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脚下的童年时光(1)

南黑森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雁塔脚下的童年时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雁塔巍峨雄伟、古朴神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雁塔,位于莘县城中文化馆院内,建于公元1139年,属于宋代建筑。雁塔又名宝塔,为楼阁式平面八角型砖塔,塔底层东西长23米,南北长22米。塔有四门,入北门可攀至塔顶,南门内有一尊石雕女神像。塔有十三层,垂直高度40多米,塔顶上有铜笼,可容二十余人。人们踏级迂回而上,宛若置身霄汉,数十里村落、河流、林木等景观,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雁塔是莘县人的骄傲。八百多年来,莘县人,大都怀有一种魂牵梦萦的“恋塔”情结。还乡归家,未进莘县地,先见雁塔影,暖暖的乡情油然涌上心间。春节元宵,塔上张灯结彩,燃鞭放炮,其情其景,令人怦然心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雁塔是莘城的象征。令人痛惜的是,1968年,正值十年文革的最混乱时期,尽管雁塔历经无数次地震而岿然不动,只是近年来从塔上掉下几块青砖而已,却还是被县里的造反派以“不安全”为由下令拆毁。从此以后,雁塔的倩影在莘县人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了雁塔,莘城也就没有了神韵,就像没有了仙的山!</p><p class="ql-block">没有了雁塔,莘城也就没有了灵气,就像没有了龙的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是在雁塔脚下渡过的。</p><p class="ql-block">雁塔消失了,我的童年时光也随它飘逝而去。那一年冬天特别寒冷,风雪也特别凛冽。十一岁的我虽然朝气蓬勃,但幼小的心头却充满了无限的惆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少年时代的灿烂与快乐,只有苍凉阴沉的天空与漫长萧杀的冬季在儿时记忆中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有“一足踏三省”和 “鸡鸣闻三省”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莘县秦始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据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商朝的伊尹曾在此躬耕。如今城北大里王村还有康熙年间所立的纪念碑一座,上刻“莘亭伊尹耕处”。北宋名相王旦祖籍莘县,在朝掌权十八年之久,为北宋景德年间出现短暂的“治世”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朝的郑板桥,曾在莘县古城镇任过当时的范县县令。境内还有战国时期孙膑、庞涓斗智决战的马陵道古战场,有《水浒》中描述的野猪林、十字坡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莘县,属黄泛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金堤河、金线河等4条自然河流。其中,徒骇河由西南方向蜿蜒而来,在莘城的南关一折,再近靠城区的东关奔向东北方向的聊城境内。现在,只有儿时波涛滚滚的徒骇河还记忆犹新,时常在自己的梦境中奔腾不息。毕竟,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的第一条大河!</p><p class="ql-block">旧志“莘县八景”之中,莘城就占了三个:“斗城捧月”、“甘泉淑玉”、“古塔摩天”。“斗城捧月”是说莘县境内古代就有城,正方形布局,城墙四围如斗,俗称斗城。前人记载,那时城池高峻,雉堞连云,登上城楼,别有风趣。“甘泉淑玉”则是指位于莘城东街的甘泉龙眼井,水甜如饴。相传,昔有欲取东海水以疗疾者,夜宿东鲁店,梦里有神相告,说此地有泉,其源通东海,取此水煎药,病会愈。而所谓“古塔摩天”就是说的雁塔了。雁塔恒居八景之首,它亭亭玉立,挺拔俊秀,历史上多被用作军事瞭望台,曾为“拒寇护城”起过重要任用。</p><p class="ql-block">20世纪六十年代,城镇里的居民还不到一万人。其中,四分之三是农业人口,集中居住于城区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两旁。城区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县委、政府、粮食局、武装部、银行、剧团等单位多位于城南,所以北街人最多,南街人最少。由于东街与城外被徒骇河阻断,过河不到十里就是邻县阳谷地界,而西关与外界交通便利,往西二十多里仍是莘县属地,所以进城买卖东西的乡下人特别多,农贸市场也多设定于城西的大街小巷。长此以往,西街比较繁华拥挤,西街人多于东街人也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是西街人,但居住在西街。确切地说,是居住在西街的小寓首北巷——雁塔街的路东,与前面的文化馆仅一墙之隔。小寓首南巷,路东是政府大院,路西是县委大院。两大院的高墙之间架一座一米多宽的铁质天桥,以便于两机关的工作人员走动。</p><p class="ql-block">小寓首,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往东一百米就是大寓首,即莘城的中心位置,把莘城分隔成四小块的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四街由此伸展出去。记得城里唯一的新华书店在路口东北角,与西南角的百货公司隔街斜望,莘城唯一的红砖两层楼房——即“第一旅社”,则站在街头东南角与西北方向百米远的雁塔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大寓首往西一百米路北,就是雁塔矗立的地方——莘县文化馆。文化馆正门朝南,对过是县供销社的院落。西大街由此开端伸向西关,它的侧门朝西,整个西墙外的小巷就是闻名遐迩的雁塔街。历史上,莘县人曾美滋滋地把四街叫做“雁塔四街”。其实,真正的“雁塔街”只有一条,就是小寓首北巷——我童年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雁塔街,南北长不到六百米,东西宽也就五六米。路西由南往北,一字排开的是县级百货公司的仓库、皮革社、印刷厂、手工业局等单位,其间分散居住着属于西街和北街的农家。路东文化馆以北区域,几乎没有企事业单位,绝大多数住家是西街和北街的农民,他们的房屋很多被吃公家饭的人和家属孩子所租赁。</p><p class="ql-block">雁塔街西北方向不远,就是残存近一百米长的内城墙遗址。这里,没有后来在别的城市或电影里看到的青砖高墙,只有一段高八米、下宽五米上宽三米的黄土高台而已。听说城墙建于明代,全长五千多米,解放后破坏掉了。城墙遗址前面是空旷的林地,树木幼小稀疏,但有个好听的名子——青年林,再往南,就是属于西街的一个低洼地,面积有十多亩吧。长年累月的雨水积聚于此,就形成了有水有鱼的大坑。少见的客运汽车,从位于大寓首街北十字路口旁的汽车站发出,往西三百米,驶上古城墙北脚下的公路,然后来个近90度的转弯,朝南行驶六百米,再拐向西关大街三百米就离开了莘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习惯地把大寓首以北的街道叫做“前街”,其实它正式的名子应叫“大寓首街”,有六七百米长,比我们这条小巷要高出两米多,它的北口就是北关的起点。大寓首南四百米也叫“大寓首街”,再往南才叫南街。作为主街,前街当然更宽阔,两边的商家店铺也最多。大寓首往北四百米路西,是城关区政府,对面是城关区医院。前街靠近大寓首50米的路西,有一个隶属于城关区医院的药铺,总公才五六个人。其中一个身材瘦小,面容清癯的中年人,就是我那当中医的父亲。</p><p class="ql-block">文化馆与电影队仅有一墙之隔。电影队不靠街,正门在前街一个胡同里,后门开在与文化馆相隔的西墙上。文化馆东南角空地,就是城里人夜晚看露天电影的主要场所。当时,县城还没有真正的电影院,只有一个戏院,经常由县豫剧团占用着,很少放映电影,而且它在属于南街的地盘上。</p><p class="ql-block">小孩子天生喜欢看打杀、热闹的电影,还不会欣赏那些哭哭啼啼和哼哼唧唧的才子佳人戏。童年时代的我,对露天电影的喜爱深入骨髓,对电影队有多少人了如指掌,甚至有的放映员,我都知道他姓什名谁、老家是哪儿的、结婚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