新兵初征战</p><p>谁料小球带大球</p><p><br></p> <p>作者当年的画作</p> <p>作者当年的画作</p> <p>我 爱 抚 顺</p><p> ( 之九 )</p><p><br></p><p> 雷锋在我心中</p><p><br></p><p> </p><p><br></p><p> 一九六一年八月六日,我们第一批抚顺城市义务兵乘坐地上舖着稻草拉牲口的闷罐车开往安东。在蛤蟆塘稍事休息后便进行人员分配及安排。我们抚顺大部分新兵被分配到安东四道沟新兵训练营。</p><p> 在训练营里除了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的学习以外,就是思想教育政治课。在政治课中教官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叫雷锋,並说他现在驻抚顺部队某部运输连当兵,还说他是助人为乐的典型,沈阳軍区称他为伟大的战士,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班务讨论会上,大家对雷锋印象不深,对他的事迹也无动于衷,学习讨论的并不热烈。我当时想,雷锋在抚顺当兵,我们怎么不知道呢。</p><p> 几天后训练营的领导在号召大家学习雷锋的同时一边问新兵中有没有会画画的,这时有人报告说我会画画,当即我就被带到营部交谈了一番,并让我暂停训练,第二天早饭后到营部报到。第二天在营部,负责人递给我一本画册,让我把画册上雷锋事迹尽快画下来掛在饭堂供大家欣赏进行直观教育。我从小就经常临摹《西遊记》《水浒》等连环画,所以只用了一星期就临摹了五十多幅雷锋事迹连环画。从此我与雷锋便结下不解之缘,在以后学雷锋活动中我不仅在板报上、墻报上、黑板报上经常宣传雷锋,还要在行动上身体力行学雷锋,后来到团政治处做播音员更要全力以赴宣传雷锋精神。雷锋去世后,毛王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纷纷为雷锋题词,后来就以朱德题词“向雷锋学习,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为准定义雷锋为毛主席的好战士。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的事迹和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为此我绘制了大量雷锋亊迹图象,并在我月薪只有一百元情况下筹集了二千四百多元,用了半年多时间亲手为雷锋制做了蜡像并捐给了抚顺雷锋纪念館,又在纪念雷锋殉职四十七周年之际献诗一首,以为明誌一一</p> <p>作者画作</p> <p>怀念战友雷锋</p><p>同在一片兰天下出生</p><p>同在一杆军旗下成长</p><p>我家住在辽宁抚顺</p><p>你家住在湖南望城</p><p>你在抚顺服役</p><p>我在安东当兵</p><p>头上同样的帽徽</p><p>身上同样的军装.</p><p>我们虽然兵种不同</p><p>我们练兵目的一样</p><p>都是为了人民安宁</p><p>都是为了祖国富强</p><p>你们学技术精益求精</p><p>我们练业务不畏寒霜</p><p>我们虽在同一跑道上</p><p>奔跑速度却大不一样</p><p>你爱军如家助人为乐</p><p>你志存高远胸怀宽广</p><p>在强军建国的跑道上</p><p>你一直遥遥领先斗志昂扬</p><p>你从不骄傲自满永葆青春活力</p><p>你思想先进思维敏捷敢做敢想</p><p>毛主席亲自为你题词</p><p>全国全军都以你为榜样</p><p>五十多年匆匆走过</p><p>我只能以自巳余力螢光</p><p>写一篇祭文献给战友雷锋</p><p>让你的伟大精神永放光芒</p><p> </p> <p>作者画作</p> <p>中年时的作者</p> <p>我 爱 抚 顺</p><p> ( 之十 )</p><p><br></p><p> 三块石的情怀</p><p><br></p><p> </p><p><br></p><p> 二O一八年秋季有幸隨团到抚顺新宾县国家森林公园三块石风景区遊览。</p><p> 虽为家乡人</p><p> 未曾临此地</p><p> 今日亲临,内心感慨万分。少儿时就听说我抗联将士在抚顺第一任市委书记张澍同志带领下与日寇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的动人故亊。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拉锯战时,此地与桓仁既为抚顺本溪解放决战之地……</p><p> 眼前,一望无际万紫千红的花海,路边流淌着欢快奔流的小溪,呼吸着森林氧吧清新的空气,兰天浮动着稀疏的白云,山上犬齿狼牙般的巨石屹然挺立,好象要向人们讲述当年艰苦斗争的故事。而今,这里是游人的天堂,是观光自然美景留恋陶醉的国家森林公园,好一派北国瑰丽的风光。用烈士鲜血浇灌的花海向人们展示着眼前的美景是如何来之不易,这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不能不让人的心绪泛起涟!三块石啊三块石,从你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叫牢记使命。我无法抑制澎湃的激情,只能拿起手中的笔,再次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无限的遐想一一</p> <p>三块石的月光</p><p><br></p><p>浮云遮住了阳光</p><p>山风驱赶着热浪</p><p>深吸负离子的空气</p><p>步入万紫千红的海洋</p><p>苍松翠柏傲然挺立</p><p>峽谷小河在静靜流淌</p><p>它仿佛在诉说着什么</p><p>还是要唤起人们的遐想</p><p>老年人还清楚地记得</p><p>这里七十多年前的模样</p><p><br></p><p>硝烟弥漫着峽谷</p><p>正是刀光剑影的战场</p><p>抗联的将士们</p><p>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p><p>同来犯之敌英勇搏斗</p><p>用鲜血谱写着抗日乐章</p><p><br></p><p>今天我们步入这平静的峽谷</p><p>到处洋溢着和平 安详</p><p>不见了当年的硝烟</p><p>山谷恢复了原来的模样</p><p>只有淙淙流淌的小河</p><p>还在把当年的故事喧讲</p><p><br></p><p>警惕啊,善良的人们</p><p>不要被眼前的"幸福"陶醉</p><p>不要为暂时的"安静"所迷茫</p><p>有人在暗处窥视</p><p>也有人在阴沟里观望</p><p>把对中国的演变逐渐成为现实</p><p>还想让中国回到四百年前的模样</p><p>八国联军的铁蹄,肆意践踏祖国母亲的胸膛</p><p>贫穷落后的中国,只能任人宰割无力反抗</p><p>更为可笑的是,在西方纪念安东大屠杀的狂欢夜</p><p>竟有好多中国人也在狂欢並效仿</p><p>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p><p>也是心灵麻木者的一片洪荒</p><p>鸦片被消除,冰毒又占领了市场</p><p>他们又绞尽脑汁地把转基因食品让国人品尝</p><p>他们的罪恶用心就是要把灭我民族的希望</p><p>寄托在我们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p><p><br></p><p>警惕啊,朋友们</p><p>这就是目前不见硝烟的战场</p><p>望着伤痕累累的三块石</p><p>浮动的白云仍在兰天上徜徉</p><p>松涛还在与季风对话</p><p>小河仍在轻平静的流淌</p><p>浮想联翩后又回到现实</p><p>眼前的花海仍在微风中摇晃</p><p>让我想起儿时的民谣</p><p>轻声哼起了那首~</p><p>《三块石的月光》</p><p><br></p><p> </p> <p>我 爱 抚 顺</p><p> (之十一)</p><p><br></p><p> 苏 子 河 传 奇</p><p><br></p><p> </p><p><br></p><p> 苏子河,一条极其普通的河,一条有着传奇故亊却默默无闻的河。它从我的家乡南嘉禾绕村而过,途经叉沟直奔大伙房方向。人们只知道抗联八女投江的故事,而不知道就在我们附近还发生过十三女投河的故事。</p><p> 2019年初夏,部分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在青年作家赵忠伟发起、组织并带领下来到南嘉禾村苏子河畔,在静静流淌的苏子河前,讲述了发生在八十七年前一部分东北义勇军同日寇浴血奋战的故事。在敌众我寡形势下,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留下一小部分义勇军做为掩护部队阻击敌人。经过激烈奋战,虽然完成了阻击任务,义勇军死亡殆尽,最后只剩下十三名女战士。在前有汹涌的河水拦路,后有敌兵追击的危急下,宁死不屈毅然投入了苏子河!这段故事鲜为人知更无人流传,直到近些年才被人挖掘出来,也只是极少数人口口相传,非常遗憾地没有留下一点文献记载而消声匿迹了。 大家向投河的十三名义勇军女战士及国歌发祥地苏子河默哀并敬献了花环。 </p><p> 隨后由作协会员彭壮飞同志讲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并列举了也是由此地义勇军最初创作的雏形后,由田汉改词由聂耳谱曲做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而广为流传,因催人奋进慷慨激昂的词曲在建国初期由毛主席建议,经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表决通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p><p> 因为事先我知道要到我故乡南嘉禾釆访,为了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我备下了五十册由我写作的军事体裁反特长篇小说《黑虎山》赠送给南嘉禾小学,因为小学併村只好把书捐赠给离南嘉禾最近的上夾河中学,也算了却了我回报家乡的一点心愿。</p><p> 出于对家乡和母亲河一一苏子河的怀念特賦诗一首以表心意。</p> <p>作者给家乡小学捐送自己的长篇小说《黑虎山》,并给学生讲述当地人文历史。</p> <p><br></p><p><br></p><p> 静静的苏子河</p><p>我站在苏子河畔堤坝上</p><p>看着河水平稳地流向北方</p><p>河水已沒有了往日的咆哮</p><p>也不见了山洪肆虐的嚣张</p><p><br></p><p>苏子河啊 你可曾记得</p><p>这里曾是八十七年前的战场</p><p>曰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p><p>东北人民饱受屈辱流浪他乡</p><p><br></p><p>苏子河啊,你可曾记得</p><p>只有义勇军奋起抗战不畏豪强</p><p>在敌强我弱形势下</p><p>义勇军只能撤离回到后方</p><p><br></p><p>为了完成掩护上级转移的使命</p><p>战士们前赴后继不惜战死疆场</p><p>剩下这十三名女战士拼死抵抗</p><p>把敌人引向苏子河的方向</p><p><br></p><p>啊!苏子河,你可曾记得</p><p>这十三名女战士,义勇军的好榜样</p><p>终于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义无反顾地</p><p>投向苏子河的滔滔巨浪</p><p><br></p><p>苏子河啊,苏子河.</p><p>你虽然目睹气冲霄汉的一幕</p><p>却没能留下一丝记载而几乎被遗忘</p><p>抗战史册没留下巾帼英雄的名字</p><p>更没有留下她们的豪言壮语和英雄形象</p><p><br></p><p>啊!苏子河,你不要再沉默了</p><p>八十七年前的历史</p><p>谁来还原那段泣血的悲壮</p><p>没人怪你吞噬了她们的躯体</p><p>只恨日寇这野兽豺狼</p><p>请你还原当年的历史</p><p>为我们树起民族抗战的丰碑</p><p>激励后人挺起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p><p><br></p><p> .</p> <p>市作协文友在苏子河畔祭奠抗日战争年代投江的十三名女战士。</p> <p>作者画作</p> <p>年少时的作者</p> <p>从军时的作者</p> <p>退伍后的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