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村的“曹”为啥写成“曺”?

学山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u>青草池塘话暮春</u></i></b></p><p>“春雨惊春清谷天”,过了谷雨也就立夏,春天就结束了。立春时春寒料峭,人们穿着冬衣看梅花,春分时虽春色已暖,桃李芬芳,林莺穿柳,但昼夜温差大,冷暖不定,所以赏春的心情其实并不能和春色同步,只是感受到花的浪漫,仿佛早早穿上春装的长腿姑娘,真担心冻感冒了。不是说春天是最美好的吗?当人们脱去冬装,想要去体会春的温暖时,其实已是夏天了,于是人们感慨春的短暂,长恨春归无觅处!</p> <p>昨天谷雨第七天,醒来便感觉是一个艳阳天,暖意袭人,前一天便和老包约好,乡间走走,温州瑞安是个美丽的地方,七山一水二分田,到处绿水青山。新闻报道,温州在大力推进美丽田园建设,“种田即种景”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林间田头如果没有违章棚屋,也不乱倒垃圾,本来田园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山、水、田园,又值暮春时节,该出去走走,抓住春天的尾巴,尽管疫情的阴霾还在,但每个人都还得过好自己的生活,目的地就选择网红地曹村了。</p> <p>经飞云江五桥,沿着G330国道(原S56),过马屿路口后,向南拐入钱(仓)马(屿)路,便是曹村了,曹村就在钱马路两边,其东、西、南三面皆山,西边的圣井山为境内主峰,圣井山也叫许峰,相传晋朝许逊真君曾在此修道,而得名许峰,圣井山石殿已是国家级文保单位。进入曹村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万亩粮田,这里也是瑞安粮仓“天井垟”,整齐的秧苗,验证了“种田即种景”的箴言,也展示着下半年丰收的喜悦。</p><p>沿着钱马线,驱车直奔目的地——曹豳公园。公园在一小山丘上(据说这里古代是像虎一样的山丘)。近山脚的地方,远远看去,一个高高大大的牌坊矗立在山前,我们将车停在牌坊前不远的地方。见牌坊正中写着“中华进士第一村”,震撼!隋唐科举取仕以来,进士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范进中举都高兴地疯疯癫癫了,更何况中进士呢。进士中的娇娇者则可入翰林,而不入翰林不拜相,则是始于唐朝的规矩,一直延续到明、清。曹村以一村之地,从南宋到明朝200多年间,居然出过82个进士,据学人考证,不愧为“中华进士第一村”。</p> <p>牌坊的第二行写着“永嘉学派,再展雄风”,所谓永嘉学即温州学(早在温州府之前,温州称永嘉郡),永嘉学兴起于北宋,为南宋显学,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并立于世。至清末瑞安以孙诒让(仲容)为代表的孙氏家族和以黄绍箕(仲弢)为代表的黄氏家族,再次高举永嘉学大旗,在清末民初爆发出巨大能量,瑞安也因此成为早期现代化的引领之地。而这种引领首先在现代教育,孙诒让先生在温、处两地创办了300多所学校,黄绍箕先生任湖北提学时,在武汉创办很多新式学堂,这也是武汉如今大学林立的重要原因。“二仲”先生都主张“富贵之源在于兴学,学无新旧唯有至用”,打破了“理学”、“心学”空谈心性的藩篱,也解决了清末洋务派、维新派中学、西学何为体何为用之争,不再空谈,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p> <p>而永嘉学子推进社会进步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孜孜求学,孙依言曾言“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温州人从来好学,并善于把学来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再总结出新的知识,而不人云亦云。这种务实的学风,自北宋“皇祐三先生”(林石、王开祖、丁昌期)发端,经以周行己为代表的“元丰九先生”求学创新,经郑伯熊、陈傅良等的传承与发展,最终于叶适集永嘉学大成。而这些永嘉前辈皆严谨好学,学以致用,还热衷办学,传授后人。南宋时期温州办有很多书院,在曹村便有两家有名的书院,一曰:凤岗书院,二曰:虎丘书院。</p> <p>曹村曹姓源自福建长溪,或曰宁德,当时曹霭、曹霅、曹昌裔三兄弟云游至许峰山下,见这里风景优美,并在许峰山脚落户,三兄弟为人仁义,辅助乡里,口碑甚好。百年后,百姓建祠祭拜,声名远播,朝廷声闻,下旨给三兄弟封王,并建孚泽庙(曹三王庙),享春秋之祭。俗话说“积德荫子孙”,至十八世,曹逢时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进士,退休致仕后,协助其从兄(有人说是族侄,待考)曹绛在曹村创办了凤岗书院,延请张九成、钱文子、陈傅良等名儒教育子弟成才。从此曹村进士登第不断。曹叔远(逢时子),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曹觱(叔远子),嘉定元年(1208)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宋史有传;曹豳(叔远侄),字西土,号东畎,南宋嘉泰二年(1202)进士及第,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号称“嘉熙四谏”,官至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卒于淳熙九年,谥文恭,《宋史》有传。</p><p> 据曹豳行传,嘉泰二年(1208),38岁的曹豳受湖州州学教授时,因丁忧未赴,在乡创办“虎丘书院”,授学执教11年,嘉定十二年(1219)49岁方又出山,出任重庆府司法参军。曹村有了“凤岗”与“虎丘”两书院从此更是进士登第不断。</p><p> 进士多了,当官的多了,也让曹姓人家更加谨慎。曹村的“曹”写为“曺”字,这与曹觱有关。据《瑞安嘉庆县志》,“侍郎曹觱兼国子祭酒,劝讲露门,(宋)理宗赐以宸翰,因谕之曰:卿姓上类曲字,为臣不宜从曲,惟用一直可也,曹字一直,始此。”</p> <p>随着曹豳公园的建成,曹豳在瑞城已颇有名气,于是想了解曹村故事,便把落脚点放在了曹豳公园,可惜因疫情,曹豳公园闭门谢客!失落之余,见一指示牌写着“青草池塘”,这出自曹豳的一首诗!</p> <p>于是和老包寻找“青草池塘”,按路边指示牌,我们找了好久,在武林路和新西路打转,就是没找到,问老乡,也不清楚。于是我开始在记忆中搜索,记得一本书上曾介绍过,还配有图片的,突然想到“五灵院”(曹豳读书处),“青草池塘”当在“五灵院”前面的地方。记得刚才路过“五灵院”的……,就在曹豳公园对面的北边山坡,于是回走。“五灵院”的斜对面,有一小池塘,绿萍满池,池周围是一片绿地,绿地的西边,五间老旧的木房半隐在绿荫里,房前一块刚好坐人的石头长满了青苔,似有些许灵气,仿佛能见曹豳先生坐在石头上,吟诵他的千古名篇《春暮》。</p> <p>“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此诗入选《千家诗》,脍炙人口。虽不及李白、杜甫诗作的名气,但能感觉到这诗更有意境,更有人生哲理。其实温州学人是很能写诗、写词的,只是他们写的诗词,除了意境,更要透出哲理并含家国情怀,而不是如《静夜思》般,只是表达个人情感。而这种哲理是治世与处世的经验总结,没有人生阅历便很难知其中味。而李白、杜甫之成功,在于其通俗,而家喻户晓。“瑞安号称东南邹鲁,文物之帮,宋以后学术鼎盛于世,尤以南宋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和清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之学最为人所称道。而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成果则在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下,为事功学说和训诂考据之学的巨大成绩掩盖而不彰。”(摘自余振棠先生为《瑞安唐宋元明清诗词集》序言)。</p> <p>读曹豳的《春暮》可见温州学人诗词之功底了。“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落花、绿荫、林莺无声、蛙声一片(蛤蟆喊秧),正是暮春的真实写照,也确实印证了我在暮春时节,来到“青草池塘”的真实感受。一句“门外无人问落花”道出了春去的无奈,也说出了世态炎凉;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似乎读出诗人不再留恋扰人的莺歌燕舞,进入“独听蛙声”的自我修养境界;“绿阴冉冉遍天涯”或是实情实景,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这才是诗人正真要表达的心声。我想这首诗当写于曹豳先生丁忧期间,封建时期是规定有丁忧假期的,一般三年为限,而曹豳在家丁忧11年,不同寻常,这里面的故事或很多。而丁忧期间,在家创办“虎丘书院”,教书育人,或是他更期待温州学人能传承永嘉学思想,“绿阴冉冉遍天涯”,而造福于世吧,而好的思想的传承可穿越时空,造福后世。</p> <p>正如陈傅良、叶适、曹豳所理想的,永嘉学在经历元、明两朝的沉寂之后,终于在清末民初,爆发出其应有的能量。“东瓯三杰”陈黼宸、陈虬、宋恕列位近代思想家;黄绍箕是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实际主事者,在武汉三镇首创“学区房制度”,撰写第一本《中国教育史》;洋状元项骧创办的“震旦学院”为复旦大学前身;民国时,北京大学有所谓的温州学派,在当时针对“全盘西化”的思潮,主张保护国粹……</p> <p>改革开放以后,温州成为改革的排头兵,“温州模式”作为典范,迅速影响全国,各地来取经学习的,一拨接一拨。前些年,温州的发展似乎出现了停滞,也听到颇多唱衰温州的声音。春的繁华落幕,温州似乎也进入了暮春时节,而暮春里的思考,让温州人摆脱了“春花浪漫,柳莺细语”的困惑,脱去了浮华的外衣,洗净“暴发户”的铅华。温州山水的秀丽,温州文化的魅力,将成为温州核心竞争力,展现于世人,终将绿阴冉冉遍天涯!</p><p> “红紫吹成陌上尘,欲留春事已无因”,却道春暮夏来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