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学习入门(三)

老木子

<p>文/老木子2020-04-27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有美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不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果对对仗的各种类格或是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元曲中对仗的精妙之处。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写诗不仅要学习和掌握诗的韵律,还要学习和掌握诗的对仗技巧;写词也是一样,除学习和掌握各种词牌的格律及如何押韵外,也要学习和掌握词中句子的对仗技法,本篇就来接续上篇《写诗词学习入门之二》,讲一讲诗词方面的对仗,只讲二十例,望美友读到时能够喜欢。</span></p> <p>一、对仗的种类</p><p> 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 ,计三十三种。</p> <p>二、常见的几种对仗</p><p>1、正名对</p><p>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p><p> 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p><p>“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p><p>“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p><p>2、双拟对</p><p>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p><p>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p><p>3、连珠对,或联绵对 </p><p>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p><p>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p><p>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p><p>4、双声对 </p><p>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p><p>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p><p> 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p><p>5、叠韵对</p><p> 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p><p>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p> <p>6、同类对</p><p>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p><p>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p><p>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p><p>7、异类对</p><p> 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如:</p><p>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p><p>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优于同对。</p><p>8、借对</p><p>借音</p><p> 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p><p>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p><p>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p><p>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杜甫《秦州杂诗》)</p><p>借“沧”为苍与蓝对;借“杨”为羊,与鸡相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p><p>借义</p><p>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p><p> 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p><p>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p><p>9、掉字对 </p><p> 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这也叫“掉字格”,这种对仗比较难,容易流于文字游戏。如:</p><p>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p><p>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p><p>10、自成对</p><p>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当句对”或“互成对”。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如:</p><p>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p><p> 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p><p>11、交股对</p><p> 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对上联的第七字。</p><p>如: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p><p> 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p> <p>三、琢句对仗法</p><p>12、实句对</p><p> 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如:</p><p>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蔼)</p><p>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p><p>13、虚字句对</p><p> 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如:</p><p> 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黄庭坚)</p><p>如:孙行者,祖冲之。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p><p>14、流水对,又称串对</p><p> 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如:</p><p>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p><p> 杜甫在上句没说“穿峡”到那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流水是一个比喻词。</p><p>15、倒装对 </p><p> 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仗,也叫“倒插对”。</p><p>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p><p> 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为了适合平仄调,所以有意识地把词序颠倒过来用。</p><p>又如:</p><p>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p><p> 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故意把词语颠倒来用。阅读这种对仗时,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p> <p>16、逆挽对</p><p> 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更完整。</p><p>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p><p> 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p><p>17、错综对</p><p> 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错综对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p><p>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p><p> 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如果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只好这样颠倒错综相对了。 </p><p>18、意对</p><p> 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别具一格。</p><p>如:</p><p>春风潮水上,饮马杏花村。</p><p>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p><p> 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有一种妙趣。</p><p>除上文列举18种类格外,还有其它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p><p>19、邻对</p><p>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p><p>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p><p>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p><p> 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p><p>20、扇面对,又叫隔句对</p><p> 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p><p>诗中的扇面对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p><p>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p><p>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p><p>词中的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p><p>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p><p> 月露冷,梧叶飘黄。</p><p>曲中的扇面对,如卢挚的《节节高》:</p><p>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p><p> 风微浪息,扁舟一叶。</p><p> 有意思的是这个扇面对还是个错综对,本是应该“一叶扁舟”对“满江明月”的,为了在曲中月、叶押韵,故采用了倒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