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在武汉暴发,后蔓延到全国,湘潭文学工作者积极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面对疫情带来的灾难,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风云,引导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湘潭市作家协会”公众号推出“抗疫散文”专辑四辑,共发表散文16篇,这些散文描写了湘潭人民同心抗疫的精神面貌和抗疫一线人员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6位不同职业的作家赋予了作品不同的视角,彰显了湘潭人民在危急时刻万众一心、全民抗疫的气势与决心,展示了湘潭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勇气,为湘潭人民全面打赢抗疫保卫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战胜疫情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p><p> <b> 一、体现了作家的责任担当</b></p><p> 作为文艺工作者,比普通人更有正义感,更富同情心,更悲天悯人。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湘潭文艺创作者将笔墨化为战戟,将热血化为歌咏,为抗疫添信心,为民众增力量,潜心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特别是反映坚守和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和党员干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p><p> 湘潭作家创作的抗疫散文,有的兼具情怀与理性、文采与格局,富有气魄与力量,让人看到光明与希望,如司马冷的《把抗疫诗写得“有光”》、武正坤的《一座英雄的城,一群英雄的人》、杨蕾的《不平静的庚子年春节》、满哥的《有感于最后那片叶子》等;有的集中讴歌了抗疫中最美逆行者中的医务人员、警察等,如李元辉的《美丽的邻家女孩》、李映红的《向最美逆行者鞠躬》、翦辉的《春天的祝福》、朱文的《楼道里的一面》、张永祥的《不见硝烟的战场“警”色为什么这么美》等;有的展现了政府工作人员、社区等行业领域工作者临危受命、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神,如刘纲要的《疫情中的社区主任》、吴学泓的《不同寻常的口罩》;有的描写了教师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坚持网络教学的责任与坚守,如周艳的《我的一天》、刘丹英的《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主播”》;有的讲述了广大民众立足个人实际、全力支持抗疫的故事,如林韵的《春天花会开》、龙琳的《另一种隔离》、杨翠芳的《我们的力量》等。这些作品讴歌和展现了抗疫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和精神,旨在以文学传递力量,为抗击疫情这场特殊的全民战争振奋精神、呐喊助力!</p><p> <b>二、凸显了文学的疗救功能</b></p><p>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全力以赴抗击疫情,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为战胜疫情贡献一份文学的力量,创作精美的抗疫文学作品。人们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抚慰内心伤痛,传播爱心和坚强,情感得以升华,士气得以振奋、文学的疗救功能得以凸显!</p><p>比如,司马冷的散文《把抗疫诗写得“有光”》,从分析吉狄马加的诗歌《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入手,他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诗思、深沉的情感,借用朱光潜的“三此主义”,高度评价吉狄马加的诗歌是一首“有光”的抗疫抒情诗;他从抗疫的全局观出发,认为中国精神构建了华夏子孙行稳致远,浩浩文明的大胸襟、大气象;他慷慨激昂地概括、纵横裨阖地梳理,高度概括“理性之光,精诚之光,灵魂之光,人性之光”,是《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这个光源体发出五彩斑斓的光彩,充分显示了老作家司马冷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博的文学素养。</p><p>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没有谁是旁观者,没有人能置身其外,每个人都是防控主体,每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也正因为如此,提供正能量的精神支持不可或缺。武正坤的《一座英雄的城,一群英雄的人》先后引用了钟南山、告子、李白、易中天、毛泽东等的名言金句,说明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又分别刻画了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文宏、李文亮、骆名良、朱海秀、素不相识的老奶奶、中年送菜男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让你深深感悟到:武汉有一群英雄的人,在危难来临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一点一点的能量,修复这场灾难带给这座城市的裂痕。他相信万众一心,相信共克时艰,相信坚强的武汉、相信伟大的中国,给读者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p><p> 面对突发疫情,湘潭作家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周克武表示:“大灾,也是一场大考”,他坚信“拨云见日,笑满人间,绝不会是苍白的抒情和空洞的口号”;徐秋良鼓舞我们:“用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字,点亮心中那盏灯,照亮人们从寒冬奔向春天回家的小路”;陈爱民慷慨陈词:“这是一场硬对硬的较量。病魔再厉害,再猖獗,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面前,只能瑟瑟发抖。”蒋鸣鸣金声玉振、掷地有声:“疫情当头,白衣天使不惧生死;危重时刻,中华儿女共筑长城。”吴广平以“记录大灾中的磨难,用同情祈福的表达来抚慰淌血的创口;书写血泊中的抗争,用悲怆豪迈的文字来礼赞抗疫的英雄”表明“以文疗伤,以文抗疫”的决心。因此我们始终坚信,疫情终将散去,因为无论什么病毒,都抵不过人间大爱,更挡不住春暖花开。</p><p> 文学的原初功能不在于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或认识功能,而是治疗功能。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文学内在的精神治疗功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遮蔽了。而抗疫文学揭破了这层遮蔽,把文学的疗救功能凸显出来。</p><p><b> 三、记录了抗疫的感人故事</b></p><p> 从文化记忆的角度看,作为一种即时性的见证文学,抗疫文学具有记录历史、抵抗遗忘的功能。灾害文学的记忆功能,远优于冰冷的历史档案与枯燥的数据材料,保留着无比丰富的历史细节。抗疫文学总是让我们重温和警醒,总会令我们感悟和珍惜。作家们用文学书写疫情,抵抗遗忘!请看:</p><p> 来自湘潭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的朱文记者疫情期间深入公共卫生中心、各大医院和社区,采写抗疫报道40余篇;她与驰援黄冈的湖南医疗队湘潭分队的队员们成为微信好友,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驰援黄冈逆行红安的41天日子,在朱文记者的微信朋友圈里,我们有机会在第一时间读到刘畅、周新荣、夏婧、罗朵、姜彩萍、王珍、熊英、钟芳、王柳、彭峰、陈思、潘丽等湘潭驰援红安医护人员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将个人的生死和安危置之度外,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彰显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的“黄冈日记”。(记者朱文的《楼道里的一面》)让我们对医务工作者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对默默奉献的记者由衷感佩。</p><p> 九华公安分局张永祥在疫情防控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真挚朴实的文字进行表达,写成《不见硝烟的战场“警”色为什么这么美?》,为我们展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干警临危不惧、冒风斗寒,从走街入巷的宣传,到严丝合缝的特殊人群管控;从润物无声的矛盾化解,到规范严格的盘查排查;从贴心入微的为民服务,到铁面无私的公正执法,他们用勇气和行动叩问初心、勇担使命,让熠熠警徽闪耀在全市抗击疫情第一线,彰显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深刻内涵,谱写了一曲“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壮丽凯歌!</p><p> 在这场不平凡的抗疫战争中,教师也随之多了一重身份:“最美主播”!湘潭县易俗河镇山塘小学的刘丹英老师的《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主播”》和湘潭县花石镇龙口中学的周艳老师的《我的一天》就生动描写了她们的感触:两个多月时间,她们为了保证学生无障碍听网课,一堂二三十分钟的直播课可能需要花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寻找、整合资源;一堂课下来,“主播”们操碎了那颗“老母亲”般的心:课前生怕有一个孩子没有及时听课,课后又担心学生没有听懂。于是,眼睛时刻盯着电脑屏幕,时刻准备着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而做好细小之处,做好该做之事,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和坚守。</p><p> 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文学不仅是风花雪月,面对公共生活,有责任去介入和指证,这也是文学的存在价值。赵竹青认为:“这场疫情,一定会成为21世纪中国一段难忘记忆。希望记忆的沉重与痛苦能带来深刻的反思,以之裨益于未来。抗击疫情无疑是中国的一场大考,伴随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性的善恶美丑也将一一呈现。”用文学书写疫情,抵抗遗忘,为人类面对灾害时备足一份精神食粮,不要让这种民族苦难重现,这是每个作家都无可逃避的责任!</p><p><b> 四、汇聚了民族的精神力量</b></p><p> 求真、求善、尚美是文艺的要求,疫情面前,湘潭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在积极行动,应势而为,有所作为,用自己的创作去讴歌白衣战士和最美“逆行者”,歌颂危急关头“最可爱的人”,颂扬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普通的社区干部和无数默默奉献者,记录广大民众在灾难面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筑起抗击灾难的铜墙铁壁。</p><p> 文学创作要切近现实,切近生活。面对疫情防控这个现实,湘潭文艺工作者贴近生活,扎根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是当代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观和创作导向。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许多作者一方面在工作中上传下达、日夜防控,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另一方面他们才思泉涌、心怀大爱、情之所系发诸笔端,为抗击疫情倾心尽力。比如吴学泓在《不同寻常的口罩》中描述抗击疫情的工作状态:他们用“一根小小的电话线,联结着民众的心”,传送党的关怀、爱的召唤;他们“耐心地宣讲政策,解答疑惑”,字里行间温情暖暖;“这里,没有职务高低,没有特殊待遇,没有个人报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政府工作人员”,写出了政府工作人员干群同心,严防死守;“完成工作任务的同事没有回去;家里孩子等着喂奶的二宝妈妈没有回去;母亲生病的女儿没有回去”,展现政府工作人员的党员风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字字蕴含真情,句句发自肺腑,以如椽之笔抒发了对防控疫情的赞美和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p><p> 刘纲要的《疫情中的社区主任》以纪实的写法,记录了自己居住的名苑集镇小区因为新冠确诊病人有4例之多,社区防控压力大,社区主任兼具防疫、排查和维持秩序的工作,多处心理描写表现了社区干部为了防控疫情坚守岗位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门口始终有一群人在尽职尽责地守护家园,苦口婆心要求住户戴口罩,居家隔离,每日为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办理出入证,严防死守和宣传教育”。这些凡人小事,只是小区疫情防控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各级政府、社区干部、物业管理在疫情肆虐时期,贯彻中央精神,把人民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责任和担当。</p><p>杨翠芳则以镇政府、村组等基层组织为视角,亲历了镇政府、村组等基层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统筹安排,防疫一线的党政干部、交警、防疫检疫工作人员等,在病毒第一波攻击面前,全力以赴,听从指挥,成功阻击了病毒的蔓延,展现了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一份力量!她在文末感慨:“所有这些,估计其它国家学都学不来,因为他们根本做不到,也不可能有这个实力和霸气。这是‘硬核’的中国力量,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我们的力量》)</p><p> 在白衣战士的拼命奋战下,在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努力奉献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但努力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还腾出手来对其他国家进行援助,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国药经方、抗疫经验,与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抗击疫情,为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奋斗!杨蕾无比自豪地感言:“这次疫情是灾难,是挑战,也是一次机会,这个机会让全国人民更团结,让全国上下的应急能力得到演练,让许多许多战斗在一线的非医务人员如保洁、保安、快递、社区人员、志愿者等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奉献和善良得到彰显,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强!”(《不平静的庚子年春节》)</p><p> 湘潭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同抗疫,激发了湘潭作家创作的灵感,激发了湘潭作家对生命本真的还原。曹青说得好:“文学应当发挥其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激励功能,鼓舞抗疫斗志,探求科学的人类生存之道。”湘潭作家用文学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加油鼓劲,用精美作品展示了人民大众同心同力全面抗疫的精神面貌,为全面打赢抗疫保卫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汇聚成弘扬中国精神的磅礴力量!</p><p>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