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一阵,清朝的英语课本火了,用汉字标注读音也就罢了,关键是读音也没标注明白。不过,对于国学,清朝的教材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近日,看了一册清末小学国文课本,看完之后,甚是惊叹!</h3></br><h3> <h3>1905年9月2日,经袁世凯奏请,清廷废除了从隋开始持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国第一套国家统编教科书随之诞生。而这部100多年前的教科书时至今日依然对当下教育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h3></br><h3>这部教材的编辑团队全都是当时的学术界业大牛。其中,由翰林院调来的编修袁嘉谷举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相当于国家出版局局长)总负责</h3></br><h3> <h3>其成员中,当朝状元、探花就好几位,进士出身者更是占到半数以上。不仅如此,后世留名的晚清大学者、教育家如,王国维、罗振玉、高步瀛、严复、缪荃孙等也都参与此次编著。这本是其中的第二册,因为是四年制,相当于现在的一年级下或二年级初。虽然这仅是其中一册,但当时的教育理念依然展露无遗。</h3></br><h3>开学第一课,由拜孔子开始。</h3></br><h3> <h3>国家未来与兴盛,首先是从尊师重教开始。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h3></br><h3>生活需要仪式,读书也一样。这里的仪式,并不是形式,这是一种虔诚,一种尊重,一种珍视。这里是以实践告诉学生,尊师重道的道理。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仪式,有时并不是形式,这是一种虔诚,一种尊重,一种珍视。随随便便的习惯一旦养成,轻浮以待也是早晚的事儿。第二课,讲清楚其他学习内容。 </h3></br><h3> <h3>让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变成学习内容,这点很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习惯的养成,其实对于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人生最怕的就是漫无目的,无所适从。</h3></br><h3>后面,就是正式开课了。除了识字,你将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内容丰富,文辞优美,言短而意长。</h3></br><h3>认识周围的世界</h3></br><h3> <h3>理解生存的常识</h3></br><h3> <h3>明白生活的不易</h3></br><h3> <h3>端正求学的态度</h3></br><h3> <h3>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h3></br><h3> <h3>知道做人要有礼有节</h3></br><h3> <h3>更要知晓国家的意义</h3></br><h3> <h3>故事,才能吸引小孩的专注力,也不可少</h3></br><h3> <h3>总之,我们的语言,可以述尽世间美丽</h3></br><h3> <h3>中华的风骨,千年依旧</h3></br><h3> <h3>最后一课,再次提醒:</h3></br><h3>对于学生,学习仍是第一要务</h3></br><h3> <h3>综合来看,清朝的这本小学语文课本每节内容并不多,兼顾了孩童贪玩好动的本性,书本安插了大量插画。那些源于生活的课程,小学生听先生讲习时,应该会有超多生活共鸣吧。</h3></br><h3>虽然这是100多年前的语文课本,有其不足,但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其中一些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h3></br><h3>在时局动荡的晚清,在各路仁人志士忙于奔走高呼救国存亡之时,这部教材撑起了新学教育、中华教育的大任。作为中国第一部统编教材,它对中华教育之影响终将深远。这部教材,你会打几分呢?</h3></br> <a href="http://new.3qtt.cn/1lAYF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new.3qtt.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