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饺子”

半个句号

<p><br></p><p>“饺子”是我们北方百姓常食用的一种居家食物,虽然距今他的历史已经超过1800余年,但至今仍是我们北方百姓的主要食物之一,逢年过节的家家户户餐桌上也还都会端上装有各种各样馅料的“饺子”。茶余饭后人们也总是对食过的和未食过饺子进行评头论足,意犹未尽。</p><p>记得小时候吃“饺子”,因为家庭成员“较多”,一般都是在过年过节时候才会“大吃”一顿“饺子”,父母会提前很久准备各种材料,来为一大家子人包制我们期盼已久的饺子,当时的我虽然年纪不大,也可以为父母或剁剁肉馅,或帮着擀一下很不规则的饺子皮,因此“饺子”这个食物一直以来与我有着较深的“渊源”,在众多的食物中“饺子”一直是我比较钟爱的主食。</p><p>记得小时候,我的父亲也是很喜欢吃“饺子”,而且他调制的饺子馅,往往会有出奇和独特的美味,尤其是经他调制的牛肉、羊肉等以肉为主要材料的饺子馅,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记得他的调料里面总是少不了自己经过烘烤然后擀成粉状的“花椒粉”,由于添加的数量等原因,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模仿他的做法,但是总也找不到哪个感觉,这也是自童年以来给我很深的印象之一。</p><p>说到父亲做饭,至今对我来说还有一个未解之谜,我的父亲出生于鲁中地区的泰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由于父亲在家里是独子,爷爷奶奶一直以来比较娇惯我的父亲,也能想象出爷爷奶奶不会过多的让父亲做一些家务活,1941年当日寇的铁蹄踏上他的家乡之时,年仅十几岁的父亲即跟随共产党的鲁中军区部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走离家就是几十年。我总在想,十几岁离家的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应该很少有机会亲自做几个自己拿手的饭菜,之所以后来父亲做的一手好饭,一定是年幼时我的爷爷或奶奶烹制的饭菜给父亲也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和味蕾的回味。就像今天的我永远记着当年父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和端上桌飘着香气的美味菜肴。</p><p>从小到大的我一直钟爱各种食材加个的水饺,母亲给我起了一个充满着爱意的绰号“饺子大王”,年幼在父母身边的时候,父母总是在吃“饺子”的时候,故意多给我的盘子里装一些,直到“饺子大王”吃不下了剩几个才为止,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幸福和亲切。因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1977年刚刚年满16岁的我,即扛起铺盖投入到当时火热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去,来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是从这时开始,一个16岁的我就真正的离开父母,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社会”,也是从这时开始,父母的“饺子”就成为了一种“奢侈”,只有过年过节和不多的休假时才能体会一下带着父母爱的温度的“家”的味道,记得是七十年代末的一天,父亲带着司机到身在烟台我工作的地方看望我,中午时分,父亲带着我和司机在老火车站旁的“烟台饭店”吃了一顿“饺子宴”,我们一行三人足足吃掉了五大盘“饺子”,这顿猪肉白菜水饺一直伴着我的回忆。还记得,当年只要是我回到母亲身边,她老人家无论如何在我要离家的时候也要给我包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直到最后她的身体已经不能自理,也还是会嘱咐我的姐姐或嫂子给我做一碗我钟爱的“饺子”,看着我享受着吃到了“饺子”,母亲才会放心的望着返回“远方”的我。</p><p>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再也吃不到父母为我们包的“饺子”了,但是对“饺子”的钟爱一直未改,时不时的闲暇之余也还总会做上一顿自己喜欢吃的“饺子”,父亲调制饺子馅的方法至今没有学会,但我一直都在按照记忆中的味道在尝试着……。</p><p>“饺子”带着我童年的回忆,带着我对父母的思念,这种美食也一直在传承着,这就是“家”的味道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