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旧事(思明 • 中华片区)

叶明耀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厦门俗称嘉禾,中华片区是厦门老城区里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区域。片区东西南北由中山路,新华路,镇海路,思明南路四条主干路环绕一圈。中华片区保留着老厦门丰富的人文,民俗,建筑景观。可惜的是,上世纪末一场旧城改造,为兴建“中华城”商场,而拆掉了这一片区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城市要发展,如何开发于保护,成了城市的一大难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从小生长、学习、生活在这一片区有30余年,大部份同学发小也都生活在这一片区。对它我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怀,经常梦里游回到这里。</p> <p>新街礼拜堂,建于1884年,号称中华第一圣堂。</p> <p>2015年的中山路</p> <p>中山路东段、桥亭街路口。</p> <p>古城东路的牌坊</p> <p>古城东路的厦门第一市场,已是人去楼空,只剩屋顶的招牌,在诉说当年的情景……</p> <p>从古城东路往里走到中间段,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阶梯,上了阶梯就是三官巷。</p> <p>三官巷,我岳母的旧居也在这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单位分配到一套湖滨四里的公有住房,就此搬离这里,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p> <p>三官宫庙</p> <p>从三官宫庙往前走,就来到了靖山巷。</p> <p>靖山巷</p> <p>靖山巷</p> <p>靖山巷巷口往右拐,就是吴厝巷。</p> <p>吴厝巷</p> <p>吴厝巷</p> <p>吴厝巷里的寿山宫</p> <p>盐溪街:北接虞朝巷,南连镇海路。旧时盐溪流经此处,后由原盐菜巷,北溪仔墘各取一字,重新命名。</p> <p>盐溪街是中华片区里的一个重要主成部份,在厦门称得上文化名人一条街,堪称厦门文脉所在,文人雅士荟萃云集。</p> <p>盐溪街11号:陈江海宅</p> <p>盐溪街15号:教育家、诗人李禧的故居。</p> <p>盐溪街18号:陈桂琛故居(1889—1944)字丹初,教育家、诗人。1916年在厦门创办励志女校,开妇女教受现代教育之先河,1937年往菲律宾执教。1944年被日寇逮捕,忠贞不屈,惨遭杀害,1947年国民政府颁令予以褒扬。抗战时期,诗人陈桂琛的诗篇抨击日寇暴行构成一部华侨抗战诗史。著有《菲岛竹枝词》、《漱后山房笔记》、《鸿爪集》等。</p> <p>盐溪街29号:沈观格旧居(1892—1961)字锡标,厦门人。早年赴印尼从事华文文化教育事业。1927年回厦门,即致力于灯迷等民俗文化的研究。著有《拙庐谈虎集附拙庐零墨》等。</p> <p>盐溪街30号:书法家柯伯行先生的故居。</p> <p>盐溪街32号:社会活动家林采之先生的故居。</p> <p>盐溪街98号:书法家吕世宜先生的故居。</p> <p>盐溪街</p> <p>盐溪街屋顶俯拍</p> <p>盐溪街</p> <p>盐溪街17号、小学同学原旧居。小学时这里是一门一户,现在可是一个门牌号三个门,可见住得很拥挤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岛内人口30万,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现岛内居位人口以达200万以上。</p> <p>盐溪街60号、小学同学的原旧居,记得庭院里种有果树与葡萄,微风吹来还能闻到淡淡的果香味。年少时厦门的公共设施还很落后,巷子里的住户都没有安装自来水。现桌子的位置就是当年卖水的摊位,住在周边的居民都要上这个摊位买水,取水。</p> <p>盐溪街64号、小学同学的原旧居,读小学时经常来这里串门,典型的闽南红砖瓦房,进门处有一个小庭院,夏天时葡萄架上挂满了串串葡萄。</p> <p>这块空宅地也是小学同学的原旧居,他早年也搬离这里,住到单位分配的房子。如果有产权的话,现在也是价值连城了。</p> <p>盐溪街屋顶俯拍,背景是华侨大酒店,原址是我就读的小学“霞溪小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兴建厦门华侨大酒店,小学被易地搬迁到现在的霞溪路。</p> <p>盐溪街转角,往后是外清巷。</p> <p>外清巷:东临苏厝街,西接桥亭街。这一带旧称“蚶壳井”,后因此处有一座外清宫,遂以“外清”为巷名。</p> <p>外清巷22号邱府,小学同学的原旧居,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读小学时,房子还保存挺好的,围墙里面有小花园,种有葡萄,枇杷等多种水果树。</p> <p>欧式建筑风格</p> <p>外清巷、蚶壳井,因该水井的墙体是用厦门海滩蚶蛤的壳装饰而成,所以市民称呼它为蚶壳井。因年代于久,流传盛广,蚶壳井于成地名标志。</p> <p>外清巷与四仙街转角处</p> <p>四仙街:北接桥亭街,南连释仔街。因街边有一座方形石柱,其四个正立面各有一尊浮雕佛像,俗称“四仙石佛”,故街以“四仙”为名。闽南话“仙”即“尊”、“个”之意。</p> <p>四仙石</p> <p>本部巷1号,小学同学的旧居就座落在它的后面,上世纪末因扩建群惠小学被征用拆迁了,该旧居留下很多我青少年时代的记忆。</p> <p>本部巷屋顶俯拍</p> <p>本部巷屋顶俯拍</p> <p>本部巷的公厕:厦门老城区巷子里的房屋基本上都没有配套自有的卫生间,所以在几条巷子之间的公共地段都建有公厕,方便住在附近的居民使用。这座公厕就建在我同学家附近,我少年时经常来同学家串门,所以也就经常来观顾这里了。现在路过此处,还有种很怀旧的感觉。</p> <p>石照巷:位于本部巷至石顶巷之间,呈南北走向。因其原处有一方石头对着巷口,相互对照着,故名。</p> <p>石照巷</p> <p>石照巷里的弥陀寺</p> <p>本部巷转角处三叉口,一处往中山路,一处往石顶巷。</p> <p>石顶巷:在石顶路至本部巷之间,呈东西走向。因附近有顶大人巷和一条名为石狮王的小巷,后由此两巷之名各取一字,合称为石顶巷。</p> <p>石顶巷66号,小学同学班长的家就住在这里,她的父亲是一位骨科医师,斑黄的墙体上还挂着很有年代感的招牌,从大门就可看出,当年它也是这条巷子里的大户人家。虽说班长还住在这里,陪伴照看老父亲。</p> <p>这里原有一座石雕的风狮爷佛,旧城改造时被拆了,后来盖了这个小庙顶替原来风狮爷。</p> <p>释仔街:东临镇海路,西接石壁街。旧时闽南称略小的庵庙为“释仔”,此处有一座释仔寺,故街以“释仔”为名,且有顶释仔,内释仔之分。</p> <p>释仔街99号:</p> <p>石壁街:在四仙街至外清巷、苏厝街之间。旧时俗称牛肚井,后由原石皮巷(石皮仔)、壁边井各取一字,重新命名。</p> <p>石壁街</p> <p>石壁街10号:王人骥故居建于清末,是砖木结构传统民居。庭院中间为露天石铺,院落里有四棵百年古树。两棵现已参天拨地的杨桃树,结果一酸一甜,为闽南地区仅见。另外两棵莲雾树更为奇特,会结出红色和绿色两种果实。</p> <p>草埔巷. 陈化成故居:陈化成(1776—1842年),厦门同安人。中英鸦片战争期间任江南提督,1842年在上海吴淞口抗击英军侵略的战斗中英勇殉国。这座闽南传统民居位于草埔巷9号,系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陈化成任福建水师提督时所住。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p> <p>陈化成故居大门处的牌匾</p> <p>虞朝巷:位于中山路东段路口和盐溪街之间,早年该地建有牛惆,闽南话“惆”即“棚”,厦门城市建设后,俗称牛惆巷,后雅化虞朝巷。</p> <p>虞朝巷</p> <p>老房与高楼並存,百年光阴,见证时光轨迹,福气常在。</p> <p>老人与老巷</p> <p>俯瞰中华片区</p> <p>俯瞰中华片区</p> <p>夜色下的中华片区</p> <p>雨夜的中山路</p> <p>新华路</p> <p>思明南路</p> <p>老城的龙脉</p> <p>流光溢彩的中华城购物商场</p> <p>中华片区旧城改造后,已被拆掉的街巷:台光街、石狮王巷、马箭巷、仁安巷、广平巷、周保巷、下井巷、顶大人巷、丁仔巷、普佑街、黄厝巷、刺皮巷……</p>