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吴浩丽名师工作室线上优秀教学成果”展 </p><p> 工作室成员马生莉</p> <p> 马生莉,女,汉族,1979年3月生,陕西横山人,干部,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于横山区实验中学。横山区模范教师。</p> <p> 我和我的孩子们</p><p> 马生莉</p><p>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往简单讲就是一句话——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p><p> 董卿说:“教育的路上别指望孩子会自觉。”</p><p> 一个公众号中的一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有责任心的老师,以一颗爱心,用实际行动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p><p> 于是我为自己坚定了这样的教育信念:“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并为他们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p> <p>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蜿蜒的长城,那么自信就是那层叠的基石;如果说生命是一艘远航的船,那么自信就是那远航的船之帆;如果说生命是炽热的太阳,那么自信就是那万丈光芒。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生命的动力便杳然而去;如果没有自信,生命的美丽便荡然无存。</p><p>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起来的自信。我的这些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他们不能端庄、大方、自然、亲切地表达,根源在于缺乏自信!于是我坚持每天的课前演讲,因为课前演讲,可以消除孩子们羞于在公众场合,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心理障碍。同时也特别重视早读课的大声朗读,因为大声朗读好处很多:</p><p> 首先,对身体健康有利。在早晨,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在河边或在树林里或在阳台上大声地吆喝、发声,他们通过大声地呼喊吆喝把在身体里淤积一夜的浊气发泄出来,有利于身体健康。早晨大声读书也与此相类,所以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p><p> 其次,大声读书有利于培养语感,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朗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语感素质。</p><p> 再次,大声读书有助于强化记忆。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p><p> 第四,大声读书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p><p> 第五,大声读书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学生对诗词文章大声朗诵,从中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感受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p><p> 第六,大声朗读还可以增强自信心。</p><p> 一举六得的事情,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去坚持,惊人的变化绝对会震撼到你自己!</p><p> 成长第一步,从认真准备课前演讲,大声朗读克服羞怯开始,谁愿意自甘落后?</p> <p>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弄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与书为友,可享春、夏、秋、冬四时之乐,朱熹此诗便是极好地佐证。👍</p> <p>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我不敢奢望孩子们都能嗜书如命,但至少能明白,生活不全是风和日丽,当我们遭遇人生困苦与无奈时,可与书为伴,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p><p> 成长第二步,试着与好书交朋友!💪</p> <p> 当一本书的文字浸润于心灵,和思想形成碰撞;当灵魂游离于书海,与情感产生共鸣,文字便读懂了你的心,仿佛写出了你自己,这时你便是那个世间幸福的读书人!如果说阅读是一种吸收,那分享便是一种倾吐,因而我们愿意将快乐传递,把每周星期五的读书分享课化作欢乐的海洋!</p><p> 成长第三步,读书分享人人参与。💪</p> <p> 俗话说:“字如其人”,字写得好不好不仅是一个人的名片,更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写一手好字,往近了说便是考试可挣回卷面分,往远了讲可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再远些说,书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自然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所以,练字这件事怎能不列入学习日程?</p><p> 成长第四步,写端端正正方块字,每天进步一点点。💪</p> <p> “不比成绩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我们就和自己比,今天的你是否比昨天的你优秀了一点点?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自有其特殊的开启方式。允许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发光,不知是否与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伟大思想沾点边?</p><p>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孩子们需要在“表扬”的小溪中沐浴,需要在“肯定”的阳光下成长。</p> <p> 鲁迅在回忆其私塾先生寿镜吾时这样描述:先生上课总拿一把戒尺,但不常用;先生有罚跪的规矩,也不常用。说明这是一个严而有爱的老师!其实戒尺的警戒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老师只要心中有“度”,就该让戒尺回归课堂,如果孩子们对知识、对课堂、对老师没有敬畏之心,怎么能成人成材呢?一个内心不存敬畏之心的孩子,长大会是什么样子呢?</p><p> 我们需要重温一下“戒尺”的涵义,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准。戒尺进课堂,是要提醒孩子们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不能没有“戒”,不能没有“尺”。这把戒尺我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用来衡量学生,也用来丈量自己!</p> <p> 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不是夸夸其谈浮光掠影,教育是一种良知的守望。要坚持一种操守,只有甘于宁静,方能以致远,正所谓:性天澄澈,何必谈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