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灵巡山记</span></p> <p> 昨天是农历正月最后一天的日子,我们在当地老乡的导游之下,踏着春天的步伐,在云灵、七星两座大山转悠了一整天。</p><p> 云灵岭、七星岭是阳春城附近最高的两座大山,海拔六百六十多米。 </p><p> 老乡们个个都是摩托骑手,身怀绝技,不在乎上山路的旮旯坎坷,三两下飙升到了风门坳登山路口。</p><p> 我们三男四女,所谓的野游爱好者,年龄介乎五十多到七十二之间,都是在职老师、管理人员、退休老人。一行七人从马鞍山脚开始徒步攀登,第一个目标就是风门坳。一路春风拂面,晨曦沐浴,不太经意之间,也来到了风门坳。</p><p> 四个老乡早已在风门坳等候着我们,他们是一群热心登山人士,不但自己经常在云灵、马鞍两山活动,而且还为其他登山者制作路牌、涂画路标。</p><p> 大家汇合后,领队老刘向我们交代了安全事项和前进路线。云灵、七星二山景点众多,老刘向我们介绍了“恐龙大蛋”、“七星丹灶顶”、“刘三妹唱歌台”、“恐龙石”、“元宝石”、“石头沙发”、“七仙姑沐浴瀑布”等主要景观概况。</p><p> 经老刘的鼓动,刚才个多小时攀登的疲劳已经烟消云散,我们又精神蓬勃地向七星顶进发。</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发丹灶顶,路遇恐龙蛋</span></p><p><br></p><p> 一行十一人,穿行在山岗上的灌木丛林之中,一缕缕阳光从林稍透射,成片的岗稔林散发出渗人肺腑的清香。登山的小路,没有八排山的陡峭,也没有鸡笼顶的迂回,它顺着山岗脊梁而去,对于我们缺少锻炼的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最适合不过的登山选择了。</p><p> 我们利用路边的树枝做成拐杖,队伍一步一撑的向前移动,美女帅哥们都穿的紫红光鲜,十一人的登山长串,好像一条飞舞在空中的风筝彩龙。我走在队伍的后边,不时地用手机留下这美丽的瞬间。六零后的林老师,是队伍中最年轻的一位大美女,脸上带着防护口罩,她不时地回过头来观看已经走过的风景,口罩遮不住喜悦的眼神,回头的举动,被我迅速抓拍,整个队伍的影像立即活泼灵动。黎总也是一个酷爱自然的沉实顽童,他时不时的给路边的小花小草拍特写照片,我与他有着共同的爱好,不禁脱口而出的来了一句“黎总,我好喜欢你哟!”,一句令人酸溜的惊叹使我后悔不已,他的美丽夫人正在旁边呢!</p><p> 路迢迢,林密密,爬上岗顶就是一条轻松的小路,一只圆不溜球的大石头坐立在小路的边上,老乡告诉我们,这就是“恐龙蛋“,多少万年以前恐龙下的“蛋”!大家叹为观止,争相拍照留影。最使我感动的是山脊旁边那颗小“恐龙蛋“,它正要向山脚下滚去。幸好被两棵小树合力挡住,我激动得立马冲将下去,帮忙推挡下滚的小“龙蛋“,山脚下是田野和村庄,大石滚落,必然山崩地裂,惊天动地,危害不少,我这傻傻的举动,早被摄影高手张老师抓拍,留给大家一个笑话。</p><p> 巡山的队伍继续赶路,我得加快脚步跟上去。树林已经向后逝去,一大片黄草出现在眼前,这个应该是茅草,因为冬天的缘故,硬朗的叶子已经变得金黄,在灿烂阳光下,显得温柔可爱,我又停止了脚步,踏进浓密的黄草堆里,坐出一个大窝窝,干脆躺睡起来。队友们也被满山的黄草感动,停止了前进的脚步,来了一个集体留影。蓝天白云,金黄山坡,还有远方的青山屏障,帅哥美女点缀其间,那种开心形态,好像天上飘落下来的神仙。</p><p> 金黄的山坡,越看越开心,步伐也越走越快,横排小路把我们引到一个三岔路口,左边继续前进穿过山坳,右边通往铺满黄草的顶峰。</p><p> 我犹豫,应该往那里走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驱赶,腿脚开始酸痛肉麻,真的不情愿去爬那山坡。老乡从后面赶来,我们还是要爬那顶峰,这个就是七星岭顶峰,是传说中的丹灶顶峰。有故事就有动力,有风景就有精神,我们稀里哗啦的往上爬,一会儿就到了山头最高处,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春南交通动脉,岗美、七星的城乡建设尽收眼底,俯瞰远方,七星云灵山脉像巨龙一般向东南延伸,我们就站在龙头上,七座山头高低排列,巨龙的尾部就是岗美镇所在地。顾名思义,旧时的“岗尾”才是正确的风水称呼。古人为地方取名字,都是约定俗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比如:“石菉”,这地方就有绿色的石头,这绿色石头还成就了阳春“孔雀石之乡”的美称。又比如脚下这个“丹灶顶”,也有它的传说故事和现实景观为依据,我们发现,山顶上有一块田字形的深槽裂缝的石头,形状像一个烧火的炉灶。据民间传说,古时洪荒时代,瘟疫爆发,有神仙在这里提炼仙丹,普度众生,人类得以拯救生存。瘟疫被杀灭之后,神仙就把炼成的仙丹储存起来,至今山下还有一个“储丹盒”,有待我们继续寻觅参观。</p><p> 我们的武汉,今天又发生了“新冠肺炎”的瘟疫,我们能否找到这个储丹盒,找来一些救世仙丹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靠众志成城地和新冠毒展开斗争,我们的林美女和黎总,口罩一直挂在脸上呢,神仙又在天上帮忙,投下灭菌的紫外阳光,只要我们虔诚地接受上天的恩赐,到崇山峻岭中去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特别是能在丹灶顶上接受仙气的洗礼,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p><p> 传说很美丽,美女们很现实,她们一个个站在顶峰的石头上,山高人为峰的拍照,她们和蓝天白云,和春南大道美景同框,希望神仙不要妒忌恨就好。</p><p> 正午时刻,阳光普照,我们在丹灶顶上分享了自备的干粮水果午餐。</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寻访恐龙、元宝和沙发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我们从前进方向下山,继续寻找其他特色景观。过了黄草地就是青竹林,青绿一色的林子,没有芒草,没有树木,那竹子植株矮小,叶子宽厚,密密麻麻的长成一大片。历来文人都爱竹,苏东坡就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流传于世。我已经被眼前的景观陶醉。可惜,因为长时间的攀爬行走,手机显示屏出了问题,无法为当前美景留下半点信息。</p><p> 过了竹子林就是恐龙石,也是在小路旁,一座怪兽形状的巨石俯卧路边,怪兽的身子像大象,有脊梁,有肚子,超过两个成人的高度,那高高举起的头部,像乌龟伸展的脖子和眼睛,神采奕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老刘随身携带了一条粗麻绳子,借助绳子的拉力和找来的树丫杈,大部分男女都跨上了怪兽的脊梁,留下了开心时刻的视频和美照。</p><p> 还没有给怪兽起名字呢,其实,它是一只大恐龙,一路过来都是它留下的恐龙蛋蛋,只因这里的风景过于美丽,恐龙再也不愿离去。</p><p> 一路下山,石沙发,聚宝盆等景观都被找到,风景优美,我们开心快乐得像一群山中猴子。</p><p> </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过了大元宝,再寻瀑布石</span></p><p><br></p><p> 带来的两瓶茶水早已被喝光,疲劳和干渴成了我和老伴的问题,刘科长支援了一支矿泉水,解救了一时的危机。黄老乡的水也已经喝光,他大着胆子去喝山溪水。我们来到一个大水湾旁边,溪水哗啦啦的流淌,湾水清澈见底,好想跳下去浸泡一会,太过疲劳,时间又不允许,只好对溪水依依惜别。</p><p> 过了溪水湾,山路又向高处树林里穿越,要想找到七仙女瀑布石和刘三妹唱歌台就必须上山,要想回到风门坳,从原路回家也要上山!我们要上的是云灵山。</p><p> 脚步越来越沉重,老伴还累的大汗淋漓,喝的水又没有了,看来比我们年轻的帅哥美女也已经累趴了,他们干脆在林子里坐下来休息。我记住了神农顶上的一个鼓劲牌子的道理:“不怕慢只怕站,请继续匀速前进。加油!”,我们继续慢慢前进,又是口干舌燥的时刻,一路上不时会有漂亮的牛奶果树,树上挂满无花果样子的果子,我尝试着用牛奶果解渴,摘下一个粉嫩红润的果子,乳白色的果汁马上冒流出来,有点害怕,咬了一口,不酸不甜,干巴巴的感觉,不敢吞咽。实在无计可施,只好大胆去喝山溪里的清水,我害怕山蚂蝗的蛋蛋,也怕水里会有虫子,已经顾不了那么多,叽里咕噜就往肚子里灌,半瓶子下去,没有事!太舒服啦。我们把水杯装满,继续往山上攀登,两个老乡在前面带路,我和老伴紧跟其后。</p><p> 约莫攀爬了一个小时,我们好像迷路了,黄老乡让我们停下,他继续到前面探路。此时,我高声呼叫,大山里四面八方都在回响,也不知道是其他团队或者是自己的队友在回应。</p><p> 我们的队友还在后面赶来。我和老伴是四零后五零后,吃苦多,可以走在前头,他们六零后,没吃过苦头,只能在后面追赶了。有了这次爬山的体会,我们是否要强烈呼吁政府要加强青少年一代的体育锻炼呢,主要是要锻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吃苦精神。最好能把云灵岭的登山路线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p><p> 探路的黄老乡回来了,他说走错路了,这是登刘三妹唱歌台的路线,时间限制,我们今天没有登刘三妹唱歌台的计划,他还说我们至少多走了一个小时的路程!我老伴已经累得不行了,她说十分钟也不愿多走啦,别说一个小时了。</p><p> 我们四人沿着来路往回走,山很陡,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一点也不假,一不小心就会有滑到的可能。没有走多久,就到了往左边走的横排小路,我们后面的队伍也赶来了,大家汇合后往左边横路走去。前方已经可以看到风门坳,那是下山回归之路!走过山岗,跨过坑沟,归心似箭的往前走。</p><p> 老刘走的最快,他早就来到了一个上山路口,当我们赶来时,他往山上指指手地说:上面就是七仙女瀑布,五十米就到,既然来了,就上去看看吧。</p><p> 我们只好听命,往那很陡的坡度攀爬,两个老乡走在前面,又是我和老伴紧随其后,手脚兼顾的爬了一程又一程,第一个五十米过去了,第二个五十米又过去了,还是没有目标,回头看看山下的队友,没有声息。前面的老乡已经爬上了一个高台,目标出现了,只差二十米就要来到慕名已久的大瀑布石壁。我们仍然高兴不起来,老伴实在太累了,再也不愿意前进,她说留在原地等我,让我自己上去,我叮嘱她不能移动,只能靠着背休息,此处的地势太危险了。</p><p> 我也来到了大“瀑布”石壁的边上,非常震撼,几十米的宽度,几十米的高度!比别人拍下来的图片不知要震撼千百倍!石壁的上部几乎成垂直的九十度角,下部有较大斜度,但事关性命,绝对不敢贸然进入。仔细望去,一条条白色的流水影子从高处奔泻而下,一条条浪卷花飞的流线起伏跌宕。好一派大瀑布画面。这个是真实的瀑布吗?不是的,它是一方寸草不长的大石头,根据别人的测量计算,总面积有三千多平方米,相当于五亩多的土地面积!</p><p> 一根香烟功夫,队友们上来了,我老伴也上来了。为了拍照,我们试探着往石壁里边摸去,那石壁是粗纹麻面的花岗石头,大家穿的都是高级登山鞋子,鞋子的黏着力强劲,恐怖的心理有了些少镇静,我们摸进来三两米的样子,坐摆停当之后,开始唱歌拍集体视频和照片,拍完集体照后又各显神通,拍单人照、夫妻照。</p><p> 石壁的顶部,已经是个遥远的地方,那里也有两个美女在边起舞边自拍,我们的黄老乡是个年轻帅哥,估计他也是个撩妹高手,他大胆的向石壁中间摸去,向石壁顶上的美女靠拢。上边的美女说已经拍到我们唱歌的视频,黄帅哥“打蛇随棍子上”,问她们要电话号码,加微信要视频。美女不给,黄帅哥吃了一个酸溜溜的野果子。</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快乐下山,一天行程圆满结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天色已是黄昏,我们赶紧下山。下山的路上,老乡们开始讲七仙女瀑布石的故事。</p><p> 话说那远古时代,这里曾经是一处高山流水瀑布,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日子,天上的七个仙女就会偷偷下凡,来到此处沐浴戏水。仙女们冒犯天规,屡教不改的行为激怒了玉皇大帝,玉皇派大神下来封冻了此处瀑布,从此瀑布上下,顿失滔滔。</p><p> 老刘在讲故事,黄帅哥又提出疑问:那白色的乳汁又是什么回事呀?美女们忿忿的怼回一句:你就不会说是冲凉液呀!黄帅哥还是不服气,那确实是乳汁呀,是大地母亲的乳汁!</p><p> 一路上的说笑,一天的疲劳已经被忘掉大半,终于在天黑以前来到了风门坳。四个老乡骑上他们的摩托车飞一样的下了山,我们不敢坐他们的摩托车,扶着棍子,披着月光,高一脚低一脚的向山下走去。</p><p> 马鞍山那里有一家农家乐餐馆,一大锅鸡肉粥正等待着我们呢。</p><p><br></p><p> 陈绍才 2020年2月22日初稿</p> <p>风门坳,队伍开始向丹灶顶进发</p> <p>帅哥回望山景</p> <p>美女回首群山风光</p> <p>途中歇息,老乡和队友亲切交谈</p> <p>两个组织领队人</p> <p>路遇“恐龙蛋”</p> <p>“恐龙蛋”前集体照</p> <p>两棵小树挡住了向山下滚去的“恐龙蛋”</p> <p>进发丹灶顶</p> <p>向丹灶顶进发 ,回望对面云灵岭风光</p> <p>景色美不胜收,停步观看</p> <p>立此存照,山包与黄草美景</p> <p>丹灶顶路上景色</p> <p>走过山坳,来个集体照</p> <p> 快乐的走向丹灶顶</p> <p>七星丹灶</p> <p>丹灶顶留影</p> <p>丹灶顶留影</p> <p>丹灶顶留影</p> <p>丹灶顶集体照</p> <p>恐龙石</p> <p>攀登恐龙石</p> <p>恐龙石集体照</p> <p>石沙发上留影</p> <p>石沙发上集体照</p> <p>元宝石</p> <p>元宝石上集体照</p> <p>和黄牛木留影</p> <p>尝试牛奶果</p> <p>山间美女</p> <p> 仙女瀑布石</p> <p>瀑布石留影</p> <p>瀑布石留影</p> <p>瀑布石留影</p> <p>瀑布石留影</p> <p>帅哥与瀑布顶上的美女</p> <p>马鞍山农家乐道具——风柜</p> <p>马鞍山农家乐道具——谷磨</p> <p>马安山农家乐道具——石磨</p> <p>马安山农家乐道具——捕鱼笼</p> <p>图片来自本次登山队的队友,特此鸣谢。</p> <p>以下是附图,本文作者于3月16日登上望海台拍摄</p> <p>云灵岭望海台</p> <p>刘三妹唱歌台(望海台)</p> <p>望海台石峰</p> <p>望海台远拍</p> <p>南宋时期的爱国名将.诗人——胡铨于1162年7月登云灵山望海台(刘三妹歌台)留下诗句:</p><p>登南恩望海台</p><p><br></p><p>君恩宽逐客,</p><p>万里听归来。</p><p>未上凌烟阁,</p><p>聊登望海台。</p><p>山为翠浪湧,</p><p>湖拓碧天开。</p><p>极目飞云处,</p><p>终身愧老来。</p> <p>本文作者春日登云灵题诗(二首)</p><p> 其一</p><p>云灵独崇高天外, </p><p>岗石隆成望海台。</p><p>仙女下凡歌盛世,</p><p>胡铨上顶夸老莱。</p><p>远天涌浪群山翠,</p><p>近地吊钟禾雀开。 </p><p>刘三居洞山风爽,</p><p>游人如鲫观景来</p><p> 其二</p><p>海面拔升六百六,</p><p>杜鹃曲径九十九。</p><p>梵音缭绕石峰静,</p><p>老树深幽玉叶柔。</p><p>极目春州似银汉,</p><p>远睋南海连五洲。</p><p>心潮澎湃春光好,</p><p>我欲飞翔云里游。</p><p>注:玉叶,玉竹子的叶。</p><p> 2020.03.17</p><p> </p><p><br></p><p><br></p><p> </p> <p>望海台侧面险峰</p> <p>云灵山上映山红</p> <p>云灵岭险峰</p> <p>马鞍山村民夫妇登望海台更换旗帜留影</p> <p>望海台仙女洞入口</p> <p>村干部喜登云灵望海台</p> <p>马鞍山村干部攀登望海台</p> <p>马鞍山村干部攀登望海台</p> <p>马鞍山村干部在望海台留影</p> <p>马鞍山干部村民同登望海台</p> <p>两少年儿童在望海台</p> <p>阳春一中学生在望海台</p> <p>望海台石头见证历史沧桑</p> <p>历史沧桑,石头见证</p> <p>云灵岭吊钟花,拍于去年正月初十。</p> <p>马安山村干部与村民同登望海台</p> <p>谢谢浏览,再见。</p><p>2020.04.27美篇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