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惜拾】寻访五十年前的足迹——献给老同学(再版)

灵动色彩

<p>立秋那天,也许因为炎夏已逝,金秋将至,突然追忆起去年秋天经历的一些美好时光。其中最缠绵于怀的一幕,是重阳节时分,与几位老同学一起到香山,去寻访五十年前的足迹——我们意气风发年代的母校。半个世纪之后的的“踏古之旅”情深意笃,又跃然眼前,遂重新编辑、补充、整理了去年的博客,与老同学共享,以志纪念。</p><p><br></p><p>转瞬间我们又老了一年,真可谓 “忆往昔,看今朝,人已老,情未了”。但愿这份“未了情缘” 能挽住一抹往昔年华中的光晕,映衬当下暮情中的余晖。</p><p><br></p><p>2015年重阳节前夕,和北京的大学同学一起到母校所在地香山公园,去追寻五十年前的踪迹。当年我们的教学楼在“镇芳楼”,如今老楼宛在,却物是人非,沧桑深沉,不禁浮想联翩,一幕幕往事跃然眼前。</p><p><br></p><p>2016年8月这个美篇发表之后,获得了同学们的赞誉热议,并得到近千次阅读。人生也只能有一个五十年可资回顾,现在又是五年过去了,老同学们还在念想我们寻访足迹的轶事,于是我把“空灵放舟”账户名下的这个美篇转移到“灵动色彩”账户下,重新发表,以再次纪念青年梦、同学情。</p> 当时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教室门前的台阶上蹦蹦跳跳。<br>如今踏在同样的台阶上的,居然已是古稀老人! 仰望镇芳楼,上面一层是我们老师的办公室,每个班仅有十多名学生,却有两、三名中国教员和两名外国教员精心培育我们成长。口语老师来自伦敦,笔语老师来自澳大利亚,听说这些外国老师如今都已仙逝。但她们的音容笑貌依然神采奕奕,犹若昨日,她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学子们未辜负老师的培养,从镇芳楼走出了不少企事业栋梁。回想那些老同学,仅英(3)班而言,十九名同学中,竟然已有五名优秀的人才去了天堂,留在人间的我们今天在纪念往昔峥嵘岁月时,不禁感慨万千:亲爱的老同学们,如今最好的纪念,就是珍惜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了,多多保重! 当年英语(3)班的同学与老师合影。<div>前排:诸敏善、黄渊渊、泰勒老师</div><div>中排:凌原、卢凤山、徐明强、王建国、沈建成、<i><u>陈炳刚</u></i></div><div>后排:闫凤兰、<u><i>李兰珍</i></u>、王增芬、匡佩华、龚若平、张爱珍、<i><u>钱敏</u></i>、华锦洲、章培德、<i><u>王胜林</u></i></div><h3>其中名字下有下划线的同学,已经离世。还有一位较早调离(3)班去学习缅文的同学<i><u>钱伯良</u></i>,也已离世。</h3> <p>半个世纪之后,今天四君子在镇芳楼再度相会,不胜嘘唏,感慨万千!</p> <p>当寻踪之旅走进昔日的教师办公室,我们遇见了香山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高先生。说起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悠悠往事,两代人一见如故,高先生向我们赠送了他参与编辑的《民国香山诗文精选》做纪念,并说要把我们的香山苦读等往事,载入公园的历史,让后人知道从这里曾走出过一批学子,后来成为效忠国家的栋梁之才。</p> <p>五十年光阴荏苒,镇芳楼后面的校长办公室已荡然无存,曾经的学生宿舍买卖街6号,也踪影全无。校长的二女儿刘晓惜最近与我建立了联络,当年她随着父亲在西山各地寻觅校址,最后定址于香山公园,回忆当年林林总总的往事,不胜嘘唏。小惜还跟黄渊渊学过兵乓球,后来在赛事中得过冠军。</p><p><br></p><p>原来的教学楼边上建起了香山公园管理处,郁郁葱葱的林木藤蔓已经开始显现秋天的多彩风姿,香山啊香山,这个人人皆知的红叶胜地,我们离开之后,你已迎送过五十多个游人如织的风光盛时!</p> 今天虽非节假日,红叶也尚未到观赏季节,但公园内已经是欢声笑语熙熙攘攘。东门附近的勤政殿是个历史性建筑,相传帝王曾在此处办过公事,如今整修一新,殿外虽然有几尊铜铸香炉,但不见香火,一定是风景区内严禁烟火吧,否则,那些祈求多福多寿、招财进宝的香客是绝不会放过的。 <p>移步向东,很快就到了“松林餐厅”,穿过松林饭店,眼镜湖往东一条小道边上,有一个“红叶餐厅”,当年是我们的学生用餐的“大众食堂”。我们这批南方来的学生,初尝窝窝头时,好多人难以下咽,但我居然一下就爱上了它!食堂的菜品分成三等,五分的,一毛的和两毛的。穷学生们掏出五分的菜票,眼睛盯着两毛的太阳肉,那段日子,在食堂用餐的我们,正在长身体啊!</p> 有些同学到东门外小卖部买二块蛋糕或二两江米条已祘享受,若是在松林餐厅吃一份三毛多钱的酱爆鳮丁那简直是超级奢侈了! “小白楼”不见了,让我们感到迷茫。看着附近路边的导游路牌,我们断定,当年我们几个同学曾经居住过的小白楼,就是在这一带,可是就是难觅影踪。小白楼你在哪儿?那里还有敏善兄留下的琴声呢!多年后敏善兄回到故乡苏州,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同时从事工商业,很有成就,老两口周游世界,小康之家的享受,应该数他首屈一指了。多年后我几次重返姑苏,敏善兄的接待令人感怀。他的钢琴技巧,已远在我之上了。<div><br>暮然间,翠绿、鲜红和橙黄让我们眼前一亮,啊,琉璃塔!啊,昭庙!我们一下子兴奋起来!</div> 当年学校有十三个语种,除了大语种英语在镇芳楼外,昭庙是其他语种的教学基地!众多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等老同学中,还有我不少老乡,多年后原来阿拉伯语的何永鑫与我建立了联络,我们成了密切的摄友。其他同学们如今你们在哪儿?你们可好?期待与你们恢复联络啊!<div><br></div><div>寻踪之日让人不爽的是,昭庙门户紧闭,从门缝中窥望,内中修缮似乎停滞了许久,一片狼藉,很煞风景。尽管如此,昭庙的外观还是那么鲜亮,那么气派,一点不减当年风韵。</div> 我们五十年后有幸在这里重逢,怎么能不留影纪念! 这里鲜黄的灌木和野花映衬翠绿的塔身,外加绛红偏紫的墙体,正好是艺术家们要找的色彩互补关系! 选择重阳节来纪念五十周年后重返故园,是令人兴奋的,但今天的遗憾是刘大勇、张爱珍和钱敏的缺席,他们不仅是我大学的同学,更是我中学、甚至小学的同学。可是今天他们无法应邀同行,虽然特意给我们留下了问候,也抹不去大家心头的牵挂遗憾。<div><br></div><div>张爱珍一直是班里风风火火的大姐,特别是她与钱敏亲如姐妹的密切关系,以及爱珍夫妇多年在家中慷慨招待老同学的情形,让人感怀。钱敏的后半生可谓风生水起,很有作为,充分展示了她的聪明才智,当了国图公司的副总经理,可惜在一次出差车祸中不幸离世,仅享年49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深切怀念着她的音容笑貌。爱珍后来的人生多姿多彩,是同学中周游世界、享受人生最勤快频繁的人。</div><div><br></div><div>大勇在人民画报社担任过英文组组长,他豁达大度的个性留给老同学们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分离几十年后,在老家的一次偶然相遇中畅叙了友情。有一点可以聊以宽慰的是,大勇在看了我拍摄的这套纪念照片之后,把他的感受写给了我。在这个纪念册里,某些文字和回忆,就来自大勇的感受,这也算是我们共同的追记了。</div> 大侃“想当初”。 见心斋是我们当年读书背单词的地方。来到见心斋,常常使我鉴心自问,今天再度回顾,我们当年的一颗红心,后来确实实现了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忠实承诺。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可贵之处,简单而朴实,没有浮躁和虚伪,更没有诓骗和欺诈。 如今与当年不同的,是亭柱更红,碧水更绿,但情韵依旧,只是在碧水之中畅游的鱼儿,已经是当年鱼儿的好多代子孙了。 当年同学风华正茂,但尚为攻读书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变迁极大,明强凭他的刻苦和执着,在外文图书社总编的岗位上执掌多年,超期服役,在建国70周年之际获得了外文局的终身成就奖,是同学中成就最突出的佼佼者了。培德夫妇常常在里斯本陪伴女儿一家并安度晚年,2018年我和妻子到访葡萄牙时,他在异国他乡尽了一份地主之谊,那份快乐和惬意,难以言表。建中则大部分时间在香港生活,但天天有联络,如同近在身边。 眼镜湖是我们当年常常驻足的地方。那时只有徐明强戴着眼镜,而今我们班的老同学大多都是眼镜先生了,但章培德和金建中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视力,真羡慕他们生命力之旺盛!明强在问培德什么呢?是赞叹建中的太极拳健身之道吧!<br>我老伴则在专注拍摄,随着她的镜头望去,原来湖边有个妙龄女郎,在一袭红衣之中,靓丽非凡! 金建中应该是一名出色的手机摄影师,他给我抓拍的肖像上乘,把章培德也表现得精气神十足! 培德在我们中间显得最年轻,他的神态,俨然不减当年学者风范。我们常称呼他为培德弟,他比我们年轻一年,可是他看起来比我们年轻了五年,我好嫉妒! 再来个合影吧,下次来到眼镜湖,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又一位妙龄少女在一袭红衣中孤芳自赏。如今自拍成为女孩子的自恋情结。看她悠然自得的神态,好羡慕!回顾我们当年,何尝不是那么英俊靓丽呢?可是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可以籍以释放自恋情结的任何手段,相反,倒是文革让我们刻意遮盖自身的优秀,要装得老成、土气、革命、没有小资情调,真是扯谈! 如今中老年妇女也是一袭红妆了,回归爱美的自然人性真好。 啊,刚刚路过东门入口处的人工红叶,又来到天然的绿色海洋,静翠湖!松柏的挺拔清纯和柳枝的婀娜滴翠,相得益彰好养眼! 突然间,一堆残荷映入眼帘,那枯黄,那苍劲,那充满禅意的意蕴,令人心醉!难道隐喻着我们这批五十年之后重新造访此地,当年在此发出朗朗书声的人,如今也像残荷这般,要在深沉的禅意中体验秋实的辉煌吗? <p>静翠湖啊静翠湖,你静谧,你青翠,当年我们背书背累了,会躺在湖畔的一棵歪脖子松树上打个盹;当年你在我们心目中可真是一大片晶莹剔透的大湖啊,如今何故却近乎是一汪潭水了?难道是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后,反而“一览众山小”了?</p> 不,你还是那么静谧,那么青翠,那么浩瀚深邃,我们心中青年时代的挚爱,依然如故! 玉华山庄、栖月山庄、西山静雪,双清别墅和半山亭,也是当年常常溜达着背单词的去处,可是如今,登山已经成为我等力图避免的运动了,膝盖和体力告诉我,走向平地,走向出口吧。临行前,不忘向勤政殿告别,我们一生勤政,而且两袖清风,也不愧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了。 <p>回到香山公园门口,让我想起当年我们全体1965年入学的学员在这里和教职员工的合影。而今都走完了各自奋斗的旅程,在退休的岁月中沐浴夕阳的余晖温暖了。愿老同学们安康,快乐!也向当年培育我们的老师们致敬!</p> 再见,镇芳楼!再见,昭庙!再见,香山门口值勤了百年的铜狮!后会有期! 老同学,<br>我谨以此作为重阳节的厚礼,<br>送给亲爱的你!<div>人生只能有一个五十年去追忆,至今又是五年过去了,珍惜,珍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