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纪事》有感

彭本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纪事》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前几天收到老领导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刘广平寄来的《威镇南疆》 ——陆一师老山地区防御作战纪事一书,(以下简称纪事)连夜拜读 ,反复品赏,深受感动,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此书是由刘广平、余新洲、杨敬正、马西稳、俞定海等五同志集体 创作的。主要记述陆一师1984年夏奉命赴滇首批轮战的这段历史。真 实地反映了各个阶段的行动状况。全文共分四章十六节,连同前言、 后记,参战、阵亡人员名单,总计达20万字。还收集了各种照片,附 图100多幅,是一部完整的历史记录。原陆一军作训处长、南京军区 联勤部长顾守成将军、原陆一军组织处副处长、江西省军区政委陶正 明将军等四人为此书写了感言简评。战友书法家钱锋为此书题了书名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刘广平原是陆二师参谋长,战前调往一师,出任副师长。余新洲、 杨敬正、马西稳、俞定海则是该师作训科科长、副科长、参谋。都是 首脑机关负责贯彻执行首长决心和意图的主要操盘手,既是指挥员, 也是战斗员,更是参与者。他们从始至终都在第一线,参与了战场各 个阶段中的全过程,亲历亲为,熟知整个战况。因此,他们对创作《 纪事》一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有发言权,写出东西真实可信, 更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纪事》而不是纪实,虽然仅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笔者认 为,可能耽心引起争议而为之。说明作者创作严谨,用词准确,每句 话、每个字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纪事》最大的特点: 一是记述真实、具体,不渗任何水份, 完全站在军事的角度,以部队行动为主线,以战斗任务为准则,对整 个战斗行动,从筹划到实施,均按照当时计划,命令,会议记录,部 队的实际情况,一件一件的描写,一段一段的叙述,全部都是真人真 事,实话实说,实情实景,没有添油加醋,经得起历史检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二是工作细致,记述准确。从部队紧急受命,千里机动,开赴云 南前线,阵地移交,策划、实施,以及每一次战斗双方投入兵力,战 斗经过,战后总结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有些数据拿不准 的,多次返回部队查阅原始资料,对有些资料不全的,不畏困难,到 全国各地走访参战战友、联系勾通,走访知情人,逐一核对具体细节 ,做到准确无误,对历史负责。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重,可见一斑 ,从不叫声苦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三是敢打敢拼,不畏生死,英雄事迹不断涌现。部队几十年都没打 仗了,这次轮战,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面对生死没有一个人退缩,更没有一个人怯战,义无反顾的勇敢走 向战场,敢打敢拼,表现得非常英勇,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不断涌现 。如在一次防御战斗中,二团二连七班几经拼杀,打得只剩班长杨启 良一人,他边射击边投弹,边用报话机呼叫:“敌人太多了,不要管 我,快向一号哨位开炮”在我炮火大力支援下,硬是将敌军击退。这 不是活脱脱的现代“王成”么?读到这里,笔者感动得热泪盈眶,这 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是谁都能俱备的。尤其是当今拜金主 义盛行,一切向“钱”看的情况下,显得多么伟大,多么高尚,多么 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从接到预先号令开始,开赴云南前线到完成任务,撤回营区,时 间长达一年多。从接替友军进入阵地,到完成战斗任务,撤出阵地时 间达半年之久,大、小战斗先后共打了一百多次,既有营、团级规模 的进攻战,也有连、排以下各种规模的防御战 ,还有小股兵力的偷 袭和袭扰,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达到预期目的,圆满完成了党 和国家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在数十年不打仗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 佳绩,的确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四是内容丰富,资料齐全,文字精练,可读性强,是一部价值极高 的历史文物和军事教科书,尤其是对部队基层干部训练和打仗具有一 定的启迪作用。笔者认为:与其说是《纪事》,不如说是军事教科书 更合适。此书总共只印刷了5000册,不对外,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 传阅,这样就显得更加觅为珍贵,若干年后我敢肯定,其价值随着时 间的推移将会成倍飙升增涨。如果谁想要,即使出万元巨资,也是买 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在这里见到很多熟面孔,有的是昔日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老战友 ,有的则是同乡、同学,战前补充到一师参战锻炼。因本人离开部队 时间长,对谁参战谁没参战不是很清楚,有的听说过,有的则完不知 情,这是第一次看到。他们分别是:四团副团长何长生,四团一营副 营长惠战先,二营副营长施民利,四连排长吴瑞康,高机连警副指导员蔚长明。六团副团长吴怀碧,作训股长汪幼珊,六团七连战友孟智辉,师军械科长黄金元, 一师军务科参谋赵学明等(其中施民利、吴瑞康是第二次参战,1979 年参加过一次)。这些战友中有三人已经不在世了,吴怀碧在2002年 4月因骨癌去世,何长生三年前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赵学明则在二个 月前因“新冠病毒”中招,抢救医治无效去世。在越南战场上没有要 他们的命,却因病和飞来横祸过早殒落,实在令人痛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0年4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