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月25日晚上,7:00准时观看了王晓叶老师的直播课――《杂谈数学学科的深度学习》。对于学习共同体我们每一位教师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理解依然是模模糊糊,记得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这本书里写到“学习”是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想有这样的对话就要先学会倾听,所以我今晚认真听了王晓叶老师的讲座。他的讲座再次开阔了我的眼界,他讲到了数学的本质,数学的本质是由抽象到推理到建模。数学本质就是把世界的万物抽象成数学语言。数学本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p> <p>王老师从星空开始讲起,问内蒙古的老师能知道这些星星分别叫什么名字吗?看到这片星空你能想到什么?从星空又联系到了方程,讲述了数学中的联接思想,把星空中无数颗星星比喻数学中无数个知识点,把星星连接起来就是把数学知识点连接。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时感觉到平时的自己读的少、了解的少、自然认识的模糊!</p> <p>其次王老师利用我们常见的土豆帮助我们理解数学知识体系,以土豆为例让我们更直接直观的了解浅表学习和深度学习。只观看土豆的叶子我们并不能知道土豆的样子(浅表学习),只有把他从土里挖出来我们才能知道土豆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深度学习。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多少是真正的挖到了土豆、真正的看到了土豆!值得思考!</p> <p>以奖章、正面的标签给了学生由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动机,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所以这种正能量的鼓励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动力。</p> <p>我们要做的是要孩子们把知识学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个台阶才能达到最高点。</p> <p>《齐白石的虾》、《毕加索的牛》都在渗透着建模思想,如果大脑中不曾有怎能画的栩栩如生,如我们的数学中立体图形在脑中没有,他又怎能想出表面积和体积是什么?建模很重要。</p> <p>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对共同体的理解是一个浅表的理解,要想真正的达到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就要进行深度的学习,同样我们的学生也需要深度学习,不是简单的小组合作、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要想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就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从设计问题入手,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学习。问题深度决定着学生的思考深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