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蔡邕《篆 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如何欣赏篆书之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佚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篆书的美感首先体现在它的结构之中。篆书的结构之美体现在中和之美和对比之美上。</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和之美,来自于儒家的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点,唐太宗李世民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们的著述中都对中和之美进行提倡和解释。这种审美态度从秦石刻小篆开始就主导中国的篆刻审美,形成了篆书和谐美的典型样式。这一情况直到邓石如的出现才发生改变,篆刻艺术也迎来了自己新的春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邓石如是清朝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他在篆刻上天赋异凛,他将侧势运用于书篆的同时。将方正古直的隶书方势加入到篆刻之中,使篆刻跳脱出中和婉转的审美窠臼,篆书美感从中和之美向对比之美转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邓石如的篆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在这一套新的审美标准的指导下,邓石如的篆刻作品强调结构的疏密对比,使篆字焕发出新的神采,显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美感,让人眼前一亮。</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篆书的美感其次体现在它的对称美和变化美上。中国传统篆书讲究对称美,从篆刻出现之日起这种美感就受到推崇和追捧,一直被奉为经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唐太宗形容这种美:“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音qi,倾斜之意),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对这种美感赞赏有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邓石如虽然在篆书的字体和构造结构上进行了创新,但还是延续了这种对称美和中和美,没能走出前人的窠臼。这时候吴昌硕的出现完成了这一文风的转变,他在邓石如创新的基础之上,对篆书的体势进行了革新,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篆书的体势进行了不同以往的创造,变以前平正舒和的风格为变化莫测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吴昌硕不受之前传统风格的羁绊,大胆变化出新,用笔凝练遒劲,字势中融入邓石如的隶书文风,结构上疏密对比,在此基础上,又融入行草书意,抑左扬右,峻拔一角,通过字的敧(音ji,倾斜之意)侧变化表观出势态之美。从字势到笔意的革新使他形成自己独特的篆书样式,对当代篆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对敧侧美的艺术创新符合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一经诞生便在印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开创了篆刻的新风尚。</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篆书美感的第三个体现是篆书中的虚和之美与力量之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虚和之美是我国古典文人书法孜孜追求的传统美感,这种美感发源于儒家中庸思想,这种字和谐圆润,虚无缥缈,给人以安宁祥和之感,王羲之的行书、褚遂良的楷书皆是虚和之美的代表。而敧侧生势,由势生力、表现出来的则是字里行间的力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邓石如加入隶书风韵的篆刻、 吴昌硕敧侧变化的篆书风格,处处体现出力量的魅力,在今天的篆书创作中,这两种美互相映衬,互为倚势,在冲和的内蕴中又展示着力量的外在气势,使篆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人新的高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要提到的篆书之美是装饰美与自然美。篆书的装饰美与自然美是一个互相对立统一的存在,两种美感构成了篆书的自身属性,但两种美感存在的不同比例又决定了篆书不同的风格特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篆书的装饰美是篆书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篆书区别于其他书体的根本标志,但如果过分强调篆书的装饰之美,就会将篆书引入工艺制造的死胡同,将篆书的活力淹没;反之如果过分强调篆书的自然美,则会使篆书失去本源,迷失方向,失去自身的艺术特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所以在篆书创作中把握这两种美的分寸、比例考验着创作者的技艺和经验,体现创作者的水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简单来说,秦以前的篆书刻石,更多体现的是篆书的一种装饰之美,而与秦小篆同期前后的手写体篆书,如战国楚简帛书、秦简、西汉简帛书更多的展现的是篆书的自然美。而后来篆书的发展过程中,书家越来越注重对这两种美感的调和与协调,力求在合理的范畴内创作出最完美的作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