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梅锁雄关

old fu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傅崇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纪录片学会副秘书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岭南知名书画大家李德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精心配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吉安庐陵府旅游精英乔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倾心配图</p><p class="ql-block"><br></p> <p>五岭逶迤,大庾岭处在最东端,绵延着,以两百多公里的篇幅,展现着气象万千的古往今来。</p><p>大庾岭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然而山不在高。</p><p>无穷无尽的岁月当中,大庾岭阻隔了岭南与中原,分割了长江和珠江,孤立了粤赣两个绿色平原,直到梅岭古道出现在大庾岭之巅。</p> <p>大庾岭有台岭、塞上、梅岭等多种称呼,大庾岭的得名跟西汉一个名叫庾胜的将军有关。相传汉武帝的时候,庾胜兄弟奉命征伐包括现在两广地区的南越,曾经驻军台岭,他们在岭下筑城,岭上建寨,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这里就有了大庾岭、庾岭的称呼。</p><p>大庾岭又名梅岭,叫梅岭是因为秦末汉初越王勾践后人,被项羽封为十万户侯的梅鋗曾经在这里屯兵,并且学习他的先祖“卧薪尝胆”,休养生息,对抗秦廷。梅鋗带来的先进吴越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的开发。清朝文学家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中说:越人以武事知名自梅鋗始。</p> <p>梅岭多梅花。自秦汉以来,以“梅盛、花奇、风雅”引人入胜,绵绵不绝。</p><p>“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的时节,到梅岭,登古道,踏瑞雪,寻梅花,在“万树锁雄关”、“香飘十里外”的苍茫梅国,你迷失了自己,融进了梅的世界。</p><p>最早的时候,三国时吴国有一个叫陆凯的校尉率军南征,路过梅岭,正值岭梅怒放,陆凯心醉神迷,感慨万千,思念故国和亲朋的情绪油然而生,虽在戎马倥偬中,也按捺不住一骋胸臆:“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寥寥二十字的《赠范晔》,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堪称岭南咏梅第一韵,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陆凯和他的朋友范晔的身份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都有待考证,但陆凯这首写梅花的诗,却真真切切,历久弥新,成为唐代之前咏梅诗中被传诵较多的一首。“一枝春”也作为梅花的象征,让美好的祝愿浸染着春天的气息,洋洋洒洒,弥散在一千多年的时空中。</p> <p>岭梅从此走向了一个更加博大的空间和更加高远的境界。</p><p>唐朝初年,诗人宋之问来了。那时候,张九龄还没有修梅岭驿道。他因媚附武则天宠臣张易之,罪贬现在广东西部的罗定。登上梅岭时,面对眼前漫山盛开的梅花,他北望中原,失意和落寞充塞心间:“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他的这首《度大庾岭》字字泪,声声叹,诗传下来了,他自己却因为趋附权贵,几起几落,最终被赐死在唐玄宗先天年间。他的诗和他的人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却也丰富了古道的内涵。</p> <p>梅花是中国人的花。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绽放的梅花,先于春天而争奇斗艳的梅花,展示生命坚忍和美丽的梅花,弥漫在山野,弥漫在道旁,弥漫在无数人的心中,使古道生香,梅岭生姿,南雄生花。</p><p>他们来了,一个个博学鸿儒,一个个达官名士,一个个英雄豪杰:苏东坡、朱熹、辛弃疾、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屈大均、康有为、梁启超、何香凝、陈毅……,当然,还有张九龄。他们一部分是因为贬官,一部分是因为寻根,一部分是赏景。</p> <p>在梅岭驿道修通二十四年之后,开元二十八年春,经历了罢相风波忧愤难平的张九龄郁悒中告假南归,又是一度梅花开,面对他生长过、奋斗过的地方,面对他栽培过的梅花,百感交集,梅花的芬芳、高洁荡涤了他一身的尘土和布满心头的愁闷,他想起了昔日的好朋友和好时光:“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p> <p>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九月,五十九岁的苏东坡因为讽斥先朝罪被贬岭南,怆然行走在梅花道中,那时候,秋风虽然强劲,可是梅花却不到开放的季节,东坡与岭梅失之交臂,也许,在惆怅之外又加了一份惆怅。遥望南天,有无归期,尚在未知。六十六岁的时候,这位老人终于盼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他遇赦北归,再次度梅岭,那一天是正月初四,可惜,这次却来晚了,岭梅刚刚谢去,东坡再次无缘梅花。所幸在岭头的一个村店休息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个老翁。老翁一句“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让东坡心境久久难平,把老翁视作知己,分别时,作《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庆幸中含着苦涩。过岭后,他还是按捺不住,为梦中梅花作了这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无奈中带着期盼。</p> <p>“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廓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一个山河破碎的时代来临了。宋末乱世,江西吉安人文天祥起兵勤王,拜右丞相。兵败被捕后,被押往大都。1279年5月4日,文天祥一行从广东南雄出发,开始攀越梅岭。那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带着这样的身份,面对如此的家国,身陷满天的风雨,想起遍山的梅花,文天祥无限悲愤,决心绝食,以死报国,所以写了上面的那首《生朝》诗。雄关为之震撼,岭梅为之动容。</p> <p>古道、梅花,就这样见证着,见证着历史的跌宕起伏,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p><p>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坚忍、高洁的象征。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云游岭南,观岭梅之盛,作《登梅岭》:“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屐,密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写的是探梅的满足。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游尽天下梅园,却止不住对岭梅的向往,不惜长途跋涉,到得梅岭,有《题梅岭云封四绝》,其中一绝云:“东海边来南海边,长亭三百路三千。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说的是寻梅的痴心。工于咏梅的宋代诗人张道洽,平生作咏梅诗300篇,《梅岭》一诗圆美精熟,语态平淡:“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赞的是梅花的美丽。政治活动家、画家何香凝1926年北上武昌时,遇岭梅盛开,诗意大发:“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歌的是梅花的品格。</p> <p>梅岭梅花,不仅数量之多,达到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先开,北枝后放”的奇观。</p><p>梅花万树诗千韵。陆凯以一首《赠范晔》开创的岭梅文化和苏东坡等一大批获罪精英官员点缀的贬官文化,使梅岭古道曲径通幽,使庾岭梅花品味隽永。穿磅礴梅林,拥浩瀚花海,一路梅花一路诗,在诗歌的陪伴下,在文化的熏染中,邀淡云、晓日、薄寒、细雨作伴,与轻烟、夕阳、微雪、晚霞为邻,在清溪、小桥、竹边、松下,临明窗、疏篱,于林间吹笛、膝下横琴,岭梅的韵致,已脱颖而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