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回到了阔别许久的故乡。 这次回来,特别想去我家窑洞的原址去看看。之所以说“ 原址 ”,是因为前几年就听说村里搞产业,把那里的窑洞几乎拆完了。 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整整九个春秋。 记忆中的家,有三孔窑洞,面南背北建于十几丈高笔直的土崖之下,青砖黄土结构,冬暖夏凉,不惧风沙。对面是山,山有松柏,四季常青。山脚下隔着很宽的河滩,有大大小小望不到边的鹅卵石,每逢雨季,大河便轰隆隆地从东奔来,一路向西而去。 家里有两座土坑,上面一般铺三层:草、席子、褥子。两座土坑中间是火台,妈妈总能把香喷喷的烤土豆、炒豆子拿给我吃,或是把火铲烧红了粘好我断裂的塑料鞋。 在炕上,趴在窗台上,可以看外面的风景。记得有一年冬天,在这里,我和姐姐们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姐姐教我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有主门,也有风门,一个朝里开,一个朝外开。我们好坐在门墩上吃饭。 出门左边是鸡窝,分两层:上层是母鸡们下蛋的地方,铺着厚厚的草垫子;下层是它们的寝室。每到早晨天还不亮,公鸡们便亮起嗓子来,此起彼伏,我恨透它们了。过年了,要给鸡窝写对子,别人家的是“鸡肥蛋大”,二姐非要写成“鸡飞蛋打”。 右边对面远一点的地方是猪圈。也给它挖了个洞当寝室,外面用土坯墙围起来。妈妈用糠熬好猪食,便“唠唠唠”地叫它吃饭,它便慢吞吞地走过来,哼哧哼哧地吃起来,我拿小木棍敲它,它一理都不理我。 院子里还有几棵杨树,几棵槐树,一口旱井,一个地窖。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这里跳皮筋、捉迷藏、抓知了、抓松鼠…… 可惜都没有一张照片来保存那时的欢乐,如今来到这里,只砖片瓦不见,人是物非,唏嘘不已。我魂牵梦绕的故里,今后还只能存在于我的记忆和梦境里…… 这个是邻居家的窑洞,所幸还有一面后墙。 这个是村西的一眼活水井,走近看井还幸存,只是快被土填满了。 满是鹅卵石的河滩和我们的窑洞都变成了菜地。 只有路边的小花哪还是旧时模样…… 长按扫描二维码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